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修炼--我的职场十年
内容
编辑推荐

在这布满风光与风霜的职场,你和我一样,也在修炼吗?感动无数成长中的经理人,中国第一部整体概念博客图书,连载47天,博客人气指数达7329152。本书记述了一个工科博士毕业之后的十年职业生涯。这十年间,作者谢耘从初入职场到跨身名企高层,经历了从技术人员到管理者的角色变化,从基层管理者向高层管理者的职位升迁。本书真实地记录了一位优秀职业经理人的成长经历。既是一部鲜活立体的管理教科书,又是一部让上一般读者相见恨晚的职场胜经。

内容推荐

本书记述了一个工科博士毕业之后的十年职业生涯。这十年间,作者谢耘从初入职场到跨身名企高层,经历了从技术人员到管理者的角色变化,从基层管理者向高层管理者的职位升迁。本书真实地记录了一位优秀职业经理人的成长经历。既是一部鲜活立体的管理教科书,又是一部让上一般读者相见恨晚的职场胜经。

作者在职业经历中的种种典型遭遇和思考,而不是作者本人,是本书的主角。其中包括个人的职业化、在混战中学习到的项目管理要诀、学习放权和团队建设时的成败,直至在职业心态上的挣扎、疑惑和坚持,以及对管理本质和管理问题的深刻反思。他的经历有广泛的普遍性,每个经理人都能在其中找到似曾相识的自己,并引发内省;他的工作方法和体悟来自实践第一线,给读者带来的是强烈的共鸣和巨大的启发;他的反思是独到的,甚或是尖锐和不顺耳的,但是他独立和严肃的思考让本书有了更大的价值。

谢耘写作此书本不为出版,很多内容在成书之前以各种方式早已在民间流传。他的表述平易朴素、发人深省,且坦率得惊人。阅读网上连载的诸多读者,尤其是企业中低层管理者和IT界人士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他们的感动通过各种方式反馈回来。

也许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面对自己的勇气,才有持续卓越的动力。从一个经理人原生态的成长中,我们的获得也许比僵硬的教材多得多。

目录

目录Ⅰ

前言

第一章 本质转变——从学生到社会人/1

初到美国

打乱仗的美国同行

第一次惊吓

与高手共事过招

负面情绪放大效应

无意的点拨

外行领导内行

冲撞

第二章 奠定基础——企业工作入门/33

饥不择食

绝地逢生

邂逅死神

再入困境

亲情幻境

面对尖锐批评

遭遇东芝

“资本家”式的管理

无奈的告别

第三章 独立操练——打造出色团队/63

初入IT行业

首战告捷

惊动IT界

老板的信任和放权

“青云直上”

捏合一个缺乏士气的团队

撑起一片天

脱颖而出

奇异的巧合

广泛合作

败笔

摆脱个人色彩

跨越

成事在人

功败垂成

第四章 再上台阶——进入高层管理/159

公司拆分

急火烧身

诘难引发的思考

再次转行

两难困境

第五章 十年一剑——战略管理实践/195

受命

孤注一掷

秋花舂放

重整流程

遭禁F市

改造文化

年关

进入新财年

内部冲突

辞职风波

完成使命

第六章 尾声/253

后记/261

《修炼》博客连载分析报告/264

试读章节

Pete的启示

1993年圣诞节前,作为一个合作项目的副主管,我与领导和同伴来到四季如春的天使之城——洛杉矶,开始了与美国一家著名国防电子公司的合作。刚刚安定下来,中美双方公司的人员便迅速组成了项目组,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设计方案确定之后,双方的工程师却出现了争执—都认为应该是对方负责电路的设计。异常紧张的项目突然陷入了停顿。事实上按合同规定,这项工作应该是美方的责任。我不得已找到了美方的华裔项目经理。他看过合同后说:“嗨,这种事在美国是再简单不过的了。”随后他将美方的主管工程师Pete找来,将合同请他看一下。Pete看过合同之后,二话没说赶紧去工作了。此事也没对我们下面的合作造成任何影响。双方人员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这件事当时并没有让我特别留意。相反,第一次与美国人共事的我们,尽管与对方相处得十分友好,但是我们在背后却常常表现出了对美国工程师的轻视。普通的美国人确实有些像大孩子,头脑比较简单,好像不如我们的工程师聪明。

