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性的曙光(希腊人道主义探源)/西方人道主义思想史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探讨了人道主义的起源及其在古希腊的发展。全书从史前二圣开始,沿着荷马到亚里斯多德的思想轨迹,勾勒出人道主义从荷马的英雄伦理所崇尚的善行走向城邦人道主义的过程,详细地介绍了paideia和aretè发生的变迁,以及把人的本质定义在理性层面的历程,阐述了希腊人道主义到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达到巅峰状态。

目录

导论 人道主义种种

一、对于一些倾向的说明 /2

二、百科全书的说法/16

三、20世纪哲学家的看法/25

第一部分 史前二圣:希腊人道主义从他们走来

第一章 希腊人道主义之父——荷马/44

一、多神的古代希腊/45

二、荷马史诗中的神与人/48

三、荷马史诗中理想的生活与理想的英雄伦理/57

四、荷马人道主义传统的局限性/69

第二章 布衣诗人赫西俄德:对荷马人道主义的第一个反思/79

一、从混沌到有序——自然神与苦难世界/80

二、苦难世界、苦难生活与人类的堕落/86

三、普罗米修斯的逆转作用/89

四、对荷马英雄伦理的反思/93

第二部分 城邦人道主义初晓

第三章 城邦人道主义的背景及来源/106

一、城邦是希腊人道主义思想的根本保证/108

二、东方文化是希腊科学、哲学与宗教的重要素材/117

三、自然主义开创理性的传统/124

四、戏剧——新旧希腊人道主义的融合地/134

第四章 守望灵魂——毕达哥拉斯的新生活之路/147

一、毕达哥拉斯其人及其学派/148

二、对毕达哥拉斯的一般评价/151

三、探索新生活之路的起点是关爱灵魂/155

四、新生活之路的重要内容是寻找净化灵魂的方式/164

第五章 智者:paideia与arete/172

一、智者问题/174

二.paideia的主要内容及其理论前提/184

三、希波克拉底:为人的肉体带来福音的智者/197

第三部分 希腊人道主义辉煌的三贤

第六章 苏格拉底:哲学就是发现arete/212

一、圣徒苏格拉底/213

二、苏格拉底人道主义的基础:身心关系问题/225

三、苏格拉底人道主义的核心:灵魂问题/231

四、苏格拉底人道主义的依据:知识和理性/247

第七章 柏拉图:最高的善/254

一、时代、生平和著作/255

二、灵魂与肉体二元论/265

三、城邦政治与人的教化/293

第八章 亚里斯多德:人道主义从天上到地下/324

一、生平、著作及其影响/326

二、人是什么/331

三、城邦内的理想生活是寻求最高的善/348

四、灵魂及其功能/356

五、德行即黄金中道/373

尾声 新文明的脚步声

参考文献/390

一、西文著作/392

二、中文著作/398

后记/398

补后记/340

试读章节

尼采认为,荷马是“梦艺术家”。他的梦艺术来自希腊民族和大自然。奥林匹斯诸神是人自己在镜中的映像。创造这个镜中的映像,是人对自己的一种颂扬。“为了颂扬自己,就必须首先觉得自己配受颂扬。所以,他们要在一个更高境界中再度观照自己,这个完美的静观世界不是作为命令或责备发生作用。”即,诸神不是在人类之外,作为人的主宰发号施令,而是作为人的理想发挥作用。人在诸神看到的不是强权,而是美与善。尼采充分看到了奥林匹斯诸神的梦的智慧,与赤裸裸的现实的痛苦的智慧之间的张力。梦的智慧是无限与不朽,现实的智慧是人的智慧,它是有限与有死的。我们在前面讲过,诸神与人之间最根本的界限在于诸神是不死的,人是有死的。与神观照,人不仅看到了美与善,而且看到了有限与无限不可逾越的鸿沟。“在神灵的明丽的阳光下,人感到生存是值得努力追求的,而荷马式人物的真正悲痛在于和生存分离,尤其是过早分离。”阿伽门农受命在冥界寻访故人时遇到阿基里斯,恭维他不仅生为豪杰,死亦为鬼雄。而阿基里斯的回答却不似生前那般有英雄气。他宁愿在世上为奴,侍奉一个没有多少财产的主人,也不愿意在冥界统帅死人。他留恋阳光下的生活。尼采热情地评论说:“渴望活下去,哪怕是作为一个奴隶活下去,这种想法在最伟大的英雄中也并非不足取。‘意志’如此热切地要求这种生存,荷马式的人物感觉到自己和生存是如此难解难分,以致悲叹本身化作了生存颂歌。”

