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遴选了七十多篇课文进行讲解评析,所选的文章基本是我国古文、著名诗词和人物传记等,除了最后一篇萧伯纳的《贝多芬百年祭》。书中将讲析内容划分为“背景简介”、“内容述评”和“艺术赏析”三个方面。这样的安排不仅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文章的意思,而且还能扩大读者的知识面。
图书 | 大学语文<第8版>教学用书(附光盘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教材遴选了七十多篇课文进行讲解评析,所选的文章基本是我国古文、著名诗词和人物传记等,除了最后一篇萧伯纳的《贝多芬百年祭》。书中将讲析内容划分为“背景简介”、“内容述评”和“艺术赏析”三个方面。这样的安排不仅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文章的意思,而且还能扩大读者的知识面。 序言 2004年早些时候,国家有关部门把原国家教委高教司为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而组织编写、出版的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大学语文》,定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因而,主编徐中玉先生和齐森华先生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随即组织编写组成员,对该书进行了规模较大的修订,并以“《大学语文》(第八版)”的名义出版。与该课程以往的一些教材相比,《大学语文》(第八版)在篇目选择和体例编排上均有一些新的构想,有些篇目的教学侧重与以往也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应两位主编之命及华东师大出版社之约,编写了这本教学用书,以期为有关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些帮助或参考。 本书从教材中遴选了七十余篇课文进行讲解评析,并将讲析内容划分为“背景简介”、“内容述评”、“艺术赏析”三个方面。“背景简介”立足于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课文而介绍一些有关的知识,内容包括课文的写作年代,写作缘起,作者的遭际、思想、情感等具体背景及相关的社会、历史、思想、文化等总体背景。“内容述评”一是通过归结层次或段落大意,分析课文各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指引把握作品脉络的门径;二是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揭示其主旨,评判其思想价值、认识意义或欠缺不足之处。“艺术赏析”则依据、参考教材中的“提示”,择其主要,结合作品实际作具体的分析阐发,既注重各篇课文本身的艺术特点,也有意顾及鉴赏文学作品艺术特色的一些基本角度,并力图将方法渗透其中。另外,绝大多数讲析文章的后面,都附有“资料链接”一栏,辑录了古今的一些史料、评论、论著篇名以资参考查检。因时间紧促,少数几篇课文的参考资料一时难以搜集,只得暂付阙如。 本书各篇的讲析内容,既有我们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粗浅体会,也参酌、吸收了有关文章书籍的一些见识,书中实难一一列举标明,谨此统致谢意。 本书统稿付梓前夕,我因病住院十余天,延误了该书编辑、出版的日期,使原本紧促的时间变得更加紧迫。幸亏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宽大为怀,多所谅解,且鼎力相助,致使本书仍然能够按时出版。在此由衷感谢。 我们几位,虽然都已年过半百,但见闻孤陋,学识疏浅,因而书中的疏漏错舛恐在所难免,恳请专家、师长、同行及广大学生不吝指正。 周圣伟 2005年7月1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大学语文<第8版>教学用书(附光盘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周圣伟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174405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4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76 |
出版时间 | 2005-08-01 |
首版时间 | 2005-08-01 |
印刷时间 | 2005-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教育考试-大中专教材-成人教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1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H1 |
丛书名 | |
印张 | 16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59 |
宽 | 185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6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