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在白宫当记者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来自一位优秀新华社记者的采访札记,真实而又充满细节地记录了美国白宫的政治风云、波黑战场及阿富汗战争、中德关系等国际大事件。作者袁炳忠将自己在白宫做记者时,对美国政治、外交、社会、文化进行近距离观察的心得娓娓道来:关于90岁高龄的白宫女记者的传奇生涯;一个移民在白宫外抗议30载的辛酸故事;对美国两任总统克林顿和布什的比较分析;对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的预测展望,希拉里可能成为一个改变美国历史的女人。作者还向我们详尽地展现了在波黑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惊心动魄的采访历险等等。本书的部分篇章曾《参考消息》《环球》《国际先驱导报》上登载,并获得过多项国家新闻奖。

内容推荐

在本书中,作者向我们讲述了诸多国际新闻事件中鲜为人知的细节:90岁高龄的白宫女记者的传奇生涯;在白宫外抗议数十载的移民的辛酸故事;对美国两任总统克林顿和布什的比较分析,预测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等等,部分篇章曾获得国家新闻奖。

目录

序言

用大众的眼睛看世界

有一种大家之气漂浮在他的文章中

第一章 白宫:前所未闻的故事

走进白宫新闻厅

轮椅上的白宫记者

美国总统的女邻居

克林顿绯闻采访札记

美国第42任总统克林顿——永不放弃

希拉里——美国第一位女总统?

在江泽民主席出访美国的日子里

2000年大选的故事

执政百日看布什的外交出击——东一榔头 西一棒子

第二章 手记:没有硝烟的战斗

美国枪患采访记

在波黑第二战场采访

遭遇西雅图

奔向热那亚

静静的卡尔加里

记者大战喀布尔

塞洛高低静悄悄——德国战后60年的反思路

第三章 人物:从来纨绔少伟男

波黑前总统采访札记

等待阿富汗人民的选择

德国前总理施密特的中国情

默克尔与施罗德——巾帼不让须眉

与原民德总理莫德罗一起吃完餐——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索菲娅·罗兰印象记

记旅美中国女画家候海鸥——生命·绘画·爱情

第四章 阿富汗日记:饥饿的国家

从伊斯兰堡到喀布尔

中国使馆复馆记事

夜巡

过年

悲凉巴米扬

孤儿院

告别阿富汗

后记

试读章节

在美国的记者群中,白宫记者是最神气的一族。各大新闻机构总是挑选最精明能干、最富有经验的记者驻扎在白宫。他们反应敏捷,新闻敏感性强。尤其是电视台的记者,更需要良好的综合素质。他们不仅要随时能够提问出有水平的问题,而且也必须能够快速回答主持人的即席提问。在这里,记者已经不仅仅是在搞新闻,而是在参与政治,参与监督美国总统的言行和政府的政策。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也是政治家,是无冕之王。

白宫记者又是特殊的一族。有的人一干就是数十年,白宫的主人换了,但白宫的记者经常还是那些人。很多时候是美国总统先认识记者的。有的总统在进白宫之前就要先熟悉白宫记者的名字,了解他们的背景。

总统最喜欢记者,因为他们可以为他说话,为他宣传,通过他们,总统可以树立自己的形象,宣传自己的政策主张。所以在华盛顿当记者,你不必到处打听新闻,政府官员和发言人、新闻公报和报纸、电台、电视台,每天一股脑儿地向你灌来,你去记者会,那些巧舌如簧的发言人和政客们不是担心你问什么令他尴尬的问题,而是生怕你不去,生怕你不问问题。白宫更是耐心地回答每一位记者的问题,只要不怕烦,你就问吧。

但是总统又最害怕记者,因为他们总在鸡蛋里挑骨头,随时都有可能将白宫内丑陋的地方暴露出来,使总统威风扫地,甚至会使总统灰溜溜地离开白宫,1972年尼克松挥泪别白宫的始作俑者就是《华盛顿邮报》的记者。白宫记者是白宫的喇叭,又是白宫的耙粪者。总统对他们有一种又喜欢、又讨厌的复杂心情。

最明显的例子是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丑闻。1998年初,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丑闻闹得沸沸扬扬。一天,克林顿在白宫东厅与英国首相布莱尔举行大型记者招待会,记者纷纷举手提问题。克林顿对记者是比较了解的,他清楚哪位记者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他想利用记者澄清他的立场,又担心记者提出过于尖锐的问题而露馅。因此,他极力避开CNN驻白宫记者沃尔夫·普利策和美国广播公司(ABC)的塞谬·多纳尔森。