然而,我们也许还记得,荷马是用何等美妙的语言热烈讴歌英雄慷慨赴死的壮举啊。为了雪耻而置生死于不顾的墨涅拉奥斯;为了英雄的荣誉,毅然代友出战而马革裹尸的帕特罗克洛斯;宁肯为荣誉死在阿基里斯箭下而不愿退回城里的赫克托尔;在庸庸碌碌终老一生与声名显赫但早逝之间选择后者的阿基里斯。英雄们把荣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在他们为保卫荣誉而战时,他们似乎已经忘记了生存的价值。我们在他们身上似乎看不到阿基里斯在冥界的悲叹;也看不到被他们逆转了的西勒诺斯智慧:“最坏是立即要死,其次坏是迟早要死。”而是死得其所。当英雄们在疆场厮杀,直斗得血肉横飞、昏天黑地时,我们看到的是他们杀红了眼的疯狂,视生命为草芥。于是,在荷马式的梦的生存意志和英雄伦理之问出现了一个明显的悖论。为了荣誉既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也无视他人的生命,荣誉与生命孰重孰轻?荷马的英雄往往选择荣誉。当人把自己的生命仅仅理解为有死,人没有不朽的希望时,有可能出现一个极端,即醉生梦死。也有可能出现另一个,即荷马英雄式的极端视荣誉为生命。反正人必死,为自己的荣誉而死是最壮丽的人生。因为他们的时代是英雄时代。英雄最珍视的是他们的好名声,好名声的第一标志是勇敢过人。勇敢过人者都是短命者。生存的渴望与荣誉之间的张力,是荷马人道主义的第一个悖论。

             P69-P70

序言

  人类有许多发现,任何人都无法一一细数。这些发现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重大影响,有的大些,有的小些。然而,若有人问,人类最伟大的发现是什么呢?答案是:人!

忒拜城国王之子俄狄浦斯,是个赫赫有名的人物。不过,让人们记住他的,却是一个不伦的名誉,即所谓“恋母情结”。而他真正的伟大之处在于,正是他发现了人。当年,美女头、狮子身的双翼怪物斯芬克斯出现在忒拜城外,她蹲在一座悬岩上,向过路人提出智慧女神教给她的种种难解之谜。倘若路人解不开,就会被怪物撕碎吃掉。她给俄狄浦斯出了一个难题:早晨四只脚走路,当午两只脚走路,晚间三只脚走路。脚最多的时候,正是速度和力量最小的时候。俄狄浦斯坦然回答:这是人呀!在生命的早晨,人是软弱而无助的孩子,他用两脚两手爬行;在生命的当午,他成为壮年,用两脚行走;到了老年,生命迟暮,他需要扶持,因此拄着杖,作为第三只脚。斯芬克斯被俄狄浦斯挫败,羞愧气恼之极,从悬岩上跳下摔死。

斯芬克斯之谜的谜底是人,可以说这个怪物提出的问题是:“人是什么?”人若解不开人之谜,意味着人不知道人是什么。一个不知道自己是什么的族类,只能有一个归宿,就是成为纯自然的存在,进入自然的食物链,其命运当然是被怪物所吞食。俄狄浦斯揭开斯芬克斯之谜,意味着他回答了“人是什么”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俄狄浦斯首先发现了人。从回答可以看出,俄狄浦斯发现的人是自然的人,即处于自然序列中的人。

也许神话故事中的俄狄浦斯并没有料到,他到底解开了怎样一个谜!解开斯芬克斯之谜,如同打开了潘多拉怪盒。与人相关的种种问题,都被这个谜释放出来。人类从此踏上了漫长的解谜之路。俄狄浦斯虽然解开了斯芬克斯之谜,故事却没有结束,他犯下弑父娶母的不伦之罪,已经坠入罪恶之中。当人认识并且界定自己的自然本性、在自然序列中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时,又坠入新的谜团之中。人之为人,仅仅拥有自然本性是不够的。当你借助女神赐予的智慧认识人的自然本性的时候,宙斯手中的正义释放了新的谜团:人之为人应该有德行,何谓德行?如何获得德行……西摩尼德斯诗云:

有个故事说,德行

住在难攀登的高山,

由纯洁女神们掩护,

凡人眼睛看不见,

除非从心底里流出血汗,

才能攀登上这人性高峰。

有哲人认为,人类从三个不同的方向攀登人性的高峰:人是什么?我是谁?你是谁?第一个问题是希腊人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是奥古斯丁提出的,第三个问题是现代哲学提出的。这三个问题代表了探索人性的不同方向,而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恰恰构成西方人道主义思想史的主题。从希腊到中世纪、近代、现代,西方人道主义传统对人的看法,对人性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亦发生不少争论,这便构成了西方人道主义思想斑斓的色彩。从问题的提出到现代,哲人确实“从心底里流出血汗”,艰难地“攀登上这人性的高峰”。人们不仅通过这些问题和争论认识人,理解人,而且塑造人,教化人,使人成之为人。用王太庆先生的话说,就是“把人当人”。因此,人道主义不仅是思想层面的东西,也反映在社会、政治、法律、科学、经济等各个方面,并凝结在各类制度和秩序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西方人道主义是全部西方文明的精髓。尽管humanism一词到文艺复兴时期才出现,但人道主义思想早在荷马时期就萌发了。

