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启功给你讲红楼
内容
编辑推荐

《红楼梦》一书写了四百多个人物,写了一个封建大家庭十几年过程的生活史,中间有无数离合悲欢,矛盾冲突。本书收录了启功先生《读红楼梦札记》等最重要的两篇红学论文,对《红楼梦》的避忌隐真手法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发前人所未发;同时提出阅读和研究《红楼梦》需要注意的八个方面的问题,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 选配精美插图70余幅,并请清史专家对书中涉及的清代礼制风俗等进行解说。书后附录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启功先生论红发微》专文。

内容推荐

作者在书中指出读《红楼梦》特别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这也正是注《红楼梦》所要解决的问题,计俗语、服装、器物、官职、诗词、习俗、社会关系、虚实辨别,同时提出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文中具体分析了《红楼梦》中“所写的生活事物,究竟哪些是真实,哪些是虚构”。如对《红楼梦》所写的年代及地点的扑朔迷离进行了具体的考辨;对《红楼梦》官职中既有虚构的,也有真实的,还有半真半假的进行了梳理;对《红楼梦》中的服装描写进行了研究,指出哪些是实写的,哪些是虚写的:大体看来,男子的多虚写,女子的多实写;女子中少女、少妇的更多实写。并结合对辫式、小衣、鞋子以及称呼、请安、行礼的描写分析了当时的风俗。最后对《红楼梦》为什么要“这样费尽苦心来运真实于虚构”进行了分析。

目录

代自序

读《红楼梦》札记

年代与地方

官职

服装

称呼

其他

读《红楼梦》需要注意的八个问题

附录:

启功先生论《红》发微

试读章节

我十几岁时看到母亲那里有一套《红楼梦》,但不许我看。偷着看了几次,怕被发现,都是匆忙地翻阅,没头没脑地打开快看,只觉得都是一些“家常里短”,人物是些姥姥舅妈之类,情节是些吃饭喝酒之类,真使我废书而叹。认为这有什么看头,还值得那么神秘?后来知道,即是吃一桌饭,其中也有不少文章。例如“寿怡红”的“夜宴”(六十三回),哪个人坐在哪里,本是毫无可注的,也是并不须注的。但如果有人问起某个人为什么坐在某处,恐怕许多读者未必都考虑过。又如赵姨娘已生儿育女,在贾府是妾而非婢,她的娘家弟兄,当然是探春、贾环的亲舅舅,为什么探春在她亲娘面前却不承认,而说王子腾是她舅舅呢(五十五回)?按清代皇帝选妃是从内外各旗人的家中挑选,而贵族官僚则向他们的庄头家挑选。姨娘的父母兄弟,在主人家具有两重身份:在主人面前,甚至包括他们的外甥、外甥女或外孙、外孙女面前,他们是奴才;他们的家眷,在他们的女儿或姊妹的房中,不当着家长面,仍可以暂时按家人关系见礼。探春不承认庄头身份的亲舅舅,不但说明了阶级制度,即从探春的性格言,这一席对话,也正是探春的完整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清代贵族官僚家庭中,以至亲戚之间,“嫡出”的子女比“庶出”的子女被重视,常常有庶出子女生下后在旗下衙门报档子(即档案,这里即户口簿)时冒称嫡出。探春公然自称是王子腾的外甥女,也就是庶出子女公然自居是嫡出的,有时也实有这种根据。还有旗人家庭中(恐不止旗人,我见到许多汉人官僚家庭也是如此),未出嫁的姑娘身份最高贵;大伯子对小婶必须十分有礼貌;嫂子对小叔子和侄辈,年龄尽管大不了几岁,她都可以老气横秋地对待他们,生活细节上,有时也不太按“礼防”来避忌。所以凤姐可以那样对待宝玉,也可以那样对待贾蓉。当贾蓉和凤姐纠缠时(六回),在程伟元、高鹗的再版刻本中(即所谓“程乙本”),不知谁在“那凤姐只管慢慢吃茶,出了半日神”之下给加上了“忽然把睑一红”一句,大概修订者认为这样可以暗示她们之间有些暧昧。其实作者并不须要这类“廉价标签” 来贴“意淫”情节,因为在习惯上,她们之间本是许可接近的。即使面貌苍白,了无血色,要暧昧仍可暧昧。又如薛宝钗终于做了宝玉的配偶,这固然有悲剧故事情节的必要安排,也实有封建家庭的生活背景。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宝钗是王夫人姊姊的女儿。封建家庭中,祖父祖母尽管是最高权威人物,但对“隔辈人”的婚姻,究竟要尊重孙子的父母的意见,尤其他母亲的意见,因为婆媳的关系是最要紧的。贾母爱孙子宝玉,当然也爱外孙女黛玉,何况黛玉父母已死,贾母对她的怜爱,不言而喻会更多些。如果勉强把她嫁给宝玉,自己死了以后,黛玉的命运还要操之于王夫人之手,贾母又何敢鲁莽从事呢?宝玉的婚姻既由王夫人作主,那么宝钗中选,自然是必然的结果。这可以近代史中一事为例:慈禧 太后找继承人,在她妹妹家中选择,还延续到下一代。这种关系之强而且固,不是非常明显的吗?另外从前习惯“中表不婚”,尤其是姑姑、舅舅的子女不婚。如果姑姑的女儿嫁给舅舅的儿子,叫做“骨肉还家”更犯大忌。血缘太近的人结婚,“其生不蕃”,这本是古代人从经验得来的结论,一直在民间流传着。本书的作者赋予书中的情节,又岂能例外!不管后四十回的作者是谁,我们也应该承认他处理得完全合乎当时的生活背景,而不是专为悲剧性质硬行安排的这种情节。了解这类的种种问题,对于读这部书是有帮助的。但又岂是注释体例所能担负得了的呢?               P55-59

