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2004年当代文艺论坛论文集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文艺”为主题,就中国当代文艺思潮的流变、全球化浪潮下的中国艺术、大众文艺的内涵与走势、文学和道德的逆向发展、戏剧审美观念的嬗变、舞蹈繁荣中的忧思、摄影艺术的市场倾斜、当代美术的价值标准、影视产业的文化使命,特别是针对文艺发展现状评论工作应该做些什么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是一本极具参考价值的文艺学术论文。

目录

评奖学习感悟有三/仲呈祥  1

——在第四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颁奖式上的发言

审美化、生活方式与消费文化批判/陶东风  1

反思文艺批评之七戒/资华筠 14

日常审美·欲望狂欢·时尚拼贴/李俊国 17

——消费主义时代的文艺审美特征及其功能悖论

关于当前文艺思潮的思考/黄会林 25

当代文学生产机制和结构转型/张 柠 37

三大重建:新诗,二次革命与再次复兴/吕 进 46

大众文艺的内涵和走势/钱念孙 54

论文风倡导和人格建设/何西来 59

关于文学的处境与责任/何志云 61

当代散文中的死亡意识/徐成淼 64

文学和道德的逆向发展/杨四平 73

——论消费时代文学的审美特征及其历史责任的淡化

转型中的文学与文学研究/戚学英 79

真诚:被遗忘的审美前提/廖全京 85

追逐庸常:文学审美的时尚化/刘 江 87

“散文文化”与新世纪散文/王聚敏 91

文学之当代境遇与真身本色/蔡 毅 99

传统文论的智慧与当代文论建设/胡大雷 107

新诗品位下降的原因及对策/陆凌霄 117

——从扮演杨贵妃的演员增肥说起

论文艺制度建立和运作的社会机制和批评机制/张利群 130

女作家身体“狂欢”的后现代性表征/梅 雁 143

后意识形态的中国当代戏剧/邹 平 149

——兼论当今戏剧审美观念的嬗变

喧哗的方言/王定天 157

——兼论普通话的后现代语境

坚持科学发展观,营造戏剧艺术生态环境/尹 永 165

——从“精品工程”谈起

关于艺术表演团体“转制”与“回归民间”的思考/刘斯奇 170

中国电影与通俗文化传统/丁亚平 182

消费时代的影视特征与误区/丁道希 199

从五十年军旅电影中的军人形象看当代军旅电影

创作审美取向的流变/吕益都 204

跨越希望的门槛/业陆河 210

——试论影视产业的文化使命

民族土壤上的艺术之花/张 静 220

——中国动画的民间文学传统及发展中的问题

试论电视剧中人性的表述/严前海 227

——兼论如何看待反面人物的人性表现

《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的审美优势及审美的发展趋势/黄芸芳 237

一部电视剧美从何来?/彭 俐 250

论重庆方言电视剧通俗化取向的文化背景/王逸虹 257

新时期歌词创作的文化与道德缺憾/黄金辉 262

继承·发展·创新/刘海茹 267

以我为主vS多元吸收/胡 伟 276

——谈中国古典舞当代创作中的民族传统

未来的大师就在我们当中/陈 醉 284

——面临全球化浪潮的中国艺术

中国当代美术的价值标准/谢 麟 296

浅析现代主义艺术“审美疲惫”的生成原因/江业国 简圣宇 302

——从现代主义艺术作品的大众审美谈起

艺术的市场与市场的艺术/王 舒 311

——对齐白石历次变法的反思

审美观念向市场倾斜导致摄影艺术创作偏了向/陈寿康 315

摄影在当代文化中的角色/鲍 昆 318

时代的宠儿/刘铁生 322

——与时俱进的当代摄影

当代书法的“非传统”性质/尹 旭 329

依循传统正本清源/刘文中 335

当代书法艺术审美形态的历史转型/黎东明 341

今日书法传统之命运/西中文 352

书法的传承与生长/吴振锋 360

——对书法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若干思考

刍议:民族曲艺的与时俱进/孙立生 375

试谈杂技的本元与杂技创新的关系/杨双印 张彦广 382

从第五届全国杂技比赛看杂技创作的发展趋势/刘斯奇 389

——兼论舞与乐在杂技创作中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先进文化建设/刘新乖  397

