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勇敢的心(附光盘北京电视台真情互动栏目开播8周年纪念)
内容
编辑推荐

曹雁:疼痛,是我生命中最好的礼物;陈燕:听出来的世界;宋晓波:爱,让沉默天使微笑;司晶:三根钢棍支撑的伟大人格;李蕾:乐观,让她打开生命的礼物;李天敏:跟往事干杯;李志华:我最幸福;潘文硕:渴望爱,渴望回报爱……

当你抱怨鞋子不好看时,是否想到还有人光着脚?当你抱怨晚餐不丰盛时,是否想到还有人吃不饱?当你抱怨工作或生活的所谓压力时,是否知道有少年用孱弱的肩在支撑整个家?请看本书中一个个真实的人,凭着一颗勇敢的心,走出你根本想象不到的逆境!

内容推荐

当你抱怨鞋子不好看时,是否想到还有人光着脚?当你抱怨晚餐不丰盛时,是否想到还有人吃不饱?当你抱怨工作或生活的所谓压力时,是否知道有少年用孱弱的肩在支撑整个家?

所以,请停止抱怨吧,暂且放下你的烦恼,看本书中一个个真实的人,凭着一颗勇敢的心,走出你根本想象不到的逆境!

愿我们都有一颗勇敢的心{告别抱怨、愤懑,开创最好的人生!

目录

曹雁:疼痛,是我生命中最好的礼物

陈燕:听出来的世界

宋晓波:爱,让沉默天使微笑

司晶:三根钢棍支撑的伟大人格

李蕾:乐观,让她打开生命的礼物

李天敏:跟往事干杯

李志华:我最幸福

潘文硕:渴望爱,渴望回报爱

魏泽洋:挑战命运,做生活的红果子

荣博:父爱,为他点亮生命之光

毛艳姣:战胜癌症且学成MBA的打工妹

赵治:从智障儿到全国武术冠军之路

汤展中:用双脚拥抱世界

袁鑫:在生死边缘懂得真爱

雷运娇:人生是串糖葫芦

张云成:假如我能行走三天

卢尔慧:伟大的母爱创造奇迹

洪战辉:重要的是我想过怎样的生活

三丫:少女妈妈的非花季生活

试读章节

灰色的童年

看着在我面前的这位神色坚定的女性,我根本无法想象她的身体竟是靠三根钢棍支撑的。她不愧长期从事心理咨询,或许是从我的眼神看出了我的疑问,于是,没等我发问便说:“你看我这么精神地坐在这儿,我告诉你,应该说这是伪装出来的。”接着,她问我,“你坐在那儿那么挺拔,一点都不累,你是什么感觉?”

我没想到她会先反问我,一时竟然不知如何做答,说:“什么感觉?”

“你感觉不到,因为你没有痛苦作比较。我一动就痛苦,不动也痛苦。”然后她比划着说她当时动手术的情况:刀口从颈椎到尾椎,横着的刀口就是腰的半径,把整个后背的肉全部割开,把骨头刮光,然后把3根钢棍插进去。这样,她才能从长期躺卧的状态坐起来。听司晶如话家常一般地叙说自己这些惊心动魄的手术过程,我和节目现场的观众都惊呆了,她却一直含着笑。我在想,这是怎样的一个女子,怎样的一个无畏的女人啊?

司晶出生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9个月大时,因患小儿麻痹症,被医生判了“死刑”。后来长大了点,工作繁忙的父母将她寄养到兰西县的姑姥家。性格暴躁的姑姥对小司晶并不好,对孩子哪怕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总是爱搭不理的。有时口渴了,水杯就在身边,可是瘫卧在地上的小司晶却怎么也够不着,也就喝不到水。渐渐的,小司晶为减少因上厕所等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而麻烦别人,她也就尽量不喝水,不上厕所。苦难让小司晶刻骨铭心地明白了两个道理:一个是不可以随便去麻烦别人,另一个就是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

