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诺贝尔奖坛上的华裔科学家(杨振宁与李政道的故事)/世界五千年科技故事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世界五千年科技故事丛书》以世界五千年科学技术史为经,以各时代杰出的科技精英的科技创新活动作纬,勾画了世界科技发展的生动图景。作者着力于科学性与可读性相结合,思想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通过故事来讲述科学发现的真实历史条件和科学工作的艰苦性。

《诺贝尔奖坛上的华裔科学家:杨振宁与李政道的故事》为其中一册,由陶路、刘金江编著。

杨振宁,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其于1954年提出的规范场理论,于70年代发展为统合与了解基本粒子强、弱、电磁等三种相互作用力的基础;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贡献。

李政道,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因在宇称不守恒、李模型、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朴孤立子场论等领域的贡献闻名。1957年,他31岁时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内容推荐

《诺贝尔奖坛上的华裔科学家:杨振宁与李政道的故事》为“世界五千年科技故事丛书”中一册,由陶路、刘金江编著。

《诺贝尔奖坛上的华裔科学家:杨振宁与李政道的故事》介绍了杨振宁与李政道独立思考、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百折不挠、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他们在工作生活中宝贵的协作、友爱、宽容的人文精神。使青少年读者从他们的故事中感受科学大师们的智慧、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验方法,受到有益的思想启迪。从有关人类重大科技活动的故事中,引起对人类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密切关注,全面地理解科学,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在知识经济时代理智地对待科学、对待社会、对待人生。

目录

引子

生长在中国母亲的怀抱

杨家的长房长孙

战乱中的童年

温馨的鼓浪屿和静谧的清华园

动荡颠沛的求学生涯

功不可没的西南联大

影响最大的两位导师

雄心勃勃去美国

李家的“三糊涂”

联合中学里的小先生

茶馆里的大学生

不远万里寻名师

费米门下的高足

在费米身边的日日夜夜

“有特殊见解”的中国小博士

“今世最杰出的科学家”

攻克“θ-τ之谜”

令人大惑不解的“θ-τ之谜”

向“θ-τ之谜”进军

“战后最激动人心的发现”

华裔女科学家吴健雄的贡献

为了中华科技的崛起

第一位访问新中国的美籍知名学者

“李精于学”

试读章节

战乱中的童年

杨武之的夫人罗孟华,是位端庄、贤惠、明智而又坚强的女性。她与杨武之早年由双方父母做主结为伉俪,其父罗竹泉是武之姑父刘芷生的好友。武之父母早逝,刘芷生对武之一家多方照顾。武之亦对姑父倍加敬重。

那时军阀混战常常打到合肥来。只要一听到军阀要打来的消息,全城的老百姓就立即四处逃跑:逃到乡下去或躲到医院里,老百姓称之为。跑反。。大家往乡下跑,是认为乡下地阔人少,便于躲藏:躲进医院,是因为当时的医院大多是外国人办的。躲里面相对比较安全。可是到处是子弹横飞,许多“跑反”的人往往还没跑到地方,就饮弹身亡了。老百姓终日惶惶不安,日子过得何等艰难!

丈夫只身去美国的那6年,接连不断地发生了第一次直奉战争(1922)、江浙战争(1924)、第二次直奉战争(1925)……今天孙传芳打败了皖系奉系军阀,明天又被别的军阀打得四处流窜,最后在1926年,盘踞在长江中下游的直系军阀吴佩孚终于被北伐军打败,但败军仍在合肥一带滋生事端,滋扰了很长一段时间。

年轻的罗孟华和幼子杨振宁相依为命。一有军阀袭来的消息,罗孟华就冒着危险。不顾一切地抱起儿子惊惶地“跑反”,常常是忍饥挨饿,惶恐不安,真是度日如年啊!

当时杨振宁还小,许多事情并不记得,但3岁那年的一次“跑反”后回合肥西大街的四古巷(现合肥市安庆路315号)杨家大院时。在房子角落里看到一个子弹洞,却给他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一个弱女子,带着幼儿经历了令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但机智而坚强的罗孟华一次次躲过了灾难。她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不管有多大的苦难,不管有多大的危险,她都要保护好儿子,要把儿子培养成一个有知识、懂礼貌的读书人。

不管是“跑反”,还是在家里,从儿子咿呀学语时开始,罗孟华就开始教小振宁各种知识。1926年,小振宁还只有4岁,罗孟华开始教儿子识字了。慈爱的妈妈一个个地认真教,聪慧的小振宁一字字地学,时间只过了1年多,小振宁就已经认识3000多字了。半个世纪后,杨振宁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还不由得充满深情:“我4岁的时候,母亲开始教我认方块字,花了1年多的时间。一共教了我3000多字。现在,我所认得的字加起来,估计不超过那个数字的两倍。”在杨振宁孩提时代,母亲就把智慧的种子温柔地撒在了他的心田里,使他永生不忘,他在自己60岁生日时出版的《杨振宁选集》一书的扉页上,工整而庄重地写了“献给母亲”4个大字,以抒发他不尽的深情……

