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不朽的史诗--六十年前的抗日英雄故事
内容
编辑推荐

记忆是容易淡忘的,但历史决不能忘记。日本侵略军在中华大地所犯下的残无人道的罪行,我们自然不能忘记,但更不能忘记的,还是那些为拯救于水深火热中煎熬的中国人民而不惜牺牲自己最宝贵的生命的抗日英雄们。现在,就让我们在了解他们的英勇事迹的同时,永远记住这些不朽的灵魂。

目录

序 曲/1

第一篇 血肉筑成的长城

——国共将士的抗日故事/7

·在太行山上/9

·林海雪原中不倒的巨人/20

·大写的赵尚志/34

·“母亲是为国牺牲的”/39

·母子两代英雄/45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5l

·伟哉上将军/62

·击毙日军“名将之花”/73

·黄埔精神战胜了武士道/85

·“东方隆美尔”/98

第二篇 草根上的抗战

——小人物的抗日故事/108

·“夜老虎”/111

·“送生娘娘”/114

·神秘的“乞丐”/116

·盲英雄/118’

·“哑巴”战士/120

·神枪手/122

·婆媳英雄花/124

·杀身成仁两遗书/126

·两赴刑场/129

·尿布里的情报/13l  

·姊妹剧团/133

·豆腐匠与军上衣/135

·玉皇庙里的枪声/137

·抗日女英雄/139

·三尺讲坛作战场/149

·铮铮铁骨/152

·游击队长/159

·举家互勉打东洋/165

·“我是中国人”/170

·“傻子”情报员/172

·抗日的“伪乡长”/174

·少年英雄/176

·血溅滹沱河/179

·明远来了保安全/182

·抗日秘密比生命还重要/184

第三篇 共赴国难 

——社会知名人士的抗日故事/186

·渡尽劫波传薪火/188

·“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199

·与魔鬼打交道的人/207

·宜昌的“敦刻尔克大撤退”/215

·浩浩钱江飞彩虹/228

·劫中救“国宝”/237

·征服美利坚的“宋氏旋风”/247

·“爱中国,外夷狄,斥降臣,表遗民”/261

·傲霜斗雪烽火中/271

·宁死不当亡国奴/282

第四篇 正义与和平的力量

——国际友人支援中国抗战的故事/287

·“中国的胜利是全亚洲明天的关键”/290

·斯大林之鹰/299

·空中飞虎将军/306

·来自莱茵河畔的白衣战士/316

·到中国的抗日前线去/320

·把命运与中国人民连在一起/330

·“你们要拿我当一挺机关枪使”/339

·为了中国的黎明/347

·保加利亚“白求恩”/353

·来自越南的中国将军/356

·为中国而战/361

·点燃烈火的人/372

·长眠在华北大地上/377

结语/383

参考资料/390

后记/398

试读章节

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杨靖宇和南满省委决定,全力钳制日军入关南下,以配合全国抗战。他领导抗日联军一路军各部,频繁袭击日军据点,焚烧敌人仓库,破坏敌军工设施,截击敌军用车辆,有力地牵制了敌人。他和他领导的抗日联军一路军一时间名扬全国,受到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

杨靖宇和抗日联军一路军的游击活动,严重地威胁着日本侵略者在东北的殖民统治。1938年下半年起,日军调集重兵“围剿”抗日联军部队,妄图掐断抗日联军部队的粮食供给,并以万元巨金悬赏索要杨靖宇的头颅。抗日斗争进入异常艰难的时期。

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杨靖宇率部转移到人烟稀少的河里地区。这里山高林密,气候寒冷,严冬来临,气温常达零下四十摄氏度。他率领战士们在冰天雪地里行军作战。宿营时,他们在山沟里、树丛下,席地而坐,围火而眠,倍感“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之难。缺乏粮食被服,成了最大难题。许多抗日联军战士没有倒在枪林弹雨中,却死在冻饿下。在这严酷的斗争形势下,杨靖宇仍精神饱满,坚毅乐观。有些同志为了他的安全,建议司令部撤到长白山里,但被他婉言谢绝了。他对同志们说:“我们抗日联军是抗日的队伍,我们存在一天,就要同敌人战斗一天,就是死,也要死在抗日的疆场上。”此时,杨靖宇倍加爱护干部、战士。1938年冬,杨靖宇派当时任连长的范德林去执行一项任务。范德林来到后,杨靖宇向他交代了任务,然后就脱下身上那条破旧的薄棉裤塞给范德林,把温暖和生存的希望留给了同志。