姑姥常把她放在院子里一个晒米的笸箩里,丢给她一张旧报纸和一把小剪刀。没过多久,人们发现,她剪出的小人、小鸭子、小狗活灵活现。在人们的感叹和惊讶中,小司晶觉出了自己的聪明。

姑姥自己是一个经历过很多不幸的倔犟、暴躁的老人,经常会因为莫名其妙的原因拿起擀面杖就揍小司晶,无意识地把生活给自己的不幸传递给小司晶。得不到亲人的疼爱,司晶就很期待父母,期待父母包括来信在内的一切消息。由于姑姥根本没让司晶上学、读书,于是,每次父母来信,姑姥都骗她说,爸妈不要她了。姑姥还说:“你别以为在这儿不好过,回家了爸妈也会把你药死!你是残疾人,药死你不犯法!”听了姑姥的这些话,小司晶被吓坏了,感觉自己完全没有希望了!

其实,很小的时候,她就常听人们用沉重的口吻说:

“现在她还小,不懂事;等她长大了该怎么办呢?”

“她长不大!她要是长大了,怎么面对这现实?”

敏感的小司晶知道,这些意思暗含着的,是希望她夭折。

于是她想到了死,想自杀。但生性聪明的司晶却又在转念间想:既然死都不怕,那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主动改变生存环境

13岁那年,小司晶看到别人都有新鞋子而她去没有,就怀疑自己是因为没有鞋才不会走路,于是,她向邻居央求,要来下脚料,靠着平常的观察记忆,一针一线,无师自通地为自己缝制出一双鞋。有个街坊大姐说:“你这鞋在哪儿买的?真漂亮!”这给了她很大的自信心。她是趴在床上学会做鞋的,后来还学会了织毛衣、做棉衣等其他针线活。渐渐的,连村里妇女的一些针线活儿也来请教司晶,四邻八村的乡亲们开始传说,有个瘫在床上的女孩能做很多事情。

其实,这是小小年纪的司晶开始了对自己人生的掌控和把握。对于父母来信的内容,她说:“我不相信,我越大就越不相信!”她想要学认字,她想只有这样,自己才能真正知道那信上写的究竟是什么。她看着天花板上糊的报纸,上面的那些字,像是有无限神奇的力量在召唤着她。

司晶17岁那年的一天,她对来找她做针线活的小孩说:  “别看你上学,但你肯定不认识字,因为你太笨了!”

小孩说:“谁说我不认识?你才笨呢!”

“你要认识你就给我念天花板上的字!”

于是,司晶一边听小孩读天花板上的报纸,一边使劲在心里默默地记。就这样,司晶开始踏上认字的旅程。强烈的求知欲,激发了司晶的潜能。一段文章,不管长短,只要听两三遍,司晶就能记住。司晶说,“从认识第一个字起,我像着了魔。”经过一段时间这样方式的学习,司晶开始自己独立看书,所看的第一本书是《青春之歌》。当她看第一遍的时候,只认识里面的一些字,意思看不大明白;看第二遍的时候,字开始连成串;看第三遍的时候,就连成句子了;再看一遍,故事就逐渐清晰了。能看懂故事的司晶,为了驱赶孤独,也是想让别人分享自己能认字、学习的幸福,就将自己从书中看到的故事讲给小朋友,一天讲一段,跟说评书似的。她讲的这些,对于当时缺乏娱乐生活的孩子们而言非常有趣,每个孩子都听得人了迷。

终于,会认字的司晶用借来的一支笔给家里写了第一封信,信上只有四个字:我要回家。

至此,司晶结束了17年的“流亡”生涯,回到父母身边。

司晶总结这段生活的时候说:

读懂一本书,

打开了一扇从未开启的大门,

那里是崭新的开始。

选择自己的人生

回家后的司晶第一次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也感受到自己跟城里孩子是那么的不同。她常常在家里听到来访的父亲同事感叹:“哎呀,这老司可真不容易,有这样一个孩子将来怎么办?”

