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朱自清游记(欧游杂记伦敦杂记)
内容
编辑推荐

这两部散文集和《你我》一样,在技巧上再三谋划,在语言上字斟句酌字,致使得散文艺术臻于完善的境地。结构格外的严谨,无论是绘景状物还是抒情写意,无论是结构谋篇还是文字技巧,这些都是惨淡经营、苦用诗心的。它们确实是现代游记中的典范性作品,尤其在语言方面,作者在自话口语的基础上提炼富有表现力的艺术语言,那流畅自如的旋律,轻松活泼的节奏,及字字推敲的选词与灵活多样的句型,都是十分精美的。在文体革新与语言创造方面,达到了中国现代文学历史的崭新高度。不过,这些游记与作家超脱,低沉的思绪合致,比较明显地缺少时代的光色。

内容推荐

阅读本书之理由:

他说:“我的意思是说,写字要一笔不错,一笔不乱,走路要一步不急,不紧不镲,呷饭要一硫不多,一碗不少,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有不调整的总竭力立刻求其调整——无论用积极手段或消极手段……总之,平常地说,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的中和主义,”他沿用西方唯美颓废派文人古尔孟以葡萄喻人的张本:早晨还酸,傍晚又太熟了,最可口的是正午时摘下的……

建议以下人群阅读本书:

朱氏游记之研究家或爱好者,朱氏散文之研究家或爱好者,朱自清之研究家或爱好者,中国现代文学之研究家或爱好者,曾经欧游者或即将欧游者,大中小学生……

目录

朱自清的欧游二记(代序)

欧游杂记

威尼斯

佛罗伦司

罗马

滂卑故城

瑞士

荷兰

柏林

德瑞司登

莱茵河

巴黎

附录 西行通讯

伦敦杂记

自序

三家书店

文人宅

博物院

公园

加尔东尼市场

吃的

乞丐

圣诞节

房东太太

今昔译名对照表

试读章节

威尼斯(Venice)是一个别致地方。出了火车站,你立刻便会觉得;这里没有汽车,要到那儿,不是搭小火轮,便是雇“刚朵拉”(Gondola)。大运河穿过威尼斯象反写的S;这就是大街。另有小河道四百十八条,这些就是小胡同。轮船象公共汽车,在大街上走; “刚朵拉”是一种摇橹的小船,威尼斯所特有,它那儿都去。威尼斯并非没有桥;三百七十八座,有的是。只要不怕转弯抹角,那儿都走得到,用不着下河去。可是轮船中人还是很多,“刚朵拉”的买卖也似乎并不坏。

威尼斯是“海中的城”,在意大利半岛的东北角上,是一群小岛,外面一道沙堤隔开亚得利亚海。在圣马克方场的钟楼上看,团花簇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远处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这里没有什么煤烟,天空干干净净;在温和的日光中,一切都象透明的。中国人到此,仿佛在江南的水乡;夏初从欧洲北部来的,在这儿还可看见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海水那么绿,那么酽,会带你到梦中去。

威尼斯不单是明媚,在圣马克方场走走就知道。这个方场南面临着一道运河;场中偏东南便是那可以望远的钟楼。威尼斯最热闹的地方是这儿,最华妙庄严的地方也是这儿。除了西边,围着的都是三百年以上的建筑,东边居中是圣马克堂,却有了八九百年——钟楼便在它的右首。再向右是“新衙门”;教堂左首是“老衙门”。这两溜儿楼房的下一层,现在满开了铺子。铺子前面是长廊,一天到晚是来来去去的人。紧接着教堂,直伸向运河去的是公爷府;这个一半属于小方场,另一半便属于运河了。

圣马克堂是方场的主人,建筑在十一世纪,原是卑赞廷式,以直线为主。十四世纪加上戈昔式的装饰,如尖拱门等;十七世纪又参入文艺复兴期的装饰,如栏杆等。所以庄严华妙,兼而有之;这正是威尼斯人的漂亮劲儿。教堂里屋顶与墙壁上满是碎玻璃嵌成的画,大概是真金色的地,蓝色或红色的圣灵像。这些像做得非常肃穆。教堂的地是用大理石铺的,颜色花样种种不同。在那种空阔阴暗的氛围中,你觉得伟丽,也觉得森严。教堂左右那两溜儿楼房,式样各别,并不对称;钟楼高三百二十二英尺,也偏在一边儿。但这两溜儿房子都是三层,都有许多拱门,恰与教堂的门面与圆顶相称;又都是白石造成,越衬出教堂的金碧辉煌来。教堂右边是向运河去的路,是一个小方场,本来显得空阔些,钟楼恰好填了这个空子。好象我们戏里大将出场,后面一杆旗帜总是偏着取势;这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十八世纪意大利卡那来陀(canaletto)一派画家专画威尼斯的建筑,取材于这方场的很多。德国德莱司敦画院中有几张,真好。

