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华夏五千年名人胜迹(明朝中期卷)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独一无二的书,它以中国历史上有迹可存的历史名人为线索,展现了明朝中期名人的遗迹、逸闻。将历史、名人、胜迹结合在一起,伴随着一段段历史、一张张图片,我们无疑经历了一趟历史之旅。山水之美,人杰之秀,令人心临其中。

内容推荐

五千年的文明,五千年的历史,一出出,一幕幕,皆烟消云散。历史虽在远去,记忆却不会随时间湮灭。

一段城墙,一节墓碑,一方牌楼,无不见证了社会变迁,沧桑世事。

本卷选取了明朝中期有历史遗迹留存下来的名人,通过一张张精美的图片,一段段史海勾沉的往事,告诉人们,历史曾这样走过。

目录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江南第一才子唐寅

唐寅学画京师:阴沟里翻了船

万里江山笔下生

鲤湖:仙女给他一个迷人的梦

桃花庵:有生命的画幅

南昌:梦断宁王府

不是“三笑”也风流

唐寅的春宫画

常德:唐伯虎发财

无锡长泰寺:唐伯虎画猫

邵武宝严寺:唐伯虎卖诗

唐寅墓:“阳问地府俱相似”

风流才子祝允明

祝允明小照

五十服官有政声

杭州:写春联

常熟:贴告示苏州:当扇子

吴门画派领袖明清画家宗师

吴中四才子之一画书诗三绝的文徵明

“大器晚成”

趑趄科举路,尴尬文徵明

画家敬仰的宗师

《千字文》写到老

拙政园:吴门才子真迹,名园天下无双玉兰堂:他这样才叫文衡山

文徽明的诸多镜头

嗜茶人魔

苏州文徵明墓:荒草凄凄

打破程朱理学一统天下倡言“人人心中有个仲尼”

明朝思想界泰斗心学大师王守仁

瑞云楼:圣人出世

哭棋;比月

龙场驿:王守仁“下放”,龙场悟道

河头:品茗议县,峰茶润笔

南昌:平宁王叛乱,尽现大将风采

九华山:尽日岩头坐落花

庐山高石坊:花时同醉破春愁

天池寺:山僧尽道佛灯来

稽山书院:创立阳明心学

王守仁的佛道缘

江西:事功之地,魂归之所

王守仁点滴

南安:临,死前说道“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媚主有方固宠有术青词宰相误国佞臣

以柔佞得宠的权相严嵩

介溪:头戴金顶的男孩

分宜:隐居乡里静观其变

显陵:苍天显应,喜事开头

屈膝不惧年长

太庙:称宗入庙,政治生涯的新起点

安陆:伴君南巡“如傀儡之受牵”

制造冤案,谋夺首辅

皇上不能一天没有严嵩,严嵩不能一天没有他的儿子

官无大小皆有价,天子儿尚行金——“朝廷不如我富”

分宜:孤独地走完人生的旅途

穷边流徙卅五年亦狂亦侠亦斯文

文坛巨匠杨慎广

《全书》第一

白发渔樵

冠盖满京华

杨慎拾趣

北京一保山:血泪流放路

安宁:孤寂徘徊,“又是南州一段奇”

火理:写韵楼上注古音

胸中实不知有几斗热血,眼中实不知有几升热泪

高蛲升庵祠:优游岁月

泸州:故乡咫尺是天涯

永昌:七十老翁披枷回

卧佛寺:“星回于天”,他在晨钟暮鼓中度过有限的余生

岣嵝碑:破译“天书”

华亭寺:倚栏人在画图中

建水小桂湖:高大挺拔的青香树

新都桂湖:日归日归愁岁暮

声色犬马昏庸荒淫

浪荡天子失德君正德帝

空前的嫡长了身份和罕见的“支辰”

