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人的德行
内容
编辑推荐

切斯特·何尔康比在中国居住多年,几乎与中国各个角落、各个阶层的人们都有过接触,他在《中国人的德行》中对他所看到的中国社会作了一个全方位的鸟瞰。虽然不免有许许多多的偏见、误解与曲解。有的是西方人所固有的偏见与曲解,有的是文化上的误读和误解,但大体上还是勾勒出了一幅中国的社会的真实画卷。甚至在一些方面还具有理性的现代化的外来旁观者的深刻洞察力。

内容推荐

切斯特·何尔康比是美国著名学者、外交官,中文名何天爵。来华期间,在北京负责公理会所办的教会学校,后担任驻华使馆翻译、头等参赞、署理公债等职。他参与起草关于华人移居美国的条约,曾在美国前总统格兰特访华期间接待陪同,在处理美国侨民在华经济纠纷和教案方面不遗余力。回国后,他把在中国居留16年的所见所闻记录在册,出版了颇具影响的《中国人的德行》一书。这本书对晚清中国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客观再现了那个时代中国人的生活状态以及国民特质,对当今的中国社会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目录

换个角度看中国

宗法制度下的国度

讲求韵味的语言

枷锁式的爱情与婚姻

抱残守缺的生存方式

信仰下的天空

神鬼横行的精神世界

辫子中的笑声泪影

衙门内外的公正

官本位的思想

学而优则仕

礼仪之邦的繁文缛节

天生的生意人

穷则思“变”

钱眼中的智慧

后记

试读章节

在这里做比较、做对比并不是为了争论或者谴责。作者这样做,不是想要探讨两个毗邻大国所遭受的两种不同待遇是否同时将它们从闭关状态中拉了出来,造成了它们彼此间的强烈妒忌与猜疑;此外,作者也不准备分析针对两个国家的不同态度的明智和正确与否。这些对比的唯一目的在于它们与中国今天所持的态度和立场有着非常重要联系的事实。因此,任何想要获取有关那个伟大帝国的准确概念的人,想更进一步对那些内、外部相互作用的独特力量如何导致中国处于今天这样的状态有所理解的话,那么他就必须认真分析以上我们所做的所有对比。

清政府被迫向西方开放的前30年中,在自己毫无准备的情况之下,不得不面对着一大堆错综复杂、形形色色而事实上关系着国家生死存亡的问题。在处理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出现了两个实际控制了清政府的所有内政外交,掌握了国家命脉的重要人物——恭亲王奕新和李鸿章。咸丰的弟弟恭亲王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时皇族中唯一留守京城的一员。于是,他被推到了历史的前台,参与了与重兵在握的各国代表的议和。他从那时起直到1884年被罢黜,一直都是清廷外交内政事务中炙手可热的人物,权倾朝野。然而外国人或许更熟悉李鸿章这个名字。这是因为恭亲王长期深居京城,不常出现在对外开放的口岸城市;另一方面的原因也是由于他是皇族,他的赫赫威仪让一般外国难瞻尊颜。不过无论如何,恭亲王和李鸿章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一个是清王朝的首脑腹心,而另一个则是左膀右臂。

恭亲王在其政治生涯的开始,便成功地为清政府奠定了同西方列强打交道的一套外交体系,创立了非常高效率的近代海关制度。此外,他还消灭了威胁清廷的太平天国起义,平息了史称天津教案的外国政府对天津的大屠杀的愤怒。虽然他在外国公使怎样觐见皇帝的礼节问题上一直争执不休,可是当他预见到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可能带来的危害时,便及时做出了让步。他不但在伊犁交涉问题上占尽了俄国人的上风,还根除了残酷的苦力贸易。即使他在对法国入侵交趾支那也就是越南的问题上翻了船,继任者仍然成功地沿用了他的既定政策。

