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妃阿巴亥/白山黑水的记忆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丛书《白山黑水的记忆》用文学的语言表述历史的真实,揭示昔日的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波澜壮阔的政治与军事冲突;艰辛的创造;伟大的爱……让我们随本丛书一起走进历史,与古人零距离地接触,面对面地谈话;让我们与编著者一起穿越时空,从前人那里得到启示、鼓舞和力量。本书为丛书之四《大妃阿巴亥》篇。

目录

序/佟钟时/1

前言/栾德翔/1

引言/1

第一章 曾经梦过,但比梦好/1

第二章 走进桩桩件件的回忆/25

第三章 儿子们的特别向往/43

第四章 后金国与英明汗/55

第五章 传檄明朝/71

第六章 不慎言行遭遗弃/93

第七章 悔恨思夫/109

第八章 汗王恋情/121

第九章 为夫殉葬/141

附录/157

一、写在后面的话/159

二、参考文献/162

三、努尔哈赤年表/163

试读章节

  阿巴亥绝望了,她失去汗王,这个弱小的女子无力去抗争,死是不可避免的了。她停止了哭泣,心想四贝勒皇太极所传的假遗诏的阴谋是难以揭穿的,如不从必将给自己的孩子带来灾难。她决心以死来换取儿子的平安。于是,她动情却又颇 具威慑力地说道:

"我从十二岁嫁给汗王,二十六年来汗王对我爱护备至。我能与他同桌共饮,同床共枕,同甘共苦,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汗王去了,我应当相随,我死不难,只是我的两个孩子多尔衮、多铎年纪还小,我放心不下。我请大贝勒代善、三贝勒 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在汗王灵前发誓,念你们都是汗王的骨肉,多加照看,我和汗王在九泉之下也瞑目了。"

"你能尽节,我们发誓,一定保护好你的儿子,你放心地去吧。"皇太极说。

大贝勒代善、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跪在努尔哈赤灵前鸣誓:"二幼弟,吾等若不恩养,是忘父也,岂有不恩养之理!"

三个贝勒立誓后,阿巴亥转身回到卧室。三个儿子也跟了进来。

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更是悲痛无比,明知道这遗嘱是假的,却无力救额娘脱离死神,只能听之任之。

阿巴亥搂过三个儿子哭着说:

"你们是额娘心头之肉,额娘不在了,阿济格你是兄长要照顾好两个弟弟。虽然三个贝勒都答应了要善待你们,但额娘还是放心不下呀,你们年纪尚小,无依无靠,一旦受人欺负,谁能为你们撑腰呢?"

望着额娘悲痛欲绝爱子难舍的凄情,三个孩子怒火万丈,多尔衮大声吼道:

"额娘不能死,我去和四贝勒皇太极拼了。我要为额娘去死。"说着转身就往外跑。

阿巴亥一把拽住多尔衮说:

"你这么做不但救不了额娘,还要把你们的命搭上。你们一定要活下来,要学会忍耐,长大了能为父王争光,为社稷出力,额娘死而无憾了。"

阿巴亥又把三个孩子一个个搂过来,亲了又亲,嘱托再三,然后命三个儿子到父王灵前,等候她驾鹤西归。P152

序言

辽宁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省份,从考古发掘的历史遗迹、遗物来看,远在八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中华民族的象征--龙从这里起飞;我们民族的女性祖先留下了丰富的母系社会遗存--红山文化;进入国家社会以后,大量文献记载,这里属于天下九州的幽州、营州,以后随着朝代更迭,这里的行政建制也多有变迁。

这里的历史文化还有一个特点,不是单一的汉文化在延续和发展,而是多个民族多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先后有鲜卑、契丹、高丽、女真完颜氏、蒙古、女真爱新觉罗氏等多个少数民族崛起,他们大都带着新兴民族的朝气入主中原,承续和发 展中华文明,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文化增添光彩。

各个民族先后进入辽宁地区,先后演绎着崛起、发展的历史,书写了一段又一段英雄史诗,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

过去,这样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由于发掘不够、传播不利,不用说外国、外省人,就是本省人对这里丰富的历史文化也不太了解或了解较少、了解不确切,如此埋没了祖先创造历史的功绩。

其实,我们的历史学、考古学、古典文献学的工作者们一直在辛勤工作着,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社会的发展已经向各学科的工作者们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继续发展科学文化,而且要随时将新成果传播给大众,将之转化成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

近些年来,我们的学者们、相关部门的领导和每一位工作人员已经开始了这项工作,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和进展,今后还要继续努力。

历史的变迁阻碍了我们与祖先直接沟通的便利,需要史学工作者们的帮助,让历史重现在面前。这是一项艰巨的事业:第一,需要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把一个个历史事项搞清楚;第二,把这些断断续续的事项进行逻辑的推理连接;第三,用当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出来。