由于日军封锁,杨靖宇同中共中央失去了组织上的联系。中共中央一直关心着东北抗日军民,1939曾派人寻找杨靖宇和抗日联军一路军,拟传达《论持久战》和中央关于东北抗日联军发展方向以及杨靖宇工作安排的指示,但因敌人封锁未能如愿。杨靖宇也先后数次派入、致函同中共电央联系,也都没有成功。在这种情况下,杨靖宇只得根据自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分析、理解,凭着坚强的党性,凭着对祖国和民族的无限热爱,如P27同中流砥柱,独立地领导和坚持南满的抗日斗争。1938年12月,杨靖宇在潆江、桦甸交界的“密营”里,先后举办了两期党员和排长以上干部训练班,进行时事政治和文化知识教育。他报告了长白山区的抗日斗争情况,根据仅有的几份报纸分析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形势。他动员大家应看到光明前途,坚定战胜艰难险阻,完成抗日救国大业的决心和信心。训练班对凝聚部队,在艰苦环境里坚持对敌斗争,起到了积极作用。他还创作了《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歌》、《西征胜利歌》、《中朝民族联合抗日歌》等歌词;鼓舞士气:“勇猛冲锋,吉凶祸福,并非天来定。事在人为,诚至金开,自有曙光逢……”“山河欲裂,万里隆隆,大炮的响声,帝国主义宰割弱小民族的象征。国既不国,家何能存,根本没有和平。黑暗光明,生死线上,斗争来决定。崛起呀!中朝民族,万不要再酣梦……”

1939年,杨靖宇为了配合全国抗战,在极为艰难的环境中,领导抗日联军一路军主动出击。据日本侵略军统计,这一年,抗日联军战斗次数为五百四十次,其中抗日联军主动出击占百分之六十以上,令日军头痛不已。入秋以后,南满地区抗日形势更加险恶。10月,日伪当局颁布《通化省三九年治安肃正指导纲要》,对杨靖宇领导的抗日联军发动了伪通化省、间岛省、奉天省“三省联合大讨伐”。参加“大讨伐”的日本关东军、伪“满洲国”军和伪警察达两万五千名,而杨靖宇领导的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只有三干人,既没有重武器,也没有外援。敌人调重兵占据辑安、临江、濛江、抚松、桦甸、延吉等大小城镇和山村据点,派大批日伪军警特封锁游击区。他们对抗日联军分割包围,采用所谓“蓖梳式”、“踩踏式”的堵击、长追、奇袭等战术,搞分区“拉网”和轮番“扫荡”。还派出了“长岛工作班”以及叛徒程斌、崔肖峰、唐振东等人带领的十一支装备精良的特殊警察大队,像“狗蝇子”一样死死盯住以杨靖宇为首的第一路军司令部,穷追不舍。为了对付杨靖宇的队伍,日军和伪“满洲国”军砍伐森林,在山地上开出道路,坐在卡车上追赶,抗日联军可以P28利用的自然屏障范围越来越少。敌人为了隔开游击队与一般居民,把可能帮助抗日联军的村民全部强制转移,在村与村之间全部钉上栅栏,派军警守备,让弹尽粮绝的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孤军苦战。在日伪军这次残暴、狠毒的“大讨伐”中,东、南满地区抗日斗争形势日趋恶化,一路军的游击区域不断缩小,不得不转入长白山地区的高山密林地带,陷于异常艰难困苦的境地。为粉碎敌人的“大讨伐”,1939年10月1日至5日,杨靖宇在桦甸县头道溜河,召开了中共南满省委和一路军主要领导人会议,决定将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游击,继续向东移动。杨靖宇率直属部队和一方面军进出于辑安、通化、抚松、柳河、金川、辉南、濛江地区,吸引正面敌人,掩护部队分兵和二、三方面军东移。在全军困难时刻,杨靖宇把突围之路安排给别人,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后来,抗联一路军牺牲最大的部队正是杨靖宇率领的执行断后任务的直属部队和一方面军,他们直接牵制敌军达万人。