声色犬马短暂而荒唐的一生

宦官在与大臣的激烈争夺中掌握了权力中枢

豹房:大大提高了为所欲为的自由度

宣府:游龙戏凤

太原:刘娘娘宠极三宫

血溅大廷

正德帝噱头

“口禾”字念什么

另面正德帝

康陵:在凄惨、凄凉、孤独、绝

望中结束了荒唐的一生

权擅天下威福任情

有“立皇帝”之称的太监刘瑾

“荣登”千年富人榜

霎时间成了没爹没娘的孤儿

从此再也算不上个男人

闯入东宫太子抱着血肉模糊的刘瑾大声呼唤着……

宛平城游春:刘瑾立即擢升为内官监

总督我刘瑾就是站着的皇上

匿名信风波

割下来的那些碎肉,围观的人以一个铜钱一小块买下,并生吞下肚

尾声:烧烤的起源

搜百代阙文降妖伏魔采千秋遗韵述异志怪

神话小说《西游记》作者吴承恩

《西游记》:古代长篇小说浪漫主义的高峰

准安吴承恩故居:灵根孕育源流出

狂放不羁,轻世傲物

射阳移:吴承恩沉浸在一种苦涩的欣慰欢娱之中

贡院:拿起四书五经可一个字也看不进去

他蹬了我一脚

在那蒙蒙春雨之中,他朝着云台山方向去了

花果山:给孙行者找到了老家

长兴:吴承恩不是不

想做官,但他不把从政当成人生第一大目标

儿子死了,他带走了自己的欢乐和希望

准安吴承恩墓:巨星陨落

崇道事玄乞求长生斋醮炼丹荒怠朝政

藩王继统的道家天子嘉靖帝

正阳门:15岁的朱厚熄非正门不走

有所谓“嘉靖中兴”;有带着棺材进谏的海瑞

左顺门:嘉靖朝的血色黎明

天坛:礼乐自天子出

先蚕坛:昙花一现的皇后亲蚕礼

北京外城:嘉靖帝的杰作

黄帝庙:嘉靖帝免税

《永乐大典》遗踪之谜

乾清宫:历史上惟一的宫女谋杀皇帝案

三个皇后都不得善终

道家天子嘉靖帝

永陵:十三陵中的煌煌之作

指着鼻子骂昏君抬着棺材进谏疏

刚正廉明的清官海瑞

海瑞拣回的命

淳安:巧治恶少

淳安:挡驾都御史

苏州:只做了7个月的巡抚

海刚峰,铮铮一条汉子

龙山海瑞祠:初展抱负之地

海口海瑞墓:棺中一无所有

海瑞骂皇帝

得民心,不得“官心”的海瑞

无论在哪里,海瑞的中堂上都挂着两个大字:忠孝

忧国忧民为民请命不畏强暴视死如归

一代谏臣杨继盛

折奸触锋铮铮铁骨

绻绻夫妻情

北京杨椒山祠:景贤载史册

保定杨公祠和容城饧氏祠堂:丹心照千占

临洮椒山祠:英名洒神州

镇江杨忠愍祠:椒山命字合焦山

身后殊荣

搜罗百氏访采四方药学大成《本草纲目》

“医中之圣”、药物学家李时珍

《本草纲目》:竖起一座丰碑

望父全儿忐

蕲州:他建议父亲试试矾石方

湖口:棺材里的人还活着

观音阁:黄鹤楼卜的“赤脚医乍”

呕心沥血修“本草”

武当山:险探仙麓之华

南京药王庙:三皇会

蕲州:蕲蛇真能浯病吗?

庐山锦绣谷:药材宝库

长白山:神秘的“东璧色夫”

科学家的科学与非科学

李时珍的科学精神和文学才华

李时珍没能看到《本草纲目》的出版

蕲春李时珍墓:将随民族生命永生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奇人·狂士·文学艺术家徐渭

愿为青藤门下走狗

绍必青穰书屋:凝筋铸骨的青藤

侍妾的儿子

他既是一个天才,也是一个“疯子”

科举路上风雨程

潇洒的幕僚生涯,不光彩的悲剧

徐渭的故事

徐渭的大写意画:拍出了世界最高价格

绍兴徐渭墓:凄凉晚年,寂寞的死

后记:说不尽的故事———我和“华夏五千年名人胜迹”

鸣谢

试读章节

京师:阴沟里翻了船

唐寅白幼就以文章诗词轰动当时,16岁考上秀才,当时苏州知府曹呜岐就曾说:“唐寅乃龙门燃尾之鱼,不久即将飞去。”

果然,第二年,他赴南京参加乡试,就高中第一名——解元,成为有名的才子。

因此大家认为他必然能三元及第。盛名之下,难免有压力,于是舂去秋来,唐寅一直闭门苦读。以他的聪明才智,再加上用功,四书五经一些篇章均能倒背如流,待到要赴京考试之前,早已胸有成竹,十分地有把握了。