孟德斯鸠在评论蒙田的作品时说,“在大多数作品中,我看到了写书的人”;在蒙田的书中,他“看到了思想的人”。我想补充一句,当我们在茫茫书海中梳理西方人道主义思想的线索时,我们从那些思想的哲人那里读懂了人,真正的人。这人凝聚着人类几千年艰难探索的结晶,血与汗的结晶。古希腊诗人萨福说:

有人说世间最好的东西

是骑兵,步兵和舰队。

在我看来最好的是

心中的爱。对,是爱!上帝是爱,信仰上帝是爱,由上帝而生的理性是爱,因此,人性是爱。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确实是人“心中的爱”。人所构想的理想人性是仁爱,是善,因而人性的根本应当是爱。如果说人道主义就是“人之为人之道”,那么这个“道”就是爱。爱即善。西方人道主义塑造人,就是要塑造善的人性,就是要让人认识善、拥有善、行善。罗马人用paideia(教化)和arete(德行,也有译作善行)指称希腊人道主义,着实是非常贴切的概括。

20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西方人道主义思想进入中国。一些相关的译作和研究作品以及当时出版的工具书,使国人知道了人道主义这个词。不过从总体看,对于西方人道主义,我们是陌生的。近百年来,几乎没有出现过系统的研究。我们以为,人类不同的种族之间是有文化差异的,但是,涉及人类深层的东西,不同文明之间有相当程度的共识。为了使国人能够更好地了解西方文明,从中汲取人类文明的精华,我们决定共同撰写“西方人道主义思想史”。课题组成员来自不同的单位,但共同的责任感,共同的研究课题,把我们组合在一起。我们的想法是:把西方人道主义思想发展的脉络,尽可能完整地献给读者。

西方人道主义传统有几千年的历史,与此相关的作品浩如烟海,从中勾勒这一思想的历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课题组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西方人道主义,历时10余年。古人云,十年磨一剑。此剑如何,尚不知晓。如果能让读者从中享受到世间最美好的东西,我们将不胜欣慰。

邓朴方同志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高举人道主义旗帜,从特定的角度阐发了人道主义理论,对人道主义诸多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对学术界深入研究人道主义思想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与鼓励,他尤其关注对西方人道主义思想发展史的研究工作,并对此倾注了大量心血。在丛书出版之际,我们向朴方同志表示深深的敬意,感佩他为宏扬人道主义思想和推进人道主义研究所做的巨大贡献。

《西方人道主义思想史》丛书从创作到出版,还有赖于学界同仁和朋友的支持。在丛书即将出版之际,我们课题组向国际人道主义与伦理学学会(IHEU)和保罗·库兹(Paul Kuzz)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学会和教授长期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感谢我们的老师汪子嵩先生和王太庆先生,感谢我们的朋友朱德生教授、王树人教授、钟少华教授,特别要感谢张祥龙教授。

在丛书出版之际,我们谨向一切关注人道主义研究、热爱人道主义事业的朋友们表示深深的感谢。

雷永生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

 2005年5月4日

后记

大约在2003年12月1日,我完成了亚里斯多德一章。在键盘上敲完最后一个字以后,我立即给远在美国的先生发了一封电子邮件,同时给钟少华教授和雷永生教授各打了一个电话,朋友们发出由衷的欢呼。我衷心地感谢这些伴随我的心灵一道走过人道主义研究历程的朋友们,尤其感谢我的先生尚新建。从“苏格拉底”到“尾声”,书中的重要问题都是我和尚新建在两地书中反复讨论过的。天天通过虚拟空间,越洋讨论希腊人道主义问题,那感觉真是美妙极了。思想本来就是一个虚拟空间,在一个虚拟空间中探讨另一些虚拟空间的问题,恐怕只有书生才会以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写作伊始钟少华教授提醒我,既然导论题为“人道主义种种”,无疑会涉及目力所及的各种人道主义定义。这样,西学东渐以来,中国学人为人道主义所下的定义就不能少。钟教授不仅提醒我注意这些定义,而且在他家那令人嫉妒的丰富藏书中四处搜寻,几乎将他家所藏辞书的相关条目一网打尽。由于那些书已经有些年了,钟先生又怕拿到外面复印会损坏藏书,就把这些条目手抄下来。当我收到那一叠手抄的卡片时,我被深深地感动了。这得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啊!此时,我才真正体会到,中国人所说“大恩不言谢”的真正内涵。本书导论中,关于民国时期人道主义的条目内容,全部来自钟少华教授。他在为我提供这些条目内容时说,他喜欢人道主义,可惜的是没有时间去研究,现在既然有人研究这些问题,就该让这些条目派上用场。资料就是让人用的,这是资料的价值所在。钟先生所为,着实让我看到了中国学人虚怀若谷的胸怀。

