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全真七子与齐鲁文化/齐鲁文化学术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全真道在道教史上的地位,类似于禅宗在佛教史上的地位和宋明道学在儒学史上的地位。道学、全真学、禅学代表着中国哲学的三个理论高峰。以对社会民众的实际贡献而言,山东栖霞的丘处机是道教史上的第一人,所以评价全真学与丘处机是中国思想史研究的重要问题。本书就全真教和齐鲁文化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有利于思想史的争鸣和推进。

目录

序/1

概论——全真道与齐鲁文化/1

一、王重阳祖师革新了道教思想/2

二、胶东三州——全真道真正的发祥地/7

三、胶东——全真道走向全国的后方基地/9

四、丘处机——全真道兴旺发达的扛鼎人物/24

五、元代全真之盛,实赖胶东成长的教门骨干力量/32

第一章 齐鲁文化的深厚底蕴和道教文化传统/40

一、齐鲁文化的历史发展和辉煌成就/40

二、齐鲁的道教文化传统/55

第二章 金与金元之际山东社会政治、文化态势/73

一、金宋、金元之际山东地区的战乱/73

二、新教派的崛起与山东的关系/79

第三章 王重阳在胶东传教的成功和全真道的兴起/84

一、入道前的思想历程/84

二、在陕西的修道和传教活动/93

三、在山东的传教和创教活动/105

四、早期全真道的宗教组织/131

第四章 全真七子在山东的修道与传教活动/142

一、马钰初识王重阳/143

二、王重阳苦心度化马钰/149

三、丘处机全真庵拜师王重阳/155

四、王重阳背坐感发郝大通/159

五、谭处端宁海全真庵出家/16l

六、王处一投师王重阳/166

七、昆嵛山烟霞洞师徒修真/170

八、玄风初阐与七宝、金莲、三光、玉华会建立/175

九、刘处玄拜师与平等会建立/180

十、王处一铁槎山苦修与刘处玄东归莱州/182

十一、马钰东归大阐教化/187

十二、刘处玄嗣教与王处一被宣/194

十三、丘处机东归栖霞与创观滨都/199

十四、王处一、刘处玄振教金廷/202

十五、丘处机独阐玄风/209

第五章 全真七子的思想特色/215

一、修炼的目的:成仙/216

二、修心/218

三、清净/233

四、内丹/237

五、三教合一/251

第六章 全真道由山东走向全国/255

一、王重阳仙逝开封/256

二、丘、刘、谭、马葬师刘蒋/260

三、马钰在陕西的修道与阐教活动/264

四、谭、刘、孙宣教伊洛与郝大通行化河北/27l

五、丘处机在磻溪与龙门的十三年苦修277

六、丘处机被金世宗宣召/286

七、丘处机西行觐见成吉思汗/291

第七章 明清山东全真道概况/302

一、明清全真道的衰落/302

二、明清山东全真道概况/305

附录:

一、王重阳与全真七子修道传教活动大事记/318

二、全真道在山东的文化遗存/343

三、莱州神仙洞王氏道教家族调研报告/357

四、全真道研究论著要目/367

后记/386

试读章节

大定九年(1169)九月,王重阳带领马钰、谭处端、丘处机三名弟子,西至莱州,把刘处玄收归门下。刘处玄,东莱武官人(今莱州武官庄)。莱州位居齐地,自古即是仙真聚居之地,至今莱州南15里的云峰山上,仍有九仙之名题字,这都是莱州仙风浓郁的证据。北魏郑道昭在任光州刺史时,不仅在莱州云峰山、大基山留下诸多碑刻,而且还曾修道大基山中。《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刘处玄》言:“十有三月师乃生,是夜紫气二道,从太基山横贯其家。师自幼而孤,事母以孝闻。母亦有栖隐之志。太基在武官南二里许,山之阳有道士谷,乃光州太守郑道昭成道之所,师尝盘桓其间。”大基山距离武官庄仅二里许,周围浓郁的道教气氛与齐鲁文化的,无形熏陶,造就了刘处玄独特的人格形态。刘处玄世居武官,其先祖九世孝友相继,宋太平兴国年间,因孝义朝廷旌其门问,免本郡诸役,乡人受惠颇多。其祖其父,皆有先祖之风,恤孤赈贫,孝义当先。刘处玄生于金熙宗皇统七年(1147)七月十二日,幼年丧父,与母相依为命。他上承祖风,事母至孝,憎恶荣华,清静自守,誓不婚娶,素有出尘之志,几次欲出家修道,都因老母阻隔而未能如愿。