江阴有拉叫徐经的举人专程前来,约他一起去北京赴考,并允诺资助路费。徐经是徐霞客的祖父。江阴徐家当时是江南巨富,而唐寅家中经济并不宽裕,有人资助同船进京,他当然十分高兴。

唐寅带徐经一起去拜访了自己的老师梁储,徐经也带唐寅去拜会了他的恩师礼部右侍郎程敏政,而后者恰恰在不久之后被任命为这次会试的主考官。

这时正好梁储被派往南方,唐寅便约了一批人,为老师送行。一时之间,名人云集,酒席中大家写了不少诗,唐寅看了十分高兴,他想早日把这些诗编成书。为了这件事,他竟不知避嫌,又登门拜访了这时已担任主考官的程敏政,请他写篇序言。

后来在阅卷时,程敏政发现有两张考卷做得特别好,不禁脱口而出:“这两张卷子,一定是唐寅和徐经的。”这话传到他的对手耳中,闹出了麻烦。

原来那位徐经,在考试之前确实做了些手脚。他出了钱,从程家的家人手中,拿到3个作文题目,并要唐寅代为写作。唐寅并没把这当作一回事,就把它当作笑话,讲给了同乡朋友都穆听。都穆对唐寅本来就很忌妒,一天,他去拜访一位大官,正巧来了一位太监,说这次考试名次已定,唐寅是第一,都穆听了,心里不是滋味,忍不住就把他所知道的那“秘密”捅了出去。

这样一来,事情就闹大了。第二天,有人禀报可皇帝。于是,程敏政和唐寅、徐经,一下子就都被关进了监牢。办案子的人,首先查了那两份被程敏政称赞不已的试卷,却不是唐、徐两人的。照理这件事该就此了结了,但那些存心要整程敏政的人,哪肯善罢甘休?于是就严刑拷打,逼唐寅他们承认。最后徐经挺不住了,加上他确实也有过作弊动机和事实,只好认罪。在这种情况下,唐寅还有什么好说的呢,于是,案子就草草地给定了:程敏政被罢去官职,徐经被取消举人资格,而唐寅则被派往浙江当差。月桂失手,并意外地尝到了铁窗的滋味,这对于唐寅来说,无疑是一种奇耻大辱。

第二年初夏,唐寅回到苏州。这次回乡,与前一次从南京得了解元回来,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不但没人上门来看望,就是路上碰见了,也像避瘟神一样避开他。以前曾经上门来讨好、巴结的人,这时反过来嘲弄他。更不能让他接受的是,他的妻子动不动就和他大吵大闹,连佣人们也顶撞他,风言风语地挖苦他、嘲笑他。有一次,他喝醉酒回家,居然连家里养的那条平时很驯服的狗,也好像对陌生人似的窜出来朝他狂叫。

世态的炎凉,使唐寅感到无比的痛苦。P3-4

序言

五千年连绵不断的中华文明给全人类留下了自成体系、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其中名哲先贤、科学巨擘、文化大家、骚人墨客、政治豪杰、军事奇才、民族英雄、革命先驱层出不穷,光芒四射。他们不仅给后世留下永不泯灭的精神财富,而且在中华大地的青山绿水、乡镇市井间到处留下令人缅怀的足迹。我们在享受着如许文明的同时,也渴望与他们近距离的接触,奈何时光是不可跨越的长河,我们只能追忆历史,探寻他们的历史足迹。《华夏五千年名人胜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近距离与历史创造者对话的机会。

出于对祖国悠久历史的热爱,出于对历史创造者的崇敬,作者不辞辛劳,历经20余年的时间,踏遍祖国大江南北,遍访各地风土人情,用笔和相机记录那些尚存于世的名胜古迹,其资料收集之丰令海内外业者惊奇。为了编纂这套书,作者还搜集了大量的文史资料。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作者对一丝一毫的史料都不肯放过,力求尊重史实,还历史原貌,最终打造出这套凝结作者多年心血的《华夏五千年名人胜迹》。本套书以中国历代名人为线索,以名胜古迹为对象,展现中华传统文化,图文并茂,形象直观,构思奇特,融历史于趣味之中,便于读者学习和阅读。

