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李树峻太极拳坊/太极文化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适合太极拳学习者或对其感兴趣者阅读。全书内容丰富,共分三部分:太极传人李树峻的习武经历、太极文选、太极释义、太极功夫和太极体用选录。故事情节生动,图文并茂,语言通俗易懂,可读性、可操作性都很强。

内容推荐

本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介绍了民间拳坊的太极拳人李树峻的习武经历、太极文选及其太极释义,该部分内容故事情节性强,语言平实、通俗,可读性很强;中篇为太极功夫系列,图片和文字同步介绍,可操作性强;下篇为太极体用选录,主要介绍了其练习太极拳后所悟的心得。

目录

序一 将门虎子 太极后贤一一李秉慈

序二 宏扬国粹 期盼人才一一门惠丰

序三 国人要有“国术”意识一一孙伯彦

序四 太极拳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门学问一一陶济生

序五 师门一幸事 武坛添佳篇一一王大勇

序六 隐显行藏一太极一一梅墨生

序七 了却师父毕生的心愿一一阎 芳

序八 青少年成长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一一刘 剑

序九 李树峻先生太极拳钩沉之意义一一钟东

上篇 来自民间拳坊的太极传人

一、李树峻习武经历

曾经沧海难为水

二、李树峻太极文选

 1.损之又损演太极

 2.谈太极拳之“松”

 3.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三、李树峻太极释义

太极拳相关知识解答

中篇 李树峻太极功夫系列 

一、传统吴式太极拳

二、传统陈式太极拳

三、传统吴式太极刀(太极十三刀) 

下篇 太极体用选录

一、太极拳初级阶段拆招练法

二、王子英传吴式太极拳四角推手

三、太极刀对太极枪拆招

四、弟子习拳心语(六则) 

五、李树峻家乡行

六、《太极拳谱》节选

七、李树峻“陈、吴太极拳”传承脉络

后记

试读章节

说来话长,我家祖籍山东掖县(今莱州),是一个平原而临海的富饶之地,这是一方乡风淳朴、人情淳厚的热土,这里的人们崇文尚武,十里八乡的人都称这里是“拳窝子”。从清末、民国到现在,武林高手辈出,仅太极拳就出现了王茂斋、王子英、修丕勋及家父等诸多大家。

我的父亲李经梧,也是自幼就酷爱武术,他从十四岁就闯关东,并与结拜兄弟孙枫秋一起拜在刘子源门下习弥踪拳。他为人行侠仗义,一天晚间在与孙枫秋回家的路上,见几个酒气熏天的外国人拦着一个中国女子,不让走,而且动手动脚。兄弟二人路见不平,挺身而出,与外国人大打出手,使中国女子脱离险境,但却遭到租界当局的通缉。哈尔滨呆不下了,他们辗转来到当时的北平,兄弟俩合伙在西单开了一家“五洲百货店”。创业的艰难挡不住他们对武术的喜爱和追求。进北平前,师父刘子源特别叮嘱:“北平武林藏龙卧虎,尤以太极拳为最,如有机缘,一定要接触太极拳”。因此,家父对太极拳格外留意,后经气功大师胡耀贞及其他人的介绍,拜在吴式太极拳名师赵铁庵和陈式太极拳名师陈发科门下,据说家父在向两位太极宗师学艺前,曾与师爷们接手较技,本来是一身功夫的家父竟无法施展,用家父的话形容就是“跟赵师爷交手时拳拳落空,像掉进陷阱一般”。“跟陈师爷交手时,则无处下手,若硬进则跌出更远”。得遇明师后,家父特别兴奋,并按武林规矩磕头行拜师大礼。

在那个时代,陈式拳历来是家族式的传承,且传男不传女,当时陈老先生也一直是只教学生,不收徒弟,更没有拜师的程式。后在家父和和孙枫秋等人的一再要求下,陈发科破例参照吴式拳门的拜师规矩,家父与孙枫秋、宋麟阁、刘金生、田秀臣五人向陈发科递帖磕头,成为了陈发科师爷的首批人室弟子。在陈、吴前辈们的合力栽培下,家父的拳艺大进,渐渐的,“李经梧”的名字在陈、吴的门人中无人不知。

