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教育的痛和痒/教育之思丛书
内容
目录

序/1

前言/1

1变形的讲台和仄逼的教室

“三尺”的故事/3

怎样表达/6

主体与主角/8

兵法与教学技巧/10

面对学生的反抗/12

酒后可以干什么/14

学习的味道/16

缺少思考的教学/18

平等的背后/20

鼓掌的问题/22

无形的课程表/24

新的“知识无用论”/26

想起了唐僧/28

教室里的刑具/30

猫要怎样走路/32

孔雀开屏之后/34

教学改革的盐巴地带/36

形式的狭隘/38

关注后排现象/40

拒绝“立即表态”/42

2被扭曲和损害了的师生形象

教育需要幽默/47

教师的魅力在于个性/49

允许用什么样的眼光看异性/51

学生是一面镜子/53

偷来的果子吃着香/55

师德老了/57

胜利逃亡/59

怎样回忆你的学生/61

计算态度/63

教师是什么“领”/65

论文,想说恨你不容易/67

每当明月升起的时候/69

“不耻下问”的缺陷/71

毕业班教师的素质/73

给校长的推荐书单/76

名著的现代版/78

名教师的先见之明/81

学会作弊/83

腐败与腐朽/85

除了西施,谁生气都是难看的/87

错位的教育/89

我很累,但我很温柔/91

学生也应有新型的教师观/93

遗憾的价值/95

“独白”现象的隐忧/97

性的敏感和情的迟滞/99

教师也缺少素质教育/101

动手,是一般人的生活特征/103

学生的流行语/105

学习的本钱/107

师生关系离平等还有多远/109

“作旧”的启示/111

让学生表扬老师/113

悦耳但很可恶/115

教师的职业之爱/117

3校园——一个充满禁果的地方

绿色已滥/121

反面的民主/123

要让墙怎样说话/125

名字/127

小曲的力量/129

绅士、淑女与发泄墙/131

哪个牌子更有价值/133

家长的地位/135

局部的“一流”/137

什么是有毒的教育/139

没有操场的“最佳”学校/141

大海与题海/143

谁把我们的荣誉偷走了/145

没有了家的感觉/147

关于磨砺教育/149

“名师工程”还是“园丁工程”/151

为了一切的教师/153

“窗口”展示的是什么/155

学费与学习无关/157

腐败的科研只能败教/159

4谁来架接社会与学校之间的断桥

我们的教育没有蓄水池/163

被埋没和扭曲的/165

名门谨防败类/167

和战争最接近/169

举全县之力可以做什么/171

自然生成的价值/173

传递感情/175

忘不了的天柱山/177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179

柜台、灶台、舞台和讲台/181

整容是否诚信/183

课程改革是活动还是运动/185

最后的面子/188

回到原点/190

家有电器不要用/192

行路与读书/194

自然,更难适应/196

虚假的案例与真实的比方/198

教师和医生有多少可比性/200

并非陌生/202

“办证”究竟侮辱了谁/204

学会感动/206

距离社会,教师比学生更远/208

几个蹩脚的比喻/210

多功能校园文化/212

没有完美的教育材料/214

苦涩的转嫁/216

知耻而后干什么/218

神秘的信息场/220

和谁比较是最光辉的/222

不要诗的国度的美誉/224

感悟生活/226

报告的种类/228

说话,是一个什么问题/231

保护动物的最好办法——吃/233

要培养学生的脱“帽”精神/235

5坐着牛车在高速路上行进

行动教育/239

要有橘子结构观吗/241

要敢于承认天才/243

要培养私德/245

教育的主题与观点/247

仅有责任是不够的/249

美化眼睛/251

打造基础思维/253

将教育进行到底/255

研究巨人的肩膀/257

我们被全盘否定了/259

“百年树人”的错觉/261

理念需要强音/263

二十五个标准/266

稀释的理论/269

白鼠与天才/271

中国的“皮格马利翁效应”/273

廉价的“皮格马利翁效应”/276

和学生一起去寻找水源/279

语文的个性思维品质/281

方法的时态/284

为谁读书/286

分数,我们为什么不能正视你/288

心灵,可以无限丰富/291

“问题”不是贬义词/294

为何拒绝民主/296

论两个“三段论”/298

景语里也有理语/300

不应跌入创新想像的误区/302

每个人都有两个世界/304

知和行的距离/306

要辩证地看待“锤炼”/308

多义词——怕/311

后记/313

序言

有很多人问我,不是一直在搞课题,在写论文吗,为什么一下子写起了杂文。对此,我真没有深思熟虑。我觉得写着有趣味,写着顺手,也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就写下去了。

本来继续进行语文教学的研究,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有了一定的基础,也有了一些影响。报刊社的编辑们来约稿子,说怎么没有原来写的论文多了,我说在写杂文呢。有人支持,有人惋惜。不过,我没有放弃语文教学的研究,也不会半途而废。但我也确实感觉到了写教育杂文的必要性,对我来讲意义还可能要大于语文教学的论文。究竟有什么意义?还是别人的疑问,促使了我的思考。

