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畅销谎言
内容
编辑推荐

《没有任何借口》之类的书根本不配做励志书——因为它们为你定的志向太低了,他说服你教育你,让你讨好老板,哪怕那个老板根本不配你去讨好—它让你视工作为快乐,哪怕你不快乐,它也要说服你快乐—它让你学会对自己撒谎,学会自欺欺人,它告诉你,如果你在工作中不快乐,那不是工作的问题,是你的问题—不要上当,要相信自己的直觉—何况你真的努力做成了那样一名没有任何借口的优秀员工,结果又怎样呢?也许是更大的不幸!

内容推荐

人才是独立的,正因为独立,所以具备可流通性,优秀的人才就像硬通货一样,即使偶有贬值,但终归还是硬通货。

如果你的上司真的对你的进步感到紧张,而不是感念你的努力和鼓励你的进步,不是扶持和帮助你,不是用一颗包容的心来容纳更多像你一样有各种想法的人,不是创造一种完全面向未知世界的强劲的企业文化,那么这样的人是不值得跟从的,他们仿佛为你着想的“人生真谛”里充满着陷阱,所谓的“管理要义”中充满着被包装的自私。

目录

我为什么写这本书?

壹 岳飞是个好员工吗?

贰 畅销谎言的社会土壤

从一个悲剧讲起

叁 没有任何借口的谎言

肆 服从的童话和天佑皇帝的传奇?

伍 职业和生活构成的右脸

陆 谁该为成败盛衰负责?

柒 一篇屡屡无法发表的文章

捌 成功的人生至少需要一张跳板

玖 貌似捷径的险途

编者后记

试读章节

这是一个讲求实力的时代—我们惟一的机会就是不断增强我们的实力,这样即使某一个老板不喜欢我们,我们还可以找到下一个—有本事的人不是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的人,那不叫本事,真正的本事是走到哪儿都有饭吃。

你要知道,毕竟谁跟钱都没有仇,如果我们有足够的实力,老板为啥要跟我们绷着脸?虽然说中国人才多得很,一样的人才为啥不用那个更听话的,但是你要知道中国企业也多得很,如果给的薪水都差不多,为啥不找一个自己喜欢的老板?当然,我不是鼓励你不忠诚、不服从、不尊重上司,我是担心你“愚忠”—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人比岳飞更忠诚了,假如他不服从那十二道金牌,他还会那么屈辱地死去吗?《宋史》中评论,说像韩信、彭越这样的名将,古往今来并不少见,但若论起像岳飞这样文武全才、仁智皆备,则不多见。岳飞当年统帅的部队至少占全国总数的四分之一,而且全是精兵良将强马靓枪,但凡岳飞有点其他想法,不但他个人命运,就是南宋以后的历史也会重写—但岳飞却因为“服从”的美德不仅断送了自己,而且在明知凶多吉少的情况下,居然在狱中修书把自己的儿子女婿一并叫来,让人家斩草除根—其实岳飞是有其他选择的。就像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原本就是郭威手下一名打仗不怕死的“员工”,当兵第二年,郭威发动政变将后汉变成后周,郭威自己做了后周太祖,后来郭威病死,养子柴荣继位,柴荣不幸短命,死的时候儿子才7岁。赵匡胤是怎么做的?他可没工夫等着那个7岁的“领导”慢慢长大—这中间变数太多,而且万一这个“领导”像岳飞的“领导”似的,听信谗言,容不下自己,到时候自己倒霉不说,连累国家也要跟着灭亡,天下苍生跟着受苦,岂不麻烦?所以一不做二不休,赵匡胤上演了一出“黄袍加身”的戏—后周改为宋,后周的小皇帝和皇室人员除了被剥夺政治权利外,生活上一律优待,于是后来的人都说赵匡胤宽容—现在你知道什么叫宽容了吧?

南宋在杀了岳飞以后,又快活了138年—假如把南宋比喻为一个企业,他才不会反思自己是否错杀一名忠心耿耿精明强干能为企业带来效益的好员工,在南宋企业领导层那里,岳飞太不利于企业发展了,绝对是一名坏员工。而赵匡胤从一名普通员工做起,短短十几年,最后把人家的公司做成到了自己名下,你不会说他是一名爱岗敬业的好员工吧?