P4

家父是一个非常尊师重道的人,对师父及其家人的生活,家父都无微不至地照料。我小的时候,记得当时家里在保证我一个人吃上“洋白面”的情况下(当时我是正长身体的孩子,全家人都宠我,家中其他人大部分时间要吃“共和面”。)家父每月都要给陈师爷家送去两袋,即便自家吃不上,也要给师父送去,可见师徒之间感情极深。

家父正式教我练拳是在上世纪40年代末,当时,家父回山东老家’赋闲”,这段时间,在家乡教了一批弟子,我8岁那年,家父就教我练拳了。家父秉性严谨,教拳时,更是一丝不苟,跟他学拳的本村人,加上十里八乡的追随者,少说有数十人,为了培养、指导我练拳,父亲每次教拳,都一定要我在场。只要他一有空,就看着我练拳,手里拿着木剑,哪个动作不规范,如肩肘未松开,或势子没下去,“啪”就是一剑。有一次一剑打的我浑身直哆嗦,至今还记忆犹新,真可谓“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为了增加我练拳的兴趣,家父特意将我表哥刘云宽等叫过来与我为伴,一起练拳。练站桩时,家父先将我的姿势摆正,如“抱七星桩”、“揽扎衣桩”、“登山桩”等,定好不动,再来摆我表哥和其他伙伴的姿势,都摆好后,再统一看表定时,如果定时为5分钟,我则已经多站了2分钟。我常常是站桩站到抬不动腿,要靠大姐把我抱到床上为我揉站僵了的腰腿, 这时我母亲和姐姐往往心疼得直落泪,但都不敢劝我父亲。

P5

序言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几千年的积淀,逐渐形成的一种民族精神,至今还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古代哲学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之一,其中“一阴一阳谓之道”、“万物负阴而抱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两点论的代表。凡是属于温热的、上升的、明亮的、兴奋的、轻浮的、活动的等方面的事物或现象,皆属于阳的范围;凡是属于寒冷的、下降的、晦暗的、抑制的、静止的等方面的事物或现象,皆属于阴的范畴。“阴阳”两大基本要素“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在对立面的统一和相互作用中,推动事物的变化和万物的生化。传统哲学还讲求“时中”和“权变”,“执其两端而用其中”,“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要在两个对立面中求得一种相对平衡,顺势而为,随着外界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思路和行为方式,等等。

有缘结识太极拳以后,感觉这个拳种非常有特点,它很有文化品位,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每个动作、每个瞬间,都是处在几种相反相成的力量作用下,在相互牵制和对抗中进行的。太极拳顺从阴阳变化之理,在一招一式运作之中,阴中含阳,阳中具阴,阴阳互变,相辅而生,把虚实、动静、刚柔、快慢、开合、屈伸有机结合,整体动作柔和平稳,舒展大方,像行云流水,洒脱自然,看着运动量不大,打完了微微一身汗,浑身舒服放松,流汗不气喘,起到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作用,确实适合各种年龄段的人锻炼,是真正的有氧健身运动。对于多数人来说,练拳主要是为了健身。我患有多年的高血压病,按照练习太极拳“心静”、“体松”、“用意不用力”的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习练以后,感到身体素质有了很大改善,而且练拳中有很多乐趣,可以体验一下其中的哲理,并将其运用到其他方面。

在古代,练拳可以御敌为国、维护治安、强身自卫。随着社会的进步及现代兵器的发明发展,太极拳的技击作用已经不如从前了,但太极拳技击仍然是一种良好的运动形式。练拳人在技击中,将拳架中的招法拆散运用在实战之中,变招法为本能,全无招法于心,随心所欲,随人而动。看了一些前辈推手的录相,觉得真是有些高深莫测,两个人搭上手,化不开劲者就被重重弹出。究其原因是因为太极拳皆系圆圈组成,每一个招式既是攻击,也是招架,可以说整体都是攻击和招架的方法,也可以说整体都没有攻击和招架的方法。“一静无有不静,一动百骸皆随”。“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太极拳不主动出击别人,是以静制动,后发制人,当遭到别人攻击时,可以后发先至,完全符合中华民族的性格,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读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给人的感觉犹如读一部哲学讲义,一部兵书,受益匪浅。

