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西方后学语境中的女权主义/中国女性文学文化学科建设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介绍20世纪70一90年代“后”学语境中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变化,以及西方女权主义在当代全球化加剧氛围中关注的一些主要议题。编者对该时期西方女权主义作了评介与解读,收录了国外女权主义学者关于消费与身体问题的4篇文章,并对31个女权主义基本概念作了阐释。

内容推荐

本书由评介篇和译文篇两个部分构成。评介或评述可以呈现理论的宏观意义,翻译给读者提供解读原文的自由。书后附有介绍基本概念的部分。

本书旨在从三个层面介绍这一时期西方女权主义在理论上的一些发展和变化,重点评价在西方后学语境中女权主义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全球化中各种权力关系、社会性别的建构和女性主体性之间的相互辨疑(negotiation)。

目录

前言

评 介 篇

成熟的困惑:评2。世纪末期西方女权主义理论上的三个重要转变

时空观:西方女权主义的一个新领域

读凯西·威克斯的《女性主义立场观的主体》

在相互质疑中探索女权主义关于身体的理论

消费文化与女性消费

译 文 篇

爱你在心口难开:对食物的幻想、旺盛的食欲以及“异样”身材的考察

现代性所拒不承认的:女性、城市和百货公司

购物、快感和性战争

时尚和后现代身体

基本概念

二元对立

阶级

强制异性恋

消费

解构

差异/延异

隐除

本质主义

族群/种族

时尚

女性气质

第一浪潮女权主义

社会性别

身份

意识形态

母亲身份

它者

父权制

阳具中心主义

大众文化

后女权主义

后殖民主义

后殖民女权主义

后现代主义

后结构主义

第二浪潮女权主义

符号学

第三浪潮女权主义

第三世界妇女

乌托邦

编后语

试读章节

我们生活在一个连空气中都充满了消费主义味道的时代。虽然除了大都市如纽约市等之外,美国社会的主流一一中小城市和乡村一一并没有如中国那样每分每秒都有几乎是无孔不入的广告刺激着人们的欲望,但是,20世纪世界的消费主义中心是美国。从19世纪中期起,世界的消费中心就开始从欧洲移到美国,到20世纪初,美国成了世界上消费文化最发达的国家。今天,消费文化还在继续发展之中。与此同时,世界各地很多国家相继进入消费社会。中国开始进入消费社会是近20年的事,中国的消费文化还刚刚兴起,但是兴起的势头如巨浪滔天,无孔不入的广告每时每刻都在庆祝着一个消费社会的到来。

美国成熟的消费社会和文化以及对此的研究,特别是对女性消费的研究,是本文要介绍和探讨的重点。同时,由于文化研究所强调的具体性,由于国际女权主义理论越来越走向具体化,女权主义与具体文化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可能更有针对性和意义,所以本文的最后一节将介绍和讨论英美对中国消费文化与女性的研究。这样说来,本文由下列几个部分组成:第一,什么是消费文化与消费社会?这节的目的是讨论理论与研究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和理论本身的背景与历史。很多理论并不是由女权主义学者们提出来的,因此,这里介绍的观点包括更广泛的范围。第二,妇女在消费社会中的意义。这节是从历史上看妇女和消费社会的关系。第三,对消费文化的批判,综述欧美对消费文化的批判的主要观点和立场。第四,当代女权主义关于消费文化的立场与观点。第五,消费文化研究的发展以及其他主要理论家。第六,介绍近年来在英美的学者对中国消费文化与性别的研究及主要出版物。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语言限制,我只能阅读中、英文的资料,对用法语、德语等其他语言出版的资料我无法涉及,因此,我将用“英美”这个词而尽量避免用“西方”这个词来指称我探讨的思想和学术理论。我的评述原则是:用英文写作、出版的理论只是西方知识分子话语的一部分,不能代表全部的西方。另外,我之所以把消费文化与中国妇女加进这个对英美消费文化与妇女消费的研究的介绍,是因为我相信,中国的消费文化是我们最终要考虑的根本问题。我力图把对中国的研究纳入到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女权主义理论与实践中。