为了使这套书更好地呈现给读者,我们与作者多次研讨,最终确立了写作风格和体例。作者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让我们倍感钦佩。我们尊重作者的观点和见解,即使有不同意见,也是与作者几经斟酌,获得首肯后,方去修改。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此方面的书籍汗牛充栋,本书仅是其中之一。作者博学多闻,见解独树一帜,我社本着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态度,允许各有识之士存有不同的见解。这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为后世子孙留下更为详尽、全面的史实资料。因编辑水平有限,书中有不足之处,还请读者批评指正。

后记

说不尽的故事——我和“华夏五千年名人胜迹”

有些话是“老调”的重弹。

“人生路漫漫,一步复一坷;但得不停滞,回首笑自多!”当我放下手中完成了“中华名人名胜”的稿件时,不禁想起了1992年春天外出拍照时写的这首小诗,它是我写作的写照,也是我人生的写照。

也许是因为出生在“海客谈瀛洲,烟波微茫信难求”的蓬莱仙境;也许是因为成长在有着全国最著名的风景古迹的五朝古都;也许是因为有过在北京四中教地理的经历;也许是因为有个“王行国”的名字——意味着对祖国的山河有着一种特殊的热爱,我就像命里注定了似的,不但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要探访祖国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 “为中华山河立传,为炎黄风流讴歌”,成了我人生的志向。

为“立传”,为“讴歌”,我选择了“中华名人名胜”为研究课题,提出了“名人名胜”的学术概念,赋予了它科学的内涵,在《地理知识》、《地球》杂志上和中国旅游地学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过学术论文。

我这人有个特点,要干什么就一定要干到底,山东人嘛,说好听了是“执着”,说不好听了是“固执”,说什么都行,反正我认准了的事就非干不可,要干就非干得有点模样不可。

于是,我从“见铅字”到有了30多部著作,我有生之年最钟情的还是这部关于“中华名人名胜”的书。

它纵向串连了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横向串连了中华大地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好山河,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表现中华文化的辉煌,中华山河的壮丽。

完成这么大部头的书,要拍照片,要搜集和研究资料,要发掘名人和名胜的关联,要撰写和进行编辑加工,无疑是一项大工程,个人搞起来很不容易,超出想像的艰苦。

近50年的时间里,我收存了卡片44万多张,分成了1000多种类别,装在了3个高高的卡片柜里。这些资料是我的宝贵财富,也是我能撰写出这本书的基础之一。

再有是照片,我这本书是以照片为基础,而这些照片都是我从1981年以来亲自拍摄的。

我拍了多少照片?20多年来共有5万多张胶卷片(近年拍的数码片未计),也是满满的3柜子。

拍照片首先遇到的是花钱的问题,我是个靠微薄工资吃饭的人,

于是,常常遭遇尴尬。

我不能忘,80年代初,虽然涨了几次工资,经济上好了一点,但还没钱买相机。一次要出差,心想借这机会照点照片吧,就在出差的前一天晚上,壮了壮胆到了个亲戚家,想借他的傻瓜照相机用用,谁知碰了一鼻子灰,人家不借,那滋味就不用说了。后来还足一个老同学救了急。现在想起来,那傻瓜照相机不过才200元钱,跟我现在的“尼康”没法比,可当时都穷,宅贝着呢。

照相都是自费,从未沾过公家一分钱,总得算计着花钱。出去不能像别人那样遍尝当地的名特产品不说,一个景点常常是照个一二张“代表”片就得打住了,然而,有的地方这一生再没有机会去了,现在想起来真是懊悔不已。后来有了稿费做摄影“基金”,才有了点“扩大再生产”的条件。

再有,拍照片有很多难处。

对于那些著名的景点,我自然不会放过,那些一般不为人知的叽哩旮兄的地方我更是要追踪寻觅,但往往是大失所望,徒劳往返。有的因为资料上的一亨之差,枉费了不知多少书贵时间。

岳阳的小乔墓,载有多少风流佳话,多少书上都写得活灵活现,地址也写得确确凿凿,然而,我千里迢迢来到这里,却遍寻不见,最后是一位中学教师带我来到校园里,指着面前的菜地说:“那就是!”(报载近年已复建)

