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晖的散文颇为漂亮,加上这本书的内容就更加漂亮了。从书名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一本谈论古代时尚文化的书。孟晖从众多的古代文献中还原出历代的种种时尚生活,以今日的眼光观之,古人追求生活情趣的努力比起我们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看着孟晖笔下前科技时代的时尚,我们会感叹科技真的败坏了人类的情趣。
图书 | 潘金莲的发型 |
内容 | 编辑推荐 孟晖的散文颇为漂亮,加上这本书的内容就更加漂亮了。从书名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一本谈论古代时尚文化的书。孟晖从众多的古代文献中还原出历代的种种时尚生活,以今日的眼光观之,古人追求生活情趣的努力比起我们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看着孟晖笔下前科技时代的时尚,我们会感叹科技真的败坏了人类的情趣。 内容推荐 《潘金莲的发型》一书分“服饰”、“饮食”、“起居”、“鉴赏”四辑,作者对古代的名物、生活细节怀着深深温情,以清丽的文笔、幽微的心思,挖掘意趣、渲染喜悦、旁征博引、乱花迷眼,又每每能以小见大。书中另附有大量精美的彩图,使之更臻完美。潘金莲的发型到底如何?按书中的说法,是“红丝儿扎着,一窝丝攒上,载着银丝髻。”其实从图片上看来,这个“银丝髻”是个窝头形状的玩意儿,潘金莲成天将其顶在头上,还是“美极了”,依照现在的审美眼光来看就未必如此。比银丝髻更高一级的是各种“冠”,是官宦人家的正室夫人才能享受的特权。潘金莲一生没有过戴冠的风光,因为她人生的顶点,只到了够戴银丝髻的段位。 其实本书不是单单解决这个问题的,但是大部分人都有猎奇的欲望,所以这是一本有着好名字的有趣的书,对古人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细节进行一番梳理考据,满足了我们“偷窥古人”的欲望又长了见识。如关于“红豆刨冰”等如今时兴的冷饮,书中考证说在宋代就有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描绘了汴梁街头的冷饮摊,青伞下高挂着“香饮子”字样的招牌。《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上还记载了当时的其它饮料:“绿豆甘草冰雪凉水”、“雪泡豆儿水”等,的确与“红豆刨冰”遥相呼应。 读《潘金莲的发型》,很有欣赏李渔《闲情偶寄》的趣味,充分显示了古人休闲生活的情趣。掩卷而思,时尚、流行也确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目录 服饰 花落知多少 附:遗落的笑靥 张生的礼物 潘金莲与鬉髻 晋代名士的休闲服 万里远来的衣衩 李清照的时装 附:闹蛾满城狂欢夜 开合里的风光 附:南朝的裙裤 披风小识 附:民国的女袄 黄金与翠羽的华服 饮食 唐人美点——糖酪浇樱桃 酥·酥山·冰淇淋 附:金盘点酥山 蜜沙冰·乳糖真雪 花露天香 起居 得几而止 被底的香球 附:玫瑰花的妙用 珠帘秀 帘影玲珑 冰块的遭际 梅花络 琉璃、玻璃与《红楼梦》 附:琉璃的奢侈 鉴赏 想念梦幻的桂旗 空中一朵雨作的云(外四章) 人间的天堂与地狱 映照死亡的是生命 清香悠远的灵性之筏 尘梦哪如鹤梦长 洗澡水的色情想象 韩嫣金弹与掷果潘安 与伟大的过去重逢 文学想象启动的地方 当晚浊遭遇楚辞 世界的青花 后记 试读章节 在《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茵呆香菱情解石榴裙”中,曹雪芹把他对女儿国的狂想推到了一个高潮。其中,香菱和芳官、蕊官、藕官、豆官等人在“红香圃”外斗草的情节,是谁读了都会难忘的。其实,相同的场景,早在数百年前,就在一位女性诗人的笔下呈现过,曹公此刻的文思,很可能是受到了这位女性前辈的影响:“斗草深宫玉槛前,春蒲如箭荇如钱。不知红药阑干曲,日暮何人落翠钿”(花蕊夫人《宫词》)。同样是富贵但封闭的环境,同样是稚气未脱而不得自由的少女,同样是新鲜的春光,甚至游戏也是同样的,只不过,在花蕊夫人笔下,具体的人物身份成了宫女,而地点则是在五代西蜀的宫苑。也是在红芍药花怒放的花栏前,这些年轻的女性想必也是“满园玩了一回,大家采了些花草来兜着,坐在花草堆里斗草”,这个拿着蒲草,说它像箭;那个拿来荇叶,说它像钱。