P9-12

序言

朱自清(1898—1948)是我国现代文坛上一位人品文品堪受敬重的著名作家。他早年热心提倡写作新诗。一九二一年春参加文学研究会后,创作精力主要付诸写散文的实践。他认为散文是“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的运用自如的工具。他发表了名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1923年)、《背影》(1925年)、《荷塘月色》(1927年)等,显示了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突出成就。郁达夫在《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的导言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

朱自清早期散文,具有绵密和深厚的情致,朴素清新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抹上了浓重的个人感情色彩,不啻自叙性的抒情散文,即便描绘自然景色的散文,也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风光的内心感受,并将这种感受,融化到所描述的见闻中去,造成诗情画意的境界。

朱自清的散文有独特的风格,自然这种风格是多样的,变化的。一九三一年三月他在清华大学教授时,曾游学欧洲,翌年七月归国。这段异国生活使他写出了两本游记散文:《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虽然依旧保持了作家认真观察、工笔勾勒的作风,文字也更为洗炼和成熟,且带上了现代口语的亲切韵味。但作家的心胸视野较前开阔多了。他在《欧游杂记·自序》中说:“书中各篇以记述景物为主,极少说到自己的地方。”他又在《伦敦杂记·序》中说:“写这些杂记时,我还是抱着写《欧游杂记》的态度,就是避免‘我’的出现。”散文尤贵真情实感,这浓重的个人之情里,自然应包涵恢弘的时代内容。朱自清早期有广泛影响的一些散文中流露的情虽真挚,但一般说较狭窄,个人之情过重。有的评论早已指出了这点。作家写作这两本游记,力避在文中“我”的出现,肯定与此有关。但散文毕竟是要以情动人的,问题不在有无“我”,而在是纯属个人的“我”,还是与人民心灵相通的“我”。既要有情致,又要能激起广大读者的情感共鸣,这才是我们力求的散文。

《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最初都是在朱自清的挚友叶圣陶负责编辑的《中学生》杂志上连载的。一九三二年始,一九三四年由开明书店集印单行本。叶圣陶在《中学生》一九三二年第二十六卷(七月)《编辑后记》中说:“朱自清先生游历欧洲,最近归国,把他的《欧游杂记》交本杂志发表。所记多为观赏名胜和艺术品印象,至甚玩味。文字益趋于平淡,而造诣更深。有人说,‘把一篇文字回环往复地念,想增加一字办不到,想减去一字也办不到,这样的文字才是完作,读朱先生的文字,便觉得它已能达到这样的境界。’这个话,我们颇表同意,朱先生的文字确是十年来很难得的收获。”

如果文学评论的形式不是单一的,不一定硬要摆开架式的长篇议论才是文学评论,那么,叶先生这则随谈式的后记,可算作是关于《欧游杂记》最早的一篇评论文字吧!

后记

1931年至1932年,朱自清在欧洲游历11个月,归国后写成两本游记——《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前者记录其在欧洲的见闻,后者则专门记录其在伦敦的感受。这两本书最初由开明书店于1934年出版,到现在已经有了许多版本。这一次我们出的是插图本,纳入我们的“四海之内——从东方到西方”书系。我们还把游记合编在一本书里,起了《朱自清游记》这个书名,但尽量从版式等方面保持两本游记的独立性。

朱自清的欧游二记写作并出版于民国时期,为了保持作品的原汁原味,我们在编辑的时侯,除了改正一些明显讹误的地方,未对带有作者个性风格和民国用法的文字作任何修改。此外,对于外国人名、地名的翻译,也是保留了作者当时的译法,并附录今昔译名对照表,以备读者参考。彩插和文中插图则是编者所加,图注也是编者所写,一律采用现代行文和现代通行译法。

百密必有一疏,书中的错误和遗漏是难免的,欢迎读者向我们提出意见和建议!

编者

2006.6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朱自清游记(欧游杂记伦敦杂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自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25614
开本 16开
页数 30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06-07-01
首版时间 2006-07-01
印刷时间 2006-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6.4
丛书名
印张 2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3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8:3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