司晶明白,大家都认为自己是父母的累赘。于是她想,自己应该做点什么,以证明自己不是一个废人。于是,她尝试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她趁家人不在时,用手撑着小凳子一步一挪地进厨房,再爬到一个比锅台矮一点的椅子上做饭;她用椅背顶着半边胸口,一只手洗大盆里的衣服。一天,她趴在地板上絮棉花,无意中动到旁边缝纫机的脚踏板,脚踏板动了起来,司晶一下子有了灵感—-应该把它改造一下!于是她拧下螺丝,把引动脚踏板的杠杆取下来,直接安装到上面,这样她就可以用右手摇、左手做。就这样,擦地板、油漆柜子……司晶都可以干了,她承担起越来越多的家务活儿,家里人甚至每年冬天都可以穿到新棉衣,这些都是司晶的功劳。而司晶正是通过这些艰难的努力,通过所干的这些家务,在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回到家以后,司晶不断奔走于各大医院,由于病情的严重性,很多医生都拒绝为她施行手术。到目前为止,司晶已经做过大大小小70多次手术。而令人折服的是,在每次动手术之前,司晶都很清楚,手术只是对她的身体进行矫形,而她要承受的,是手术后剧烈而漫长的痛苦。但司晶每次都劝告大夫,说:“你一定要配合我,哪怕有一线希望,我们也要争取!成功了,当然好!失败了,也好,因为我们又有经验了。你一定要有这样的魄力。”大夫为司晶这样的病人感动和惊叹。

27岁那年,司晶出现了危及生命的综合症,不得不做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手术——脊柱矫形。这次手术可能出现的风险,无人能够预测。医生要把一根四十多厘米长的钢棍,用5根钢丝固定在脊椎上,再截一块髂骨砸碎了铺在上面。手术整整做了8个小时,术后剧烈的疼痛更是忍无可忍,但司晶却一声也没哼过,连医生都感动得流泪,说从没见过这么坚强的患者。即便这样,病床上的司晶也没放弃学习。而且,在术后完全卧床的那年,她自学完成了中国科学院医学心理学的函授课程!

然而,由于植骨量太少,加上背部肌肉全瘫,术后几年,她刚直起来的腰又弯了,不得不进行第二次脊椎强直手术。这次,她的身体被增加进两根钢棍。护士长描述当时惊心动魄的场面说:“电子刀一上去,一股白烟从上到下像要把整个人都劈开了似的。”

卧床一年后,司晶终于可以坐起来,可脊椎上两次大手术所留下来的3根钢棍,尤其是嵌进骨头里的长钩子,使得她每次上下轮椅、脱穿衣服,乃至进浴盆等任何动作,都十分艰难和痛苦。而这些动作,是每个人每天必须多次重复的生存的最基本行为。了解情形的医生这样形容司晶:“她背负着一具连着骨肉的‘刑具’在过日子,每一分钟都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但司晶说:“生是一次性的,所以我要认真对待我的选择,给生命以最好的交代。”

P30-34

序言

都有一颗,勇敢的心(自序)

2007年10月17日,躺在协和医院手术室的我,等待大夫开始一个切除甲状腺肿瘤的手术。其实,病在七月份就发现了,是审一期节目粗编版时过自己作为主持人的特写,突然发现画面中的我脖子左侧有着明显的突起,我愣住了,旋即屏住呼吸、手脚麻利地将片子回放几次。看真切了,已经有乒乓球大小,就像男同志的喉结,不过长偏了。当时的我没有吱声,继续审片子,却明显的心不在焉。因为我知道,这事挺严重的。

到医院检查的时候,医生说不只一个,是一串。而且,最严重的是右侧已经钙化了的那个小的肿瘤,钙化就有可能……左边那个大的虽然是软的,但突然间增大,也不是好现象。大夫说“无论如何,尽快手术!”