金世宗大定九年(1169)春,刘处玄在邻居家的墙壁上,发现两首颂,未留姓名,但墨迹尚新,末句有云:“武官养性真仙地,须作长生不死人。”刘处玄看后,大为称奇,知必是高人所为,自此出家修道之意更加坚决。同年九月,丘处机、谭处端、马钰随王重阳至莱州,刘处玄与其母一起去拜见王重阳,王重阳问他:“汝解壁间语否?”刘处玄方知邻家壁上两颂为王重阳所作,大为叹服,遂拜王重阳为师。王重阳感叹其为“松之月,竹之雪,故不受于黄尘。”于是,授刘处玄诗一首,诗云:“钓罢归来又见鳌,已知有分列仙曹。鸣榔相唤知子意,跃出洪波万丈高。”并赐名处玄,字通妙,号长生子。

对于刘处玄拜师王重阳时的年龄,史料记载有异。《甘水仙源录·长生真人刘宗师道行碑》与《金莲正宗记·长生刘真人》认为,刘处玄出家时,“方弱冠之明年也”。也就是说,他2l岁拜王重阳为师。然而,《金莲正宗仙源像传·长生子》却认为,他拜师王重阳时,乃“弱冠之年也”,即20岁。《七真年谱》言:“祖师领丹阳、长真、长春西至莱州,化长生真人出家,训名处玄,字通妙,号长生子,时年二十三。”考察这三种说法,第一种与第二种说法靠不住,若刘处玄弱冠或弱冠明年出家,他应该比丘处机小,但丘处机为全真七子中年龄最小的,这已经成了定论。所以,这两种说法有误,今取《七真年谱》之说。

至此,丘处机、谭处端、马钰、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刘处玄,已先后拜在王重阳门下,号称“全真七子”,又称“北七真”。在全真七子中,孙不二年龄最大,比马钰大四岁,谭处端次之,而丘处机拜师最早,但年龄最小。因此,全真七子若依年龄大小来排列,则为孙不二(生于lll9年1月5日)、谭处端(生于1123年3月1日)、马钰(生于1123年5月20日)、郝大通(生于1140年1月3日)、王处一(生于1142年3月18日)、刘处玄(生于1147年7月12日)、丘处机(生于1148年1月19日)。丘、刘、谭、马、郝、孙、王虽然共称为全真七子,但七人在全真道中的地位与身份,尚有很大差异,其中最明显的便是丘、刘、谭、马四大弟子与郝、孙、王的不同。比如《甘水仙源录·终南山神仙重阳王真人全真教祖碑》就明确把丘、刘、谭、马与郝、孙、王分成两个层次,把郝、孙、王称之为“四哲之亚”。从王重阳的诗词以及行为,也可以看出这一点,不仅丘、刘、谭、马跟随王重阳的时间较长,而且,大定九年(1169)十月,当王重阳离开山东沿海返陕西之时,只带丘、刘、谭、马四大弟子,而不带其他三人。这就充分说明了在其心目中,对四大弟子与郝、孙、王还是有亲疏之别的。即使是丘、刘、谭、马四大弟子,在王重阳心目中,地位也不完全相同。他曾有诗云:“一侄二子一山侗,连予五个一心雄。六明齐伴天边月,七爽俱邀海上风。真妙里头拈密妙,晴空上面蹑虚空。东西南北皆圆转,到此方知处处通。”又曰:“一弟一侄两个儿,连予五逸做修持。结为物外真亲眷,摆脱人间假合尸。周匝种成清净境,递相传授紫灵枝。山头进出灵华会,我趁蓬莱先礼师。”显然,在王重阳看来,马钰就像是他的弟弟,而谭处端则像他的侄子,刘处玄与丘处机为儿子。王重阳的这种分法,当然不是以年龄来分的,若按年龄,谭处端比马钰尚大两个月,应把谭处端排在前才对;也不是按入门先后来分的,而是以得道的浅深而言,在四大弟子中,马钰得道最早,在王重阳死前已得其真传,其把马钰视为弟,有让马钰继承他未竟的事业,把其他三子培养成道的意思。

