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斜阳清风,听悠然丝竹,邀三五好友,温壶烫杯,捧茶细语,再烦嚣的生活,再浑浊的心情,都将得以过滤。茶,是中国文化清俭和美的标识。本书为我们介绍的是普洱茶,包括它的原产地、品质特征、品评鉴赏、养生之道、普洱茶文化等内容,展示了普洱茶一个明媚的春天。
图书 | 中国普洱茶之科学读本/碧沉香泛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沐斜阳清风,听悠然丝竹,邀三五好友,温壶烫杯,捧茶细语,再烦嚣的生活,再浑浊的心情,都将得以过滤。茶,是中国文化清俭和美的标识。本书为我们介绍的是普洱茶,包括它的原产地、品质特征、品评鉴赏、养生之道、普洱茶文化等内容,展示了普洱茶一个明媚的春天。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六大茶山是普洱茶原产地 /1 第二章 云南是我国最适茶区 /9 一、高山地貌 /11 二、大洋气候 /13 第三章 丰富的普洱茶物种资源 /15 第四章 普洱茶商品分类及品质特征 /25 一、普洱茶定义 /26 二、普洱茶原料及品质特征 /27 三、普洱成品茶商品规格及品质特征 /28 四、外销普洱茶的唛号、包装与规格 /31 第五章 普洱茶的初、精制方法 /35 第六章 普洱茶香味的科学 /41 一、出身名门,优生优育 /42 二、肥壮芽叶、内含丰富 /46 三、渥堆发酵、益生菌帮忙 /52 四、湿热条件、蛋白质减少 /55 第七章 普洱茶的品评与鉴赏 /57 一、普洱茶审评的意义 /59 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59 三、巧用五官、干湿兼看 /61 四、“无味之味”质疑 /64 五、普洱茶感官品评常用术语 /66 六、紫韵普洱茶艺鉴赏 /67 第八章 普洱茶养生之道 /73 一、古籍中茶叶疗疾的精辟论述 /74 二、普洱茶的保健成分 /77 三、普洱茶降血脂功能研究 /86 四、世界各国对普洱茶养生作用的研究 /88 第九章 普洱茶的卫生与安全 /91 一、普洱茶的急性毒性(LD50)安全性评价 /92 二、普洱茶的遗传毒性安全性评价 /96 第十章 普洱茶文化 /99 一、茶马古道上的铃声 /100 二、独具特色的饮茶习俗 /105 三、古老的故事和传说 /112 四、普洱颂歌选篇 /119 参考文献 127 附录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普洱茶(NY/T779-2004) /130 附录二: 云南省地方标准普洱茶DB53/T103—2003 /137 试读章节 茶叶和其它食品一样,其产品质量的控制、管理与监督主要用感官品评和理化检验两种方法,二者缺一不可。所谓感官品评就是“以科学的方法借着人的视、嗅、尝、触及听五种感觉来测量与分析茶叶品质高低,以判其优劣的一门科学。”而理化检验则是应用现代物理、化学及生物方法来分析、检测茶叶品质的一门科学。 云南普洱茶的审评与检测,亦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共国食品卫生法》和普洱茶的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实施感官和理化品质的品评和监测。2004年,国家对茶实施市场准入(QS)认证制度使这项审评与检测进一步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为消费者科学、合理及安全饮用普洱茶提供切实的保障。 本文作者在研究普洱茶的日夜中,大量的实践使个人对普洱茶感官品评的意义、审评设施、审评的方法和技巧有了较深刻的感受。认为运用科学方法准确地评价普洱茶的色、香、味以判断其质量优劣,对正确地引导消费者树立科学、合理、健康和实事求是的饮茶观念至为重要,也是抑制某些人为炒作、故弄玄虚以及防止坑蒙拐骗,使普洱声誉蒙羞的一种必要手段。一、普洱茶审评的意义 随着普洱茶的生产、加工、流通和普洱茶饮茶文化的更大普及,感官品评成了普洱茶质量控制体系和市场管理中最简便、快捷和实用的方法之一。那么,对普洱茶进行感官品评有何现实意义呢?我们的答案是,首先,在普洱茶原料初制和精制过程中,按工序进行必要的审评,可以找出各项工艺技术的优缺点,及时加以改进,有助于提高毛茶和成品茶品质;其次,在茶叶流通工作中进行品质审评,可以按质论价,正确贯彻执行茶叶的价格政策,处理好国家、企业、消费者三者利益的关系。同时,根据审评结果,可以提出制茶的改进意见,推动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扩大经济效益。