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风物考
内容
编辑推荐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册展现中华风物的图书。它对古代社会迄今的人们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社会习俗的许多方面都有涉及。包含的范围很广,涉及到中国古代的科技史、社会史、风俗史、考古学、民族学、地理学以及典章制度、社会进化等许多方面,既侧重于物质文明史,又沟通着与社会文化的横向联系。

内容推荐

本书林林总总,五花八门,却包含着一个总的体系。它对古代社会迄今的人们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社会习俗的许多方面都有涉及。

本书包含的范围很广,涉及到中国古代的科技史、社会史、风俗史、考古学、民族学、地理学以及典章制度、社会进化等许多方面,既侧重于物质文明史,又沟通着与社会文化的横向联系。

目录

自序/1

龙图腾溯源/1

凤凰符号的肇始/11

神兽麒麟的起源/20

龟的形象演化/27

鹊鸣兆喜和鸦噪兆凶/37

蝙蝠与福文化探寻/43

鹤的仙风道骨/51

崇鲤习俗考索/60

毛笔史话/69

墨的历史/77

砚台面面观/86

五彩缤纷的扇子/94

细说铜鼓/104

综观酒壶/115

说鼎/124

蜡烛考/134

赏风筝/144

何物中国结/153

缤纷的香包/161

铜镜的来龙去脉/168

玉器的前身今世/182

杂说水烟袋与鼻烟壶/194

探究景泰蓝/204

屏风的起源与发展/215

帽子古今谈/225

筷子考辨/233

多彩多姿的裙子/242

古枕漫说/249

趣斗蟋蟀/259

麻将今说/268

后记/277

试读章节

早在汉字产生以前,中国就有了龙的形象。此后,许多中国典籍都以纪实手法对龙作过绘色绘声的描述:“头似驼,角似鹿,眼似龟,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龙到底是什么,谁也说不清,只知道中国人以“龙”为图腾,而称自己是“龙的传人”。有人说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几千年来,大多数帝王或正在觊觎帝王宝座者,都力图证明他们与龙的血缘联系,有的皇帝还说他们是龙的儿子而自命不凡、胡作非为。他们把龙看成是无所不能的神灵,是神仙的坐骑,是腾飞的象征,是福泽皇家的瑞兽。但最为讲究实际的中国老百姓所看重的,是龙所具有的兴云布雨的本事。因为,只有这种灵赋,才使得龙与处在农耕文化氛围中的中华子民之间产生了密切的联系。也就是说,人们对龙崇拜的主要目的,在于对风调雨顺、万物有成的祈求;在于对水涝旱灾的恐惧和力图摆脱的情结。老百姓坚信,要想从龙那儿获得不降灾祸的承诺,除了有比龙法力更高的神灵之外,最为可靠的途径,就是给予龙更多的祈祷拜求。

不然的话,人们为什么要建那么多的祭祀龙的场所和举办那么多的祭祀龙的活动呢!当然,老百姓认为龙有变幻形象的神通,他们希图将龙人格化,使龙能与他们和睦相处,彼此友善,保佑他们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样,龙就成了与凤、麒麟和龟并列的“四灵”之一,龙的职责可不轻哩!

都说中华民族是龙的民族。那么,龙到底是什么呢?北京大学哲学系王东教授在他的《中国龙的新发现一一中华神龙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一书中说,在龙的问题上,最流行的是搬用西方文化人类学的原始图腾说,而这种说法并不科学。王东认为,中国的“龙”源于图腾,又超越图腾,是文化的创造,也是中国人创造出来的反映民族文化精神的吉祥符号和美好象征。

龙是我们民族传统和精神的体现,一般认为最早源于古人的图腾崇拜。早在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有了“龙”为神灵和祥瑞吉祥的概念,并且创造出了许多经艺术加工的龙形象。如红山文化玉龙、大汶口文化的龙纹乃至濮阳的卵石龙等。一些考古工作者在对历史文物进行发掘整理后发现,中国的龙文化很可能起源于甘肃。甘肃考古学者在甘肃武山出土的一个距今六千多年的远古彩陶瓶上,发现绘有一个人面两足龙身的饰图,这表明,中国对龙的崇拜要早于这个时期,而且早在六千多年前就已将这一崇拜运用于文化表现形式。我国许多龙文化的史料记载,也都同甘肃有关。在山东嘉祥武氏寺中出土的距今二千多年的汉代石刻、四川新津宝子山汉墓中出土的刻画、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大型锦画都有伏羲龙身的图案,由此可以推断,为古二皇之首的伏羲是中国创建龙文化的第一人。而许多古文献中都记载,伏羲氏是古成纪人,古代成纪正是今甘肃天水。

