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向爷爷爸爸学做编辑/书林守望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书林守望”丛书是一项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老编辑经验的拯救性文化工程,旨在反映编辑经验的深厚积淀,探讨编辑研究的独到心得,展示编辑境界的高尚追求,讲述编辑职业的文化魅力,体现编辑创造的不同个性。丛书约请范用、方厚枢、吴道弘、赵洛、林穗芳、熊国桢、邵益文、林君雄、周奇、王维玲、潘国彦、陈芳烈、郑一奇、聂震宁、邓中和等著名编辑家参与著述。

本书详细描述了叶圣陶、叶至善、叶小沫祖孙三代人毕生从事编辑工作的历程。

内容推荐

“书林守望”丛书中有编辑家编辑《鲁迅全集》《茅盾全集》《巴金全集》的背后故事和经验谈,有编辑家与一些著名作家的交往纪实,有一批文学名著诞生经过的追记,有与书结缘的妙趣横生的回忆文章,有对书评写作与赏析之道的精彩讲述,有对破解编辑工作难题的悉心指点,有对出版管理,特别是文化、精神管理的创见,也有对书籍装帧设计的探讨,内容非常丰富。这些编辑家凭借数十年的从业经验,娓娓道来,述说他们“为书籍的一生”。他们的著述,对新一代出版人和广大读者而言,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本书作者叶小沫为叶圣陶之孙女,她通过长期的编辑工作实践取得的成绩,既有自己的勤奋努力,又有父辈教育的得天独有的条件。本书还有回忆录的亲切内容,提供了研究叶氏父子编辑思想的有价值资料,为读者亲近大师,添一通途,也为《书林守望丛书》拓展了编辑的话语空间。

目录

三代人的编辑情结——叶小沫《向爷爷爸爸学做编辑》代序(吴道弘)

第一部分 爷爷给我改文章

 再读《爷爷给我改文章》

 附一:爷爷给我改文章

 附二:让全国的小朋友都知道

 爷爷教我们写信

 后记:处处为别人着想的爷爷

 爷爷赠给我们的诗

 后记:为瓦为砖惟扎实

 为照片写说明

 附:关于插图本的设想

 三十年和一千万份——记爷爷参加《中国少年报》创刊30周年庆祝活动

 爷爷的儿童文学全集

 爷爷的儿童文学美绘本

 我们为什么要整理出版这本《干校家书》

 就《干校家书》答《新京报》记者问

 爷爷和牵牛花

 爷爷不该被忽略的方面——在纪念爷爷诞辰115周年上的发言

 爷爷教我们做人做事

第二部分 爸爸教我做科普编辑

 爸爸教我做科普编辑

 我们送走了爸爸

 送爸爸回角直

 爸爸的祈求

 帮爸爸了却一个心愿——读《中了头彩的婚姻》

 《在探索者馆里探索》选编后记

 我编父亲的序跋集

 《为了纪念》序

 《开卷》·爸爸·我

 《失踪的哥哥》后记

 爸爸和他的《诗人的心》

 爸爸:让我们分享你的骄傲和喜悦——写在“中国十位优秀科技传播人物”揭晓之际

第三部分 我热爱我的编辑工作

 我热爱我的编辑工作——在中国少年报编辑部座谈会上的发言

 一本被人遗忘了的科学童话

 把最新的科技消息告诉孩子

 我的一篇获奖作文

 附一:壁虎捉虫

 附二:《我和姐姐争冠军》序

 我为什么不写——关于写的自白

 三午的诗

 我和三午的诗

 我记忆中的少年时代

 我没有见过面的外公

 婆婆

 我见过的马海德

 丁聪先生的现象图

第四部分 往事留痕

 往事留痕

 《叶圣陶集》封面和装帧设计的几封通信

后记

试读章节

三十年和一千万份——记爷爷参加《中国少年报》创刊30周年庆祝活动

《中国少年报》复刊后三年的1981年11月4日,迎来了创刊三十周年纪念日。在80年代初,几乎和祖国同龄的,为少年儿童办的报纸,好像就这一张。报社决定好好庆祝一下,要邀请有关领导,关心和支持这张报纸的各界人士,报纸的作者,小读者,通讯员……参加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庆祝会。光研究邀请人的名单,就花了领导们不少时间。名单确定下来,当时在报社知识版做编辑的我接到了一个任务,请爷爷叶圣陶和爸爸叶至善出席大会。回到家和爷爷爸爸一说,他们就爽快地答应了,爷爷还向我询问了许多报社的情况,特别问到了发行量。

