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众传媒素养论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认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大众传媒生态的变化,凸现了提升我国大众传媒素养问题的重要性;对于大众传媒素养的研究范围作了较为严格的界定,揭示了大众传媒素养的内在涵义,认定了组成大众传媒素养的若干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目前中国社会各个界别大众传媒素养的情况,提出了中国大众传媒素养的重塑问题。

序言

我国传播学研究起步较晚,传媒素养特别是大众传媒素养问题也就没有引起传播学界的足够重视,但我国传播的发展却是飞速的,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近年来,传媒素养问题引起社会及传播学界的高度关注,这说明中国传媒的发展正不断地向健康与成熟的方向迈进。

传媒素养就理论研究诉求来说,可以加强人们对于传播规律的理解,以正确认识传媒,进而使用传媒为人类服务。在传播学的众多的理论中,媒介理论和受众理论是最受传播学者关注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学者对于受众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过去许多年来,我国传播学界更多地关注传播者即传播媒介本身,而较少关注受众,更少关注大众传媒素养问题。大众传媒素养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我国公众对于传播媒体及其传播信息的认知、解读、评判、批评及利用的整体素质及实际能力,构建大众和传媒之间的一种健康而和谐的良性互动关系,从而应对目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传媒生态的变化。

陈先元从事传播学研究10多年,近年又潜心研究大众传媒素养问题,现在奉献的这份成果是他研究大众传媒素养问题的学术专著,可敬可贺。他在本书中对大众传媒素养问题作一个较为系统的理论梳理和学术思考。本书有三个特点,或三个重心:

一是厘清概念。大众传媒素养一词,实际上是一个具有多重结构的偏正词汇,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本书应用逻辑方法对于大众这一概念作了内涵的揭示和外延的设定,把大众和政府官员、社会精英、另类人物及社会败类等作了区分,又厘清了大众和一些相关概念例如民众、群众、公众、众人等等的细微差别,并在大众社会的背景上对于大众的产生、形成及发展成为社会主体作了必要的阐述。

二是考察了大众传媒素养的构成要素。作为现代人的基本内涵,大众传媒素养不是单一内容物,而是多层复合体。大众传媒素养除了应该具有政治要求、法律要求以及道德要求之外,大致可以分成基础、核心及关键三个要素。

三是研究了中国大众传媒素养重塑问题。中国大众传媒素养的重塑,是建设发达、繁荣、和谐、有序的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中华民族文明水平的重要途径。而中国大众传媒素养的重塑,所面临的是提高基础教育程度和加强传媒素养教育的双重任务。一方面,我国整个社会教育特别是广大农村基础教育薄弱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扭转,教育和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显得滞后。加大对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投入的力度,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正是重塑大众传媒素养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即使社会整体的文化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大众传媒素养也不一定会自然而然地水涨船高,因为基础文化素养的提高并不等于专业文化素养的提高,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明显的落差。因此,在加强一般基础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加强传媒素养的特殊教育。

陈先元要我为其大作作序,我对此没有多少研究,倒是从他的著作中学到许多,实在应该感谢他才对,也顺便把我学习到的写出来。而陈先元著作的出版肯定会对我国大众传媒素养的研究有所推动。这也是我所期待的。

戴元光

2005年6月5日于上海黄浦新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众传媒素养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先元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13040572
开本 32开
页数 25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3
出版时间 2005-08-01
首版时间 2005-08-01
印刷时间 200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0.2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206.2
丛书名
印张 8.6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7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5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3: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