重申一遍—我不是要你不忠诚、不服从、不尊重上司以及相关企业制度,我是要告诉你—现代社会是一个契约社会,一切都是有条件有前提的—我们不是不可以做忠诚的员工,但是我们供职的机构要值得我们的忠诚;我们不是不可以一切行动听从上司的指挥,但是我们的上司必须不能是一个两面三刀的人物,必须不能是一个智商只有7岁的孩子—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为什么要把宝贵的生命浪费在不值得的人和事上?

也许你会跟我争论—那些畅销书告诉你,你在一个地方不被领导赏识,你在任何地方都不会被领导赏识。我告诉你,那些写畅销书的人在胡说,这又是一个流传甚广毫无事实依据的谎言—我可以给你无数的例子,事实不是这样的—人挪活树挪死,如果你的领导无法赏识你,你与其想办法讨好他,不如早点给自己找下家。你要向艾斯纳学习,他曾经是一个到处找工作的无名小卒,但经过几十年职场历练,他掌握两家电视网、四家电影公司和多处迪斯尼主题公园。他在执掌迪斯尼15年后,使公司市值由20亿美元增长到了750亿美元。

他在自己的传记中有一段非常有趣的描述,他说有一次他作为一名有影响力的高级职业经理人参加一个著名的投资银行家举办的年会,在年会上,他被一群一群的客人包围,其中有微软首脑比尔·盖茨以及著名投资家沃沦·巴菲特。艾斯纳碰到了他第一份工作时的同事巴里,那个时候他和巴里都是初出茅庐,处于公司的低层,只做一个助理的职位,而多年以后,他们再次见面,位高权重的巴里谈到差点收购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而艾斯纳则表示自己对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不感兴趣,他要收购的是美国广播公司。艾斯纳由此感慨“两个24岁时一起在美国广播公司低层做助理的家伙,居然轻松地谈论着要收购三大电视网中的两家。”他说那一刻,他心中感到有些“不安”。

多么令人羡慕的不安啊!

实际上,艾斯纳的职业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如果按《没有任何借口》的标准,他绝对不是一个好员工—他的第一次职业危机发生在他工作后不久,他认为自己已经有权晋升为美国广播公司最高层的编播人员。但艾斯纳的老板却不这样认为,他安排了另一个人做艾斯纳的上司。

“这让我很不舒服”,艾斯纳回忆。

“我第一次感觉到不受重视而决定另谋出路。我立即打电话给两家工作室的主管,他们过去几年曾不止一次地提及希望我过去。但他们回复太慢,回复时又说,他们忘了曾发过那些邀请。”

艾斯纳现在当然有资格拿自己当年的职业危机开玩笑,他在自传中提到这一段时语气平静地说:“这倒让我镇定下来,像这样摇尾乞怜,我是不会受到重视的。一个更可行的办法是留下来—没有更好的选择,我没有理由只是因为感情受挫就辞去工作。我必须心平气和努力工作。”其实,他的意思是等待机会,他终于攒够了跳槽资本,也等到了机会,于是在34岁那年做了派拉蒙公司总裁。

没过几年,他再次意识到自己“在派拉蒙的地位接近崩溃”,顶头上司处处给他“小鞋”穿,不要以为美国没这种事—艾斯纳当然更不舒服了,但是他采取了另一种态度,一方面积极谋求出路,另一方面他居然用了一种置身事外的态度:“我更多的是用好奇而不是惊恐的眼光去看待这一切。如同我在台上观看着戏剧,只不过碰巧我是其中的一个主要人物。”

他找一切借口不与自己的顶头上司正面接触,他躲在自己的办公室拖延时间,他不做任何事情积极改善自己与顶头上司的关系,相反—他置身事外,以静制动,直到他的顶头上司再也不能忍受,给了遣散费—他就在等这笔钱呐!不过他可不是满心焦虑地等,他是抱着看戏似的心情在等,一面看一面积极寻找出路,他心里有底着呢,那个时候他已经和迪斯尼勾搭上了。

我个人认为艾斯纳的自传比任何一本《职场宝典》和《办公室圣经》都更加有启发意义,也更加具备指导性,无论你是一个野心勃勃的打工仔,还是一个备受排挤的上班族,你都会从这本书中获益非浅,因为你在工作中所受到的困扰,无论是哪一类,艾斯纳几乎都受到过—暗算、屈辱、与合作伙伴产生嫌隙、不被上司重视、自己重权在握时所遭遇到的种种矛盾和残酷的权力角逐以及没完没了的人际纷争和沉重的利润压力,你会懂得要有所成就,不仅仅是运气问题,还关系到你的个人性格,你必须像艾斯纳学习—不摇尾乞怜,再苦再难也要坚强,艾斯纳1989年成为全美收入最高的首席执行官。

