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文化丛书”,举诸家之说,辩文化之理,兴及物之学,梳理我国沿海地区海洋文化,呈现不同区域的海洋文化独特性,构建中国海洋文化区域研究基础。
苏文菁主编的《中国海洋文化(福建卷)》是“中国海洋文化丛书”的一本,讲述了福建省各个方面的海洋文化特点。具体从海商文化、海防文化、渔盐文化、海神信仰、航海文化、造船文化等方面,讲述了福建海洋文化的特色及从古至今的演变发展过程。
图书 | 中国海洋文化(福建卷)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中国海洋文化丛书”,举诸家之说,辩文化之理,兴及物之学,梳理我国沿海地区海洋文化,呈现不同区域的海洋文化独特性,构建中国海洋文化区域研究基础。 苏文菁主编的《中国海洋文化(福建卷)》是“中国海洋文化丛书”的一本,讲述了福建省各个方面的海洋文化特点。具体从海商文化、海防文化、渔盐文化、海神信仰、航海文化、造船文化等方面,讲述了福建海洋文化的特色及从古至今的演变发展过程。 内容推荐 “中国海洋文化丛书”系统钩稽阐述了中国海洋文化发展史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经济文化、社会文化及其海外影响与中外文化海路传播等内容,既展示了中国海洋文化发展历史极其丰富多彩的面貌,又展示了我国学界不同学科、视角的已有相关研究积累,是学界和社会各界了解和进――步深化研究中国海洋文化的工具书性质的参考文献。苏文菁主编的这本《中国海洋文化(福建卷)》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 目录 第一章 “闽在海中”与中国最具海洋个性的族群 自然环境与闽人的海洋文化性格 族群个性与福建区域文化的海洋性特征 历史进程彰显福建人的海洋个性 福建海洋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福建人如何经略海洋 沿海的古人类与海洋文化遗迹 沿海地区历史发展轨迹 沿海各地的历史沿革 沿海港口城市的发展 海岸奇葩:沿海经济特区、开发区与综合实验区 数字海洋与海洋文化 第三章 渔盐之利与海上生活 海洋渔业概况 渔业生产的历史沿革 特色海产品 海上人家的生活探秘 第四章 “没有帝国”的海洋商人 海洋商帮浮出历史地表 元代海洋商帮走向鼎盛 明代福建海商在困境中艰难生存 清代福建海商的移民与夹缝中的商贸活动 民国时期的福建海商 改革开放后的福建海商 第五章 “中国第五大发明”——传统造船与航海技术 造船的历史 福建处造船技术对造船史的意义 中国航海术与其他国家的交流 第六章 “海上瓷器之路”是如何炼成的 福建海上交通的历程 远古至唐代的福建海上交通 宋元时期福建的海上交通与对外交往 明清时期的福建海上交通 近代以来福建的海上交通与海洋文明的拓展 第七章 闽人捍卫海疆 海洋主权与海战 造船技术与海战的关系 郑氏集团与欧洲尔印度公司的海战 马江海战 马尾船政海军世家 第八章 以妈祖为中心的海神大家族 海洋与民间信仰 海神信仰与发展 妈祖信仰及其发展 宗教遗址与建筑 第九章 探秘福建滨海民俗 滨海生产习俗 渔家生活习俗 滨海民间节庆 延伸阅读 试读章节 元代统一国家以后,经商的风气席卷全国,下至平民百姓上到达官贵人都争相从事商业活动,甚至皇室贵族也将钱物交由商人代理经营。“重商主义”的浪潮冲击着中国传统的思想,农本商末的思想在元代被颠覆,商人获得了较高的地位。 元政府的宽松政策,使福建人民参与海外贸易的热情越发高涨。“舍本农、趋商贾”“人生不愿万户侯,但愿盐利淮西头”,人们宁愿不做官也要做一获利丰厚的商人。当时沿海地区各官僚“行省官人每,行泉府司官人每,市舶司官人每,不拣什么官人每,权豪富户每,”或“自己的船只做买卖去呵”,或“勒令舶商户计稍带本钱下番”,从事海外贸易甚为普遍。海上贸易也成为元朝财政的主要来源。 元代是中国对外贸易和商业气氛最为活跃的时代,根本在于元朝统治者对商业的重视。其一,与宋时统治者“以补国用”的态度截然不同,元朝统治者鼓励海外贸易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获得更多的物产。在此心理基础上,元官方不断派遣使者到海外获取这些物品。1270年,元军尚未下江南,元世祖就派遣使臣“持金十万两”“市药狮子国”,其后又“每岁下番使臣,进贡希奇物货”。1320年,“遣马扎蛮等使占城、占腊、龙牙门、索驯象”。元朝统治者热衷于海上舶来品,希望保持一条顺畅的通道,以进行奢侈品流通,派出的使臣交驰穿梭于海上,足迹遍及海外诸国,甚至远达东非和北非,航海贸易之盛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其二,蒙古入主中原之后,更加重视商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商人处于四民之末的思维定势,商人受到前所未有的尊敬。当时政府禁止北方人民迁居南方,却允许商人南下贸易,南方人也可以到京师贸易。政府还下令鼓励商业发展,禁止沿途官司刁难,要求在商旅往来的要道及旅馆驻扎骑步兵,检查登记,确保旅客安全。为吸引外国商人积极到元经商,忽必烈曾诰谕海外诸国:“诚能来朝,朕将礼之;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 在元朝对商业如此重视的氛围下,福建的地位由此在中国版图上进一步得到凸显。至1278年,设立福建行省,这对福建海洋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福建海洋商帮由此在元朝走向鼎盛,参与贸易航船的规模和数量远远超过两宋时期,大批闽人远赴海外或经商或定居或游历,把中国物产和文化带到各地,对当地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马可·波罗谈到福州和泉州时说,当地的土特产品和进口商统治者积极推行鼓励开荒,福建的耕地面积和产量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为了满足不断提高的需求,福建人民引进了占城稻、经济作物,其中棉花、甘蔗、茶叶和水果都是全国闻名的产品,并通过水运或陆运,贩销全国各地。商业活动也促进了福建海商的成熟,出现了实力强大甚至影响到改朝换代的官商合一的海商。 因而,元代福建海外贸易在宋代的基础上继续大发展。统治者重视造船技术发展,福建的造船、航海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宋代,最大商船载货5000石,舱内货物交相叠放,“无少隙处”,客商在船上十分拥挤,到了元代,载货9000石的船已很平常。 泉州商船以良好的载重和远航、续航性能,成为商人争相乘坐的船舶,在今越南沿海,南洋诸岛,印度东、西海岸,乃至波斯湾等地,甚至非洲东南海域都有福建船舶活动的影子,元代的四桅远洋海船居于世界首位。《岛夷志略》记载了元代海上航运的情景:“中国之外,四海维之,海外夷国以万计,唯北海以风恶不可入,东西南数千万里,皆得梯航以达其道路,象胥(翻译)以译其语言。惟有圣人在乎位,则相率而效朝贡互市。虽天地穷发不毛之地,无不可通之理焉。” 统治者征服了四夷,同时获得他们对帝国繁华的崇拜与向往,异国商人也纷至沓来。元朝商人通过海、陆与亚洲、非洲、欧洲和阿拉伯各国进行国际贸易往来,尤其以泉州、广州与波斯湾之间的商船往返极为频繁,海上贸易异常活跃。伊本·白图泰等笔下的泉州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城市,他说他看到刺桐港内停泊着大船约百艘,小船多得无数。