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主角与配角(近代中国大转型的台前幕后)
内容
编辑推荐

历史是一个大舞台,舞台、剧本和角色不可分离,主角、配角和群众角色相互依存、制约和转移。本书从角色意识这一新视角观察辛亥革命前后中国近代社会第一次大转型过程中最具典型性和影响力的代表人物,通过其台前幕后的诸多细节,展现出一幅幅历史的真实图景和演变轨迹。

内容推荐

作者采取的视角新颖,采掘的史料深博、图片丰富,清末民初维新派与革命派的主角之争,光复会与同盟会的革命"正统"之争,得以更真切地揭示出个中内幕;袁世凯这一传统型主角的近世标本,描画得活灵活现;梁启超处于进退之间的角色尴尬,刻写得恰如其分;黄兴与孙中山作为配角与主角的最佳模式,宋教仁作为健全的角色意识的杰出代表,蔡锷作为不争主角争人格的阳光人物,更是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引起无尽的喟叹、思索和感佩。

目录

1/前言/角色意识:解读近代中国转型的一个新视角

 一、"大丈夫当如此也"和"彼可取而代也"  /l

 二、剧本之争还是舞台之争?  /7

 三、"他日革命告成,先生其为帝王乎?抑为民主乎?"/10

 四、孙黄辞职:"固自高出寻常万万也"  /13

 五、如何进入"依和平秩序竞争之轨道"?  /19

 六、需要健全的角色意识  /22

27/康有为与孙中山:谁是主角?

 一、康有为要孙中山"拜师"才可结交 /32

 二、"托故不见"孙中山  /36

 三、新加坡事件:康孙合作终成空 /45

 四、康、孙之间的自立会群豪 /52

 五、康有为自许太过,终致两派交恶 /60

65/黄兴与孙中山:配角与主角的最佳模式

 一、"孙氏理想,黄氏实行" /66

 二、可贵的配角意识 /69

提议公推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不必经选举手续"  /69

"革命为党众生死问题,而非个人名位问题"  /71

"革命有二统.二统将谁为正?"  /73

 "以身力拒"对孙中山领袖地位的挑战  /74

"凡此皆非为中山个人,实为大局"  /76

"必须不计较个人的权利,互相推让"  /78

"不要抱怨孙先生向外国借款不成功"  /81

 三、分歧仍然难免 /86

青天白日旗还是井字旗?  /86

法律解决还是武力解决?  /88

为坚持"平等自由主义"而不入中华革命党  /90

"吾非反对孙先生,吾实要求孙先生耳" /95

 四、"雄而不英":黄兴的局限 /97

 五、世上已无黄克强 /102

"群雄争长,互相残杀,贻害匪浅" /102

"愧死天下后世之拥兵自卫者"  /104

不要勋位、委任状,要两匹马 /105

107/章太炎、陶成章与孙中山、陈其美:革命"正统"之争?