在艾斯纳的书中,也讲敬业,但是他敬的是自己的事业——他的事业绝对不是在一个心胸狭隘的上司手下做一名彻头彻尾听话的员工,但是他不是那种感情用事的人—老板对自己不好,就立刻怒发冲冠,潇潇雨歇,他才不这样呢—他呆着,把发生的一切不愉快事情当做一场戏,他认了—老板不喜欢自己,存心整你,你作为下属不认怎么办?他一边看“戏”,一边骑驴找马—“如果你为一个人工作,以上帝的名义,为他干!如果他付给你薪水,解决你的温饱,那就努力地为他工作—称赞他、支持他、站在他和他所代表的机构一边。”(《致加西亚的信》)

艾斯纳没这么高的觉悟—假如他有这么高的觉悟,我敢打赌他做不了全美收入最高的首席执行官。他采取的是另一种方式—在没有找到更好的工作之前,继续留在原地,继续拿该拿的薪水,但是心中已经实现战略转移—他开始利用现有工作的便利,四处结交朋友,打探什么地方有更好的职位—一听说迪斯尼缺一名首席执行官,他就立刻行动起来—按照那些畅销书的观点,他是个彻头彻尾的坏员工,应该受到谴责,不是吗?毕竟这个公司给了他温饱,甚至是超过温饱很多的收入,他应该感恩戴德直到死,“誓与阵地共存亡”,不过这样的话,到今天,也许我们便不知道艾斯纳了—他只是一个忠诚的员工,如果运气足够好的话,会一直混到退休养花,对于理想如此的人,这没有什么不好,不过这肯定不是艾斯纳想要的生活。

所以当你的老板要求你做一名温顺的员工时,你要先看清楚他有没有这个资格对你提这么过分的要求—大多数情况下,这样要求下属的上司都不值得跟随,值得跟随的上司不会这么要求你,他懂得尊重你并且激励你,他给你创造平台,给你提供机会,让你在工作中获得提升并自我实现—他让你尝到作为团队一员的快乐,他用自己的人格和前景将你和你的同事凝聚在一起—使工作不仅成为一种养家糊口的手段,而且还使你体会到自己在工作中的价值—你也许真的能够成为畅销书里宣扬的那种员工,因为你不需要任何借口,在一个相信你的企业中,你做一样事与不做一样事,需要借口吗?P3-11

序言

那是一些假如你相信,就会毁掉你一生的谎言;

而他们流传如此广泛,以至几乎成为真理——你为什么被解雇?因为你不是一个优秀的员工;

你为什么不是一个优秀的员工?因为你没有自觉主动地按照老板的要求去做。

但是假如你自觉主动地按照老板的要求去做,老板就一定不解雇你吗?未必!

而那些因为与老板意见相左或者与顶头上司无法相处的员工都活该一辈子失业吗?当然不是—假如你肯读世界500强首席执行官的故事,你会在那些传记中发现,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曾失去过工作—到底是他们的老板缺乏眼光还是他们自己的志向高远?

美国总统林肯说,你可以在一些时间内欺骗所有的人;

也可以在所有的时间内欺骗一些人,但是你没有办法在所有的时间内欺骗所有的人。

希特勒说:谎言重复千遍就是真理。

他们两个人,你更相信谁的?假如有一个聪明的骗子,他足够聪明,他一定会说,我只要在一个时间段内欺骗所有的人就好了,有什么必要在所有的时间内欺骗所有的人?那样岂不是难度太高,成本太大?OK,那些培训你成为“完美员工”的大部分人就是这样的骗子—他们自己清楚得很,照着他们说的话做,你的一生将可能血本无归,但是他们不害怕你到时候会找他们算账,因为如果你被他们强制“洗脑”之后,你要醒过来,至少要个十年二十年时间,谁还管那么久远以后的事情?