而福州作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北人口来往频繁,马可·波罗描述说:“此城建造了不少船舶,载着货物一尤其是糖,在河上行驶。也有从印度来的商船,经常往于此地与半岛之间。商贩带来了珍珠、宝石、香料进行贩卖,生意兴隆。” P119-120 序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2014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在几千年源远流长、连绵不断的历史长河中,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民族的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我国是陆海兼备大国,海洋与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中华民族是最早研究认识和开发利用海洋的民族之一。春秋时期的“海王之国”,汉代的海水煮盐工艺,沟通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七下西洋的航海壮举,海峡两岸的妈祖文化等与海洋相关的文化遗产,都表明海洋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拥有显著特色的海洋文化传统,为人类海洋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海洋事业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逐步发展成为高度依赖海洋资源的开放型经济,海洋已成为支撑我国经济格局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海洋强国巳成为经邦治国的大政方略、重大部署。弘扬海洋文化,提升全民海洋意识,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海洋文化是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思想基础,是建设海洋强国的精神动力,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中国海洋文化丛书”是我国海洋文化建设的一大成果。这套丛书第一次较为系统地展示了我国沿海各地海洋事业发展、海洋军政历史沿革、海洋文学艺术、海洋风俗民情和沿海名胜风光,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兼顾可读性、趣味性,荟萃众美,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是继承弘扬海洋文化优秀传统的重要媒介。在这套丛书的编纂过程中,得益于沿海各地党政领导、机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国家海洋局机关党委、地方海洋厅(局)的精心组织,凝聚了一大批海洋文化专家学者的心血和智慧。 “中国海洋文化丛书”是海洋文化综合研究的有益探索。由于海洋文化的这类研究尚属首次,受资料搜集困难、研究基础相对薄弱等各方面客观因素的影响,研究和编写难度较大,不当或疏漏之处在所难免,也希望更多的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参与到发掘、研究、宣传、弘扬海洋文化的行动中来,为弘扬海洋文化、提升全民海洋意识做出更多贡献。 希望本丛书对关注海洋文化的各界人士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希望本丛书的出版,对繁荣中华文化,推动海洋强国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书评(媒体评论) 面向太平洋的中国沿海区域,有优秀的海洋文化传统,不同区域义有各自的特色,在现实中仍发挥积极的作用。著名文化学家罗迈德·威廉姆斯说过:“文化研究最精彩的片段,将不再是回溯古老洞穴的火把,而是照亮未来选择的光柱。”研究璀璨的海洋文化,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过去,而应该立足现在,面向未来,让海洋文化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 ——厦门大学教授杨国桢 深入挖抛我国海洋文化中的亮点,梳理我国海洋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基本走向,把构建海洋强国与弘扬海洋文化结合起来,把增强全民海洋意识与爱护生态环境、拓展发展空间结合起来,对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强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挖掘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为进一步开展海洋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奠定基础。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陈高华 中华民族是人类海洋文明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踏波听涛、扬帆牧海的中华先民,创造了悠久的、凝注民族血脉精神的中国海洋文化,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段内,对整个人类社会海洋文明的示范与引领意义都是巨大的。 本套丛既既考虑到了目前中国沿海省市地区的现行行政区划,也考虑到了不同地区在历史文化进程与地理关系上形成的联系与差异。希望丛书的出版,能唤起更多读者对中国海洋文化的关注与研究。 ——海洋文化学者张帆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海洋文化(福建卷)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中国海洋文化》编委会编 |
译者 | |
编者 | 苏文菁 |
绘者 | |
出版社 | 海洋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279109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1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66 |
出版时间 | 2016-07-01 |
首版时间 | 2016-07-01 |
印刷时间 | 2016-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682 |
CIP核字 | 2015049803 |
中图分类号 | P7-092 |
丛书名 | |
印张 | 20.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5 |
宽 | 197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