《金莲正宗仙源像传·重阳子》言:“十月,达掖县,立平等会。”大定九年(1169)十月,丘、刘、谭、马四大弟子与王重阳在掖县建立平等会。至此为止,全真道在山东沿海的下层民众组织已经全部建立起来。这些下层民众组织常被称之为“三州五会”,“三州”指的是莱州、登州与宁海州,而五会分别为文登的“三教七宝会”、宁海的“三教金莲会”、福山的“三教三光会”、登州的“三教玉华会”、莱州的“三教平等会”。《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王矗》言:“在莱州立平等会,自是远近风动,与会者千余人。”莱州“三教平等会”建立之时,人会者就有千余人之多,以此类推,最保守的估计,三州五会的入会人员最少也要近万人。而王重阳自大定七年(1167)七月至宁海到大定九年(1169)十月离开山东沿海,他在登、莱、宁海三州活动的时间不到两年,在不到两年时间里,他不但收取全真七子作为全真道的核心与精英,而且还建立了五会,收徒众达万人之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而若把他在山东沿海弘教的效果与其在陕西弘教的效果相比,岂止天壤之别!同样还是全真道,同样还是王重阳,但效果如此悬殊,这不能不与两地的文化环境有关。素有神仙信仰传统的山东沿海,在几千年的文化融合中,形成了以齐鲁文化为主体的文化氛围,而这对于主张“三教合一”的全真道的传播,无疑是一种非常有力的助援。

三州五会建立之后,经过全真七子与王重阳的努力,全真道在山东沿海一带已经打下根基。为了实现“使四海教风为一家”的理想,王重阳开始把全真道推向全国。大定九年(1169)九月,王重阳带领丘、刘、谭、马四大弟子奔赴陕西传道。十月,王重阳师徒一行五人,离开山东,到达汴梁,寓于王氏旅邸中。第二年正月初四日,即大定十年(1170)正月初四,王重阳仙逝于王氏旅邸。其后,丘、刘、谭、马四大弟子扶王重阳灵柩归葬终南刘蒋村,为王重阳守丧三年。守丧期满,各言其志,分化各地。

             P180-P182

序言

这部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真七子与齐鲁文化》的最终成果,它正式列入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的科研规划,并得到中心在工作上的大力支持和在经费上的配套资助。

山东是孔子、孟子的故乡,是儒学的发源地。对此,不仅人所共知,而且相关研究活动也颇具规模。山东同时也是道教七真(以丘处机为代表)的故乡,是全真道的发祥地。对此,知道的人则要少得多,而且至今研究活动也颇为寂寥。齐鲁文化研究中的这种儒热道冷、儒强道弱的不平衡状态是需要尽快改变的,因为山东所蕴藏的全真道文化资源极为丰富,这一文化资源在历史上的影响又十分巨大。齐鲁文化开始是地区性文化,后来走向全国并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文化扩展最为重要:一次是儒学的创立与传布,另一次便是全真道的创立与传布,都曾给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以极大的推动。全真道在道教史上的地位,类似于禅宗在佛教史上的地位和宋明道学(包括理学、心学和气学)在儒学史上的地位。道学、全真学、禅学代表着中国哲学的三个理论高峰。以对社会民众的实际贡献而言,山东栖霞的丘处机是道教史上的第一人。其西游雪山、规劝成言思汗爱民止杀之伟绩,不亚于佛教玄奘法师的西行印度取经。所以,丘处机称得上是伟大的宗教思想家和实践家,不愧是鲁迅所称赞的“中国的脊梁”。丘祖的事迹,我们后人不应忘记;丘祖的精神,有待我们继承发扬。