但是,在被他点到的记者站起来之前,大胡子沃尔夫早已在第一排站立了好久,并抢先提了问题。果然,沃尔夫的问题使克林顿哭笑不得。沃尔夫问:“莱温斯基小姐本来是一个普通人,因为您而改变了一生的命运,请问您自己感觉如何?”克林顿右手支着下巴,无可奈何地连声说:“很好,很好。”在克林顿被迫承认与莱温斯基有染之后,记者更是毫不留情地穷追不舍。直到后来,克林顿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很认真地请求记者不要在纠缠这些事了,希望新闻媒体将重点转移到国家大事上来,记者们最终还是听了总统的话,第二天的报纸几乎全部报道了美国的社会问题。

美国记者提问题也并非随心所欲,当遇到重大事件,有些问题的提出是有预谋、有策划的。有时,记者之间也会提前商量好,由谁提什么问题。《华盛顿邮报》的记者克茨回忆说,1997年5月,白宫记者随克林顿访问欧洲。当时美国国内开始炒作保拉·琼斯与克林顿的桃色新闻,琼斯状告克林顿性骚扰。5月27日,最高法院就克林顿请求豁免权一事做出了裁决。7位法官一致同意,克林顿总统应该出庭接受调查。正在法国访问的克林顿和美国代表团的其他成员们心情都很沉重。尽管如此,克林顿表面看来仍然十分从容,在外交场合依然风度翩翩。但这时,克林顿和白宫发言人麦柯里最担心的就是记者会问到琼斯事件。因为毕竟是世界超级大国的总统,在外交场合被问及桃色新闻事件毕竟不是件光彩的事情。

在访问荷兰时,随行记者像往常一样,组成一个小型的采访小组,其中就有美联社记者荣,福尔尼尔。在国外采访,通讯社记者总是被优先安排提问问题。但是福尔尼尔接到编辑部的命令,在记者招待会上不许提问有关琼斯事件的问题,这是美联社高层的决定。这个采访小组后来商量,决定让合众国际社的一位记者在照相的时间提问这一问题,但是他也没有提问。关键时候,崇尚自由的美国记者也注意维护国家领导人的形象。  新闻看起来客观,但是问什么问题,什么时候提问,让什么人提问,就已经体现出了新闻的不客观。不同的记者,不同的国籍,不同的背景看到同一个事件,描写同一个人物,就会写出完全不同的、但又是完全客观的新闻。这正如盲人摸象,人的认识永远是有局限的。新闻的客观、公正完全是相对的,美国的新闻体系更是如此。

P11-12

序言

答应袁炳忠好久了,要为他的新书写点东西,但总是因为工作,还有别的事情,没有落笔。其实每天也在写很多的东西,但是一想到这篇东西是为了朋友的新书而写,就变得不知道如何开始。

认识袁炳忠应该是他还在美国驻站的时候,不过那个时候,因为采访的日程紧张,只是匆匆点点头,算是认识了。之后再见面,应该是在阿富汗了。在阿富汗的那个小年夜是和袁炳忠他们一起过的,虽然时间不长,但在单调乏味的阿富汗,我们的生活多了些许温馨和快乐。当然他也没忘了对我做的、错把苏打当淀粉以致味道发苦的牛肉丸子写上一笔。大家看了这本书,就会发现,我们经常出现在同一个新闻场合,因为我们都是记者。

不过我们又有一点点不同,因为我是电视记者,而他则是在国家通讯社工作。说实话,我非常地羡慕他,因为只有他们,才能够有机会每几年在一个国家常驻,不像我们,在每个地方只是蜻蜓点水一下,也许用了最速成的方法去了解一个国家的高层运作。但是对于这个国家,这个地方的人和文化,却从来没有时间去了解。但是袁炳忠他们就不一样了,他们有这样的机会,有足够的时间,同时因为他们所工作的这个机构,使得他们有了更多的机会。

原本这只是一种感觉,但是看了他写的东西之后,更加论证了我的这种感觉。他的文章,他的报道,他所经历的事情,他所见过的人,就连我这个自认为采访机会已经很多的人,也要感到一点点的嫉妒。和这样的记者相比,我想说,我所经历的还是不够多。

和电视记者比较,像袁炳忠这样的记者是寂寞的,因为大家看不到他们的样子,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但是我们所读到、看到、听到的大部分新闻,却都是他们这样的记者从第一线写回来的。也许有的报道前面会出现一下他的名字,但是说实话,又有多少人会记得他们的名字呢?但是,也许记者只有把自己隐藏在新闻背后,让文字说话,才能最清晰地保留历史的真实。很欣赏他说的“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记者是历史的见证人”。这是他对新闻的态度:当你的笔下,展示了真实,记录下了历史,名字是否能留下也许并不是那么重要了。

在这个行业做了这么久,坚持了这么久,我想大家身为同行,我应该猜得没有错,那就是他对于这个行业的热爱。而现在,袁炳忠终于把自己过去的经历写咸了一本书,我想,对于他自己来说,是一种满足,对于读者来说,也是一种幸运。做记者确有这样的便利,在记载别人的历史的同时,也在一篇篇报道中记录了自己的人生的轨迹和脉络。从日內瓦到华盛顿,从喀布尔到柏林,从波黑和谈到阿富汗战争,从美国人选到德国人选。这本书真实而细致地向我们讲述了他在一个个历史事件的风口浪尖所经历的点点滴滴,那些都是一般人所不知道的新闻背后的故事。