 一、光复会与同盟会的合与分  /1 08

 二、章太炎、孙中山的早期关系  /1 1 2

 三、章太炎、陶成章与孙中山分歧的开始  /1 1 4

第一次倒孙风潮  /114

《七省同盟会员意见书》/1 15

《伪民报检举状》  /120

《中华革命党盟书》  /123

 四、陶成章之死和陈其美 /1 26  

"同盟会化为永占优势之政党"  /l 26

 五、"章疯子"不疯  /1 36

陶成章"性虽褊急,心实坦白"  /136

章太炎臧否人物  /1 39

从"中华民国联合会"到统一党  /141

本是一书生  /144

149/袁世凯:传统型主角的近世标本

 一、"非袁不可" /1 50

"引虎自卫"  /1 50

密使刘承恩、蔡廷干过江  /1 52

杨度、汪精卫游说  /1 53

张謇"赞助项诚,早安大局" /1 56

同盟会员朱芾煌穿针引线  /157

莫理循和朱尔典推波助澜  /160

伍廷芳与唐绍仪"南北议和" /163

廖少游和顾忠琛秘密谈判  /165

剪辫子时袁世凯"不断哈哈大笑" /166

 二、兵变之谜  /1 70

 三、"办共和"  /1 75

 四、将天下变为囊中物  /180

 五、容不下"七嘴八舌"的国会/185

 六、"非去袁不可"  /189

197/宋教仁:健全的角色意识

 一、"不如另外早自为计"  /198

 二、"英而不雄":总理"自许"本为虚  /202

 三、与孙中山、胡汉民等产生分歧 /206

内阁制还是总统制?  /206

中央集权还是地方分权?  /207

看得更远更务实  /208

 四、"以政治为生命"  /212

"如今七拼八凑,一个总长不做也罢"  /212

"宋教仁人甚聪明,惟国际间之信望尚觉欠缺" /213

 五、从革命党到普通政党 /214

"毁党造党"  /214

"一国二大党对峙"  /216

三种不同的"新旧合作"  /220

"进而在朝"与"退而在野"  /221

"宋教仁旋风"  /222

 六、宋教仁之死的直接原因  /225

"舍袁就黎"  /225

"宋案"证据"毁宋酬勋位" /229

"世人诬吾运动总理,由来已久"  /230

 七、到底谁是"宋案"的真正主使人?  /232

袁世凯"遁初可惜,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232

"宋系"、"黄系"与"孙系"  /232

"国民党中人物,袁之最忌者推宋教仁" /234

237/梁启超:进退之间的角色尴尬

 一、革命与保皇之间 /239

"我辈握手共人中原" /239

孙中山:梁启超"首鼠两端" /243

康有为:"吾即月给汝三百元"/245

 二、梁启超与袁世凯之间 /246

"今一线希望,在求保全此二人,保全此二军耳"  /246

"项城若能与我推心握手,天下事大有可为"  /249

 三、在国民党与袁世凯之间  /254

"极人生之至快"  /254

"非国务大臣不做"  /256

"吾一身真成为政界之中心" /258

"政治前途希望实为零点"  /259

 四、一篇文章胜过三千毛瑟 /262

"想带着袁世凯上政治轨道" /262

《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265

 五、在进与退之间 /269

"庄严邛、蜀、滇、A"的理想转瞬即逝 /269

"作官实易损人格" /273

"屡为无聊的政治活动所牵率" /275

277/蔡锷:不争主角争人格

 一、袁世凯问莫理循:"蔡锷会统治中国"吗?  /278

 二、蔡锷与袁世凯 /282

"袁项城借给他洋一千元"  /282

"同室操戈,兄弟阋墙,相煎太急,隐恨良多"  /284

"槛虎于柙"  /287

"所争者非胜利,乃中华民国四万万众之人格也"  /290

 三、蔡锷与唐继尧  /291

唐继尧:"滇中已有计划,请公南来"  /291

四条规约 /295

"大云南"思想  /296

 四、"为国民争人格" /298

"锷一介武夫,未谙政治,国务重任,非所敢承" /298

"军人不党"论  /300

飘然引退 /302

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  /309

试读章节

一、"孙氏理想,黄氏实行"

"世称孙、黄为开国二杰,克强诚当之无愧矣。"(冯自由语)辛亥革命期间流行"孙氏理想,黄氏实行"的说法,众口一词都说黄兴是革命的实行家。当时出版的《血书》有《黄兴小史》,其中言:"黄非思想家,亦非言论家。实为革命党中唯一之实行家也。故党中最重黄之声望,直可与孙逸仙齐驱并驾矣。"孙黄并称其实不是偶然,黄兴虽然比孙中山小了8岁(比谭嗣同小9岁,宋教仁、蔡锷同年,比他又小了8岁),但在20世纪初那次重大历史转型中他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在信仰共和的革命阵营中,黄兴拥有更广泛的追随者。章太炎手书的挽联"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可以看作是对黄兴的盖棺定论。

举人出身的吴稚晖回忆,1901年他在日本,有人约他去见孙中山,他以为孙不过是"绿林豪杰",所以不想见。后来他听说孙中山是个书生,也以为不过是刘秀、邓禹之流,还是不想见。直到1905年的一天,他在英国,有人来敲门,自称"孙逸仙","温和端正",他很是吃惊。在自述认识孙中山的过程时,他颇有感慨地说:"我起初不满意孙汶【文】,就是因为他不是科第中人,不是经生文人,并且疑心他不识字。到认识以后,才知道他手不释卷。"当年留学欧洲的朱和中也回忆,孙中山去动员他们参加革命时,他念着孙亲笔起草的誓词草稿禁不住笑了,孙问其故,他回答说:"康有为和梁启超常说您目不识丁,我见誓词简练,知康、梁所言之妄。"孙傲然说:"我亦读破万卷也。"不过孙中山1916年7月15日在上海对广东籍议员自述阅读四书五经的经过确与传统读书人不同:"我亦尝效村学生,随口读过四书五经者,数年以后,已忘其大半。但念欲改革政治,必先知历史,欲明历史,必通文字,乃取西译之四书五经历史读之,居然通矣。"