半年之后,完成了样机的试验,我们回到了国内,开始产品设计和生产的准备。同时我也成为了部门的负责人。又过了半年,我对管理工作的困难有了许多切身体会。在一次从北京返回深圳的途中,飞机上放映了一个史泰隆主演的电影,影片充分地表现了美国人性格简单直爽的一面。它使我猛然回忆起了Pete的事情。我不禁问自己:如果Pete是一个中国人,他会那么痛快地服从合同的规定而又不影响下面的合作吗?他是否会认为自己的自尊心或者面子受到了伤害?甚至认为是我们故意和他过不去?我意识到,中国人和美国人在心理结构上的差别,实在不应该成为我们对美国人的做事方式不以为然的根据。我们中国人的聪明举世公认,可是这聪明却在不知不觉中被自己基本素养上的缺陷,大大地打了折扣。这使得我们与那些我们认为并不聪明的民族之间的竞争,更像是龟兔之间在赛跑。

美国人普遍的单纯,自然有幼稚甚至愚蠢的地方。但是,它却使得人与人之间,少了许多我们中国人常见的彼此无端的猜疑,少了许多有害无益的内耗;在工作中,大家能够就事论事,而较少发生意气用事和情绪化的冲突;在个人行为上,少了那些不必要的“个性”,更容易服从规范化管理的约束,在整体上保证了大规模协作和管理的可能性;它也使得管理者的精力,更多地注意在事情上,而不是人员之间的矛盾、是非和情绪上。而这正是现代工业迅速发展的重要文化社会基础之一。

相比之下,在中国可能由于历史的悠久,人们的心理结构普遍比较复杂,具有相当强的非理性情绪化倾向—敏感、多疑、内向和多变。在相互交流时,特别是在关键问题上,旁敲侧击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方式多,就事论事,直截了当的情况少;在工作中,横向攀比的多,按客观标准行事的少;在做事的过程中,喜欢不分场合地标新立异,不容易保持持久的专注和服从管理规范;工作的业绩表现,常常受到自己心理和情绪波动的影响,而不是自己能力的正常发挥。这些问题,在聪明、能力强和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员身上有时表现得更为突出。

几年来,在管理中这些问题常常困扰着我带的团队。随着经验的积累,我逐步通过从小事和容易处理的事情开始让大家养成好的工作作风,建立公开、透明和平等的内部沟通、工作和评价管理规范。这使得我后来带的团队成员,逐步适应了抛开个人喜好去就事论事,将问题摆在桌面上一起讨论,而不是背对背去议论和猜测的共事原则;面对工作中出的问题,团队内部员工能够比较坦然地接受他人的批评;部门的内耗明显降低,彼此的配合多了许多默契;员工对自己和对他人的评价趋于客观,心理的稳定性得到改善。为了更有效地建立和实行平等、开放和透明的工作方式,我和普通员工一样,在开放的办公室的普通工位里工作。有人认为我这是故作姿态。事实上,管理者的以身作则,对下属永远有着不可轻视的影响力。那些无法适应或拒绝接受这种“简单”和公开工作方式的员工,则陆续离开了团队。

理念的认同和现实的行为之间,常常有着我们自己意识不到的差距。但是,我们这些IT企业,直接面对国际竞争。在经验、资金和技术积累等各个方面我们都没有优势,如果在人员基本素质上再不如他人的话,我们有什么资格去参与竞争?许多基本素质的提高,是必须在实际工作中完成的。所以这个问题,是我们管理人员无法回避的,因为我们不能指望别人为我们培养出一代适应未来竞争环境的新人。当别人早就鸟枪换了炮的时候,我们必须抛弃大刀长矛。这是一个不容讨论或讨价还价的问题。P6-9