这样的场景在影视剧中见过,更多的是听我节目的真情人物描述。病人有不同的表现:慌乱、镇定、头脑一片空白。那么,此刻的我便属于故作镇定型——梗着小脖子出来,还微笑着跟认出我的病友打招呼——

“哟!文燕!你怎么了?”一位大姐很关心地扑上前问。

“没事,大夫说没事。”说完这话心里都自嘲:“挂这科的,哪有没事的!”

从医院出来的一路上咽唾沫都像有异物,纳闷这之前的毫无感觉。一位真情人物说过“不良的心理暗示,会造成身体短路”。然而,此时此刻,我明明白白地告诉自己:我没法尽快手术——下周已经定好演播室要集中录四期,真情人物都已到京……当然我也想试试还有没有手术之外的其它办法。

我首先试了真情人物毛艳娇的健康饮食法——增加蛋白质、多吃素食。

我也试了抗癌明星李蕾的乐观态度抗癌方法。李蕾说:“我无法选择挫折,但可以选择面对挫折的人生态度”。我想,面对疾病,我目前可以选择的,也就剩态度了。

手术前的节目录制,对于我的意义已经非同寻常——手术可能会触及声带,或许从此告别舞台,告别银屏。于是,眼前屡屡浮现山口百惠告别演唱会时双手把放话筒于地的画面。虽然心里也想,或者还不至于如此,但内心却似乎已经在那天、在心里,把话筒放下了。

临近手术,放下的东西就更多了,特别是签手术同意书的时候,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定闯过这关,哪怕当手语主持人都行!

当真正躺在手术台上,一切真实得令人恐惧,当许多真情人物讲述的冰冷的手术灯、器械的碰撞声、匆忙的脚步声,真实地呈现在四周,这一切,伴着我紧张的心跳,忽然记起真情人物曹雁说过的话:手术麻醉前唱歌能壮胆,让内心平静,能安全醒来。于是,在心里照猫画虎。然而,当时究竟唱了什么歌,手术后却一直无法想起来。直至做那期特别节目“真情回顾”时。眼前的画面是汤展中、平亚丽、李志华、张云成、洪战辉……响起的音乐是“不见不散”的主题歌——“经历的不必都记起,过去的又怎能忘记”才恍悟。

八年了,数得清的四百多期节目,数不清的情感体验。

感谢每一位真情人物带给我的各不相同的感动!感谢他们每个人都有的勇敢的心,在成就他们最好的自己的同时,也给予我们力量,成为我们迎接挑战、战胜苦难的最真实的榜样。

感谢《真情互动》制作团队的每一个人。他们是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虽然想采访明星大腕的梦想每每被我击得粉碎,虽然“心”苦,但却知足地陪伴我坚持着。

感谢北京电视台对我的爱护,让我在媒体前沿不断刷新自己。

感谢北京市民政局八年来的鼎力支持。

感谢北京市福彩中心通过《真情互动》发放所筹集的部分公益金,正是这点滴之爱所汇成的海,温暖了千家万户。

感谢北京三露厂,八年的风雨共同走过,《真情互动》在深入千家万户的同时,也见证了“大宝”的辉煌。

感谢每一位《真情互动》的热心观众,是你们的爱与支持,伴随着我和我团队的成长。

最近忙于《真情互动》的改版,不断的策划、否定,流程和强度未见得逊色于张艺谋的奥运会开幕式,工作压力骤然加剧。无论是对过去八年的总结,还是对未来一切的展望,我想,我们都要向我的这些真情人物看齐,学习他们百折不挠的积极态度,学习他们那颗——勇敢的心!

文燕

2008年10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勇敢的心(附光盘北京电视台真情互动栏目开播8周年纪念)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文燕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知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555468
开本 16开
页数 19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8
出版时间 2008-12-01
首版时间 2008-12-01
印刷时间 2008-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229.271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6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7:5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