上个世纪80年代,在甘肃发掘出土的距今8000年至7000年的大地湾遗址,进一步证明这里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时至今日,甘肃民间仍然保留崇拜龙蛇的习俗。据一些考古工作者介绍,目前还没有对龙文化产生的根源作研究,也不知是否有这样的龙,但是有一点可初步断定,龙文化的发源地可能就在甘肃。可是,也有人说龙文化始于山西,1978年,在襄汾县东北以陶寺村为中心,涉及东坡沟、中梁、李庄等村庄的一场由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和临汾地区文化局主持的考古发掘工程正式拉开了序幕。经过调查试掘,最后将重点锁定在陶寺村南一带。到1983年,发掘面积已达6000平方米,发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惊人成果。之后,陶寺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连年不断,延续至今,并且不断有新的惊人的发现。理由是奠定龙文化的尧时代的真实存在。尧都平阳,舜继尧就天子位的地方,古即称“中国”。古时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的地方都在晋南,晋南是当时“中国”之中无疑。现在“中国”,如前所述,是一个集56个民族于一体的大家庭,与古代中国一词有不同含义,故也可说古代“中国”一词是狭义的中国,而今之中国,则是意义明朗的广义的中国。

尽管龙是多种动物部件拼装起来的吉祥灵物,但它毕竟有一个完整美丽的形象。这个形象,渊源久远,影响极大。我们的民族信仰崇拜的这个“神物”,并且把自己看作是它的传人。那么这个龙祖最初的形象又在哪里?这个问题如果出之有地,言之有据,对于解决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产生发展及其与龙文化的关系,无疑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

尧文化、龙文化、龙的传人、崇山精神,在山西尤其在晋南大地上结成了一条金纽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龙文化先祖的文化圈。在这块宝地上先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把崇山这座埋葬帝尧父子的神山,叫“卧龙山”,并把它作为心灵的神圣靠山去顶礼膜拜,瞻仰祭祀,甚至死了以后,埋葬的方向也要“头枕塔儿山,脚登汾河湾”。

龙文化是华夏5000年文明史的脊梁,是丰富发展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的精神动力。不论它在中华大地的哪一处,在原始社会,远古先民常以自己的敬畏、感激、惧怕的物象作为本部族的标志,崇拜它,敬重它,祈求它的保护,这就是图腾。随着民族的不断融合,多种图腾也集合成为了“龙”,它象征着神秘、恐怖和威力。

P1-3

序言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册展现中华风物的图书。在读者披阅它之前,想给各位说明一下我对于中国“风物”文化的认识。

“中华风物”,涉及对“风物”一词的考辨,求其涵义,不外乎是指风光景物,如晋人殷仲文诗曰:“景气多明远,风物自凄紧”;陶潜《游斜川》诗序中所说:“天气澄和,风物闲美。”所以今天的不少辞书仍然将其作“风光”、“景物”解。唐宋以后,风物又有了风俗、物产的涵义。唐代《通典》、宋代《太平御览》等类书,大抵都将风俗物产列入风物类别。明清以后,风物的概念则更为宽泛。大凡风光、民俗、方言、物产、古迹、轶闻等,也列入“风物志”内。特别是文人墨客的笔记野史、丛刊类书,更将民间的繁杂事俗、轶闻掌故、旧人谚俗等都写进风物的内容。毛泽东《和柳亚子先生》诗有“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之句。这里的风物是指社会上的各类事物、各类人物的心态,其含义则是更自由,更丰厚了。我在写作本书的思考过程中,一直是将“风物”界定为“风俗”和“物产”,这样,“风物”就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当今的文化,不论当今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民俗学家,抑或文化学家,对“文化”怎样界定,以及对其认识存在怎样的历史过程,我以为,文化总是包含着下列几大要素:

一是精神要素,即精神文化。它主要指哲学和其他具体科学、宗教、艺术、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念等,其中尤以价值观念最为重要,是精神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是文化要素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动力。没有精神文化,人类便无法与动物相区别。价值观念是一个社会的成员评价行为和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合意目标的标准。这个标准存在于人的内心,并通过态度和行为表现出来。它决定人们赞赏什么,追求什么,选择什么样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同时价值观念还体现在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产品之中。产品的种类、用途和式样,无不反映着创造者的价值观念。

二是语言和符号要素。两者具有相同的性质即表意性,在人类的交往活动中,两者都起着沟通的作用。语言和符号是文化积淀和存贮的手段,人类只有借助语言和符号才能沟通,只有沟通和互动才能创造文化。而文化的各个方面也只有通过语言和符号才能反映和传授。能够使用语言和符号从事生产和社会活动,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是人类特有的属性。

三是规范的要素。规范是人们行为的准则,有约定俗成的如风俗等,也有明文规定的如法律条文、群体组织的规章制度等。各种规范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为补充,共同调整着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规范规定了人们活动的方向、方法和式样,规定语言和符号使用的对象和方法,规范是人类为了满足需要而设立或自然形成的,是价值观念的具体化。规范体系具有外显性,了解一个社会或群体的文化,往往是先从认识规范开始的。

四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要素。社会关系是上述各文化要素产生的基础;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又发生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创造文化的基础。社会关系的确定,要有组织保障,社会组织是实现社会关系的实体。一个社会要建立诸多社会组织来保证各种社会关系的实现和运行,家庭、工厂、公司、学校、教会、政府、军队等都是保证各种社会关系运行的实体社会组织包括物质因素又包括精神因素。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紧密相连,成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五是物质产品要素。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环境和由人创造出来的一切物品,如工具、器皿、服饰、建筑物、水坝、公园等,都是文化的有形部分,在它们上面凝聚着人的观念需求和能力。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风物”之存在的理由。

1986年,我在上海《文汇报》“论苑”上率先提出了开拓研究“民俗文化”新领域的问题,二十年来,所幸已经在中国学术界和民众生活中激起了隆隆回声。拘泥于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的民间文艺学,由此打开了一扇通向未来研究之门。我理解的“民俗文化学”,就是一国底层民众在上述五大要素之间的传播与流动,时间上的承续沿袭与传承变异、空间上的扩布流行和传播仿效。这些理论,我将在我的另一本著作《民俗传播学》讲叙。这里专门谈谈研究“中华风物”的意义。

研究“风物”特别是古国文明久已传承的“风物”究竟有什么意义呢?照我的浅薄见识,归结为一句话,就是珍爱我们祖国的历史与曾经经历的一切。到欧洲旅游,发现人家对自己祖先的一砖一瓦都百般珍惜。古老街面的房子即使是破得不行了,也不能随意拆掉,只能加固和改装,不管你在里面怎么改装,外面的门脸儿是不能改的。在荷兰,有很多狭窄的单型车道,这些车道就是早先时候的马车道。荷兰人没有为了现代化就把自己祖先留下来的马道统统毁了,古老的马道被热爱自己文化的荷兰人精心地保护下来,不能走大车,就走小车,不能双行就单行。

在欧洲,不论走到哪个国家,每一条古道,每一座建筑都被精心地原样保存下来,整个小镇到处都是游客,小镇居民悠闲自得,开旅店,开饭馆,摆摊叫卖,几乎完全是靠旅游业为生。小镇里石子铺路,中世纪的马车叮叮当当,你看不到高耸入云的现代化建筑,也不见吐着白烟满街乱跑的现代化汽车。环绕小镇的是一条古老的运河,运河两岸,古老的住房被原样保存了下来。

再看我们这里,眼下的“民俗保护”之声与挖掘机的轰鸣声竞相交织,组成了一幅旷世未闻的开发场景。不说远处,就是上海周边的一些江南古镇,原本与“现代化”中浓厚的商业气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有着一些独特的小镇风情和传统的意趣,而现在,在“民俗保护”的名义下一场前所未有的开发大潮正全面袭来。在种种美丽、入时的口号下,很多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老房子被迫拆除,更有一些开发商异想天开地要在古镇建酒吧廊,想建一个“新天地”式的“现代休闲好去处”。开发商是雄心勃勃,却不知每个地方都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小镇风情与景观是不可复制的。