我是在北京生活的山东人,是七真的同乡,一向关注并参与道教的学术研究,又兼任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总想为山东全真道文化资源的开发做点事情,所以承担了《全真七子与齐鲁文化》这一课题的主持工作。我有幸得到首都师范大学白奚教授的协助,他是道家和稷下学研究的名家,对齐鲁文化情有独钟,在课题的设计、论证、实施、汇总与统理上颇多运思劳神,并撰写了第一章“齐鲁文化的深厚底蕴和道教文化传统”,厘清了齐鲁文化产生道教的历史背景。在此,我感谢他的诚心合作。经由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推荐,课题组聘请了在该中心工作的常大群博士(后调转厦门大学)和毕业于山东大学的白如祥博士、赵卫东博士,组成课题组的主力。三位博士在文史哲理论上训练有素,致力于全真道研究多年,对于历史文献相当熟悉。他们认真努力,撰写了本课题最重要的章节和附录,使课题得以圆满完成。

常夫群博士又负责课题组的日常事务及与中心的联络,工作尤为辛菩,并撰写了第二章“金与金元之际山东社会政治、文化态势”,第五章“全真七子的思想特色”,及附录二“全真道在山东的文化遗存”。这几部分很有难度,而他写得颇有深度。他还在实地考察时拍摄了许多全真道遗存的珍贵图片作为本书插图,为全书增色不少。白如祥博士撰写了第三章“王重阳在胶东传教的成功与全真道的兴起”、第七章“明清山东全真道概况”及附录四“全真道研究论著要目”。’他写得明晰流畅,平实而有创新。赵卫东博士撰写了第四章“全真七子在山东的修道与传教活动”、第六章“全真道由山东走向全国”和附录一“王重阳与全真七子修道与传教活动大事记”。他写作的数量最大,内容最多,在史实和文献的考辨上相当用心。我非常感谢这几位年轻学者对课题的关心与投入。他们在研究和写作中显示了扎实的学问功底和出色的专业才能,他们是全真道学术研究的后起之秀。我相信他们会继续开拓前进,作出更优异的成绩。我们还请烟台师范学院叶桂桐教授为本书提供了附录三“莱州神仙洞王氏道教家族调研报告”,这份调查显示了元明清全真道世俗化和家族化的趋势。我们课题组老中青相结合,一起设计调研提纲,一起到胶东七真故里作实地考察,一起讨论文稿的修改,直至最后定稿,在烟台、青岛、北京、济南召开过五次课题组工作会议,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论题上大家有明确的分工,但在内容上不可避免会有某种交叉重叠。不过,每一章的重心和评析并不相同,各自保持了特有的思路和风格,又能互相联结为整体,形成多样性的统一,这正是我们预期的自标。

本书的侧重点在全真道与齐鲁文化的关系,所以对于全真道在山东创立的早期历史论述较为详密,以弥补以往道教史研究之不足;而对于全真道发展成为全国规模以后的历史,论述则较为简略,因为这不是本书的主要任务。目前山东的全真道研究已经起步,山东大学成立了全真道研究中心,并在丘祖家乡栖霞设立了分部,越来越多的山东学者和各界人士对全真道的研究发生兴趣。本书的写作是为这项研究的充分开展做一些初步的探索性工作。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全真道历史文献和散落在民间的碑刻、遗文的全面收集、考辨和整理,还有许多事情要去做;全真道重大历史事件的研究和评价,还有许多问题要加以澄清;全真道自身的思想和它与佛、儒两家的交融,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深入研究;全真道教义教理的现代诠释与全真道的现代转型研究,尚有待于教内外有识之士认真着手进行。我希望省内外、教内外、海内外的志同道合者都来关心全真道的研究。大家携手合作,共同推动这项重大事业,以利于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为新时代的文化建设和学术繁荣,提供思想营养,增添人文智慧。