与孙中山相比,黄兴本来就中过秀才,又是两湖书院的高才生,在留学日本之前,即已"字习东坡,文宗韩柳",旧学的根基不浅,使同时代的读书人更容易接受他。在1905年之前,孙、黄没有任何联系,黄兴创立华兴会,独立领导了两湖的革命。随后,他的许多朋友、同志都留学日本,先后成为同盟会的领导和骨干,如宋教仁、陈天华、刘揆一等,光复会领袖(如李燮和原来就是华兴会员)多与他更为接近,辛亥之后立宪派的要角也与他的关系更融洽、更密切。尤为重要的是,黄兴几乎直接指挥、领导了大部分的武装反抗行动,与军界的关系更为密切。虽然世人都说他是"常败将军",但他虽败犹荣,正是他在汉口、汉阳苦战整整一个月,为各地独立赢得了时间。汉阳兵败之时,他一面引咎辞职,一面准备与汉阳共存亡。李书城等力劝:"军家胜负无常,今二十余省之响应而独立者,已三分有二,必能指日推倒满清,建立民国。故汉阳城暂时之得失,似已无足深忧。而公之一身,则关系大局,较汉阳尤重,万望留以有待。"强拉着他退出汉阳,"当汀轮渡至中流时,公日睹汉阳城,忽急走船舷,纵身投水,使非副官长曾昭文与揆一追随左右,合力抱持之",后果不堪设想。

即使黄兴在"二次革命"中的表现颇受孙中山、陈英士等的厚非,从他在南京兵败"走麦城"之前请徐宗汉照顾儿女的家书看来,他早知战事前途并无把握,但他内心痛苦而从容,随时准备一死报国。这封信带有交代后事的遗嘱意味。当南京即将三面受敌之时,部下亲信日夜随侍左右,也是深恐黄兴"悲愤自杀"。P66-67

序言

  翻开"二十五史",不难发现我们这个民族最发达的莫过于主角意识和看客意识,看客其实也是想着当主角的。这是自古以来中国老白姓为什么要么做顺民,逆来顺受,忍受一切苛捐杂税的压迫,要么铤而走险,揭竿而起做暴民,惟独没有堂堂正正地争取自己的权益,朝着做人、做公民的方向去的主要缘由。难怪少年刘邦在咸阳看到一统天下、不可一世的秦始皇,禁不住喟然叹息:"大丈夫当如此也"。同样年轻的项羽见到秦始皇出巡时的架势、风光,脱口而出的是:"彼可取而代也"。虽然两人性格不同、口气不同,但传达出来的内心轨迹却大同小异,都是对唯一的、绝对的宝座垂涎三尺。在几千年来的芸芸看客中,他们两人并不是孤立的,或者说他们就是台下看客的典型代表,他们虽为看客,梦想的却是有朝一日成为秦始皇那样的主角。

或为主角,或为看客,没有更多的选择,也不容许选择,没有配角--卧榻之旁不容他人酣睡,更没有人甘愿(当然也不容许)扮演并非可有可无的群众演员角色,只能做看客。正如"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曾不无骄傲地感叹:"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他说的是大实话,当绵延数百年的刘姓王朝面临瓦解之际,天下大乱,群雄四起,想称王称帝的确实大有人在。即使他不愿自我加冕,戴上皇冠,但既然权柄在握、已然是权力帷幕后面的真正主角,他也免不了要自称"孤"。

毫无疑问,至少自秦始皇扫平六合以来,在喜马拉雅山和太平洋之间这片苍茫大地上,大多数时候都是由一个人独占舞台,扮演独一无二的主角(或者一群人抢舞台、抢主角)。无论是"问鼎天下"还是"逐鹿中原","鼎"和"鹿"都是唯一的,所谓"问鼎"、"逐鹿"等等,都是独占的、排他的,有你无我式的,唯一的舞台不容他人染指。天下就是一个舞台,早在我们的文化轴心时代就已形成的天下观中,"定于一"始终是那些具有主角意识、怀抱"大丈夫当如此也"或"彼可取而代也"的准主角们追求的梦想。(即使永远做不了主角的看客也不要紧,关起门来照样是主角,鲁迅总是想起《左传》中的那番话不是无缘无故的:"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仆,仆臣台。""王"固然是高居金字塔尖上的绝对主角,"台"也不须担心,因为还有比他更卑的妻、更弱的子,其子也有希望,长大了可以升为"台",如此一环套一环,环环紧扣,丝毫不乱。)