我有幸看过李树峻练拳,觉得气势很大,给人的感觉是完整一气、上下相随、内外相合,每一招每一式都在演绎着丰富的哲理,给人一种行云流水、自然舒畅之感。现在练太极拳的人很多,研究太极拳理论的人也不少,但是能把拳理融人到动作中,通过动作充分体现拳理的人不是很多。通过明师的指点和多年的训练,李树峻能够把本门的技艺与哲理融合在一起,变成自己的本能,是一个把拳理和动作紧密结合的大家,一名能够随心所欲发挥技艺而又处处暗合拳理的高手。

太极拳不单是一种技艺,更是一门学问,很高深的一门学问。太极拳是起源于、成熟于中国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就像可以当作艺术去欣赏的中国书法一样,确实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品。正如汉字的“武”字只可意会一样,太极拳的内涵似乎无法言表。也正如文字体系有一个发展过程一样,太极拳的体系也有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普及弘扬太极拳,需要各方面人才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衷心希望李树峻老师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太极拳的普及传播,为太极拳事业的蓬勃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在社会、在世界产生良性循环的影响力。

后记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对于几位太极宗师的关怀,只有用诗经上这几句话,才能表达我对他们的追思仰慕之情。当我决定出这部书的时候,几位先师的音容笑貌一直在我脑海中浮现,仿佛我又回到了他们身边。

本书的问世,一则为了缅怀家父和几位师爷,二则为终吾所愿,希望在有生之年,能为太极拳艺的传播和发展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中华武术,以其博大精深,意境深邃而屹立于世界武林,特别是太极拳,堪称中华精神之瑰宝,修身之发要,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习武不仅要健身自卫,更要利益民众、利益社会。太极文化来自于社会民众,也应归之于社会民众,我等更不可有一己之私。

本书意在弘扬传统武学,以利民众,以飨后学。我以一瓢之饮,来论大海意味,其浅疏显而易见。只能说传达了自己的一点真实体会而已,欢迎读者、同道有以教我。

本书付梓之际,得京城陈式拳掌门冯志强师叔亲为题词,并得吴式拳掌门李秉慈师叔亲为作序,甚为感激。他们追忆往事如数家珍,谈起与家父的交谊,仍情不自禁,对我的期望和祝愿,更使我备受鼓舞。

为本书作序者尚有门惠丰教授、刘剑书记、孙伯彦、王大勇、梅墨生师弟和阎芳师妹等;题词的尚有王培生师叔的高足高壮飞师兄、本门的梅墨生师弟等;作为书法家的梅墨生先生专门为本书题写了书名,本书的拳照及器械照片由我的再传弟子郑焱桐拍摄,摄影家王志中、周伯林及我的再传弟子雪松拍摄了其他相关图片,还有责任编辑单颖师弟,为本书的编辑出版均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并得到中国海关出版社大力支持协助,使本书得以出版问世。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谢意。

李树峻记于丁亥年春

书评(媒体评论)

练太极拳的人很多,除去那些晨练的老人,真正拜师学艺的年轻人也不少,但其中能得到明师指点,又能刻苦练习而学有所成的人并不多。李树峻就是这不多的人当中的一个。他自幼随父亲李经梧练拳,后又得到陈发科、王子英、杨禹廷等前辈的亲自传授,加上自己的刻苦努力,青少年时即获得两次北京市武术比赛的太极拳冠军。可惜后来因故淡出武林。现在,这位蛰伏多年的太极传人要重返武林了,他所见证的历史,他所传承的技艺,是弥足珍贵的,是值得我们阅读、了解和珍藏的。

     ——冯雪松

李树峻不可多得,本书不可多得,这是因为民间心传口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多得。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当初杨露禅在陈家沟学来的东西就是不同凡响,因此才打遍京城无敌手,人称“杨无敌”;因此才被家乡的人戏称:老禅从陈家沟办来了”好货”。

陈发科的炮捶,王子英的推手,历来被拳家所推崇。他们的传人李树峻来自民间拳坊,太极精品从拳坊合盘端出,奉献于读者面前。

       ——单颖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李树峻太极拳坊/太极文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树峻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海关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653345
开本 16开
页数 43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7-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体育运动-体育理论与规则
图书小类
重量 0.7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852.11
丛书名
印张 30.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41
160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5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