后记

大定九年(1169)九月,王重阳带领马钰、谭处端、丘处机三名弟子,西至莱州,把刘处玄收归门下。刘处玄,东莱武官人(今莱州武官庄)。莱州位居齐地,自古即是仙真聚居之地,至今莱州南15里的云峰山上,仍有九仙之名题字,这都是莱州仙风浓郁的证据。北魏郑道昭在任光州刺史时,不仅在莱州云峰山、大基山留下诸多碑刻,而且还曾修道大基山中。《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刘处玄》言:“十有三月师乃生,是夜紫气二道,从太基山横贯其家。师自幼而孤,事母以孝闻。母亦有栖隐之志。太基在武官南二里许,山之阳有道士谷,乃光州太守郑道昭成道之所,师尝盘桓其间。”大基山距离武官庄仅二里许,周围浓郁的道教气氛与齐鲁文化的,无形熏陶,造就了刘处玄独特的人格形态。刘处玄世居武官,其先祖九世孝友相继,宋太平兴国年间,因孝义朝廷旌其门问,免本郡诸役,乡人受惠颇多。其祖其父,皆有先祖之风,恤孤赈贫,孝义当先。刘处玄生于金熙宗皇统七年(1147)七月十二日,幼年丧父,与母相依为命。他上承祖风,事母至孝,憎恶荣华,清静自守,誓不婚娶,素有出尘之志,几次欲出家修道,都因老母阻隔而未能如愿。

金世宗大定九年(1169)春,刘处玄在邻居家的墙壁上,发现两首颂,未留姓名,但墨迹尚新,末句有云:“武官养性真仙地,须作长生不死人。”刘处玄看后,大为称奇,知必是高人所为,自此出家修道之意更加坚决。同年九月,丘处机、谭处端、马钰随王重阳至莱州,刘处玄与其母一起去拜见王重阳,王重阳问他:“汝解壁间语否?”刘处玄方知邻家壁上两颂为王重阳所作,大为叹服,遂拜王重阳为师。王重阳感叹其为“松之月,竹之雪,故不受于黄尘。”于是,授刘处玄诗一首,诗云:“钓罢归来又见鳌,已知有分列仙曹。鸣榔相唤知子意,跃出洪波万丈高。”并赐名处玄,字通妙,号长生子。

对于刘处玄拜师王重阳时的年龄,史料记载有异。《甘水仙源录·长生真人刘宗师道行碑》与《金莲正宗记·长生刘真人》认为,刘处玄出家时,“方弱冠之明年也”。也就是说,他2l岁拜王重阳为师。然而,《金莲正宗仙源像传·长生子》却认为,他拜师王重阳时,乃“弱冠之年也”,即20岁。《七真年谱》言:“祖师领丹阳、长真、长春西至莱州,化长生真人出家,训名处玄,字通妙,号长生子,时年二十三。”考察这三种说法,第一种与第二种说法靠不住,若刘处玄弱冠或弱冠明年出家,他应该比丘处机小,但丘处机为全真七子中年龄最小的,这已经成了定论。所以,这两种说法有误,今取《七真年谱》之说。