民俗民间文化在先进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陈 烈 403

民族先进文化建设中的“特色焦虑”/江业国 410

现代民俗传承发展的评估/董晓萍 413

试读章节

二、欲望狂欢风格与文明底线坚守

“消费”,从辞源学意义考察,它意指“用光、浪费、耗尽”。从经济学意义论,它指“新经济时代”的一种生活方式:勤勉工作与尽情消费,构成当今社会人们行为方式的互补结构。从生理学心理学意义论,“消费”与“生产”不同,它由欲望所驱使,并始终伴生着快感与满足。作为消费主义时代的文学艺术,被波德里拉在《消费社会》一书定义为“符号商品”,它的消费功能基本建立在“欲望”和“狂欢”这两种生命元素或生命仪式的基础上。“在消费文化影像中,在独特而直接产生的身体刺激与审美快感的消费场所中,情感快乐与梦想欲望总是大受欢迎”。因此,欲望狂欢,成为消费社会文艺的总体风格特征。

我们曾经分析,欲望书写,在20世纪80年代启蒙语境中,曾经作为对抗极左思潮扭曲人性的反叛性生命形式,负载着特定时代的“执著的精神性追询与理性深度的分析与思辨”功能。但是,90年代骤然而生的消费性阅读,“性、性爱叙事,自然成为既能满足读者快感欲望又能切合出版指标的小说题材与文本形式。同时,在阅读市场初生乍起的年月,新奇、怪异的欲望书往往成为特定时代的‘时尚’要素”。在消费文化语境中,无论是林白、陈染们的“女性主义”创作(林白小说集《致命的飞翔》和陈染小说集《嘴唇里的阳光》),还是棉棉的《糖》、卫慧的《上海宝贝》一类的“都市新人类”作品;以及新近作家李修文的《滴泪痣》、《捆绑上天堂》一类的唯美一颓废主义写作;虽然这些作家所隶属的文学“流派”各异,但在“身体写作”及“欲望表现”方面,却显出惊人的相似性。偷窥、自恋、手淫;同性相恋,异性派对;形形色色的狂欢,各式各样的性交,……大凡一切身体肉欲行为,成为这类作品共同情节模式和细节元素。在消费文化背景中的文学艺术,充溢着肉感的身体行为和膨胀着的生命情欲。值得关注的是,这类“身体写作”与“欲望狂欢”,不再负载此前时代的文化反叛意义,而更多地体现为快感的宣泄。“身体之所以被重新占有,依据的并不是主体的自主目标,而是一种娱乐与享乐主义效益的标准化原则,一种直接与一个生产及指导性消费的社会编码规则及标准相联系的工具约束。”

“享乐主义效益”原则,使得消费主义时代的文学艺术,又多采取“狂欢”形式。上述的欲望书写,它实际表现的文艺功能是以“身体释放”作为“欲望狂欢”,构成一种宣泄性快感。“狂欢”风格的另一种形式,是与“欲望狂欢”相对应的“情绪狂欢”与“智性快感”。“情绪狂欢”多以幽默、戏谑、杂耍、反串、错位、夸张、亵玩等艺术形式,通过对某些神圣严肃、经典庄严的人事现象的“戏仿”,发挥其情感宣泄和智性快感的艺术功能。如周星驰《大话西游》一类的电影作品,以“无厘头”风格形式,戏谑夸张而不失机智幽默的人物造型与语言风格;如《戏说乾隆》、《康熙微服私访》、《宰相刘罗锅》一类的电视连续剧,大多是运用对神圣庄严的戏仿杂耍,以帝王将相人物角色的分裂错位,构成喜剧性夸张;如赵本山、范伟的《卖车》、《卖拐》一类的喜剧小品,以对现实小人物的生活智慧及其心理错位的荒诞性表达,传达出狂欢式的智性快感。

当“欲望狂欢”成为消费主义时代一种“共鸣”式美学风格的同时,它的功能悖论也表现得日益明显并引人警戒。因为“欲望狂欢”的过度与失当,使得当今某些文艺作品的基本文明底线,正在丧失与崩塌。