杨振宁5岁那年,杨家请来一位老先生,教杨家的孩子读书。从此杨振宁开始了正式的读书生涯。老先生教的是《龙文鞭影》。老先生摇头晃脑地教,孩子们童声琅琅地读。偶尔,老先生还穿插着讲一些有趣的故事,给孩子们读书增添了不少乐趣。聪明好学的杨振宁本来就从母亲那儿学会了3000多字,所以学起来更是毫不费力,早早就把《龙文鞭影》背得滚瓜烂熟了。只是年龄太小,并不完全懂得其中的意思。

1928年夏季的一天。妈妈突然接到叔叔杨力磋从上海捎来的信。说小振宁的父亲就要从美国回来。请她带着振宁到上海迎接……

接到这突然而又盼望已久的消息,母子俩真是高兴万分。

“想不想爸爸?”母亲对兴高采烈的小振宁问,掩饰不住内心的无比激动。

“想!”10个月就离开爸爸的小振宁,虽然对爸爸的模样并无印象,但从平日妈妈的言谈里,从今天妈妈的眼神里,他深刻地感受到了,爸爸和妈妈一样,是他最亲最亲的人。他恨不得马上飞到上海,去见他朝思暮想的爸爸……

紧接着的几天是有趣的旅行,小振宁有生以来第一次走这么远的路,一想到就要见到爸爸。他真兴奋极了。终于母子俩到达了上海。经过整整6年的磨难。一家人在上海幸福地团聚了!

小振宁瞪着明亮的大眼睛,看着父亲出神。心里想:原来妈妈天天叨念的父亲,就是眼前这样一位先生:高高的、瘦瘦的。看样子还满和善。

爸爸见到自己虎头虎脑、聪明、漂亮的儿子,高兴得合不拢嘴。他一把搂过儿子。抱上膝头……

“念过书没有?”父亲亲切地问。

“念过了。”儿子的回答有点怯生生,他觉得眼前完全是个陌生人。

“念过什么书?”

“念过《龙文鞭影》。”看着依然微笑着的父亲,儿子的回答自然多了。

“能给爸爸背下来吗?”

“能!”儿子充满自信地说。因为他背书背得好,教书的老先生曾经夸过他。

小振宁很快就从头到尾背完了。忽闪着他那明亮的大眼睛看着爸爸。爸爸的脸上挂满了笑容。小振宁满以为爸爸也会像老先生那样夸他几句,不料爸爸却接着问他书上讲的是什么意思,这回可把小振宁给难住了。他还太小,不能解释书中的意思。

儿子沮丧地低下了头。他想,第一次见面的爸爸一定会很失望。不过爸爸还是送给振宁一支自来水钢笔。这,是小振宁从来没见过的东西,在当的中国是相当贵重而又稀罕的。小振宁又快乐了起来。

爸爸的归来,给全家人带来了幸福和欢乐,更给一家人带来了新的生活……

P18-22

序言

十一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前院长、两院院士

路甬祥

放眼21世纪,科学技术将以无法想象的速度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将全面崛起,国际竞争与合作将出现前所未有的激烈和广泛局面。在严峻的挑战面前,中华民族靠什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人才,靠德、智、体、能、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今天的中小学生届时将要肩负起民族强盛的历史使命。为此,我们的知识界、出版界都应责无旁贷地多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现在,一套大型的向广大青少年传播世界科学技术史知识的科普读物《世界五千年科技故事丛书》出版面世了。

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和温州师范学院、吉林省科普作家协会的同志们共同撰写的这套丛书,以世界五千年科学技术史为经,以各时代杰出的科技精英的科技创新活动作纬,勾画了世界科技发展的生动图景。作者着力于科学性与可读性相结合,思想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通过故事来讲述科学发现的真实历史条件和科学工作的艰苦性。本书中介绍了科学家们独立思考、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百折不挠、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他们在工作生活中宝贵的协作、友爱、宽容的人文精神。使青少年读者从科学家的故事中感受科学大师们的智慧、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验方法,受到有益的思想启迪。从有关人类重大科技活动的故事中,引起对人类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密切关注,全面地理解科学,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在知识经济时代理智地对待科学、对待社会、对待人生。阅读这套丛书是对课本的很好补充,是进行素质教育的理想读物。

读史使人明智。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灿烂的科技文明,明代以前我国的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涌现出张衡、张仲景、祖冲之、僧一行、沈括、郭守敬、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这样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科学家,而在近现代,中国具有世界级影响的科学家并不多,与我们这个有着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并不相称,与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相比较,在总体上我国的科技水平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当今世界各国都把科学技术视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把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当做提高创新能力的战略方针。我国也不失时机地确立了科技兴国战略,确立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的战略决策。党的十六大又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形成比较完善的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需要一代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需要更多更伟大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才。我真诚地希望这套丛书能激发青少年爱祖国、爱科学的热情,树立起献身科技事业的信念,努力拼搏,勇攀高峰,争当新世纪的优秀科技创新人才。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诺贝尔奖坛上的华裔科学家(杨振宁与李政道的故事)/世界五千年科技故事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陶路//刘金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8461183
开本 16开
页数 11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2-10-01
首版时间 2012-10-01
印刷时间 2012-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1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7.126.11-49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25
150
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16:3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