撰写荷马一章时,我从图书馆借来了荷马两部史诗的几个译本,不过,一时间找不到罗念生先生《伊利亚特》的译本。靳希平教授不知道在哪里购买到这本书,慷慨地把它送给我。有趣的是,这本书把荷马雕像的照片装订反了,荷马头朝下立着。不知道这是不是预示着荷马传统将被后人逆转。可能靳教授自己买了以后也没有仔细看,当在场的张祥龙夫妇说荷马的像装订反了,这书说不定是绝版书时,只听靳教授嘟囔了一句,要知道这样,我就不把那本送给你了。

笔者喜欢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尤其酷爱柏拉图。这种爱好并不是很时尚的。当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在中国几乎形成独占鳌头之势时,学界似乎更喜欢亚里斯多德。由于个人爱好所致,在写柏拉图时不免充满激情,而写亚里斯多德时则更为理性。尚新建反复提醒我,写作时不要感情用事,柏拉图伟大,这固然不假。但是,亚里斯多德同样伟大,可以说,他代表了哲学发展的另一种趋势。情绪化地把亚里斯多德写小,希腊人道主义研究就会失之偏颇。个人爱好是一回事,一种思想的客观进程是另外一回事。切忌情绪化写作。在我写作亚里斯多德一节时,经常听到他的这一提醒,好在我没有太情绪化地对待亚里斯多德。我觉得,我还是相对客观地探讨了亚里斯多德对于希腊人道主义的贡献。不过,我承认,我在写作亚里斯多德时,毕竟没有写柏拉图时的那种激情,从文字表述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可能读者要随着我从激情柏拉图进入亚里斯多德理性的格调中了。这其间有很大的落差。

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李云是个非常可爱且又十分敬业的男孩。他与我每一次交谈,都让我感受到他对图书馆业务的熟练、对图书馆事业的热爱与执着。在他身上,颇有北京大学图书馆人的特质,即学者图书馆员。写作亚里斯多德一章,所需英文书目,大多由他借来。苗力田先生已经仙逝,但是,先生主持翻译的《亚里斯多德全集》,是我撰写亚里斯多德一章首选书目。王晓朝教授所译《柏拉图全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多已故去的老先生们所译的希腊哲学著作,都是写作希腊人道主义不可或缺的。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李知文教授和谭行敏老师与我相交10多年,他们在我的生活中扮演着长辈、好友、同仁的角色。尚新建在美国的这段时间,我常常受到老夫妇的照料。高兴和不高兴时,我都愿意到他们那里坐一会儿,似乎一进那房子,心情就好起来了。有时我也在想,是什么能让我有这么舒服的感觉呢,大约就是他们的善良、正直与仁爱吧。他们知道我写作十分繁忙,所以即便是打电话,也选在我停止写作的时候。春节期间我去外地了,临走时,我和他们告别,告诉他们返京的大致时间。就在我到达北京的那一天,我在信箱里看到了谭老师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到京后请给我打电话”。毕竟走了一段时间,回来后总得打扫卫生,家里别的事情也得处理,这样一直拖到晚上才给谭老师打电话。原来谭老师让我回来就打电话,是因为她认为我坐火车回来一定非常累,而且可能冰箱里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吃,她已经为我准备了回京后的第一顿饭。我当时除了说谢谢以外,便找不到任何合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了。李老师是搞古典文学的,小学功夫甚是了得。当今有此等功夫的人不是很多了。对我的作品,只要是他看到的,上面都标出用语的错误。受他这种严谨治学态度的影响,我在落笔时,凡拿不准的地方,也时常东查西查的,虽然还是免不了有错误,毕竟好多了。

人性的曙光的完成,有赖朋友和同仁的倾心襄助。爱与友谊是人世间最伟大的情感。正是这种情感,伴随我走过了整个写作过程。

另外,本项目的研究曾得到教育部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的资助。

谢谢你们,我的朋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性的曙光(希腊人道主义探源)/西方人道主义思想史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雷永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037684
开本 16开
页数 40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39
出版时间 2005-07-01
首版时间 2005-07-01
印刷时间 200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502
丛书名
印张 2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8
172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4: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