大会定在当天下午的2点30分。家里人知道爷爷性急,只要下午有活动,就早早做好中饭吃了,让他好有时间躺一会儿。其实爷爷睡不着,只是闭上眼睛养养神。没等我叫,他已经起来穿好衣服,就等着出发了。爷爷爸爸一向遵守时间,他们来到会场的时候,人民大会堂的宴会厅还没有几位来宾。社长江敬文和副总编辑沈腴正把爷爷爸爸让到了贵宾席上。趁他们说话的时候,我在会场转了转。哈,真是又热闹又气派。会场的正中挂着巨大的横幅,会场的两侧挂满了著名画家和书法家送来的大幅书画。在步入会场的左手边,还放了好几块展板,展示了报社的历史和成就。报社上下都在忙着大会的接待工作,每个人的脸上都泛着兴奋的光,整个会场喜气洋洋。

十多分钟过去了,来开会的人慢慢多起来。如果没有记错,当时负责我们报纸的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胡德华,老前辈习仲勋、康克清、王光美、荣高棠……好多教育界、文艺界、新闻出版界的顶尖人物都来了。一张四开四版的小报纸,能惊动这么多人,要说也不奇怪。大家都关心咱们的下一代,自然就会关心这张为全国少年儿童办的报纸了。

说是2点30分开会,可是谁都知道,这样的庆祝会给许多同志提供了一个见面的机会,大家互相问好叙旧,再加上要等某些领导,没人会在意准不准时。可我看得出来,一向守时的爷爷已经等得有些不耐烦了。一次又一次地问我:“小妹,怎么还不开会?”我着急,可是又不好去催社长,在爷爷旁边站也不是坐也不是。直到主持人宣布:现在开会!我才松了一口气。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江社长说:“先请叶圣陶老先生讲话。”因为按照大会惯例都是先社领导,后有关领导,然后才是嘉宾,如果那样,且轮不到爷爷讲话呢。可真要是等到末了才让爷爷说,还不把他老人家累坏了。我不知道江社长是出于哪种考虑破这个例的,但是对他的这个安排,我至今心存感激。爷爷不客气,站起来就说,别看已经是须发皆白的八十七岁的老人了,声音仍洪亮得教整个会场立刻安静了下来。爷爷讲话不拿稿子,他说:

小朋友,青年朋友,老朋友:

今天我以一个从《中国少年报》创刊开始就是投稿者的身份,来祝贺《中国少年报》的三十周年。我想用两个数目字,简单地说一说我的一些想法。一个数目就是三十年,一个数目就是一千多万份。  先说三十年。三十年办一张报纸,这期间负责的同志,做编辑的同志更替、增加,恐怕数也数不清楚。但是报纸没有停顿,一天一天在进步。什么叫进步?我想,说起来其实很简单,就是我们的报纸,今天比昨天好,昨天比前天好,这就叫进步。那么办一张报纸,什么才叫好呢?就是对于读者要有实际的好处。《中国少年报》的读者是谁呢?是全国的少年儿童。对于全国的少年儿童有好处,而且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就是要帮助他们在思想、行动、知识、能力方面都有所长进,这才叫好。《中国少年报》我也经常翻一翻,觉得逐渐在那里改好,有进步,这是非常可以祝贺的。不过我说,请同志们不要以此自满,总之要不断地进步。大家想想,报纸创刊的时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年,现在是三十年。三十年来变化很多,咱们要适应时代的进步,适应时代的变化,使少年儿童读者真的得到好处,这才是真有进步。我曾经算过一算,一张《中国少年报》,假如不算题目,不算插图,完全排满字,包括标点,一共多少?不到一万两千字。我希望咱们的编辑同志,要珍惜这一万两千字的地位,不要有一句话,一个词是多余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要放到秤上去称一称,看看够不够分量,够分量的才写进去,这就叫精简。咱们拿花钱来作比喻。花钱要讲精简,把口袋按起来,一个钱都不花,不叫精简。该花的花,不该花的不花,这才叫精简。编书编报都是同样的道理,就是每写一句话总要想一想,对读者有多少实际的好处。