P108-109

序言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和第:世界女权主义理论逐步被介绍到中国来。关注妇女问题的中国学者以这些女权主义理论为参照,不断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女性主义理论。在中国高等教育界,妇女学作为一个学科出现,并对文学、历史学、社会学、教育学和涉及文学与文化的诸学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介绍各种女权主义理论,加深中国妇女学学者对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了解,从而建立中国语境中的女性主义理论,促进妇女学在高等教育各个学科领域的发展,是我们编写本书的目的。

本书由评介篇和译文篇两个部分构成。评介或评述可以呈现理论的宏观意义,翻译给读者提供解读原文的自由。书后附有介绍基本概念的部分。

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8O年代初期,各类“后”学理论相继成熟,逐渐成为西方思想界的主流。后学理论从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质疑启蒙主义的宏大叙述的普遍性和一统性,冲击了以现代主义为基础的西方各种主要的政治理论和社会理论,包括第二浪潮西方女权主义。可以说,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所讨论的主要议题就是迎接后学的挑战,吸收后学的资源,以建立一种新的认识论。

本书旨在从三个层面介绍这一时期西方女权主义在理论上的一些发展和变化,重点评价在西方后学语境中女权主义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全球化中各种权力关系、社会性别的建构和女性主体性之间的相互辨疑(negotiation)。

第一,本书从宏观上评介这一时期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发展的主要动向和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成熟的困惑》一文评述了20世纪最后20年西方女权主义在理论上经历的三个重要转变,即从启蒙主义的宏大叙述转向探索局部、动态和多元的认识论,从对事物的研究转向对语言、文化和话语的研究,以及从追求男女平等转向强调妇女之间的差异。文章具体介绍女权主义在这些转变中在认识论上所面临的来自其内部和外部的挑战。文章还涉及女权主义在这三个转变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新的理论上的困境,例如,在拆解了女权主义宏大叙述的稳定性之后,女权主义如何包容理论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

第二,这一时期西方女权主义对启蒙主义的宏大叙述的解构是建立在对自身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变革的基础上的。《时空观:西方女权主义的一个新领域》(以下简称《时空观》)一文以西方女权主义对时空的新的认识为例,说明女权主义的一些新的思维方法为女权主义理论建设和政治运动建构了新的平台。《时空观》一文在梳理了各种女权主义的时空理论之后指出,女权主义动态的、多元的时空观有利于更加具体地、更加多向地认识妇女的从属地位和主体意识,文章指出,女权主义时空观还促进了对学术和理论疆界的新的认识,极大地丰富了女权主义理论和文学批评理论。有关的讨论还涉及打破严肃文学评论和大众文学评论的学科和研究疆界等问题。这些文学文本批评空间的伸展又推动了译读方式和理论的发展。

第三,受后学影响的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在20世纪最后20年的理论讨论中,不断地受到来自所谓传统女权主义理论的挑战和批评。《读凯西,威克斯的<女性主义立场观的主体>》一文介绍了其中的一个侧面。女性主义立场观是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世纪70年代影响颇大。女性主义立场观剖析了后学理论在研究社会性别建构时的本质主义倾向,并指出:女性主体性必须有其物质基础;在同后学的辨疑中,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始终是女性主体性构成的主要方法。

本书还介绍了西方女权主义在当代资本主义全球化曰益加剧的氛围中所关注的一些主要议题,尤其是消费文化以及女性消费问题。《消费文化和女性消费》一文评述了西方学术界和思想界对消费文化的研究以及女权主义对消费文化和女性消费的理论研究。本书的四篇译文展现了女权主义在女性消费研究中所关注的一些问题。这些文章还反映了女权主义与消费的复杂关系。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女权主义在这3-面的传统主要是对女性在主流叙述中的边缘地位和在消费文化中被客体化、物化与性化作道德的定位。80—90年代,受后学思潮影响,女权主义更关注女性在消费中主动的自我建构,探索在全球主流的资本主义消费文化话语中为反话语、反向诠释和抵抗开辟道路。比如大多数女权主义者认为,女性是消费的主体’她们负责日常购物的工作,是商品生产和商业广告的主要对象,是大众文化的消费者;她们同时又被消费,是消费的客体,女人的体态、身体和行为举止等都是商品广告以及大众文化的基本素材。虽然大多数女权主义者认为消费文化对女性来说弊大于利,可是也有人认为女性消费的经验和能力实际上赋予了她们一些可贵的权利和自由的空间。举例来说,购物这项既不被重视又相当繁重的家务劳动,对女人来讲,也可能是一种积极的经历。她们去商场,就是走出了家庭的小圈子;在商场里,女人之间也有了更多的联系。这样就提高了她们的生活质量。