长沙的贾谊故宅,在旅游交通图上占了好大一块,该是有丰富内涵了,结果乃是幻觉一片,那一带只有一口水井,算是早年问留下来的。

北京的于谦祠、康有为故居,都在门墙上有文物保护标志,然而也仅此而已,两处院落里加盖的小房如迷魂阵似的到处“曲径通幽”。

南京的颜鲁公祠、林则徐故居,我当年费尽周折找到的时候,是连标志也没有的大杂院(近年有修复)。

陕西宝鸡市的神农祠,《中国名胜词典》上明明写着是在渭河南岸的峪家村,我们顺着渭河南岸从上午转到下午,转了好几个来回,肚子饿得咕咕叫,也找不到那个“峪家村”,真让人丧气。最后好容易搞明白了,那是“峪泉村”,是不是编资料的人误把“泉”字写成了“家”?你说上哪儿说理去!而找到的神农祠,只是遍地垃圾中的一问简陋的红砖小房,让人怎么也无法和书上介绍的建筑,和心日中的伟大的先人挂上号。

如今出门常常令人神经紧张,小偷是防不胜防,不免给我制造点麻烦。在北京,放在车后架上的书包不翼而飞,里面装有一架不错的相机。

在成都,我两次受到了小偷的青睐。第一次还算幸运,在通往火车站的16路车上,我上衣兜里的记者证和几十元钱便宜了小偷。两年后的1987年,再次经过成都,我备加小心,川少出版社的朋友特意嘱咐我:“王老师,这回可小心点!”结果更惨。还是在16路车上,只坐了4站地,我紧紧夹在腋下的摄影包,被人从后面割了个大口子,包里的75毫米~200毫米的长变焦镜头没了。我都快晕了。这是我出门前刚刚跟别人借的啊!回家后夫人笑我:“小偷回去后准得乐坏了,说这个王行国真好,不远千里又给我送个长变焦镜头来!”

尴尬。

平头百姓,要想做点事情,完成点事业,没有点“下定决心,不怕牺牲”的精神是不行的。好在有从小练就的吃苦本事。(当然,我也得到了许多好人的帮助。只是今天说的不是这个话题,那要说起来比这篇文章还长。)

诸如没有娱乐,没有休息日,经常夜里1点半上床睡觉,等等,等等,我已经没意识到这是困苦,更说小上是牺牲了。

有时是租白行车跑路的,在豫北内黄的沙荒地上,车子不仅不能骑,连推都不行,就只能是车骑人。走到哪儿就住在哪儿,赶上什么样的地疗就住什么样的地方,有一次,晚上,赶在一处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郊野外,幸好还有个临公路的小饭铺,老板给安排了个“单间”,床铺像摇篮,房门得用木棍顶着,倒是省了钱,4元。

过去买票难,乘车难,一次登车一次拼搏,场面紧张激烈,令人心惊胆战。

武则天的广元,李白的江油,我是从西安赴成都的中途采访的。这种时候总是要付出合弃卧铺的代价,再上车是连摩位也没有的,能有立足之处就算不错。

采访李白墓,是从南京去的,要先到马鞍山,再转当涂,再转青山。归来已无车,只好迈开双脚量地球,同时不断地伸手想拦过路的卡车捎脚。谁理你?天色不容,便急不可耐地截起自行车来。

“同志,我赶车晚了,劳驾用一下你的车,我带你一段路!”

天无绝人之路,真遇上了一个好心的小伙子:“您岁数大,我带您吧!”

还有“血的代价”。

1988年,在西安开完会,回程想就道在洛阳作点采访,便没买回京的卧铺。时近中午,火车行驶到陕西、河南交界一带,我正低头看书,突然一声巨响,我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就见一滴滴的鲜血滴在了我的脚下。

啊,是从我头上流下来的,当时我还没觉得痛,但是不一会儿血就流成了片,脸上也“花”了。

顿时全车厢都惊呆了,不知什么时候,乘警、车长也都来了。原来足有人在外面砸火车,让我赶上了,2寸见方的石块破窗而入,正砸在我的脑门上,没砸在眼睛上,是不幸中的万幸。

熬到了洛阳的医院。大大告诉我,我的伤口比较大,要缝合,但头上不能打麻药,叫我“克服着点”。我躺在手术台上,“克服”着剧痛,觉得大夫大约是在练纳鞋底子的手艺。

我的头本来大,平时就难得买到62号的帽子,现在缠上了纱布,头更大了,找来一夫堆帽子也没一顶能戴的,最后只好把医生戴的白帽子撕个口了罩在头上。我在洛阳坚持按原计划拍了照片,顶着白帽子回到北京,大家美我:“整个一个‘穆斯林’!”