一旦“欲望”在消费社会获得美学表现的合法通行证,一旦将“合法”运用到极端,那么,就有如潘多拉的魔盒,现出某些无序或失控状态。卫慧小说《上海宝贝》,因为作家对女主人公倪可的性欲的平面化重复性书写,已遭有识评论家诟病。而棉棉的小说《糖》和《啦、啦、啦》,主要以吸毒、性交、械斗、卖淫、凶杀与自杀等情节链条组构欲望小说;经出版社蓄意包装的九丹的小说《乌鸦》和《漂泊女人》,典型体现着商业权力资本与欲望狂欢风格的合谋,将人物在异国他乡的留学漂泊经历,书写为人的欲望沉沦与沉醉的欲望传奇。在棉棉和九丹一类的作家创作中,欲望狂欢已经逾越着“人”的文明基本底线。作家完全摒弃了人作为文明积淀的生命形式,将“人”等同于“动物”,仅剩下本能性欲望。“享乐主义效益”这种看不见但又无处不在的消费主义文化逻辑,正在或已经对文艺的欲望书写进行着“欲望编码”。而这种“编码”形式,在某些文艺作品中,又是以人的文明价值底线的丧失与崩塌为前提和代价。人之欲望,在商业文化语境中,应该作出怎样的审美观照与文化表达?如何作出“人性”而非“兽性”的书写?我们应当怎样合理地“消费”人的欲望?这正是欲望狂欢风格的功能悖论所显示的当代艺术哲学问题。

在“狂欢”仪式话语中,我们也能够发现它对文明价值底线的消蚀与践越。前文提及刘恒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一类从苦痛人生提炼“幸福”幻象的日常审美叙事,再从“狂欢”仪式话语的功能指向分析,它违背着巴赫金在《拉伯雷和他的世界》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所论述的“狂欢”精神的意义内涵。在欧洲中世纪,民间狂欢仪式往往体现着对达官贵胄者的揶揄与戏弄。“官方的节期是一个‘不平等的奉献仪式’,明显地重在级别头衔的高低。”民间狂欢仪式通过大众对权势人物的“反串”与“模仿”和“戏谑”,“富足的大众筵席是芸芸众生的乌托邦,是平等的也是‘社会正义’的‘丰收’,它是与阶级、特权、教阶制度相抗衡的。这种盛宴的实质揭示了一种‘民主精神’”。恰恰相反,当今文学写作的“狂欢”风格,却是对弱势人生的恶意幽默。它通过对弱势者的“阿Q式”自嘲自讽,让自我遗忘病苦,让“他者”(观赏者)在自我苦痛处把玩“幸福”幻象和喜剧快感。从本体意义上,这种恶趣狂欢,显示出明显地背离“民主精神”和“人道精神”的价值倾向。与此近似的,在某些历史题材的“戏说”作品中,“狂欢”,不是对封建帝王君主的意义解构,相反,却是以喜剧、幽默夸诞方式,表达出对他们那种谐趣、憨实、纯真的人格亲和力的赞美。“狂欢”风格,不仅没能实现对封建帝王的“嘲讽”和“否定”,相反却完成为君主人格的情感性膜拜和想象式肯定。对贫民大众的恶趣幽默,对封建王者的美意、戏说,当下文艺的“狂欢”话语,显出价值混乱错位,消蚀文明底线的危机倾向。P19-21

序言

“2004年当代文艺论坛”于2004年11月下旬在重庆举行,由中国文联和重庆文联联合举办。论坛以“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文艺”为主题,就中国当代文艺思潮的流变、全球化浪潮下的中国艺术、大众文艺的内涵与走势、文学和道德的逆向发展、戏剧审美观念的嬗变、舞蹈繁荣中的忧思、摄影艺术的市场倾斜、当代美术的价值标准、影视产业的文化使命,特别是针对文艺发展现状评论工作应该做些什么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本次论坛共收到文章97篇,我们选择其中55篇结集出版,希望能引起文艺理论评论同行和关注文艺理论评论的朋友们的关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2004年当代文艺论坛论文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949843
开本 16开
页数 4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44
出版时间 2005-07-01
首版时间 2005-07-01
印刷时间 200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文学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6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0-53
丛书名
印张 2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8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0: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