第二个说一千一百万份。这真是个不得了的数字。我从前办杂志,多少份?一千两千是平常的。我曾经办过一个叫《中学生》的杂志,超过一万就很了不起了。那时候韬奋同志办的《生活》,大概有三万四万,是全国第一,现在咱们的《中国少年报》是全国第一。和外国比起来是不是第一,我不知道,恐怕也是第一了。一千一百万份,我说,想到这个数目字的时候,咱们尤其要当心,尤其要注意,怎么使这样大的一个数目,让咱们的少年儿童得到更多的益处。

我还想说一点,报社常常派同志们出去开座谈会。座谈会是要开的。可是要开得好,也需要好好斟酌。假如凑两个人随便说说,那叫做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要开座谈会,先要了解这个地方的儿童是什么情形,我们要了解的是什么情况,一切都准备好了,再来开座谈会。我觉得最近《中国青年》杂志的一次座谈会开得很好,是为了了解片面追求升学率对于中学生的影响。这篇文章不知道诸位看了没有,在《中国青年》杂志20期上。杂志社找了许多中学生,叫他们谈谈自己的学习生活方面的情形。他们把自己的情况都谈出来了,谈出来的结论就是,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使中学生透不过气来。假如诸位同志还没有看的,我希望大家找来看看。

我的话杂七杂八,对不起大家。

我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听懂了爷爷那带着浓重南方口音的普通话,全场爆发出来的热烈掌声,让我的眼里充满了泪。是为爷爷骄傲,还是对大家的感激,我自己也说不清。那时候爷爷的听力和视力都不好了,他有没有感受到大家对一位老人的赞同和尊重呢?我顾不上问,只是扶着他,让他赶紧坐下来歇歇。我的心好久都平静不下来,接着几位同志的发言我好像一点儿也没听进去。

又坐了一会儿爷爷对我说:“小妹,我实在听不清大家在说些什么,可不可以先回去了。”我马上站起身去找副总编沈于正,她听我一说,赶忙来到爷爷身边。再三感谢爷爷爸爸能来参加大会,感谢爷爷给我们作了这样好的一个讲话。还说会后一定组织大家好好学习。爸爸和我扶着爷爷,轻轻地绕开会场来到门口。爷爷对副总编说:“实在不好意思,我先走一步。”爸爸对我说:“小妹,你回去接着开会,我陪爷爷先走了。”看着爷爷的车开了,我长长地出了口气。回到会场,坐在同事们身边,直到这时候我才放松下来,和大家一起听来宾们的发言,吃桌上放着的糖果,有说有笑地过着这个属于我们《中国少年报》人自己的节日。记得庆祝会开得很热烈,发言的人很多。我们送走客人,收拾完会场离开人民大会堂的时候,天已经完全黑了,天安门广场华灯初放。

社庆的当天晚上,中央电视台就在新闻联播节目里播发了庆祝大会的新闻。第二天各家报纸也都编发了大会新闻和相关的报道。新华社还发了一条有点惊人的消息:《中国少年报》的发行量已经达到一千一百多万份,居世界第一。作为这张报纸的编辑,谁能不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呢!同时也感到,应该像爷爷说的那样,在想到这个数字的时候,就时时当心,时时注意,怎么才能使这样大的一个数字,让咱们的少年儿童得到更大的益处。而爷爷说的把“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要放到秤上去称一称,看看够不够分量。”这句话,一时间也成了大家挂在口头上,互相提醒努力去做的准则了。

2007年4月27日 深圳

P32-35

序言

三代人的编辑情结——叶小沫《向爷爷爸爸学做编辑》代序

吴道弘

我一向敬重文坛前辈、编辑大师叶圣陶先生,在中学时代就读圣陶先生的《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童话、散文、小说作品。上世纪50年代初在人民出版社工作以后,有机会多次在出版总署的大礼堂里聆听他的报告,还听过圣陶先生关于语法修辞的讲座,叶圣老铿锵有力的声调,透出浓重的乡音,至今仿佛还在耳边回响。人民出版社出版《斯大林全集》前,叶圣老对译文质量的宝贵中肯的意见,使做翻译编辑工作的都得到极好的启发与教益。可以说,我十分有幸,很早就受到叶圣老道德文章的教育,了解他在编辑出版工作上的重要贡献。