冰天雪地中,抗日联军部队缺食缺衣,生命面临饥寒和敌人“围剿”的双重威胁。1940年初,为了筹集给养,杨靖宇率队袭击了濛江县敌人重要据点龙泉镇,缴获部分粮食及其他军需物品。当敌人得知杨靖宇率队在濛江县活动的情报后,派伪通化省警务厅长岸谷隆一坐镇濛江,调集日军大原、有马、渡边、小滨、有政等部队,在濛江到处张罗布网,对杨靖宇及一路军总司令部展开疯狂的“围剿”。1月21日,抗日联军一路军在漾江县马家东南方密林处与敌“讨伐队”作战时,警卫旅一团参谋丁守龙负伤后被敌人逮捕并叛变。丁守龙全盘出卖了杨靖宇的行迹、去向、计划和策略。敌人如获至宝,放弃对抗日联军其他小部队的“围剿”,集中全力“追剿”杨靖宇。2月1日,跟随杨靖宇多年的警卫排排长张秀风投敌,进一步暴露了杨靖宇的行踪。

到了2月15日,杨靖字身边只有六名战士。他命黄生发等四名负伤战士转移。黄生发等几名战士不肯走,死活要和杨司令在一起。杨靖宇郑重地叮嘱说:“同志们,为了革命,我们要坚持到底。就是死,也不能泄露党的机密,也不能向敌人屈服,革P29命总是会胜利的!”黄生发等人只好执行命令,含泪而去。

2月18日,杨靖宇率最后两名战士来到漾江县城东南大东沟。在寻找食物过程中被敌人发现,两名战士不幸牺牲。敌人从他们身上发现了杨靖宇的印鉴,断定杨靖宇就在附近,于是加紧搜索,进一步缩小了包围圈。

2月23日,北风卷着飞雪,疯狂地扫荡着吉林省濛江县的山山岭岭,气温达零下二十多摄氏度。杨靖宇只身来到保安村附近的三道崴子,碰到几个打柴人,便请他们代买粮食、棉鞋。这几人中有一个是伪满“牌长”,回村便告密。日军“讨伐队”迅速来到,两百名日军将已无力奔跑的杨靖宇包围在一片树林中。此时,杨靖宇孤身一人,而且病魔缠身,几天没有吃饭,但仍然与目军进行着殊死搏斗。敌人认为,杨靖宇单枪匹马,身陷重围,逃走已不可能。于是,他们想活捉杨靖宇,以此打击抗日联军的士气。日军停止了射击,让叛徒尹夏太等人对杨靖宇喊话劝降:“你的命要紧,抵抗没用了,快投降吧!你如果归顺,皇军大大地重用!”“杨靖宇,归顺吧!现在就剩你一个人了,再抵抗是没有用的!”在日军的围攻下,在叛徒声嘶力竭的劝降声中,杨靖字面无惧色,瞄准喊叫的敌人不停地点射,血战一个多小P30时。敌人彻底绝望了,日军指挥官大阪发狂似的下了射击命令。各部敌人听到命令,马上包围上来。步枪、机枪一齐开火……枪声过后,整个山谷的空气像凝住了似的。低低的林涛如泣如诉,发出阵阵悲凄的哀鸣。杨靖宇靠在树旁,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憾,壮烈殉国!他那被敌人子弹穿透的胸膛,汩汩流出殷红的鲜血,染红了落叶,染红了雪地。

对于当时的战斗情况,日军留下这样的记录:日军逐步逼近到五十米处,劝其投降,“他连答应的神色也没有,依然用手枪向‘讨伐队,射击”,“讨伐队”连续有五人中弹,一死四伤。日军见生擒困难就猛烈开火。被围者左腕中弹,一支手枪落地后,仍以右手持驳壳枪应战。终于有一弹贯穿他的胸部,他“被打倒而绝命”,手里仍紧握着驳壳枪!P31

序言

  那是一个内忧外患交织、中华民族饱受困苦磨难的年代,那是中华民族为生存、独立、自由和尊严而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的年代,也是中华儿女用热血和激情铸造民族之魂、书写不朽英雄史诗的年代,更是英雄伟烈、仁人志士辈出的年代!