鉴于普洱茶是一种耐贮经放的茶叶花色品种,搞好感官品评也有利于消费者加强茶叶在贮藏中的质量管理,防止收藏过程中普洱茶发生品质劣变。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为了提高普洱茶审评的准确性,需要制备下列各种必要的审评设备。 1.审评室。即专用评茶的处所。审评室与产生异味的化学实验室、厨房、卫生问等不宜太近,以防异味污染。审评室最好设在楼面,以防地面受潮,同时,以坐南向北为宜。并要求室内宽敞、明亮,墙面和天花板,门窗和茶样架以涂成白色或乳白色为宜。在窗户外面上方装置黑色斗形的遮光板,以免评茶时受外界直射光线的影响。室内力求清洁,空气流通,避免烟、油、腥、臭、辣等异味进入。室内一般不安水槽,以保持室内干燥。 P58-59 序言 给生活加点茶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神农本草经》)中国茶从原始森林吸云饮露的草木,成为消渴提神、解烦去乏的仙药,又“煮作羹饮”(《尔雅》),成为菜蔬、羹饮,在唐宋得以长足发展,采造、碾罗、点冲,茶徒为饮料,茶事始成;明清以后强调回归茶本味,倡导原叶调制、冲泡,中国茶从山野缓步走来,登堂入室,慢慢地走进了中国人的生活,成为“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中国茶从云贵高原的深山老林起步,在马铎声中走向川鄂,又沿着长江,沿着驿道,走向江南,走向闽越,走向中原,走向中国所有宜茶栽种的地域。经过历代茶人的巧手,培育制造了六大系数千种茶,绿茶、红茶、花茶、乌龙茶、白茶、紧压茶;龙井、碧螺春、滇红、祁红、铁观音、大红袍、黄金桂、冻顶乌龙、普洱、六堡……,蔚为壮观。各式茶形态各异,滋味各异,人们在碧沉香泛中品饮,更形成了具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饮用方法。 中国茶从原生态到人工培植,到形成各流程工艺、冲泡的技艺,再形成深厚的茶文化,中国人终于不负上苍的厚爱,在茶树的原生地上创立了茶文化大系。陆羽的《茶经》、赵佶的《大观茶论》、朱权的《茶谱》、许次纾的《茶疏》,等等。著述备矣;历代文人骚客的诗词吟咏,洋洋洒洒;近代茶道说、茶艺说等,也是众说纷纭。中国茶的品饮从形而下的生活形式上升为形而上的精神享受。中国茶文化以其清俭和美的标识,登上了文化殿堂的雅座。 然而,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的生活变得仓促起来,终日营营,为利来,为利往,各种快速饮料充斥于生活的每个角落,亚健康、过劳,甚至猝死,成为现代人的常病。人们对喝茶这最传统的生活方式反而变得陌生了。 我们编辑出版“碧沉香泛丛书”。就是要为现代人重新认知中国茶打开一个窗口,希望在科学认知的基础上倡导一种有文化内涵的闲透优雅的喝茶方式。甚至是生活方式。 在山高水清的野外,沐斜阳清风,又或在闹市中安静的一隅,听悠然丝竹,邀上三五好友,温壶烫杯,捧茶细语,放下负重的身心,让闲情逸致回归。即使是在乡村田埂边、村头大树下,劳作后和美地悠然地喝上一杯,再烦嚣的生活,再浑浊的心情,都将得以过滤。 给生活加点茶,加点轻松和闲适吧。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普洱茶之科学读本/碧沉香泛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刘勤晋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广东旅游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6536179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4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61 |
出版时间 | 2005-08-01 |
首版时间 | 2005-08-01 |
印刷时间 | 2006-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28 |
CIP核字 | 2005035254 |
中图分类号 | TS272.5 |
丛书名 | |
印张 | 4.75 |
印次 | 4 |
出版地 | 广东 |
长 | 210 |
宽 | 140 |
高 | 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7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