《红楼梦》中的“这一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一个说:‘我有罗汉松。,那一个又说:‘我有君子竹。’这一个又说:‘我有美人蕉。’这个又说:‘我有星星翠。’那个又说:‘我有月月红。’这个又说:‘我有《牡丹亭》上的牡丹花。’那个又说:‘我有《琵琶记》里的枇杷果’”,显然是作家利用了小说篇幅的优势,把相同的情节展开来尽情地加以发挥而已。有意思的是,彼此相隔数世纪的两位作者,接下来都把笔锋转到了女性妆饰上,也许潜在的逻辑是,在绚烂的芍药花前,只有女性的服饰、容妆才足以与之争艳。在《红楼梦》里,这是一条与花光相辉映的石榴红绫裙,在花蕊夫人的宫词中,却是一点在色彩上形成鲜明对比的“翠钿”。 一点翠钿,被遗落在了芍药花栏的栏杆前。这个小小的场景,很容易就被人忽略而过,实际上,自它产生以来,也确实一直被忽略着。单从字面上,我们就不难猜测出,“翠钿”是一种女人用的首饰,因此,好像一切都很明白,没什么可多说的,这里呈现的只是一个“绮艳”的场面而已,而“绮艳”,一向就是文学创作的大忌。让我们还是赶紧从这个冷僻的角落掉转目光,去关注那些真正具有研究价值的重大主题……但是,且住,有人应该注意到,事情并不像我们想当然的那么简单,在花蕊夫人的《宫词》中,出现过这样一位宫女的形象:“翠钿贴靥轻如笑,玉凤雕钗袅欲飞。”谜底因此而破解了:花蕊夫人词意中的翠钿,并不是“泛指”,不是在笼统地指称一般的首饰,她笔下的对象非常明确。这里所涉及的,是当时流行的一种特殊的化妆风气,正所谓“素面已云妖,更著花钿饰”(杜光庭《咏西施》),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很长一段时期,女性们流行用各种各样的小花片,来贴在脸庞上、鬓发上,这些小花片,就被叫做“花钿”,或者“花子”、“面花儿”等名目。想当年,花木兰从沙场上九死一生地归来,她要恢复女儿身了,其中所必需的手续之一,就是“对镜帖花黄”。后人也正是借助着这诗句而知道,至少从南北朝时代起,用一片片小花片来装饰自己的面容,就已经是女性中最普遍的化妆术了。只不过,在花木兰的年代,普遍的是黄色的“花黄”,而到了花蕊夫人的时期,绿色的“翠钿”变得最为时髦。原来是“我见他宜嗔宜喜春风面,偏宜贴翠花钿”(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这“翠钿”不是簪钗,不是绫绢假花,而是花钿的一种,是用来贴饰在脸上的。发髻上玉雕的钗头凤其势如飞,嘴唇边笑涡儿所在的地方贴一对绿色的花钿,做出人工的笑靥,就是那个时代的时髦美人的标准照。 此刻正是《花问集》的时代,也是翠钿大行其道、风光无比的时代。除了充当假靥,它更多的是高踞在女性的额头上、眉心间,比如,有一位“眉闾翠钿深”的美人,斜倚在枕上,覆盖着鸳鸯锦被,在帘外传来的呖呖莺啼声中,情思百转(温庭筠《南歌子》);另一位刚刚起床的美人,睡意未消,意态慵懒,头上用白玉簪固定的花冠都偏歪了,但是,此时的她“翠钿金缕镇眉心”,对着小庭中的斜阳轻风,杏花零落,一腔深深的情愁,无可诉说(张泌《浣溪沙》)。当然,翠钿也可以贴饰在面颊上,比如就有一位“翠钿金压脸”的美人,在“牡丹花谢莺声歇,绿杨满院中庭月”的春残时节,在寂寞的香闺中,灯光影里,因为思念远人而泪水纵横(温庭筠《菩萨蛮》);而另一个境况类似的女性,倚在屏风上独自哭泣,泪水顺着双颊流过颊上的花钿,把这小小的花子给打湿了:“谁信损婵娟,倚屏啼玉箸、湿香钿”(毛熙震《小重山》)。 在当时最时兴的花钿样式中,能够与翠钿一争高下的,是金箔做的金钿:“少妆银粉饰金钿,端正天花贵自然”(陆畅《云安公主出降杂咏催妆》之二)。因为金钿薄如蝉翼,也被呼作“金蝉”,词人张泌就曾经偶然在市井上撞见一位不知名的风尘女,脸上是“蕊黄香画贴金蝉”,让词人一时深深为之打动。用金钿做成的人工假靥,就叫“金靥”,孙光宪在《浣溪沙》词中描写了一处落花绕阶、画帘垂地的黄昏的闺阁,一切都是无情无绪的,薰笼中是残香,人也是残妆:“腻粉半粘金靥子,残香犹暖绣薰笼。”金靥子只是半粘在女性脸颊的香粉上,显然随时都可能掉落,但这位女主人公也懒得去收拾,因为“蕙心无处与人同”,她正忙于自己的寂寞呢。顾复《甘州子》中描绘:“醉归青琐入鸳衾,月色照衣襟。山枕上,翠钿镇眉心。”而在他的一首《虞美人》中则提到,在“晓莺啼破相思梦”的早晨,词中所写的女性“宿妆犹在”,这显然正是《花间集》时代美人们的普遍作风,即使在夜晚也不把花钿等等面饰去掉,于是,词人们笔下的一个个感情失意的女主人公,她们多愁善感的面庞,就始终被翠钿或金钿映衬着,无论在一腔幽恨的白昼,还是情潮暗涌的夜晚。 