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迫使中国割让宝岛台湾。1897年,德、英、目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1900年,英、法、德、日、美、俄等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为首的中国政府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927年7月,日本政府田中义一内阁召开“东方会议”,称中国东北是同日本的生存“有重大关系”的“特殊地区”,并向日本天皇呈奏题为《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的秘密文件,提出“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的方针,并主张对中国的东北和内蒙古实行“铁血主义”。这个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成为日本军国主义长期奉为基本国策的“大陆政策”的一个标本。1931年4月,日本陆军省参谋本部经长时间研究,决定通过实施“建立亲日政权”、“成立独立国家”、“占领满蒙”三个步骤,实现其独占满蒙的战略。在日本军部支持下,日本关东军参谋部为武装侵占中国东北进行了详细规划和部署,决定在沈阳北郊柳条湖炸毁南满铁路路轨,以此为借口,出兵占领沈阳,进而占领中国整个东三省。

1931年9月18目晚10点多,日本关东军驻南满铁路守备队柳条湖分遣队,按照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的密令,炸毁了南满铁路沈阳北郊柳条湖一段路轨,接着反诬说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袭击日军,并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进攻,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侵华战争(即传统上所称“九一八”事变。据专家研究,“事变”二字是当时日本为掩盖其精心策划的一系列侵华战争的本质,故意取的迷惑性称谓)爆发。至1932年2月5日,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陷落。中国东北军按照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和“力持镇静,不准抵抗”的命令,退回山海关内。日本侵略者扶植傀儡政权,成立伪“满洲国”,对东北人民实行长达十几年的残酷殖民统治。

1937年7月7日,驻北平(即北京)丰台的日军中国驻屯旅团第一联队第三大队第八中队在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诡称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索,被当地中国驻军拒绝。日军驻北平特务机关与中国冀察当局谈判,决定派员到现场调查。当双方人员正在调查时,日军第一联队联队长牟田口廉也大佐下令第三大队向卢沟桥中国驻军第二十九军发动攻击,第二十九军吉星文团在卢沟桥地区奋起反击。这就是传统上所说的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它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一个标志。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政府立即采取速战速决战略,向华北增兵,扩大战事,声称要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日本侵略军7月底占领北平、天津。接着,日军组成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和华北方面军,陆续调集三十万兵力,沿平绥(今北京一包头)、平汉(今北京一汉口)、津浦(天津一南京浦口)铁路线展开战略进攻,企图夺取冀、察、晋、绥、鲁五省,控制黄河以北广大地区。

8月9日,驻上海的日军海军陆战队两名官兵,驱车闯入虹桥机场进行武装挑衅,当即被中国守军击毙。8月13日,日军以此为借口,大举进攻上海,企图迅速占领上海,夺取南京,迫使中国政府屈服。此即传统上所谓“八一三”事变。经激烈抵抗,10月26日晚,守卫大场防线的中国军队奉命据守苏州河北岸的P1j行仓库,掩护主力部队连夜西撤。在日军重重包围下,守卫四行仓库的第八十八师第五二四团第二营四百余人(报界宣传称“八百壮士”),在副团长谢晋元、营长杨瑞符的指挥下,孤军奋战,誓死不退,坚持战斗四昼夜。经浴血奋战,击退目军在飞机、坦克、大炮掩护下发起的数十次进攻,毙敌两百多人。四行仓库巍然屹立,中国国旗高高飘扬,写下了中国抗战史上极为壮烈的一页。11月12日,上海被日军攻陷。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危在旦夕!

早在“九一八”事变后,不愿做奴隶的中国人民就自发起来武装抗日。1931年11月,马占山首先在嫩江与日军展开激战,给日本侵略者以很大的打击,全国民众为之振奋。接着,一支支东北义勇军纷纷成立。他们名目不同,人员成分不一,但都是为了抗敌自卫,统称“东北义勇军”。“东北义勇军”以原属张学良东北军的爱国官兵为主体,还有东三省的工人、农民、学生自发组织的自卫武装,以及各地的民团、保安队、警察队、红枪会、大刀会、反日山林队等。他们先后加入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行列,用落后的武器与拥有现代化武器装备的日军进行殊死搏斗。到1932年夏,“东北义勇军”总人数达三四十万。辽、吉、黑广阔的土地上,到处响起了义勇军抗日的枪声和马蹄声,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受到极其沉重的打击。据统计,在“九一八”事变过程中,日军攻城略地,伤亡总数不过数百人,而在与义勇军两年多的战斗中,其伤亡总数却达到两万五千人之多!但是,东北各地义勇军在战斗中没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军事领导机构,战斗力受到严重局限,容易被日军各个击破。1933年,东北义勇军在日军的残酷镇压下大部分溃散。就在此时,中国共产党派人到东北地区动员组织民众武装抗日。他们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发动,组织东北民众成立抗日武装,想方设法团结未被日军击溃的东北义勇军,组成了“东北抗日联军”,在既无内援又无外援的恶劣环境中,与日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1933年,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与向长城进攻的日军展开激烈战斗。全国抗日救亡活动风起云涌。1935年,《义勇军进行曲》在抗日救亡运动中诞生! 193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了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一二·九”学生运动,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在西安对蒋介石发动“兵谏”,逼其答应停止内战,与共产党合作,共同抗日。