成王败寇的观念、皇权崇拜的情结根深蒂固,在很大程度上支配了一部象形文字书写的中国史,我们看见的只是王朝周而复始的循环,听见的只是胜利者"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豪迈歌声,失败者渐渐被漫长的暗夜所吞噬,被遗忘了。在中国的史家中,被汉武帝阉割的太史令司马迁是少有的为失败者唱赞歌的人,因此我们才看到了项羽不肯过乌江的英雄末路,听到了他"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悲怆之歌。成王败寇,赢家通吃,失败者连立锥之地都没有,要么抢到龙椅拥有一切,要么什么也没有,甚至连身家性命都难以保障,历史的逻辑就是如此严酷。这就决定了在每个王朝末世群雄蜂起之时,各个"打天下集团"之间不可能妥协、共存,即使在推翻旧王朝时暂时达成的联盟,一旦天下在望,就要合纵连横、大打出手,拼个你死我活,直到其中一个集团击败所有的对手,得到觊觎已久的"鹿"和"鼎",才会罢手,然后等待下一轮的循环。

后记

早在10年前,我就写过一篇《主角与配角》的文章,这个观点最初是和一位朋友在书信交流中产生的。10年的时光过去了,多少的浮云世变、雨雪沧桑,随着对世事认识的加深,在阅读史书的过程中,我常常想,社会的变革,人类争取自身权利、改变命运的进程尽管干头万结、错综复杂,但在关键处往往还是离不开个人特别是被历史推到浪尖上的重要人物的性格、品质、思想取向等细小的因素,当"细节决定成败""成为时代的流行语之后,读史的人也更留意细节了。在找到"主角与配角"这把钥匙之后,我发现在戊戌变法之后的近代重大转型中,许多纷乱的千丝万缕的问题仿佛都迎刃而解了。

康有为和孙中山之间、同盟会与光复会之间、袁世凯与同时代的政治人物之间、梁启超与袁世凯、国民党之间他们的关系,或不能合作、或分分合合,或面里不一,最终演成暗杀者有之、水火不容者有之、兵戎相见者有之,说白了,无非是谁占有这个舞台,谁扮演主角,舞台之争、主角之争背后固然也有不同观点、不同政见也即不同剧本之争在起作用,骨子里还是缺乏健全的角色意识所致,鲜有人愿意主动、自愿地扮演配角,更不要说堂堂正正的群众演员角色。历经艰难、缔造民国的黄兴诚然不是没有缺点的,但他有强烈的配角意识,从未有过取代孙中山的打算,同时又不是那种唯唯诺诺、以主角的是非为是非,能坚持自己独立的判断,仅凭这一点他在近代史上就是光华四射的。当然,最具有健全角色意识、不卑不亢的还是年轻的宋教仁,他的死真是近代中国的重大损失。不过,正如黄远生所言,看看后来民国的政治格局,那种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有枪就是王、没有武力就没有发言权的态势,即使他活着,恐怕也难有大的作为。所以幸还是不幸,还是一个问题。

但无论如何,像宋教仁和蔡锷这样两个阳光般的人物,曾在我们近代的天幕上流星般划过,足以给我们后世的读史者一些安慰。角色意识的一边倒,主角意识的畸形发达其实根植于我们传统的政治文化深处,不是近代突然从地上冒出来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项羽、刘邦早岁看到秦始皇出巡的架势,情不自禁地发出"彼可取而代也"和"大丈夫当如此也"的感叹,尽管两人性格不同、感叹方式有异,但根本上是一致的。上个世纪40年代,王芸生写过一篇文章,中国历史上的正统之争,只看见英雄,惟独看不见人民。其实不是没有人民,而是人民中的普遍意识照样是成王败寇,赢家通吃,没有失败者立足之地,所以只容许舞台上一个主角,独自登上高处不胜寒的大舞台,唱"大风歌罢云飞扬"之类的独角戏。明末张献忠、李白成等又一轮主角之争,张献忠在面临失败、无法挽回之际,他的选择是向普通民众开刀,大开杀戒,遍地流血,原因就是自己得不到的、也不想留给别人。

到了近代,这一切自然都在发生变化,异域文明投射过来的光与影,康梁长期流亡海外、孙黄宋和章太炎、陶成章等都有海外流亡、学习的背景,近代史上的这些重要角色,来自维新、革命两大阵营的头面人物对世界大势、对近世主流文明并不是无知陌生的,无论是创立民国还是君主立宪、虚君共和,都是对"百代都行秦政制"的一种刷新,一种全新的超越,一种石破天惊的转变。