记者有很多种类型,有的咄咄逼人,有的循循善诱,我想最大限度的让受访者接受进而倾诉,才能算是个好记者。而无论是德国前总理施密特、意大利影星索菲娅,罗兰等政要、名人,还是平凡的普通人,所有被他采访过和他接触过的人都会和他成为好朋友,这才是作为一个记者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

虽然他去过十几个国家,虽然他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直接见证人,虽然他采访过许多首脑政要,但他朴实无华,真诚待人。这正是做记者所需要的,客观、真实地记录历史,没有奢华修饰,没有夸张吹嘘。这本书就像袁炳忠的为人,平实的笔触下,展示的是不平凡的历史。

希望大家能够和我一样喜欢他的这本书,记者就像大众的一只眼睛,代表着大众去看这个世界。

后记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记者是历史的见证人。做记者十多年来,我走过近40个国家,这些文字如实地记录着我经历过的人和事,上至总统,下至乞丐;有国家元首参加的国际会议,也有平民百姓的抗议活动,平常又不平常,是现实也是历史。

记者是一个飘泊的职业,尤其是做国际新闻记者,总是要远离家乡,远离祖国,远离亲朋好友,在异域的社会里感受灵魂的孤独。书中的这些人和事不仅淡化了我飘泊中的孤独,也让我体验到名人与普通人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体会到他们对生命、对生活的渴望,对事业、对信仰的追求,体会到一些生命的实质、意义以及人世的沧桑。

知道自己才疏学浅,所以更加踏踏实实地去写,力争做到客观和真实。没有虚话,没有假话,没有大话;没有粉饰,没有雕琢;不夸张自己,也不夸张别人。我只想如实地记下我做记者的经历和感受,把那些真实的故事告诉大家,在阅读别人的同时,把脉自己的命运;在暸望外面的世界的同时,感受自己的生活。“天子营国家,乞人号饔飨,分位霄壤也,而焦思何异焦声?”。认识名人,感知历史,做平凡人、平凡事,享受平淡的生活,在平淡中体味起起伏伏的人生。这是我做记者以来的一点感受,一点收获,我愿意与读者分享。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我内心深处的感恩之情也越来越多,此书的出版也让我想起许多要感谢的人。我要感谢我的父母,尤其是在此书出版之前不久永远离开了我的父亲,他时时都在提醒我:心有多大,人生的舞台就有多大;心有多宽,人生的道路就有多宽。即使在临终的病榻上,他还惦记着我的工作,用微弱的声音对我说:“你不是我一个人的,你是国家的,快去上班吧。”他永远站在我的身后,望着我,支持我。我要感谢妻子,她是此书的第一读者,也是我事业的坚定支持者;我要感谢著名作家苏叔阳老师在百忙中为此书写序,感谢“战地玫瑰”闾丘露薇在孕育生命、工作又繁忙的同时还在帮助我;感谢本书出版社的李杰先生,他为此书的出版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感谢我在北京、日内瓦、华盛顿、阿富汗以及德国的所有的同事和朋友们,他们的情义是我永远的财富;更要感谢新华社多年来对我的培养,正是“新华社记者”这顶用责任和荣誉编织的桂冠使我在任何困难面前不会退缩,在一个又一个报道任务面前不敢懈怠。

袁炳忠

2006年4月18日于德国柏林

书评(媒体评论)

现在,袁炳忠终于把自己过去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我想,对于他自己来说,是一种满足,对于读者来说,也是一种幸运。做记者确有这样的便利,在记载别人的历史的同时,也在一篇篇报道中记录了自己的人生的轨迹和脉络。从日内瓦到华盛顿,从喀布尔到柏林,从波黑和谈到阿富汗战争,从美国大选到德国大选,这本书真实而细致地向我们讲述了他在一个个历史事件的风口浪尖所经历的点点滴滴,那些都是一般人所不知道的新闻背后的故事。

                         ——闾丘露薇

这是代表一个堂堂大国的提问者,信息传播者,一个伟大民族的耳朵和眼睛。他的靠山让他既充满自尊又谦虚谨慎,端庄又智慧。他的文章没有猎奇与炫耀,平实地述说他每一次采访的经历,新奇却又稍稍忐忑,和所有普通人第一次经历的心态相同。于是,读者就像紧跟在他身边,甚至拉着他的手跟他一起前往,和他一道观察、聆听、提问。于是,你在亲切的氛围中获得了阅读的满足。亲切,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

                          ——苏叔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在白宫当记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袁炳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678699
开本 16开
页数 2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06-07-01
首版时间 2006-07-01
印刷时间 2006-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3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35
159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7:0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