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可感的启功先生形象。作者与启功先生交往二十多年,本书是他每月几次聆听启功先生教诲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受的成果,介绍了他亲眼所见的启功鲜为人知的一面,他的家世、恩师、贤妻,他的劫难、病痛以及为人处世的个性。
通过作者朴实而饱含情感的文字,我们真切地了解了启功丰富的内心世界,了解了一位历经坎坷却性格开朗、成就斐然而又淡泊名利的令人感动的启功先生。
图书 | 我的老师启功先生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可感的启功先生形象。作者与启功先生交往二十多年,本书是他每月几次聆听启功先生教诲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受的成果,介绍了他亲眼所见的启功鲜为人知的一面,他的家世、恩师、贤妻,他的劫难、病痛以及为人处世的个性。 通过作者朴实而饱含情感的文字,我们真切地了解了启功丰富的内心世界,了解了一位历经坎坷却性格开朗、成就斐然而又淡泊名利的令人感动的启功先生。 内容推荐 对于一个学生来讲,最大的幸运莫过于遇到好老师。而启功先生这样的一代名师严父慈母般的数十年如一日的教导和关怀作者,也使得作者才能写出这么一本情真一切的传记形式的回忆录。本书作者根据自己对启功的所见、所闻、所感,为我们展现了一位可亲可敬、幽默风趣、充满睿智的老学者,一位历经坎坷仍笑口常开的生活勇者,一位与妻同甘共苦、写就《痛心篇》的好先生。 目录 前言 一 引子:初识师面 二 师生情缘——隋同父子恩如山 三 身世回首——“何必温习烦恼” 四 师恩难忘——从中学生到大学教师 五 夫妻情深——《痛心篇》和《赌赢歌》 六 第二个家——在中华书局的日子里 七 仁者风度——宽厚仁慈真爱人 八 捅马蜂窝——大师的创新精神 九 赤子童心——春风化雨泽心田 十 难得休闲——1996年4月在杭州 十一 结语:最后的关怀 后记 [附录] 论文六篇 一 启功先生的治学精神、方法及能力 二 从客观实际出发研讨古代字体 ——学习启功先生关于古代字体论述的一点体会 三 合度端庄通达流畅 ——学习启功先生《论书札记》的心得 四 求真求通会于心 ——学习启功先生鉴赏与研究敦煌写本的体会 五 启功先生对“隋人书《出师颂》”的基本意见 六 温习中国古代文学史听课笔记的思考 试读章节 《痛心篇》,是启功先生1971—1975年在妻子章宝琛病重时与逝世后所作,共二十首,可谓字字血泪、句句情真意切。兹录其中几首: 结婚四十年,从未无吵闹。白头老夫妻,相爱如年少。 相依四十年,半贫半多病。虽然两个人,只有一条命。 今日你先死,此事坏亦好。免得我死时,把你急坏了。 枯骨八宝山,孤魂小乘巷。你且待两年,咱们一处葬。 老妻病榻苦呻吟,寸截回肠粉碎心。四十二年轻易过,如今始解惜分阴。 君今撒手一身轻,剩我拖泥带水行。不管灵魂有无有,此心终不负双星。 只有肉心一颗,今日尖刀碎割。难逢司命天神,恳求我死她活。 爹爹久已长眠,姐姐今又千古。未知我骨成灰,能否共斯掊土。(先胞姑讳季华,不嫁,与先母同抚功成立,卒葬八宝山公墓,先妻骨灰即埋于穴旁,功自幼呼胞姑为爹。)1977年,先生的好友唐长孺教授读了《痛心篇》后,称“沉挚凄恻,感不绝于予心”,因赋《一萼红》词,下阕有这样几句:“曾记戏言身后,愿双栖共命,白首同归。病枕低呻,风灯絮语,窥户星月能知。”唐先生词中所说“戏言”,是指师母病重之时,曾对先生说她身后一定会有人为先生找对象,先生遂立下“赌赢”誓言。实际上,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确有不少好心人来劝先生续弦的,都被先生——回绝了。记得有一次,有位香港来的客人到小乘巷拜访,走时先生让我送他,走出门口,客人对我说:“劝劝你老师再找一位夫人嘛!”我将此话转告先生,他笑着说:“此事须有两大基础,一是精神基础(感情),二是物质基础(身体),这两条我都没有,所以铁了心。”先生看重的是与夫人共患难四十多年的深挚情意,而且是永生永世都不能变移的。若再找一个没有感情基础的,反而自己失去了精神的慰藉,弄不好对方看重的又是别的东西(如金钱、地位),那如何相伴?只能是变“伴”为“绊”而自讨苦吃了。有时,先生会用友人中续弦而并不幸福的例子来证实自己的观点;有时,先生也用调侃的方式来谢绝友人的好意。如有一次,有人要给先生介绍某一位著名的曲艺演员,并说那位曲艺家对先生也颇有好感。先生便说:“您看我这里已经宾客盈门,再来一位唱鼓书的,那就要热闹得天翻地覆了!”引得大家哈哈一乐,此事也就作罢了。 P81-P82 序言 对于一个学生来讲,最大的幸运莫过于遇到好老师。“好老师”的标准,自然既不是必须十全十美,又会因人因时因地而有所差异,但我以为最根本的应有三条:品行好,学养好,教法好。天底下符合这标准的老师当不在少数,因此许多学子都会有遇上好老师的机会;但是,要得到如启功先生这样的一代名师严父慈母般的数十年如一日的教导和关怀,却需要“缘分”。我今生得有此缘,可谓知足矣! 若干年来,我写过几篇文章,讲述启功先生和我的师生情缘,也试着评介先生的治学精神、方法与成就,幸而得到师友们的认可。因此,一直有友人劝我写出一本关于启功先生的书来,甚至还有出版社寄来出版《启功传》的相关合同,我都没有应承。原因很简单:一是启先生并不赞成,恐有让学生往他脸上“贴金”之嫌;二是我觉得以自己之拙笨,实难表达出先生精神之万一,怕给先生“抹黑”。前者当然是启先生的谦虚谨慎,后者则确非我的多虑,因为这二十多年来,我几乎每月都有几次亲聆启功先生教诲的机会,所见、所闻、所感受到的何止千万,而所能记忆、领会的实在太少。听启先生幽默风趣、充满睿智的讲话是一种真正的享受,除正式听课以外,我不能在先生谈话时作记录,因为那样将大煞风景;我也不善于听后补记,算不上是这般“有心人”;我也想过用录音机,虽然先生也允许却始终没有这样的“氛围”。所以,我只能深深地自责。