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老老恒言/中医临床必读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老老恒言》又名《养生随笔》,清代著名养生学家、文学家曹庭栋著,是一部养生学专著。该书集清以前中医养生学理论之大成,是老年养生的经典著作之一。在我国社会进入老龄化的今天,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是中医养生教学、临床、科研工作者及老年人的必读之书。

本次是以清乾隆三十八年癸巳自刻本为底本进行整理出版。为便于读者学习和理解全书的内容,撰写了导读,并于书后附有方剂索引,以便查阅。

内容推荐

《老老恒言》又称《养生随笔》,清代著名养生学家、文学家曹庭栋著,是汇集清以前各家养生思想,并结合作者自己的切身体会,总结编纂而成的养生学专著。分别从饮食起居、精神调摄、运动导引、服药卫生、预防疾病等方面,阐述老年养生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方法。作者养生理论始终贯穿“道贵自然”的思想,主张养生应顺应自然,生活习惯应合四时阴阳,并且紧密结合老年人自身的特点,把养生寓于日常生活琐事之中。全书共5卷,前4卷涉及饮食起居及日常用品的保健措施。第5卷为粥谱,粥分上、中、下三品。作者非常重视养静和顾护脾胃的重要性,并力推粥食在养生中的重要地位。所述内容具体生动、切实可行。本次是以清乾隆三十八年癸巳自刻本为底本进行整理出版。为便于读者学习和理解全书的内容,撰写了导读,并于书后附有方剂索引,以便查阅。

目录

卷一

 安寝

 晨兴

 盥洗

 饮食

 食物

 散步

 昼卧

 夜坐

卷二

 燕居

 省心

 见客

 出门

 防疾

 慎药

 消遣

 导引

卷三

 书室

 书几

 坐榻

 杖

 衣

 帽

 带

 袜

 鞋

 杂器

卷四

 卧房

 床

 帐

 枕

 席

 被

 褥

 便器

卷五

 粥谱说

择米第一

择水第二

火候第三

食候第四

 上品三十六

 中品二十七

 下品三十七

引用书目

方剂索引

试读章节

安  寝

少寐乃老年大患。《内经》谓卫气不得人于阴,常留于阳,则阴气虚,故目不瞑。载有方药,罕闻奏效。《邵子》日:寤则神栖于目,寐则神栖于心。又日:神统于心,大抵以清心为切要,然心实最难把捉,必先平居静养,入寝时,将一切营为计虑,举念即除,渐除渐少,渐少渐无,自然可得安眠。若终日扰扰,七情火动,辗转牵怀,欲其一时消释得乎!

《南华经》日:其寐也魂交;养生家日:先睡心,后睡目。俱空言拟议而已。愚谓寐有操纵二法:操者,如贯想头顶,默数鼻息,反观丹田之类,使心有所着,乃不纷驰,庶可获寐;纵者,任其心游思于杳渺无朕之区,亦可渐入朦胧之境。最忌者,心欲求寐,则寐愈难,盖醒与寐交界关头,断非意想所及。惟忘乎寐,则心之或操或纵,皆通睡乡之路。

《语》曰:寝不尸。谓不仰卧也。相传希夷安睡诀:左侧卧则屈左足,屈左臂,以手上承头,伸右足,以右手置右股问;右侧卧反是。《半山翁诗》云: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此果其睡方耶?依此而卧,似较稳适,然亦不得太泥,但勿仰卧可也。

《记·玉藻》曰:寝恒东首。谓顺生气而卧也。《保生心鉴》曰:凡卧,春夏首宜向东,秋冬首向西。愚谓寝处必安其常,《记》所云恒也,四时更变,反致不安。又日:首勿北卧。谓避阴气。《云笈七蕺》日:冬卧宜向北。又谓乘旺气矣。按:《家语》曰:生者南向,死者北首,皆从其初也。则凡东西设床者,卧以南首为当。

卧不安,宜多反侧,卧即安,醒时亦当转动,使络脉流通,否则半身板重,或腰肋痛,或肢节酸者有之。按:释氏戒律,卧惟右侧,不得转动,名吉祥睡。此乃戒其酣寐,速之醒也,与老年安寝之道正相反。

胃方纳食,脾未及化,或即倦而欲卧,须强耐之。《蠡海集》日:眼眶属脾,眼开眶动,脾应之而动;又日:脾闻声则动,动所以化食也。按:脾与胃,同位中州,而膜联胃左,故脉居右而气常行于左,如食后必欲卧,宜右侧以舒脾之气。《续博物志》云:卧不欲左胁,亦此意。食远则左右胥宜。

觉须手足伸舒,睡则不嫌屈缩。《续博物志》云:卧欲足缩是也,至冬夜愈屈缩则愈冷。《玉洞要略》日:伸足卧,一身俱暖。试之极验。《杨诚斋雪诗》云:今宵敢叹卧如弓。所谓愈屈缩愈冷,非耶。

就寝即灭灯,目不外眩,则神守其舍。《云笈七蕺》日:夜寝燃灯,令人心神不安;《真西山卫生歌》日:默寝暗眠神晏如。亦有灭灯不成寐者,锡制灯笼,半边开小窦以通光,背帐置之,便不照耀及目。

寝不得大声叫呼。盖寝则五脏如钟磬不悬,不可发声,养生家谓多言伤气,平时亦宜少言,何况寝时?《玉笥要览》日:卧须闭口,则元气不出,邪气不入。此静翕之体,安贞之吉也,否则令人面失血色。