那年,在青海,我去盂达天池。顺着黄河河谷,山路窄小,起伏崎岖,天公也不给脸,下着蒙蒙细雨。突然,在一个急转弯处,车一下子撞到了左边的悬崖上。我没有思想准备,头撞到了前座上,满脸是血,瘫成了一团动弹不得。眼镜坏了,相机头也变了形。突然的变化把陪同的青海省政府秘书吓得不轻,连忙下到黄河深谷里弄来水给擦洗。还好,是伤了鼻了。再看车,是刹车折了。亏得是撞在了左边山崖,要是右边,黄河深涧就会把我们永远留在那里了。

回到西宁,邀请我考察的副省长一听到这情况,马上从开着会的会场上赶了来,对躺在床上双臂还在疼痛的我说:“王老师,还去吗?不去了吧!”我毫不犹豫地说:“还去。”最后,这位副省长亲自找了一辆车,点名要了一位交通局的经常跑野外的老司机,总算一路顺风。

在北京,一个大雪天气,刚拍完黄花城归来的路上,由于司机对道路不熟,碰上一个拐弯加下坡的地方,司机刚说“不好”,车就往旁边滑了下去,撞在一棵树上了,车头凹进去了一大块。还好,这棵树帮了忙,要没它,车就翻到沟里去了,后果不堪设想。人没受伤,但车是罢工了。天寒地冻,冷风嗖嗖,放眼四顾,一片茫茫,谁来救我们?

走了好远,终于找到了电话。儿子和一个亲戚开来了车,把我们搭救了出去,这时,天已经是全黑了。

从天而降的惊险。在司马迁的韩城,拍摄明清民居党家村时,一辆车闸失灵了的手扶拖拉机像脱缰的野马,从高坡上飞驰而来,撞进了迎村口大门旁的围墙里。拖拉机从老伴旁边擦身而过,老天爷保佑,我们安然无恙,却留下骇人的“后怕”。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多走几个景点,多拍几张照片,我每次去拍照都是早出晚归,只要还有一丝能见度,我都不肯离开。而把赶路的时间留给了夜晚。

在诸葛亮的五丈原,往下走时天就已经全黑了,可离高速路还有一段距离呢,上了高速路,离住地西安还有120公里。这种情况多得是。

从华山往西安赶,走到半路,车堵得一蹋糊涂,两面的车都有几百辆,开着大灯,两条长长的一望无际的光带,情景“壮观”极了。

秦岭大山里,在摸黑赶夜路,领略了“之”字形的山路上一边悬崖、一边深涧的胆颤心惊之后,在陕甘交界的地方,偏偏又遇上了塌方。眼睁睁地看着前面50米外的“甘肃界”的牌子、油光光的马路,就是过不去。四面大山,阴风阵阵,靠着车里的空调驱寒,硬是在车里呆了24个小时零7分钟。“度日如年”的成语,算是体会得够深刻了。

还有,那些因特殊原因不让拍摄的名胜,就不便说了。

岁月悠悠,20多年的考察生涯,20多年的拍照经历,有着说不尽的话题,写不完的故事。

在这些基础上,我出版了《中华名人名胜》(香港版,上下卷,55万字),《五千年华夏名人胜迹》(51万字)。  又是8年的撰写,成了《中华名人名胜图典》,成了它的姊妹篇《华夏五千年名人胜迹》。

我一向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价值。现在,面对已经完成的庞大的“中华名人名胜”书稿,凝视着那一张张灌注着我心血的照片,翻阅着那一笔笔我书写的文字,就像是看到了我生命的足迹,感到了我心脏的搏动。

我教过地理,研究过旅游资源,学过中文,喜欢历史,爱好摄影,当过编辑、记者,有组织驾驭资料和文字的能力,撰写“中华名人名胜”正是找到了我已有知识能力的结合点,使我获得发挥才能的乐趣。

“名人名胜”装载着历史的厚重,也倾注着我的情爱。它是有生命力的,它是我创造的生命。我的生命在它身上得到了延续。

王行国

2004年12月于晓园山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华夏五千年名人胜迹(明朝中期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行国//夏培卓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画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00449
开本 16开
页数 2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0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80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6: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