然而,我现在又终于开始写了,其原因也很简单:近来报刊上写启功先生的文章越来越多,而且还有小册子问世,虽然都是好意,其中也不乏精彩文字,但我和一些友人都觉得仍不免单薄或有道听途说的隔膜之处,实在是委屈了先生。此外,社会上还流传着一些瞎编乱造和错传、传歪了的不实之辞,必须加以纠正。我虽不才,至少还能以一个学生的亲身感受和了解,给读者介绍些实际的情形,这也正是许多关心与尊敬启功先生的朋友所期望的。当然,我只有努力用心写,才能不使大家失望。 现在,新千年的曙光已照亮神州。启功先生健康地和大家一道跨进了21世纪。这是我们这些晚辈学子的幸运,更是国家的幸运!我始终认为,现今各行各业、各层各级在格外重视成千上万中青年“跨世纪人才”并为他们鸣锣开道之时,绝对不可轻视甚至丢弃了同样也跨越了世纪的成千上万的老年专家,正是他们,为后辈的前进提供了智慧,树立了榜样,铺垫了基础,传递了接力棒。大家公认启功先生是“国宝级的人物”,而对“国宝”含义的理解以及如何善待“国宝”,认识并不一致。先生常以“大熊猫”自喻,其中除了风趣和调侃之外,是否还有值得我们深思与反省的内容呢?国之富强,以人才为本;而人气之旺,在于老中青代代相传不致断层,在于尊师爱生传统美德的继承发扬。我们在人才问题上也必须摒弃自私狭隘的功利观,反对形而上学和机械进化论,真正做到实事求是。这也是我写这本小册子时的一个基本思路,期望能与读者诸君相通。书中不妥之处,则敬祈师友和读者指正。 柴剑虹 于2001年元旦 后记 启功先生《春归》诗曰:“春归讵卜寒深浅,腊尽先思漏短长。”我得以集中时间写这本书的一个多月,正是腊尽春归时节,乍暖还寒,我坐在电脑前,漏短思长,百感交集,心潮难平。四个月前,我和景怀兄、侯刚老师应邀到内蒙赤峰锦山中学去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在启先生病重的时刻,这样一所极普通的中学,为了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了使广大师生全面地了解和学习启功先生,特地设立了安置着先生塑像的“启功书屋”,开辟了专门的宣传栏,编写了相关的学习教材。我们那次去,景怀兄向学校赠送了几件启先生生前使用过的宝贵用具及书画作品的复制品,侯老师和我则代表北师大出版社、文物出版社、中华书局送去了启先生的几十本著作。在全校举行的赠送仪式与报告会上,气氛热烈而感人,让我们体会到了师生们对启先生的由衷敬仰和热爱。回京之后,中学的巴校长还一再打来电话,希望能进一步编写学习启功先生的教材。因此,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有助于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学习我的老师,有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有助于文明和谐社会的构建。但是在完稿之际,我却痛恨因自己记忆的缺失与文字的笨拙,实在难以表达老师伟大一生与崇高精神之万一。我仿佛听见了老师在九天之上的呵斥:“汝小子何为?不记得吾早有诗云‘何待汗青求史笔,自家腕底有铭辞’么?”我只有伏地请罪。 因为已经有《口述历史》和侯刚先生的《启功》画传出版在先,我有意控制了本书的篇幅,避免赘述,尽量以描写自己多年来在老师身边的亲身见闻和感受为主,必须引述的历史材料也力求真实可靠,并配以能够反映老师精神风貌、切合书中内容的照片。这些照片除先生家属提供外,大多是我自己及友人所拍。另外,关于启功先生在学术领域里的成就,我曾先后写过若干简述自己学习心得的文章,虽然浅陋,其中五篇发表时曾经过先生的审读认可,所以将它们连同新近所写的一篇附在书后供读者参考。书中所涉如有不确与欠妥之处,当然应该由我个人负责,并诚摯地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奉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许多亲友的鼓励、支持与无私帮助。特别是启功先生的内侄章景怀先生一家、母校北京师大的侯刚老师,在资料核实、图片提供等方面均给我以切实的援助。我还要衷心感谢北京商务印书馆的杨德炎总经理、江远副总经理,感谢香港联合出版集团的陈万雄总裁和张倩仪总编辑,还有本书的责任编辑,如果没有他们的鞭策和支持,这本书也许很难在启功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顺利出版。 作者2006年2月20日于中华书局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我的老师启功先生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柴剑虹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0049238 |
开本 | 24开 |
页数 | 27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06-05-01 |
首版时间 | 2006-05-01 |
印刷时间 | 2007-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6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25.72 |
丛书名 | |
印张 | 12 |
印次 | 3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3 |
宽 | 175 |
高 | 1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5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