序言

2003年9月15日清晨不到7点,我带着朦胧的睡意,从北京上地赶往首都国际机场。机场人头攒动,和几个月前SARS肆虐时期几乎空无一人的冷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坐在美国联航的波音777班机内,工作中层出不穷的麻烦暂时留在了国内。飞机离开北京飞往东京成田机场,这也是我十年前第一次去美国时走的航线,往事不禁从记忆深处浮现出来,如丝如缕。

离开学校进入社会,转眼十年。十年中发生的一切,大大出乎我少年时期对自己未来的种种设想。十年的漂泊,十年的磨炼,许多事情历历在目,也有许多变得模糊,掩埋在了逝去的岁月之中。也许应该抽点儿时间认真整理一下了,不为自恋和消遣,而是为了更好地面对未来,或许未来的十年,又是一个出乎意料的十年。

在随后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利用闲暇时光,陆续地把过去经历中自认为有意义的事情以及引发的相应思考写成了文字。这十年,我经历了一个从学生到职业人,从员工到管理者的转变,感受到了一个人的成长——那些让我获得成功和认可的事,以及那些让我至今想起来依然遗憾和尴尬的过去,都给了我最大的收获——性情的修炼;我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无论是国外公司,还是初创企业,抑或是大型民营企业,都给了我宝贵的机会,让我在实践中对管理的理解得以不断深入;十年中,我的领导、我的同事以及许多朋友,给了我数不清的帮助、指点和教诲,乃至有救命之恩,这一切使我永远心存感激。

本来这些文字并没有公开的打算。几个好朋友看过后,建议我不要束之高阁,应该与更多的朋友分享。一个朋友在看完了部分文字后,在给我的电子邮件中写道:“让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虽然我们可能是一些注定会被历史忘掉的人,不过每个人因为职业选择和非职业的选择形成的人生波澜,其实和那些风口浪尖上的人物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一花一世界,古代故事中的生死其实在今天的商业环境中不过换了另一副面貌,即使是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纠葛也有人生大义存焉。人总是在不断反省的思维习惯下才会记录下那些对自己最触动、最深刻的事件和人,从书稿中看出你不愿意浪费任何一个生命细节,也诚恳地记录下自己的获得,只有在诚恳的前提下才谈得上分享。我相信你的读者都会感受到分享的巨大快慰。”

我不知道自己的这些经历和感悟,对于那些和曾经的我一样年轻的职场初入者,对那些和我有差不多经历的管理者会不会有点滴的帮助。不过我想,成长中我们可能遇到了同类的问题,也许有相似或不同的感动和领悟。我喜爱一些关于品质的说法,与新老朋友分享和交流过去的得失,就我自己而言,正是一种提高生活品质的努力,或许可以给我们平淡无奇的日子增添一些新的有价值的成分。

书评(媒体评论)

一部让人感动的作品!真诚面对职业历程和源于每天管理实践的深入思考,是一件无论说起来还是做起来都很艰难的承诺。谢耘的《修炼》确是这种努力的完整体现,事不避小,由小而大,谢耘的作品中没有常见的火气和戾气,平和而充满智慧,独到之处让人不由拈花而笑。

——北京大学国际MBA美方院长、教授、杨壮 真正的企业精神是要在社会意识嬗变和时代商业变革中做积极主动的“推手”,真正的职业经理人是要在实实在在的工作挑战和管理实务中磨炼成长。谢耘将职业经历中的思考以及曾发表在我刊的文章入书,十年职场经验的梳理,坦诚的剖析与反思,体现出一位优秀企业主管外修内炼的境界,必将带给读者以启示。

——计算机世界传媒集团董事总裁、《IT经理世界》杂志社社长 刘九如

《修炼》不是宣教,而是个人职业发展的一些珍贵领悟。结合自己心性的成长和阅历,把感受娓娓道来,在看似散乱却一脉相承的感情中,道出了至真至诚的道理,理性而不失率性,老辣而不去天真,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清华控股有限公司总裁 宋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修炼--我的职场十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谢耘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24969
开本 16开
页数 26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9
出版时间 2006-04-01
首版时间 2006-04-01
印刷时间 2006-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4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270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71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8: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