至此,丘处机、谭处端、马钰、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刘处玄,已先后拜在王重阳门下,号称“全真七子”,又称“北七真”。在全真七子中,孙不二年龄最大,比马钰大四岁,谭处端次之,而丘处机拜师最早,但年龄最小。因此,全真七子若依年龄大小来排列,则为孙不二(生于lll9年1月5日)、谭处端(生于1123年3月1日)、马钰(生于1123年5月20日)、郝大通(生于1140年1月3日)、王处一(生于1142年3月18日)、刘处玄(生于1147年7月12日)、丘处机(生于1148年1月19日)。丘、刘、谭、马、郝、孙、王虽然共称为全真七子,但七人在全真道中的地位与身份,尚有很大差异,其中最明显的便是丘、刘、谭、马四大弟子与郝、孙、王的不同。比如《甘水仙源录·终南山神仙重阳王真人全真教祖碑》就明确把丘、刘、谭、马与郝、孙、王分成两个层次,把郝、孙、王称之为“四哲之亚”。从王重阳的诗词以及行为,也可以看出这一点,不仅丘、刘、谭、马跟随王重阳的时间较长,而且,大定九年(1169)十月,当王重阳离开山东沿海返陕西之时,只带丘、刘、谭、马四大弟子,而不带其他三人。这就充分说明了在其心目中,对四大弟子与郝、孙、王还是有亲疏之别的。即使是丘、刘、谭、马四大弟子,在王重阳心目中,地位也不完全相同。他曾有诗云:“一侄二子一山侗,连予五个一心雄。六明齐伴天边月,七爽俱邀海上风。真妙里头拈密妙,晴空上面蹑虚空。东西南北皆圆转,到此方知处处通。”又曰:“一弟一侄两个儿,连予五逸做修持。结为物外真亲眷,摆脱人间假合尸。周匝种成清净境,递相传授紫灵枝。山头进出灵华会,我趁蓬莱先礼师。”显然,在王重阳看来,马钰就像是他的弟弟,而谭处端则像他的侄子,刘处玄与丘处机为儿子。王重阳的这种分法,当然不是以年龄来分的,若按年龄,谭处端比马钰尚大两个月,应把谭处端排在前才对;也不是按入门先后来分的,而是以得道的浅深而言,在四大弟子中,马钰得道最早,在王重阳死前已得其真传,其把马钰视为弟,有让马钰继承他未竟的事业,把其他三子培养成道的意思。

《金莲正宗仙源像传·重阳子》言:“十月,达掖县,立平等会。”大定九年(1169)十月,丘、刘、谭、马四大弟子与王重阳在掖县建立平等会。至此为止,全真道在山东沿海的下层民众组织已经全部建立起来。这些下层民众组织常被称之为“三州五会”,“三州”指的是莱州、登州与宁海州,而五会分别为文登的“三教七宝会”、宁海的“三教金莲会”、福山的“三教三光会”、登州的“三教玉华会”、莱州的“三教平等会”。《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王矗》言:“在莱州立平等会,自是远近风动,与会者千余人。”莱州“三教平等会”建立之时,人会者就有千余人之多,以此类推,最保守的估计,三州五会的入会人员最少也要近万人。而王重阳自大定七年(1167)七月至宁海到大定九年(1169)十月离开山东沿海,他在登、莱、宁海三州活动的时间不到两年,在不到两年时间里,他不但收取全真七子作为全真道的核心与精英,而且还建立了五会,收徒众达万人之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而若把他在山东沿海弘教的效果与其在陕西弘教的效果相比,岂止天壤之别!同样还是全真道,同样还是王重阳,但效果如此悬殊,这不能不与两地的文化环境有关。素有神仙信仰传统的山东沿海,在几千年的文化融合中,形成了以齐鲁文化为主体的文化氛围,而这对于主张“三教合一”的全真道的传播,无疑是一种非常有力的助援。

三州五会建立之后,经过全真七子与王重阳的努力,全真道在山东沿海一带已经打下根基。为了实现“使四海教风为一家”的理想,王重阳开始把全真道推向全国。大定九年(1169)九月,王重阳带领丘、刘、谭、马四大弟子奔赴陕西传道。十月,王重阳师徒一行五人,离开山东,到达汴梁,寓于王氏旅邸中。第二年正月初四日,即大定十年(1170)正月初四,王重阳仙逝于王氏旅邸。其后,丘、刘、谭、马四大弟子扶王重阳灵柩归葬终南刘蒋村,为王重阳守丧三年。守丧期满,各言其志,分化各地。

             P180-P182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全真七子与齐鲁文化/齐鲁文化学术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牟钟鉴//白奚//常大群//白如祥//赵卫东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齐鲁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314316
开本 16开
页数 38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8
出版时间 2005-07-01
首版时间 2005-07-01
印刷时间 200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5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56.3
丛书名
印张 2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9:3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