上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中国版协学术工作委员会的工作关系,我又很有幸结识叶至善先生,拜读过他不少有关编辑工作的著作,并有机会多次得到他的关注和帮助。1996年中国版协在“出版之家”举行了“叶圣陶编辑思想研讨会”,并且编辑出版了《叶圣陶编辑思想研究》一书,在这前后更得到至善先生的切实支持和具体指导。特别在我担任《出版史料》季刊的执行主编以后,我向至善先生组稿请教的次数就更多了,小沫往往也是在场的。到东四八条叶府拜访,总有十分有益愉快的收获。

记得有一次谈起编辑工作的辛苦与快乐,至善先生脸上露出笑容,兴奋地说到自己几十年做编辑工作,并未厌倦,从第一线上退了下来还不肯罢休,老觉得没做够。哪儿来的这么大的编辑瘾呢?自己也说不清楚。他还乐意提到他写的那首《蝶恋花》词的头句就是“乐在其中无处躲”。还说过“且不悔为人作嫁”。不过至善先生一向是否定“编辑为人作嫁”的说法。至善先生在“五七”干校放牛时,在牛棚里写过“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的联语,被圣陶先生戏称为“牛马联”。这“牛马联”正是至善先生精神和处世的写照,无疑成为叶氏的家训。因此,我相信,至善先生的身教言传,是一定会在小沫的思想工作里得到继承和发扬的。

事实上,至善先生晚年编辑和再版26卷本《叶圣陶集》的几年时间里,特别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里,呕心沥血奋力拼搏写作《父亲长长的一生》,以及选集出版《我是编辑》一书时,小沫一直亲侍在侧,为她父亲分担着寻觅资料、核对材料和编务联系的工作。她亲历编辑与创作的全过程,浸润了至善老严谨的编辑思想与独特的编辑风格。同时也会分享着父亲写作顺利时的愉悦和高兴。正如小沫曾经说过:“从这几本书里,也不难看出父亲兴趣的广泛,学识的渊博,思想的聪慧,语言的精美和文风的质朴。”她也记住父亲的教导:“一个编辑应该自己会写”。这些方面都使她体会到做好编辑工作是不容易的,学习和提高是永远没有止境的。自然,她还要和家人一起担负起生活上照顾父亲的责任等。

在至善先生逝世二周年的时候,小沫亲自收集整理了有关悼念和回忆文章,包括家人撰写的文字,出版了《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怀念叶至善先生》的纪念文集。接着又编辑了《叶至善序跋集》一书,并写了感人的《编后记》:“父亲的书的序跋或是前言后记,从不请别人写,都是自己写。……更重要的是,他自己有许多话要对读者说,他实在舍不得放弃这个与读者交流的好机会。…‘作为女儿,我心疼父亲,每每看到他的这些文章的时候就会想,我这个有点傻,用南方话说有点戆的爸爸,干吗要花这么多的时间,这么多的心力,来做这样的事情呢?……其实我很明白,父亲巴望着有人能看,哪怕只是很少的人;父亲希望有人能从中得到启发,跟他分享成功的快乐、失败的教训,哪怕只是很少的一点点。或者就是我这个做女儿的能从他的文章里看出个道道,能有所收获,他做的也值了。”(该书第218、219页)小沫最后还说:“对于一本书为什么要有序跋,要有前言后记,在编完了这本书之后,我好像才明白了一点儿。而我对于父亲编辑工作的真正认识,也许才刚刚开始。”(该书第221页)  写到这里,不难感到小沫思虑之缜密、行文之平实,一如乃父之风。而她通过长期的编辑工作实践取得的成绩,既有自己的勤奋努力,又有父辈教育的得天独有的条件。因此,这本书还有回忆录的亲切内容,提供了研究叶氏父子编辑思想的有价值资料,为读者亲近大师,添一通途,也为《书林守望丛书》拓展了编辑的话语空间,是值得高兴的。

半个多世纪以前,我从南方到北京,见到城市里布满数不清的美丽的胡同,隐藏着大大小小的四合院。砖墙青瓦,庄重静谧,而不少大院红门上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门联。现在我试着为东四八条叶氏旧宅增字成一新联:

编辑三代忠厚传家久

著述百卷诗书继世长

谨以此联作为这篇短序的结束,顺祝小沫新著的出版。

2010年4月

后记

前年秋天,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和中国版协学术工作委员会一起筹划,要出一套专门给编辑们看的丛书——《书林守望丛书》。一次和吴道弘老师谈到这事,他认为,我的爷爷爸爸都是做编辑的,我也做了三十年的编辑工作,老少三代都做编辑的还不多见,几十年的耳濡目染,一定有些事情、有些感悟、有些体会可以写出来和大家交流。我有些动心,可是看到丛书的作者,不是我父辈编辑中的大家,就是我这辈编辑中的佼佼者,我虽勤勤恳恳做编辑,自己感觉没有大的作为,于是再三推辞,最终还是禁不住吴老师的热心鼓励,只好硬着头皮接了这件事。我努力去做,争取不要滥竽充数。我把这本书分成了四个部分:和爷爷爸爸有关的两部分放在前面,后面是我在工作中的感悟及书信摘抄。在这些篇目里,除了说编辑的体会,我还选了我的几篇习作,为的是实践爸爸说的“一个编辑应该自己会写”的教导。因此我给这本书起名为:《向爷爷爸爸学做编辑》。

人们赋予了爷爷好多头衔,爷爷却说:我当过教员,做过编辑,如果别人问起我的职业,我就回答是编辑。爸爸八十岁的时候,给自己的一本自选集起名为《我是编辑》,表达了他对编辑工作的自豪和热爱。我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编辑之家里,几乎每日里都在感受着做编辑的辛苦和快乐。对于如何做编辑,父子俩注重实干,注重细节,不善说教,也从来没有过什么长篇大论和鸿篇巨著。他们对编辑工作的热爱和执著、他们的编辑理念、编辑思想、编辑经验、编辑作风,都渗透在他们编辑的每一篇稿件和每一本书中。要想真正学到手,还得去看他们改过的文章编过的书,去看他们是怎么改和怎么编的,去琢磨他们为什么这样改和这样编。于是我的这本书里,写的就都是这些看起来平平淡淡、点点滴滴的事情,而我学做编辑,就是从这些平平淡淡中和点点滴滴中开始的。在和爷爷爸爸相处的日子里,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做编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做一个好编辑,功夫更是永远没有止境,而我向他们学到的,还只是一点点皮毛。好在我也喜爱编辑工作,常常想起爸爸为自己填的那首《蝶恋花》中的句子,虽然“句酌字斟还未妥,案头积稿又成垛”却依然“乐在其中无处躲”。“乐在其中”是编辑之乐,求知之乐,创造之乐,奉献之乐。能和爷爷爸爸同享这种快乐,是一种难以描摹的幸福。

我知道在编辑这一行里,像爷爷和爸爸这样精益求精、默默耕耘的编辑还有许多,正是他们把一本本好书、一份份好刊物送到了读者的手中。对于那些造诣很深乐此不疲的编辑,我也总是油然而生敬意,把他们当成榜样,向他们学习。

我把这本书送给我的爱人周滂。三十多年前,在我们最初相识的时候,他就相信我可以写,希望我能写。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一直没有写过些什么,原因固然很多,但是不自信和懒惰大概是其根本。周湧却从来没有因此失去过对我的信心,一如既往地鼓励我。如今我写了这本薄薄的小书,应该是对他的鼓励的回报。虽然已经是年过六十的人了,我依然希望这是我迈出的第一步,让我坚定地÷慢慢地向着前方走去……

感谢中国版协学术工作委员会和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他们为我们这些做编辑的出版了一套可以供学习和借鉴的好书,在所有的丛书里,这或许是目前唯一的一套与编辑有关的书。感谢吴道弘老师的热心推荐和真诚相助,我书中的每一篇文字都请他老人家过目,他不厌其烦地给我提出建议指出不足,还答应为这本书写序。感谢丛书负责人张巍,张巍虽然年轻,可在做编辑上肯下工夫,已经颇显成熟。相信有他的努力,我的这本小书看起来会更好一些。

小沫

2009年2月16日 深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向爷爷爸爸学做编辑/书林守望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叶小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5600326
开本 16开
页数 24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2
出版时间 2010-07-01
首版时间 2010-07-01
印刷时间 2010-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232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9:5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