序言

五十年代我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程乙本《红楼梦》作过注,这是解放后第一部注释本。由于我对满族的历史文化、风俗掌故比较熟悉,因此被认为是最合适的人选。但我认为程甲本更符合曹雪芹原意,程乙本在程甲本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动,把很多原来说得含混的地方都坐实了,自以为得意,殊不知曹雪芹本来就是有意写得含混,所以我又向出版社推荐程甲本,为此我又写过《读(红楼梦)札记》和《(红楼梦注释)序》等研究红学的文章,承蒙学术界,特别是红学界的谬赏,这些文章直到现在还经常被人提及并引用。我在这些文章中提到了以下几个主要观点:

在《<红楼梦注释>序》中,我指出读《红楼梦》特别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这也正是注《红楼梦》所要解决的问题,计俗语、服装、器物、官职、诗词、习俗、社会关系、虚实辨别。同时提出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如我认为:“《红楼梦》里的诗和旧小说中那些‘赞’或‘有诗为证’的诗都有所不同。同一个题目的几首诗,如海棠诗、菊花诗,宝玉作的表现宝玉的身份、感情;黛玉、宝钗作的,则表现她们每个人的身份、感情,是书中人物自作的,而不是曹雪芹作的诗。换言之,每首诗都是人物形象的组成部分。”这是就如何全面理解人物形象提出的见解。又如:“宝玉的婚姻既由王夫人做主,那么宝钗中选,自然是必然的结果。这可以近代史中一事为例:慈禧太后找继承人,在她妹妹家中选择(宝钗之母为王夫人之妹),还延续到下一代。这种关系之强而且固,不是非常明显的吗?另外从前习惯‘中表不婚’尤其是姑姑、舅舅的子女不婚。如果姑姑的女儿嫁给舅舅的儿子,叫做‘骨肉还家’更犯大忌……本书的作者赋予书中的情节,又岂能例外!”这就是对《红楼梦》爱情悲剧主题的解释,而且我认为这种解释是最能切中要害的。

在《读(红楼梦>札记》一文中具体分析了《红楼梦》中“所写的生活事物,究竟哪些是真实,哪些是虚构”。如对《红楼梦》所写的年代及地点的扑朔迷离进行了具体的考辨;对《红楼梦》官职中既有虚构的,也有真实的,还有半真半假的进行了梳理;对《红楼梦》中的服装描写进行了研究,指出哪些是实写的,哪些是虚写的:大体看来,男子的多虚写,女子的多实写;女子中少女、少妇的更多实写。并结合对辫式、小衣、鞋子以及称呼、请安、行礼的描写分析了当时的风俗。最后对《红楼梦》为什么要“这样费尽苦心来运真实于虚构”进行了分析。

后来我很少再写红学的文章了,这里面有些复杂的原因。一是1957年我母亲和姑姑先后去世,我没有任何积蓄,办后事的钱都是用《(红楼梦>注释》的稿费,所以一提起《红楼梦》我就老联想起这段伤心的往事。二来我觉得后来的某些红学研究有点不靠谱,仅以七十年代中期发现所谓的曹雪芹故居来说,依我看就属子虚乌有,我在给学生讲课时曾开玩笑说:“打死我我也不相信。”为此我曾写过一首《南乡子》“友人访‘曹雪芹故居’余未克往”:

友人联袂至西郊访“曹雪芹故居”,余因病未克偕往。佳什联翩,余亦愧难继作。一代大文豪。晚境凄凉不自聊。闻道故居犹可觅,西郊。仿佛门前剩小桥。访古客相邀。发现诗篇壁上抄。愧我无从参议论,没瞧。“自作新词韵最娇”。 

我以为与其费劲炒作这种没意义的发现,还不如好好读读《红楼梦》本身,体会一下书中丰富的内容。

后记

作为国学大师的启功先生,不仅是书画大家,也是著名的红学专家。作为清皇室后裔,启功先生熟谙满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于上世纪50年代主持撰写的程乙本《红楼梦注释》,至今是红学研究的必读书。

本书收录了启功先生作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重要论文《读<红楼梦>札记》和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红楼梦》(校注本)所作“序言”(作于1979年秋,收入本书时篇名改为《读<红楼梦>需要注意的八个问题》),前者对《红楼梦》中避忌隐真手法的具体分析发前人所未发,后者则进一步提出了阅读与研究《红楼梦》最具指导价值的八个方面的意见。启功先生去世前一年的《口述历史》中涉及他对《红楼梦》研究的文字,承章景怀先生同意,则作为“代自序”置于本书最前面,供读者参阅。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保持《红楼梦》作品文字特色及启功先生论著的行文习惯,在数字表示与某些字词的用法上,我们采用了尽量保持原貌的办法。

承蒙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慨允将其大作《启功先生论(红>发微》一文收入本书,以便于一般读者更好地认识启功先生红学研究的特点和成就。我们还约请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李宝臣先生就书中涉及的清代礼制风俗进行简明的解说,同时根据内容选配图片73幅,以利于一般读者阅读和理解。

在本书的选题策划和编辑出版过程中,启功先生的学生柴剑虹先生多所襄助,并审阅全稿,在此谨致谢忱。

去年6月30日,启功先生离开了我们。这本小书作为启功先生逝世周年的纪念,谨敬献给启功先生和众多爱戴启功先生的读者朋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启功给你讲红楼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启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051667
开本 16开
页数 9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5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6-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1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411
丛书名
印张 6.2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185
191
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9: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