在东方外交上,恭亲王是个老手。他习惯于将对手置于假定的角逐中去研究,而不会等到问题迫在眉睫之时才这样做。他骄横却又谦和,粗鲁却又不失文雅,暴躁而又有耐心,他能够根据需要将所有这些特点运用自如。他能够迅速从一种角色转换到另外一种角色中。他之所以成功,奥妙就在于他能够对何时需要妥协让步,预先做出判断。他不是优柔寡断之辈,那些突然变换的一副副面孔后面实际隐藏的事实是,他正在研究琢磨对手的心理,试探着对方的虚实,不到最后一刻他不会彻底摊牌。并且在摊牌之前,他不会表露出任何要妥协的迹象,他看起来比任何人都更加坚决。但是,在最后时刻来临之际,当他的对手准备好孤注全力、要与他决一雌雄之时,却突然发现先前的奕祈已经变成了满面笑容、卑躬屈膝的另一个恭亲王。

在执行防御保守外交政策的领导者中,恭亲王鹤立鸡群。相比之下,他更加明了大清帝国将来的命运,以及当前自身存在的弱点。如今,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没有一个能够像他那样阅尽沧桑,重任在肩。他在担任总理衙门大臣的24年时间中侍奉了两个继位时都是孩童的皇帝。其中有一个是同治皇帝,他有些娘娘腔,在腐化堕落和骄奢淫逸中慢慢死去。恭亲王在他的整个仕宦生涯中,事实上都是清廷处理内政外交事务的核心人物,又是一位极具智慧的、多才善变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最近,他终于官复原职,重新担任起总理衙门大臣的职务,这对清政府来说是受益匪浅的。

李鸿章于1823年出生在安徽一户普通人家。然而由于李鸿章兄弟和其子侄辈们仕途显达,青云直上,被特别恩准佩带珊瑚扣,这个家族才开始声名远扬,李鸿章的生母也从此各享殊荣。在清朝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李鸿章担任了江苏省巡抚,这是被起义横扫的省份之一,也是李鸿章发迹之所。有一次,他下令将五名投降的起义头目斩首,而此前戈登曾向那五人保证说只要他们投降就放他们一条生路。李鸿章于1871年被任命为直隶总督一直到他去世。而在清朝督抚中,直隶总督的职位最高,因为京城也在其辖区之内。

P13-14

序言

穿梭于城市的居民与那位独居在茫茫山林的老太太之间并没有什么区别。尽管老人没有街坊四邻,孤身独处,但却自得其乐。在炎炎夏季的某一天,一位陌生人寻到她的门前,求饮一杯水。老人询问陌生人从何而来,当来者告之家住波士顿城时,她惊声叫道:“老天!住在那么远的地方,您得有多么孤独啊!”看来她已把波士顿看成是一片荒凉之地,或许只有这经受日晒雨淋的小木屋,于她才是天地和宇宙的中心。

如同这位老太太,我们也总是不自觉地用自己构建的一套标准去衡量别人。别人是否正确、是否明智,都要看他们是否符合我们的那套标准,是否同我们的标准背道而驰,而全然不理会自己的判断尺度及理想模式如何武断,如何浅薄。

在我们眼里,中国人那种不经大脑、不断机械重复地夏天穿单衫、冬天套棉袄抑或依照某一个人的意志在规定的某一天共同更衣的做法,不仅是可笑的,甚至还要加上几句嘲讽和挖苦的话。但是在美洲与欧洲,同样也有不计其数的高雅贵妇们,在那种匪夷所思的“时髦”诱惑下,效仿与追新逐异,盲目狂热到了极点。同中国人的习惯相比,这些贵妇们的做法又有何不同吗?倘若有的话,两者之间,谁又更理智一些呢?在您打算给出答复之前,请先瞧瞧那些原本自然优雅,现而今被搞得古里古怪、无比丑陋的贵妇们的形态与线条吧。您不妨再做如下的比较:中国人在季节交替之时依照某个人的命令更衣的做法,同两大洲占半数人口的妇女们抛弃个人品位爱好,追逐或许源于巴黎或是伦敦贫民窟里的奇异打扮的行为相比,两者孰是孰非?