“卢沟桥事变”刚刚发生,中共中央即于1937年7月8日,发出《为目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再次呼吁国共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并号召实行全民抗战。7月9日,蒋介石下定全面抗战的决心,着手编组部队。7月15日,中共代表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交给蒋介石。该宣言饱含激情地宣布:“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谨以极大的热忱向我全国父老兄弟诸姑姊妹宣言,当此国难极端严重民族生命存亡绝续之时,我们为着挽救祖国的危亡,在和平统一团结御侮的基础上,已经与中国国民党获得了谅解,而共赴国难了。……寇深矣!祸亟矣!同胞们,起来,一致地团结啊!我们伟大的悠久的中华民族是不可屈服的。起来,为巩固民族的团结而奋斗!为推翻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而奋斗!胜利是属于中华民族的!”7月19日,蒋介石在庐山举行军事委员会会议,决定对日作战,并再次表达决心:“我们既是一个弱国,如果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国家生存。那时节,再不容讲我们中途妥协,须知中途妥协的条件,便是整个投降、整个灭亡之条件。全国国民最要认清‘最后关头’的意义。”“我们东四省失陷,已有六年之久,续之以塘沽协定,现在冲突地点已到了北平门口的卢沟桥。如果卢沟桥可以受人压迫强占,那么我们百年故都,北方政治、文化的中心与军事重镇北平,就要变成沈阳第二!”“北平若可变成沈阳,南京又何尝不会变成北平!”最后,他表示,“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8月15日,中国政府颁布对日抗战总动员令。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布改编令,将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8月25日,中共中央公布《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宣布中国工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来根据战斗序列的变化,9月14日,又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习惯上仍称为“八路军”。9月22日,国民政府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次日,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中国人民长达八年的艰苦卓绝又轰轰烈烈的伟大的抗日战争就此全面展开。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到处燃起了抗日的烽火,愤怒而坚强的中国人民带着百年的耻辱,怀着不甘国破家亡的决心,倾全力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他们唱着激昂的歌曲,勇往直前: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后记

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这本书是我们献给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的一个小小礼物。

从2004年9月策划到出版,这本书用了九个多月的时间。我们怀着对抗目前辈们的敬仰,在教学科研和工作之余,牺牲休息时间,多方查阅资料,精心构思,反复推敲,终成全书。与以往不同,我们把这次劳动作为一次奉献,作为一份敬意,献给六十年前的所有抗日英雄们。因为,我们这一代人受惠于他们的太多太多。

 全书策划、统稿:孔祥涛。

 第一篇《血肉筑成的长城》之《在太行山上》、《林海雪原中不倒的巨人》、《大写的赵尚志》、《“母亲是为国牺牲的”》、《母子两代英雄》、《击毙日军“名将之花”》,第四篇《正义与和平的力量》,由孙先伟编写。

第一篇《血肉筑成的长城》之《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伟哉上将军》,由长青编写。

第一篇《血肉筑成的长城》之《“东方隆美尔”》、《黄埔精神战胜了武士道》,由张丽梅编写。

第二篇《草根上的抗战》,由刘翔宇编写。

第三篇《共赴国难》,由葛云杰编写。

《序曲》、第一篇至第四篇每篇篇首的段落、《结语》,由孔祥涛撰写。此外,孙祥涛还为第一篇、第四篇补充了一些资料。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史料、著作和文章,没有这些刊登在各种载体上的史料、书籍和文章作参考,是无法编写出这本书的。此外,还使用了有关书籍中的部分图片。在此,谨向史料编辑者和书籍、文章作者、图片摄制者及出版社表示感谢。书后的参考资料总目难免挂一漏万,敬请原谅。书中内容疏漏错误之处,亦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广西人民出版社总编江淳博士和本书责任编辑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孔祥涛

2005年4月l6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不朽的史诗--六十年前的抗日英雄故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孔祥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9053850
开本 32开
页数 40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0
出版时间 2005-08-01
首版时间 2005-08-01
印刷时间 200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8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09
148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5:4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