头为诸阳之首。《摄生要论》日:冬宜冻脑。又日:卧不覆首。有作睡帽者,放空其顶即冻脑之意。终嫌太热,用轻纱包额,如妇人包头式,或狭或宽,可趁天时,亦惟意所活。

P1-3

序言

中医药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是科学与人文融合得比较好的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只要遵循中医药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只要把中医理论知识的深厚积淀与临床经验的活用有机的结合起来,就能培养出优秀的中医临床人才。

近百余年西学东渐,再加上当今市场经济价值取向的作用,使得一些中医师诊治疾病,常以西药打头阵,中药作陪衬,不论病情是否需要,一概是中药加西药。更有甚者不切脉、不辨证,凡遇炎症均以解毒消炎处理,如此失去了中医理论对诊疗实践的指导,则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医临床人才。对此,中医学界许多有识之士颇感忧虑而痛心疾首。中医中药人才的培养,从国家社会的需求出发,应该在多种模式多个层面展开。当务之急是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要倡导求真求异,学术民主的学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立了培育名医的研修项目,首先是参师襄诊,拜名师制订好读书计划,因人因材施教,务求实效。论其共性则需重视“悟性”的提高,医理与易理相通,重视易经相关理论的学习;还有文献学、逻辑学,生命科学原理与生物信息学等知识的学习运用。“悟性”主要体现在联系临床,提高思想思考思辩的能力,破解疑难病例获取疗效。再者是熟读一本临证案头书,研修项目精选的书目可以任选,作为读经典医籍研修晋阶保底的基本功。第二是诊疗环境,我建议城市与乡村、医院与诊所、病房与门诊可以兼顾,总以多临证多研讨为主。若参师三五位以上,年诊千例以上,必有上乘学问。第三是求真务实,“读经典做临床”关键在“做”字上苦下功夫,敢于置疑而后验证、诠释进而创新,诠证创新自然寓于继承之中。

中医治学当溯本求源,古为今用,继承是基础,创新是归宿,认真继承中医经典理论与临床诊疗经验,做到中医不能丢,进而才是中医现代化的实施。厚积薄发、厚今薄古为治学常理。所谓勤求古训、融汇新知,即是运用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以显著的疗效、诠释、求证前贤的理论,寓继承之中求创新发展,从理论层面阐发古人前贤之未备,以推进中医学科的进步。

综观古往今来贤哲名医均是熟谙经典,勤于临证,发遑古义,创立新说者。通常所言的“学术思想”应是高层次的成就,是锲而不舍长期坚持“读经典做临床”在取得若干鲜活的诊疗经验的基础上,应足学术闪光点凝聚提炼出的精华。笔者以弘扬巾医学学科的学术思想为己任而决不敢言自己有什么学术思想,因为学术思想一定要具备有创新思维与创新成果,当然是在继承为基础上的创新;学术思想必有理论内涵指导临床实践,能以提高防治水平;再者学术思想不应是一病一证一法一方的诊治经验与心得体会。如金元大家刘完素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自述“法之与术,悉出《内经》之玄机”,于刻苦钻研运气学说之后,倡“六气皆从火化”,阐发火热病证脉治,创立脏腑六气病机、玄府气液理论。其学术思想至今仍能指导温热、瘟疫的防治。非典型传染性肺炎(SARS)流行时,运用玄府气液理论分析证候病机,确立治则治法,遣药组方获取疗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福群众。毋庸置疑刘完素是“读经典做临床”的楷模,而学习历史,凡成中医大家名师者基本如此,即使当今名医具有卓越学术思想者,亦无例外,因为经典医籍所提供的科学原理至今仍是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准则,至今仍葆其青春,因此“读经典做临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值得指出,培养临床中坚骨干人才,造就学科领军人物是当务之急。在需要强化“读经典做临床”的同时,以唯物主义史观学习易经易道易图,与文、史、哲,逻辑学交叉渗透融合,提高“悟性”指导诊疗工作。面对新世纪东学西渐是另一股潮流,国外学者研究老聃、孔丘、朱熹、沈括之学,以应对技术高速发展与理论相对滞后的矛盾日趋突出的现状。譬如老聃是中国宇宙论的开拓者,惠施则注重宇宙中一般事物的观察。他解释宇宙为总包一切之“大一”与极微无内之“小一”构成,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大一寓有小一,小一中又涵有大一,两者相兼容而为用。如此见解不仅对中医学术研究具有指导作用,对宏观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的链接,纳入到系统复杂科学的领域至关重要。近日有学者撰文讨论自我感受的主观症状对医学的贡献和医师参照的意义;有学者从分子水平寻求直接调节整体功能的物质,而突破靶细胞的发病机制;有医生运用助阳化气,通利小便的方药能同时改善胃肠症状治疗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胃炎,还有医生使用中成约治疗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运用非线性方法,优化观察指标,不把增生前列腺的直径作为惟一的“金”指标,用综合量表评价疗效而获得认许,这就是中医的思维,要坚定地走中国人自己的路。

人民卫生出版社为了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立的培育名医的研修项目,先从研修项目中精选20种古典医籍予以出版,余下50余种陆续刊行,为我们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只要我们“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就会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学有所进、学有所成。治经典之学要落脚临床,实实在在去“做”,切忌坐而论道,应端正学风,尊重参师,教学相长,使自己成为中医界骨干人才。名医不是自封的,需要同行认可,而社会认可更为重要。让我们互相勉励,为中国中医名医战略实施取得实效多做有益的工作。

王永光

2005年7月5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老老恒言/中医临床必读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清)曹庭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7076227
开本 32开
页数 10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4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1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R161.7
丛书名
印张 4.2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03
140
5
整理 王振国//刘瑞霞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4:1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