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包括九章,包括:舆论权威吸引企业“媒体公关”、媒体舆论与企业兴衰的经典案例、企业围绕媒体与记者进行公关、精心准备是企业媒体公关的前提、利用媒体舆论化解企业危机、巧妙利用媒体创造强势品牌、热门产业的媒体公关策略等内容。
图书 | 媒体舆论与企业公关/当代传媒与社会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包括九章,包括:舆论权威吸引企业“媒体公关”、媒体舆论与企业兴衰的经典案例、企业围绕媒体与记者进行公关、精心准备是企业媒体公关的前提、利用媒体舆论化解企业危机、巧妙利用媒体创造强势品牌、热门产业的媒体公关策略等内容。 序言 方晓红 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年轻教师出一套书,以激活并释放他们的科研能量,肯定并展示他们的科研实力,是笔者的一个心愿。 酝酿这套书的出版,是在三年前,如此长的时间才完成丛书出版规划,问题不在作者,而在于主编对选题的踌躇。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学院,“文理渗透、技艺结合、软硬兼备”是本院十年前建院时的一个方针,而今已实实在在地融入本院的学科建设、专业招生、课程设置及研究方向之中了。 本院年轻的教师也因此来自于新闻学、社会学、哲学、文学、艺术学、经济学等多种专业,有着不同的学科背景,在新闻传播这个大的主题下,从事着相关又相异的教学,追寻、探索着相关又相异的研究方向。 他们或从事传媒与商业的关系研究,或从事社会发展进程中传媒价值的评价研究,或着眼于传媒与企业建设、经济建设的关联与互动,或发掘着影像在读图时代的特殊能力,探索着电视传媒中的文化传承作用,或关注最“时尚”的传播媒介,跟踪它们萌生、发展的轨迹,作几近同步的研究。总之,眼界开阔、思维活跃、角度新颖,是他们的特色,知识结构与前代人迥异,形成了他们与前代人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代沟”。 他们不再过多地关注新闻学中的传统研究命题,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各个与新闻传播有关联的层面。也因此,他们的研究已经不能完全用传统的新闻学的角度来看待,来要求,来统摄了。 在颇费周折的选择了无数个丛书主题后,我们再次回到了最初的、也是最简单的一个选题:当代传媒与社会。这个选题是朦胧的,但也许是最周全的,因为,在资讯时代,从新闻传播学研究者的角度看,新闻传播所面对的,绝不是一个抽象的大千世界,而是一个具象的社会,社会中的一切,无不与新闻传播并行.与传播媒介形同唇齿,新闻传播研究的“对象”尽在“社会”中。用“社会”这一概念来涵盖研究对象绝非大而无当。 这是一支年轻的队伍,作者的年龄大多在26—38岁左右,硕士或博士,富有活力与生机。 他们的优势明显,张力无限,当然他们也有着稚嫩与缺憾。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在新世纪中成为江苏省省级重点学科,丛书作者与该专业的全体成员一起为重点学科的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丛书的出版也为这一“建设”增砖添瓦。从这个角度而言。他们也同样是本主编应当感谢的对象。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媒体舆论与企业公关/当代传媒与社会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骆正林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新华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1171286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1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52 |
出版时间 | 2005-07-01 |
首版时间 | 2005-07-01 |
印刷时间 | 2005-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9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F270 |
丛书名 | |
印张 | 10.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02 |
宽 | 137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