每个时代都有一些骗子,但是在一个自由的时代,骗子都是升级版的,所以你必须提高警惕—就像一个保险业务员给你推销保险,虽然他是为了你好,但是你依然需要弄清楚,他向你推销的险种是不是就是最适合你的。

之所以打算写这本书,是因为我的朋友方希—去年的11月,我和方希一起吃饭,席间一个朋友说不知道为什么,一些明显是胡说八道的东西却被包装成“职场圣经”和“成功宝典”—比如《把信送给加西亚》《没有任何借口》之流,充满了偷换的概念—职场不是战场,谁愿意在一个硝烟弥漫的办公室上班工作?谁愿意整天对自己的老板立正报告说“没有任何借口”?换一句话说,在战场上,浴血奋战是士兵的天职,马革裹尸而还是一种光荣,但是在职场上,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就可以了吧?不必把命搭上吧?这位朋友在一个加班家常便饭的公司工作,老板和主管永远不认为员工需要休息,他们上班要求打卡,但是下班却没点儿,单位每年都有几个累出糖尿病肾病的,但是公司照样这样要求员工。

他们的理由是,要做最优秀的员工就要像把信送给加西亚的那名美国士兵一样,首先就得不怕牺牲,怕死就不要当兵,怕累就不要上班。

我当时感到很惊讶,说不会这么明目张胆吧?

那位朋友说,当然是明目张胆了,而且还全是冠冕堂皇的词儿—比如说,企业要求你对它忠诚,但是它却闭口不谈对你的任何保障,他要求你没有借口地为他“送信给加西亚”,如果你不肯,那么你就不是一个忠诚的员工,也不是一个好员工,甚至是一个没有道德的员工。

因为人家给你树的学习榜样全是美国西点军校的学员,你能说西点的校训是错的?你能说那个关键时刻被总统委以重任的英雄不值得学习?

方希当时感慨,如果这些并不新鲜且不人性的观点,直接被做成馅饼,那么咱们每个人都能知道这个馅饼是不是馊的,因为馅饼咱中国人熟啊,但是他们偏偏被包装成奶酪,虽然说已经既酸且臭,但是咱一般人不是没见过奶酪吗?咱不敢说它是好是坏—做书的人自己也确实能折腾,明明书中的每一句话,都是摸着中国老板的心坎去写的,但是却假托是《哈佛商业评论》或者世界500强企业推荐读本。  其实,卖书赚钱不容易,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这个道理大家心知肚明,然而最令人愤怒的是,如果你按照书中所说的那样去做一名“优秀员工”,你就等于把自己的命运全部交到了某一个具体的老板手里,你就丧失了为自己争取成长和成就独立价值的空间—无论这个老板显得多么胸怀大志气宇轩昂,或者卑琐自私贪婪算计—只要你这样做了,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他,那么有一天你不仅可能得到下岗的悲惨命运,而且也将失去你重新开始的可能—因为你在工作中,除了服从,除了没有任何借口,你没有学到任何东西,你丢失的不仅是一份工作,还有你的生活。

那是一些假如你相信,就会毁掉你一生的谎言;

而他们流传如此广泛,以至几乎成为真理—你为什么被解雇?因为你不是一个优秀的员工;

你为什么不是一个优秀的员工?因为你没有自觉主动地按照老板的要求去做。

但是假如你自觉主动地按照老板的要求去做,老板就一定不解雇你吗?未必!

而那些因为与老板意见相左或者与顶头上司无法相处的员工都活该一辈子失业吗?当然不是—假如你肯读世界500强首席执行官的故事,你会在那些传记中发现,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曾失去过工作—到底是他们的老板缺乏眼光还是他们自己的志向高远?

惠普前全球掌门人菲奥丽娜有一句名言—INEVEROBEYTHERULES(我从不循规蹈矩)—她不是一个好员工吗?就算她不是一个好员工,相信她的一生也比大多数一辈子听老板的话,对老板逆来顺受的员工要过得有声有色得多。

也许你会说,菲奥丽娜有资格说这样的话,因为她的位置—其实,早在她坐上这个位置之前,她就雄心勃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性格即命运—软弱的性格软弱的命运,而坚强的性格即使摔倒一两次,终有站起来的时候。

由于工作的缘故,我认识许多企业的下岗职工,他们当初哪一个不是要当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任劳任怨吃苦耐劳,领导让干啥就干啥,他们后来的生活怎么样?如意吗?也许你会说,他们知识老化,被淘汰了—你以为你整天“不折不扣”地执行所有的命令,你就没有被淘汰的那一天?到时候,你连哭都哭不出来—太多的企业是只闻新人笑,哪闻旧人哭。

你去找老板,跟老板说:我这么多年像一头老黄牛,勤勤恳恳干了一辈子,你说不要我就不要我了,太残忍了吧?