现在这部《白山黑水的记忆》丛书的作者们正在进行如上的尝试,希望手捧这本书的第一位读者能对这部丛书、这种方式提出意见和建议,发展这项事业,建设好我们的辽宁、我们的家园。

 2004年6月3日

后记

女真人走出大山的故事讲完了,却留下了两个故事之外又之内的问题值得思考:  (一)之外的问题,关于努尔哈赤曾经为明朝辽东总兵官李成梁养子一事在学术界有过疑问,有人说他曾经作过李氏的养子;也有人反对这个说法,就是不承认这么一回事。  (二)之内的问题,关于女真人殉葬的习俗。笔者在这里做一点探讨。  关于(一),这方面在辽东地区有些民间传说。再查史料,清人诸多史料没有记载,而明人有些记载。比如,见于汉山州人柳得恭撰《滦阳录》(《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版,第330页)卷二中记载作者寻觅古籍,得到了值得他确信的故事:清太祖努尔哈赤幼年时为宁远伯李成梁特别喜爱的家僮。有一天,李成梁枕枕而眠,其实并没有睡着,努尔哈赤拔起床边的宝剑朝李成梁的腹部,三次作出了砍的动作,但没有实砍下来,就又把宝剑还归原位。  李成梁这时才睁开眼睛,问:"这是为什么?"努尔哈赤跪下来回答:"我怎么能忘记父兄之仇?又怎么能忘记豢养之恩? 拔剑而砍是报父兄之仇,置剑而还是报恩。"李成梁知道这个人不可留,对他说:"我有匹宝马你知道吗?"努尔哈赤回答:"知道。"李成梁说:"你骑这宝马快走,儿辈们知道了不好。"  努尔哈赤感激得泪流满面,跪倒在地叩首辞谢。他骑上快马跑了。  李成梁的儿子李提督听说努尔哈赤跑了,非常愤怒,骑马挎箭穷追不舍,但是终没追上。  这个传说有点让人怀疑是汉人的说法,后来查清朝乾隆年间撰写的《开国方略》记载:"太祖四岁养于宁远伯(李成梁)家,十五岁离开。"如此看来上说是可信的,至于家僮、拔剑等具体事情,清人讳而不谈。  柳得恭认为:明万历以后女真人与汉人频频往来,这样的事情是完全可能。我赞同柳氏的说法。  努尔哈赤之所以起兵而且成功,与他个人素质有关是当然的,同时没有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也是不可能的。试想,努尔哈赤从小生活在重峦叠嶂森林密布的峡谷里,从来没有与外界 打过交道,他不会起兵,只会维持他固有的生活而已。他起兵不仅是为报所谓的家仇,如果是那样,报仇后就应该收兵。事实上报仇只是借口,从他整个一生的迹象表明,他的开阔的眼界、知识,促使他成为女真人崛起的带头人。  关于(二),以人殉葬,这好像只有在洪荒古远的年代才会发生的事情,而在距今370多年前的明朝末年发生了,不是在掷金如土生杀予夺的明朝皇室,而是在偏居一隅又生机勃勃的后金国中。  蒸蒸日上的后金国能战胜比自己先进的庞大的明帝国,却没有割掉从远古带来的以人殉葬的陋习,用这种残忍的手段寄托对故人的崇敬和怀念。  后金国什么人殉葬?从两位得到殉葬的人努尔哈赤、皇太极的情况看,没有定制。为努尔哈赤殉葬的是他生前的爱妃阿巴亥和一个以讦告提升地位的小妾;为皇太极殉葬的是他生前的两个侍卫。  以此观之,选择殉葬人不是简单的事情,是一场派别势力斗争和权力导向的标志。  年迈的努尔哈赤一直为他的爱妃的未来生活担心,为她的未来的依托而苦苦思索,直到死也没有答案,但也没有让爱妃为自己殉葬的遗嘱,他是在爱妃的怀里死去的。  可是,丈夫的尸骨未寒,大妃阿巴亥就被逼到内室自尽了。设身处地想一想,年方三十几岁愿意死吗?三个少年的儿子眼巴巴地望着她,她舍得吗?  为什么必须她死,无牵无挂无儿无女、年老体衰的老妃们怎么不殉葬?女奴、男奴无数为什么不殉葬?侍卫、爱将许多为什么不殉葬?  阿巴亥执掌后宫大权,拒绝殉葬不行吗?  显然,都是因为权力相争使然。有关于此,就说到这里吧。相信读者诸君自有明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妃阿巴亥/白山黑水的记忆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洁//王冬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05067862
开本 32开
页数 17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5-03-01
首版时间 2005-03-01
印刷时间 2005-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5.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0:5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