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抗战中的红色根据地--一个英国人不平凡经历的记述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以照片为主来反映抗日战争历史史实的图文集,本书是林迈克先生对抗日战争时期其不平凡经历的记述,连同他拍摄的许多珍贵照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

试读章节

一些作家曾经提出,毛泽东主席对他在延安度过的时代有一种很深的怀旧感。这种情绪不能认为是不合情理的。因为,在那个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成绩卓著,它真正可以被称作中国共产主义的英雄时代。1937年他们开始管辖着一个大约有100多万人口的地区,拥有一支大约3万人的军队。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他们已管辖着一个几乎有一亿人口的地区,拥有一支90万人的军队。

关于延安和它周围的城乡--陕甘宁边区--已经有过大量报道,而有时人们在谈论对日作战期间共产党管辖的区域时仍然提为中国"西北"地区。若陕甘宁可以被称作西北的话。则战争期间共产党领导的力量全都是向东方和南方扩展的。到1938年夏天,他们已经拥有几块比陕甘宁边区有更多人口的根据地。1945年春天,我试图估算共产党管辖的区域按人口计中心在何处,并估出它大体是在冀南或鲁西,在延安东南偏东大约500英里的地方。除去传统上称为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把共产党管辖的这些地区称作中国的东北部似乎更正确些。

延安地区是重要的,因为日本人从来没有侵入过黄河以西的地方。自从战争开始,除了1938年初延安老城遭受过轰炸外,陕甘宁边区未曾受到过破坏,而共产党领导的其他地区却经常地处于战争之中,并且他们的城镇和乡村有很大一部分被日本人严重破坏。诚然,延安是中共领导机关的一个合适的中心,可是.把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在某些地方更像美国的首都哥伦比亚特区或澳大利亚的首都地区堪培拉,它的重要性主要在于它是中央领导机构的所在地。P3

序言

从1937年到194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华北敌后进行抗日游击战争,世界上很多地方几乎很少有人知悉。近几年来,我和我妻子在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国遇到了很多华侨和华裔人,他们都很急切地向我们询问这样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真的抵抗过日本侵略军吗?"尤其在美国,近年来从台湾来的中国人很多,他们更迫切地要我们证实:中国共产党是否确实参加了抗日战争?有些学生甚至很坦白地说,他们在台湾听到的是中共在抗日时期"按兵不动,坐享扩大军队和地盘,进而准备控制全中国"。有的学生对台湾的这种说法有疑问,需要从我们口中听到实情。

八路军抗日战争的事情,我们是百分之百地有权来证实的。我自己可能是以外国非共产党员的身份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工作的很少几个人之一。我因偶然的机会第一次目睹了他们与强大的侵略者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情景。中国共产党在极其困难的物质条件下打击日本侵略者,他们领导的军队连最基本的给养、武器都没有,而国民党中央政府和他们在山西的掌权者阎锡山却不予以帮助。

物质缺乏不能动摇中国人民坚决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的信念。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和军事行动都极合乎民心,他们将人民组织起来,同人民共患难。部队是由游击区老百姓的青年子弟兵顶大梁,青年妇女也投入了各种合适的工作,有的参加妇女救国会工作,有的在家担负起生产粮食的重任,年老的在家看孩子、给部队做布鞋、护理受伤的八路军战士,真是军民一条心。我从我的工作接触中体验到,中共的领导者们在任何场合下,他们的实践和作风都是第一流的。

在我这本以照片为主来反映抗日战争的历史史实的图文集中,也记述了我、我的妻子及孩子们和八路军一起生活的情况。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每次残酷扫荡,都是由于八路军担任警卫才使我们安全脱险,而每一次都受到当地老百姓的关心和帮助……

--林迈可1986年12月于北京大学

后记

为迎接2005年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2006年),我们把英国友人林迈可先生。1975年出版的《抗战的中共》中文版重新出版,作为纪念。

林迈可先生是英国人,一个无线电专家,他当年被聘为燕京大学教师时,对中国还知之甚少。到燕京大学任教后,他非常同情中国人民,支持中国的抗日斗争。1941年6月25日,林迈可与燕京大学爱国学生李效黎结婚,之后夫妇俩在沦陷后的北平秘密为八路军做过一些事。珍珠港事件后双双逃离北平,由八路军帮助进入晋察冀边区,在晋察冀和延安工作到抗战胜利。林迈可作为一个外籍人士,始终与抗日军民共患难、同甘苦,为共同的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从1937年来中国到1945年返回英国,林迈可先生在中国工作生活了整整8年。本书是林迈可先生对其不平凡的经历的记述,连同他拍摄的许多珍贵照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在当时物质匮乏的条件下拍照已很不易,而在战争环境下能长期保存下来更为难得,这是林迈可先生留给中国人民的一笔巨大财富。

近20年前,本书曾有过一个中译本。是以画册的形式出版的,林迈可先生还专门写了中文序言。这次重新出版这部非常重要的书,我们仍然采用了杨重光先生和郝平先生的译文,并把林迈可先生当年的序言稍作删节作为"作者感言"奉献给读者。经著作权人同意,除了勘校补遗外,我们还对一些明显差错做了必要的修正。遗憾的是,林迈可先生没能见到这个版本,他于1994年2月13日在美国华盛顿病逝,享年85岁。

本书能够重新出版,缘起于2003年lO月,我们有幸在北京拜会了回国探亲的李效黎女士和她的外孙女李淑姗小姐(英籍),除了本书外,我们还荣幸地得到李效黎女士所著的《延安情》在中国独家出版发行的授权。近90高龄的老人,思维清晰,精神矍铄。不久,李效黎女士随外孙女到了美国,因此联系起来一直很困难,多亏北京的李安平先生大力帮助,前后几个月为此书的出版操心劳神,还有林迈可先生的外孙女李淑珊小姐,在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外婆李效黎的晚年生活的情况下,为此书的出版付出了辛苦,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同时感谢两位译者,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杨重光先生和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郝平先生,感谢他们对本社的支持。本书在出版过程中还得到了其他同志的热情帮助,在此谨表谢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抗战中的红色根据地--一个英国人不平凡经历的记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林迈可
译者 杨重光//郝平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318467
开本 16开
页数 2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05-07-01
首版时间 2005-07-01
印刷时间 200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3: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