有几个老板能念在你几十年如一日的份儿上对你说一句感谢的话呢?他们何尝反省说自己没有给你发展的机会?他们不冷面教训你,责怪你不思进取就算不错了。

他们会说:市场经济就是竞争激烈,我们需要的是人才,又不是奴才,上哪找不到听话的员工呢?关键是要能给企业带来效益。

话全让他们说了。

屁股决定嘴巴—当成功大师培训你的时候,你先好好想一想,他是在培训你,还是在毁掉你—他们告诉你老板喜欢“没有任何借口”的员工,你立刻就要明白他们是摸着你们老板的心窝子在说话,否则他们靠什么吃饭?而至于你们,如果你们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员工,想一想你们能保证得到提职加薪吗?我告诉你,很多领导最喜欢的员工是什么样的—最好是根本不要报酬,还特别听话的下属。

事儿干成了,全是领导的,没干成,全是自己的,如果领导偶尔给自己一个好脸儿,要时时刻刻记在心头;

万一领导冤枉了自己,根本不要解释,连这点委屈都受不起,还怎么成大事?我告诉你,做这样的员工,上司的确喜欢你,但是让这样的上司喜欢,对你的一生是幸运还是不幸?

之所以最后下定决心要写这本书,还是因为听了一个电视演讲。

当时我从广州飞回北京,因为交通拥堵,接站的人迟到了。

我无所事事就站在机场超市的门口看电视,碰巧看到一个培训大师在那里讲一本叫《没有任何借口》的书—其中心思想就是如果你要做一个好员工,你对待你的上司,就必须像西点军校的学员对待他们的长官一样,只要是长官吩咐的事情,就要做到:“没有任何借口”。

那个培训大师煞有介事地说:“在西点军校,合理的要求叫训练,不合理的要求叫磨练,总之没有任何借口”—他特意举了一个例子,一天晚上快睡觉的时间,一个军官过来对一个学员说:“这双手套我明天要带,你给我洗干净。

“那个学员立刻立正敬礼,说:“YES,SIR”。

真难为我们的培训大师,他是“表演讲”—一会儿演学员一会儿演长官。

“大家都知道,手套洗干净容易,但是如何弄干呢?这个学员用最快的速度把手套洗好,然后用干毛巾反复拧干,再然后就没有办法了,只有不停地甩。

“培训大师弯下腰,右手做单摆运动:“这个学员就这样甩了一夜,天亮的时候,军官来了,一伸手,学员立刻把手套给他递过去,军官带上以后说了句‘GOOD’,相当于汉语的‘还不错’,然后走了。

““军官为什么没有问学员,你是怎么弄干的?你一定很辛苦吧?他不用问,他是军官,他只要提要求就可以了,对于学员来说,就是保证完成任务,没有任何借口,只要把事情做好就可以,哪里来的那么多嗦话。

比如这么晚了,又没有风干机,该怎么办?那是你自己要想办法的事情。

所以没有任何借口。

“最后的最后,培训大师指着观众,铿锵有力的说:“我们做老总的都知道,最麻烦的事情就是下面的人不听话,所以给他们买一本《没有任何借口》,让他们按照书中写的去做。

“我讨厌这个培训大师—我并不认为西点军校的校训有什么错误,作为一个军人,服从就是天职,因为他所从事的职业是“保家卫国”,是牺牲我一个,幸福千万家,他必须这样做,而且国家荣誉也值得他这样做,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只是成千上万的上班族中的一员,我们所做的工作是否谈得上跟“事业”有关都很难说,值得我们为此鞠躬尽瘁吗?军人服从命令,捐躯沙场是重于泰山,死得其所,我们为一个惟利是图的老板卖命,累出个好歹来,除了亲人两行泪还有谁肯来安慰我们?工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之所以需要工作,首先是因为我们要生存,当生存条件满足以后,我们需要工作是因为我们希望融入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做工作的目的,绝对不是为了牺牲在工作岗位上—一个军人应该随时有浴血沙场的准备,因为他是军人,但我们所为之服务的机构,需要我们为它捐躯吗?如果需要,我们何苦要学那个致加西亚的信的人?战争年代,哪个红小鬼不是冒着生命危险把信送给八路军?我相信如今编写类似《没有任何借口》的这些人,他们只需要找一个外国名字就可以把文革时期那些忽视人性的口号重新喊出来了—我不是说“一颗红心两种准备”“一切行动听指挥”“不和组织讲条件”“甘当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有什么不对,当一个人面对祖国面对崇高的事业,他的确应该如此—但是假如他只是一个企业的员工,他就是要和企业讲条件,就是不能甘当螺丝钉—因为这个世界上还没有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所以如果一个人甘当螺丝钉,即使他甘愿薪水微薄,甘愿不求闻达,但是到他生锈的时候,人家还是会用扳手把他拧下来扔进废品箱—到那个时候,他就连当个螺丝钉那么小的愿望都破灭了。