首先是现在不缺少写语文教学论文的人。写的人多,文章更多。论文有论文的价值,以前我也写了很多,也有些作用。有老师经常给我来信,也有的在报刊上经常引用我的话,我想更多的可能是在教育教学实际中,采用了我的观点和方法。但我还是感到,现在的论文有点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色彩。有的人的论文,确实是空洞的没有价值的,有的论文之所以发表或获奖,也可能是某种协议的结果,更有的论文只是抄抄罢了,了无新意。许多所谓的论文是论吃饱了不饿的东西,不仅无用,反而有害。写论文的就像是前些年写诗歌的一样,写的人比看的人多多了。况且,真正看了有些论文,还真没有什么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不要说还浪费时间了。即使有点价值,几千字的长文章,教师也没有时间和耐心来看。不少的论文,也只是提出一个观点,给人一点提醒罢了,也可能就是一篇小小杂文的作用。

我写论文,是要力图言之有物的,但在大量的这类文章之中,也消失了它应有的价值。我想,还是杂文好,短小,不耽误时间,又能说清楚一个道理。更为关键的是,有的观点和材料虽不是言之确凿的东西,由于是杂文而不是论文,就没有人来揪辫子、打棍子。

杂文的优势很多,比如,现在教育的问题很普遍,用论文的形式根本来不及表达,杂文就可以做到,随时随地就可以表达了,不需要装腔作势,不需要温酒磨墨,提笔便写。即使是信口开河,也是图个快活,信不信由你。特别是我,本来思维就不够严谨,老是被严谨的人找茬儿,所以就干脆以杂文形式为主了。搞文科的就是这样,思维特点和理科的总有不同,我们学文的人还有一个明显的优点或者说是缺点,那就是对理科的人特别崇拜,但理科的人好像正相反,他们倒是看不起学文的人。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思维跳跃,他们认为这是愚笨的表现。传统的观点是学文的人聪明,现代的观点是懂理科的人聪明,实际上两者都聪明。我老在说,思维跳跃的人容易创新,而思维严谨的人也很好,好在敢于求真。

写杂文,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掩盖自己对现在教学歪风的鄙夷,也算是一种逃避。陶渊明为什么弃官从农,主要原因还应该是官场的问题。现在我们的教学尤其是我从事的语文教学,可以说是问题多多,但却又是一团和气。现在语文教学研究的流派,可以说眼花缭乱。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但现在是小阴沟里遂让竖子成名。成名的路子有千万条,有的是靠真本事,但也有的是靠自己的欺世盗名,靠的是某种关系,甚至是靠了自己的某些非教学的特点或特长。我想,语文教学是最需要争论的,没有争论至少是语文界自身的怪病。但不争论是否就是真正形成了一致,或大家真的团结如一人了呢?远远不是,实际上许多所谓的家,也只是自己的流派自己欣赏罢了,一团和气的背后,也是互相不服气。文人相争,是传统,不一定是好事,但教学相争绝对是好事。余秋雨和余杰和古远清争论的故事真应该让教育界羡慕。

而论文是不能更多地相争的,也很难因碰撞产生火花的。杂文应该可以,至少自己可以解恨。我捧不起还是躲得起的,于是我投靠了杂文。

我写杂文的原因很多,但不是对教学论文的厌恶和“才”尽,更主要的原因是似乎专门写教育杂文的人,真的还是很少见的。有空子就要钻,我不是说要填补什么空白。

后记

近两百篇文章写完了,我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是丢个石头试水深。究竟这些千字文有没有价值,就像是扔向水中的石头,究竟有没有响声,又有多大的响声。我自己心里没底,我要寻找智慧的眼光和评价。我把观点说给教育科研部门的专家,江苏教育科学院的周稽裘院长和杨九俊副院长、江苏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彭钢所长等都很赞赏。我把文章交给高等院校的教授们,华东师大著名的课程专家钟启泉和崔允?教授、华中师大的著名教育史专家余子侠教授等都有热情的共鸣感言。我把一篇篇文章寄给报刊社,除了纷纷见诸报端外,还得到了《中国教育报》、《上海教育》及其他语文报刊社的方有林、张吉武、曾加乐等许多编辑的热情肯定。在我的许多讲座中,我也把自己的这些思想传达给各类听众,我收获的是众多的读后感和听后感。我更是把我的这些想法,拿出来和师生们探讨。他们是试金石,他们是见证人,他们的话使我站立得更为踏实。  第二件事就是曲终收拨的工作。文章虽然得到了肯定,但要想产生冲击力,要想有巨响,单凭一篇篇文章的个体力量可能还是很有限的。即使是吉光片羽,即使是字字珠玑,光靠点击就没有轰然坍塌的效应,何况我的文章并不是每篇都无懈可击,于是我寻求结集出版。  北京大学的周雁翎博士、耿协峰博士等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周先生为了本书的出版,进行了精心设计,提出了很有见地和很有创见的意见。我和周先生素昧平生,但是他的热情和责任意识感动了我,他的学识和视野启迪了我。耿先生虽然不负责教育类图书的出版工作,但也为本书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正是由于他们的厚爱,才使本书有了和大家见面的机会。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才俊们,能为我的这些只言片语操心费神,我除了有不敢当的感觉,更多的则是荣幸。  完稿以后,要写序言。本来想请名家开篇,但我的女儿自告奋勇。她说她了解我,几乎看过我所有的文章,更因为她正在中学学习,有生活体验,很适合写。父亲写书,女儿写序,真有点“上阵父子兵”的感觉了。  我虽努力来表达自己的满腹心思,但恐怕这些小文还是不能承受教育的问题之重,如有不到之处,只好且听下次分解了。  作 者  2004年仲夏于无锡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教育的痛和痒/教育之思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宪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084502
开本 32开
页数 314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5-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4-53
丛书名
印张 10.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3
143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3: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