只有在这样稍稍地留了心之后,我们才能真正明白花蕊夫人的匠心所在。原来那被忘记在芍药花下的翠钿,不是一般之物,它曾经亲昵地贴依着女性的肌肤,把女性的面容映衬得更为迷人,更重要的是,它像最亲密的伙伴一样,陪伴着女性,见证了她的欢乐,她的寂寞,她的幽密心情,知道她所经历的每一个不被他人关心和注视的白天和夜晚。但是,那天真的女孩子本人,却不知道珍惜这小小的面饰,一阵短暂的欢乐,就让她完全忘记了它的存在,以致在它翩然飘落的时候,也没有引起她的注意。和凝在一首《宫词》中描写了非常相似的场景:“碧罗冠子簇香莲,结胜双衔利市钱。花下贪忙寻百草,不知遗却蹙金蝉。”少年宫娃戴着碧罗莲花瓣装饰的冠子,佩带的彩结绾成双胜的样式,上面还串着利市钱——真是一副稚气未脱的模样——忙着在花下寻找各样花草,以便与同伴们斗个高低,蹙金的花钿掉落了也不知道。P9-13 后记 对于琐碎事物的兴趣,最终能形成这样一本随笔的集子,对我是个意外的惊喜。好像我一向就容易对细节分神,即使看好莱坞电影的时候,也总是忍不住盯着片中女主人公的小帽、手包或者钻石胸针。有很长一段时间,这种爱好让我很苦恼,我简直不知道该拿自己怎么办。因此,要特别感谢所有给了我鼓励的前辈长者,在他们的指点下,我才有勇气试着把这种琐碎的爱好带入写作。 其中一次对我来说特别关键的机会,是《万象》杂志来向我约稿。我当时很吃力地写了篇作为交稿,但是毫无信心:今天,哪家杂志会对东晋南朝士大夫的披巾感兴趣?但是,这篇稿子居然发表了。某种程度上说,是从这时候起,我对自己感兴趣的那些细节变得认真了。《万象》的风格非常独特(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而为了保持《万象》对我的青睐,我不得不调整自己,去适应这杂志的趣味。在那之前,我只会写一种调子,有点“五四青年”的那种,激情,庄重,放声讴歌,歌声中带点感伤。但是,恰恰是在适应《万象》的过程中,我意外地发现自己也可以有一点幽默,轻松,俏皮。所以,我从个人的经历中深深体会到,对于有心写作的人,对于初学者,杂志的具体影响可以是非常之大。 我感谢这些杂志给我机会,不仅因为由此而能把自己的兴趣拿出来娱乐大家,也因为,一旦要把兴趣化成文章,我就必须对自己感兴趣的这些细节加以追踪,而这些追踪的过程,往往是乍惊乍喜,让人热血沸腾。就像走进了一座辉煌宫殿,面对着重重叠叠、大大小小无数的门,我猜想,这些门后一定藏着珍宝,于是怯生生地随便拉开一扇小门,没想到,闪光的珍宝就像潮水般哗啦啦从门后涌出,堆围在我的周围,一下没过我的膝盖,让我目瞪口呆。因此,我特别高兴能借着这个小集子,与朋友分享我的感受,分享凝视中国传统文明的喜悦,分享生而能为一个中国人的幸运感。 收在这里的文章,因为当初是刊登在不同的杂志,所以有些内容上彼此有些重复,这要请朋友们原谅。实际的情况是,对于任何一个现象,古代文献都留下了那么丰富的资料,让人在写了一篇、两篇文章之后还会觉得不尽兴。比如,关于“樱桃”,我就~直还想再写点什么。像唐代的“樱笋厨”,就很引人兴趣,目前,我已经读到不止一篇文章介绍这一“史实”——每年的四月十五日,唐朝宰相百官的“工作餐”,是大吃樱桃和春笋,因为在公元9世纪前后,今天的西安~带,春天盛产樱桃与春笋。这个细节所揭示的黄土高原在一千年前的自然状况,真是让人百感交集。 中国!你曾经如此美丽!你曾经如此美丽!你曾经如此美丽! 二○○五年元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潘金莲的发型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孟晖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14039002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2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82 |
出版时间 | 2005-02-01 |
首版时间 | 2005-02-01 |
印刷时间 | 2006-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3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D691 |
丛书名 | |
印张 | 10.375 |
印次 | 2 |
出版地 | 江苏 |
长 | 230 |
宽 | 150 |
高 | 1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