对于他人,我们需要多一些不同角度的审视,少一些目光短浅、心胸狭隘的批评。显而易见,假如我们能够以他人看待我们的目光来审视自身,那么情况将会好一些;假如我们能够从某一更高的境界,换言之,一种更为准确的、非世俗观念的、理想的、标准的人的视角去品评我们自身与他人,那么情况就不仅仅是好一些,而是会大有不同。更为宽广的视角不仅能够使我们的判断日趋准确合理,并且同时还有着更为深层次的意义:人们将通过它变得愈发宽容友爱,愈发与人为善,愈发领悟到作为人的崇高价值。然而,眼前的状况远未达到这一水平。

批评与指责远比客观全面地了解容易得多——在我们对待中国人的态度上尤为如此。这是因为东西方相互接触了解的历史还太过短暂,机会也很少。有关中国的知识,大多源于我们的想象与猜测,而非有明确的事实根据。因而,对中国人的种种误解和丑化也就在所难免。但是,中国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考察研究的民族。现实的生活远比任何形式的虚构与猜测来得丰富有趣,中国人也是如此。那些热忱的研究者为之深深陶醉的,不是为一般大众所熟知的、经过一系列笨拙的歪曲与讽刺的中国人,而是存在于那片土地上真实的中国人的生活,以及他们那套永久传承而停滞不前的、饶富特色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社会习尚。

写作本书的目的,既非辩护、致歉与忏悔,也非责备与批评,高唱赞歌也就更谈不上了。本人曾在中国生活过很多年,可以说同中国各地不同阶层的人都有过一些接触,并和他们建立了十分亲密友好的关系。本书旨在向读者展示的,是我就自己在中国社会生活的经历所获得的几点体会和感想。本人着力描摹与阐释中国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极为重要而特殊的因素,就是为了向人们说明,一些在我们眼中如此不堪的思维方式同社会习俗,为何于他们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本书所举出的例证,全部是客观的事实,而非主观臆断。总而言之,本书力图从大视角出发,立足几个要点,粗线条描摹出真正的中国人。

切斯特·何尔康比

后记

《中国人的德行》一书的作者切斯特·何尔康比长期曾担任美国驻华外交官。正如切斯特‘何尔康比本人所言,他在中国居住多年,几乎与中国各个危落、各个阶层的人们都有过接触,甚至与一些人建立了亲密友好的关系。他声称自己在书中所展示的是他在接触和了解中国社会时所得到的“几点心得和体会”。“力图用大视角、粗线条的几笔”,勾勒出“中国人社会生活中一些非常重要而独特的因素”,从而准确地描绘出中国人的真正形象。他在书中对当时的中国社会做了一个全方位的鸟瞰。

在这本著作中,切斯特-何尔康比从政府、语言、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宗教、迷信、辫子、法庭、官民及其关系、教育与文化、礼仪等14个方面来展现中国人不同于西方人,主要是不同于美国人的特性。

虽然书中不免有许许多多的偏见、误解与曲解,有的是西方人的偏见与曲解,有的是文化上的误读和误解,但大体上还是勾勒出了那个时代中国的社会真实情况,甚至有的方面不能不说具有一个理性的现代化的外来旁观者的深刻洞察。书稿在翻译的过程中参考了鞠方安、张程、唐琳娜等学者的中文译本,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由于时间仓促,以及译者的水平有限,肯定存在着不当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

译者谨识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里的一些细节非常有趣,作者发表的观点一针见血,有一种局外人特有的敏锐与清醒。它像一面镜子,在镜子里,我们隐约看到了既陌生又熟悉的活在中国传统中的自我。

——著名学者夏晓红

美国外交官切斯特·何尔康比意识到自己作为“镜子”的局限:“我们都用自己建造的标准、用从自己身上总结出的模式去衡量他人。他人是否正确、是否明智,都取决于他们是遵从了还是背离了我们已经树立的规范。”因此他尽可能地克服了这种引起“变形”的局限,他的《中国人的德行》才得以成为那个时代中国社会、中国人非常全面、难得的“镜像”。

——著名学者雷颐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人的德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切斯特·何尔康比
译者 王剑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235366
开本 16开
页数 21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4-12-01
首版时间 2014-12-01
印刷时间 2014-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2
CIP核字 2014202184
中图分类号 C955.2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5:3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