后记

在2004年11月我约下陈彤写这部作品的时候,各种我们认为在传播着伪装真理的励志书依然在市场大卖。其实那些书里说到的早就不是什么新鲜观念。在职业关系中从来就有雇方和用方,两端的利益不同,对于对方的期待也不同。这些书中所有的观点都甚至都可以说是耳熟的,我们曾经在各种各样的场合听到别人宣讲过,那也就是一家之言。不过确实只有这些书通过了巧妙的包装方式,通过树立标杆的方式把话说到了真理的份儿上。确如陈彤所言,这些书光从故事来说,都是好故事,光从人物来说,都是英雄人物,可是把英雄和军人当成工作标兵,把面临国家利益和生死考验中体现出的忠诚、无畏和前赴后继当成一种卓越的工作态度,所有的故事就开始变味了。

对于一部非虚构的作品来说,当达到一定销量,它通常会在社会上产生相关话题,可是这些书的话题似乎被淡化了,只有书名上的关键字,成了越来越耳熟能详的词。这些书的读者对象中,通常不包含很多对图书的内容评价有话语权的读者—他们不看这类书,因为没有什么思想含量,他们有的并不认为那是真正的书。而它们作为培训教程在各个公司发布,并且还计入员工考核,读得最多的就是这些员工了。其实并不乏读者在网络论坛上批评这些书的声音,不过这些声音和夸赞它们的声音相比,有些微弱。所以我们决定出一本书,针对广泛存在的错位的工作观念的批判。我们也许有必要简单回顾跟这些书相关的事件和走势:

—2003年,一本小书《致加西亚的信》风靡全国,这是一本号称“有史以来全球销量第六名的著作”,流行甚广,诸多企业纷纷把它当成培训员工的最优读本,那个在最少信息和缺乏支持下成功完成任务的罗文成了优秀员工的典范。

—这个巨大的市场被掀起之后,《没有任何借口(凯普版)》以及之后的一系列以瞄准企业员工培训的管理励志书开始纷纷出笼,以携风带雨之势让更多的员工接受了号称来自“西点军校”等全球知名机构的训导。

—随后,《没有任何借口》等被揭发为伪书,并没有一个叫凯普的美国人写了这本书,也从来没有《哈佛商业评论》对它进行点评和推荐,那些耸人听闻的国际销量也纯属子虚乌有,所有的内容,不过是国内的一批写手根据对有效市场需求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拼凑出来的。不过此时,这些图书的销量据估计,也已经达到了一般图书无法企及的数字。

—2005年2月,“坚决制止虚假图书、营造诚信出版环境”座谈会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举行。会上,图书司李副司长宣读了新闻出版总署文件《关于对含有虚假宣传信息的图书进行专项检查的紧急通知》。”行业内整顿伪书出版掀起高潮。

图书的功能在提供阅读,销售的不是纸张而是内容。《把信送给加西亚》开始所开掘出来的强调忠诚、执行、无私的管理励志市场获得了广泛的追捧,后来者只是把这股风气变本加厉,把一家之言上升成真理,把一些管理者的意愿包装成科学,它们传递了观念。正是这些观念是我们共同关注的。它们有着貌似建设性的态度,实际在破坏更为深远的和谐:它们不仅会危害每个人自身的工作和发展,也会危害以这些观念作为企业文化的企业,它们在短时间内似乎会降低领导者的管理成本,但在更长的时间将严重伤害管理者和员工之间应有的相互尊重和信任,培养出一种扭曲的、非建设性的工作氛围,损伤一个企业的元气。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立场,这是一个日趋商业化的世界,成功定义有很多种,但似乎在逐渐趋同,不过无论是古典的、潮流的,或者是超前的,都不会背离人精神上的独立和判断上的自主。

亲爱的读者,您有您的答案。

方希 2005年3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畅销谎言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487155
开本 32开
页数 19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5-04-01
首版时间 2005-04-01
印刷时间 2005-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7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2
丛书名
印张 6.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87
141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5 17:3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