与资本主义全球化和消费文化相关的另一个重要的领域是女权主义关于身体的理论。这个问题不仅是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文化教学和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议题,而且是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在相互质疑中探索女权主义关于身体的理论》一文梳理了女权主义各种流派的身体理论,强调了女性有关身体的观念对认识女性的主体意识、社会性别的建构和父权话语之间关系的重要性。文章还以麦当娜的表演为例,具体地勾画出女权主义各种流派对身体的解读在理论上存在的差异和相互间的质疑。

基本概念的界定是理论建设的起点和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基点,为此,书后附有解释女权主义基本概念的部分。我们不仅希望这个部分有助于教学,而且希望它成为探讨女权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的空间。每个词条不仅提供基本概念的定义,而且介绍各种女权主义理论对这个概念的主要争论和相互质疑。

本书强调女权主义是开放和多元的空间,是交流、交融和交锋的空间。本书尊重撰稿人在文风上的多样性和对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理解的多元性。将概念的使用和翻译不一致的现象看成一个对话的过程。比如,对ferninism的翻译有“女权主义”或“女性主义”,对heterosexuality的翻译有“异性恋”或“异性性”,对other的翻译有“他者”或“它者”,等等。

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马元曦、康红锦、荒林和陈惠芬等人在内容上提出过宝贵的建议,刘思谦、乔以钢和刘树明在审读过程中提出过建设性的修改意见,荒林参与了全书文字的润色,特此谨向她(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本书转载了罗纲、王中忱等主编的《消费文化读本》一书中的四篇译文,在此向此书的编者、译者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表示感谢。

最后,本书的出版得到了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资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苏红军、柏棣于美国德儒大学枫林园

2005年5月

后记

西方妇女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是引导学生挑战主流和自身的思维方式与价值体系,从理论上理解社会性别、阶级压迫、种族歧视等社会建构的实质,从实践上赋权子女性以及社会中的其他弱势群体,使教育和促进建立更公正、平等的社会的实践结合起来。因此,妇女学教学不仅是学术的,也是政治的,是行动主义的。

当代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局势向教育者们提出了新的挑战。2O00年布什入主白宫以后,美国的新保守主义抬头,旨在以美国的模式改变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以单边主义外交政策称霸世界。以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被炸的“9.11”事件为借口,英美两国发动了对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军事扩张,进一步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随着资本主义全球化日益对世界各地区进行渗透,各国妇女面临新的威胁,比如跨国公司为了减少成本而剥削发展中国家的女工和弱势群体,跨国贩卖妇女和儿童,以及把妇女变成消费者等,对此,全球女权主义者清醒地意识到相互认同、团结起来抵制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的必要性。虽然各国各地的女权主义有不同的思想根源和历史渊源,本土的性别关系和妇女的社会地位也有差异,但是,各国的女权主义和妇女有着共同的利益。世界各国的女权主义正在重新界定自己的身份和开拓自己的视野与政治空间。第三世界女权主义关于“没有边界的女权主义”(feminism without hoarders)和美国有关“女权主义后发展”(eminist post—development)理论的讨论凸显了女权主义为建立反对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理论和政治纲领而展开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理论重建和战略调整。

编者希望本书的出版不仅能促进女性主义文学文化学科的建设和理论建设,而且希望从事这项工作的同仁将这个过程看成参与和辨疑当代全球的女权主义理论建设的一项新的和重要的实践。

苏红军、柏棣于美国德儒大学枫林园

2005年5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西方后学语境中的女权主义/中国女性文学文化学科建设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苏红军//柏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3360536
开本 16开
页数 25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440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45
17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2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