成败同然有很多原因,多少世代累积起来的政治文化心理,国人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都不是一夜之间可以改变的,他们固然可以在平地上造起民国的楼阁,选出国会,定出宪法,推出总统,组成内阁,但仅仅拥有这些形式还是不够的。当然形式很重要,民国诞生,这是亚洲地平线上出现的第一个共和国,意义之大毋庸置疑。袁世凯生当转型之际,除了朝鲜,他没去过其他国家,对外来文明的了解极为有限,他是个传统型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但他注定了只是一个历史的过渡人物,他的旧瓶已装不下新酒,他只能回到老式的帝王政治的路上去。历史也不会再给予他多少机会。皇帝梦在经过晚清以来各种思潮、政治和经济力量的冲击之后,差不多已经做到了尽头。人心已变,他最后免不了以灰溜溜收场。他那位有文学才华的次子袁克文与野心勃勃的长子袁克定就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曾以诗"明志",劝说父亲:"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但对一个终生与权力打交道、对权力有着无穷欲望的人来说,这样的劝说注定是无效的。我想起袁世凯当年被罢官回乡、垂钓洹上时写的那些诗,一方面他固然吟唱着"散发天涯从此去,烟蓑雨笠一渔舟"的诗句,还拍照送人,演得惟妙惟肖,不过即使看他那幅广为流传的"孤舟蓑笠翁"照上,那双电光四射的眼睛也是遮掩/卜住他的内心世界,更何况他的诗中更多的是这样的句子:

"漳洹犹觉浅,何处问江村。"

"开轩平北斗,翻觉太行低。"

"野老胸中负兵甲,钓翁眼底小王侯。"

在垂钓洹上的日子里,袁世凯也没有一刻忘记过"长安"。即使在他登上总统之位后,舆论从来都没有停止对他的批评,早在"宋案"发生一年前,1912年4月,戴天仇就多次在《民权报》发表《胆大妄为之袁世凯》、《袁世凯之罪状》、《大总统之叛逆》等锋利无比的短评,但这丝毫无损于袁的主角地位,直到他帝制自为,成为众矢之的,最后落得众叛亲离、呼拉拉袁家王朝倒塌。袁世凯当时成为政治舞台的主角似乎是必然的,这里面有中国习惯的心理在起支配作用,自古以来我们的所有社会变动几乎都是武力造成的,即使到了辛亥之际也不例外,包括观察中国问题的外国人也这么看:"唯一真正的保障就是武力,靠武力解决问题。看起来,迄今为止袁是唯一有能力应付全国局面的人。"这几乎是当时举国上下包括外国舆论在内普遍的共识,这一"非袁不可"的心理就建立在袁所掌握的优势武力基础之上。黄兴由于饷械严重缺乏,空有兵权,却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他主张通过和谈建立共和,认为自己下不了北伐的动员令,只有切腹以谢天下。主动权因此落在袁世凯之手。

孙、黄功成身退,高风清骨,扣。破了几千年来抓住权力死不放手的积习,开启了全新的政治文明模式。蔡锷反对袁氏家天下,为四万万国民争人格,不为一己图私利。历史的真正主角是他们,而不是那些生前手握重兵、霸占权力舞台、颐指气使,曾经显赫一时的权贵、军阀。

在这幕主角之争的历史大戏中,我们看到了那么多的成与败、悲与欢、生与死、阴谋与热血、光荣与屈辱中国近代的转型最终未能摆脱旧时王朝崩溃之后逐鹿天下的模式,这真是莫大的悲哀。在无数可以重新认识忧患丛生、风雨仓皇的中国近代史的视角中,我深知以"主角与配角"切入,仅仅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个,但这毕竟是属于我自己的视角,我喜欢。不同的人读史可以看出不同的景象,我总是不能忘记鲁迅关于《红楼梦》的那段话:

"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老实说,读史也可作如是观。"主角与配角"只是我个人认识历史的一个角度,这是我必须说明的一点。另外,我还想说明中国社会从一个刀耕火种的封闭式传统农业社会向一个新的开放文明的社会转型,其中有筚路蓝缕之功、甚至更有成效的不光是推动维新变法的康梁、创造民国的孙黄宋等、打倒袁世凯家天下的蔡锷、梁启超、唐继尧等,还有无数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在不同的层面推动了文明的人们,比如缔造了近代出版业的张元济他们,"五四"一代的陈独秀、胡适、鲁迅他们,怀抱科学报国、教育报国、实业报国、新闻报国的人们历史是由合力构成的,正是他们的努力,使中国有可能告别中世纪,从古代走入近代。近些年来,我对历史的关注点渐渐转移到了他们身上。当然这已是我下一本书的主题。

傅国涌

2005年5月3日,莫干山上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主角与配角(近代中国大转型的台前幕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傅国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430540
开本 16开
页数 3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05-07-01
首版时间 2005-07-01
印刷时间 200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5
丛书名
印张 19.8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27
150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3: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