我们都知道造成民俗遗产濒危的一个直接破坏因素是大规模开发和过度旅游。我们的一个邻国推行“文化立国”,不惜重金打造文化品牌,他们不仅推出了风靡一时的电视剧,甚至还抢注“端午祭”,把对传统民俗的保护做到极致。而在我们,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所谓的“保护”正与传统节日渐行渐远,各种传统节日被物化为商业促销的“推销节”,许多传统节日如今变成“美食节”,春节是“吃喝节”;端午节弄得只剩下粽子;中秋节只剩下月饼……节日民俗是一个民族的盛典,它绝对不是简单的吃喝穿戴,或者简单的物质消费,它的丰富内涵在哪里?

在一些地方,当前对于民俗文化的保护,正陷入了一个怪圈一一那就是越保护越糟糕。以古镇开发而言,在“民俗保护”的口号下,虽然避免了被推土机铲除的厄运,但“保护”的现状令人满意吗?让人反胃的商业味、多得饱和的游客,在疯狂的开发下,出现了严重的同质化倾向。一个最典型例子就是,当周庄的“万三蹄”泛滥时,同里就推出了“状元蹄”,角路直不甘示弱也扛起了“甫里蹄”的大旗,最后落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上海的一处水乡古镇,据说最近又有人提出“保护”了,我听了心里就发怵:求求专家,还是别“保护”吧!保护到哪里,那里就废掉。我们能不能做做好事,给后人留点清静之地!这就如同原本一个清纯的女子,让她自由自在,还能欣赏到她的风韵,可现在突然将脂粉兜头盖上,那么只能剩下两个字:恶俗!

当年北京的旧城墙被拆除之际,梁思成夫妇四处奔走呼吁,还是难逃被破坏的结局。“你们今天拆的是有800年历史的真古董,将来总有一天你们要后悔的,等你们后悔的时候就盖假古董吧!”林徽因的悲愤言犹在耳,另外一种形式的破坏却在出现,并且是以“保护”的名义出现:一种“伪民俗”正在与某些地方官员的勾搭中悄悄崛起,“民俗保护”成为一些地方或者一些人圈地圈钱的口号,把民俗“圈”起来供奉着,外面设一个门槛,吸引大批人宋游览购物,搞创收,抓门票,不过带上“拉动经济消费”、“促进旅游发展”等诸多美丽的光环而已。结果怎样呢?结果是肥了一些官员和打着保护旗号的“专家”,既出了“政绩”,又挣得了银子,而瘦了真正的艺人,糟蹋了原本美好的山水古迹和传统民俗。

中国人用自己的双手毀掉了多少自己家里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还是以北京古城为例,很多人来到北京,看着那些平地凸起的高楼大厦都欢欣鼓舞,我却心里总不是滋味,正如有些学者所言,现在的北京成了一个中不中、洋不洋,不伦不类的怪物。不管你盖多少高楼,你能比得上纽约和东京吗?你永远比不上。可是那东一座、西一座的西式高楼却毁了北京原来那举世无双的古城墙、独特文化的四合院。你的心被掏空了,你的灵魂不见了,你那独具一格的东方神秘和美丽消失了。为了几块石头,你扔掉了你口袋里价值连城的钻石,当你没有了自己的本色的时候,谁还会认得你?

我们没有理由指责农民。中国不能把保护古迹文化和发展旅游业的责任推给农民。他们没有钱,也没有决策的权力。再说农民们都穷怕了,也没有那么远的眼光,见着点儿能卖钱的石头就开就采,那是自然的。有责任的是那些掌握着权力的决策人员,肩负着保护和发扬中国历史文化的知识分子。人民多么勤劳,也只是干活的。没有一个好的管理体系,那勤劳常常会用到歪路上,像大跃进中的大炼钢铁和深耕密植;以粮为纲时的毀林耕种和围湖造田;还有那不破不立,先破后立,拆城墙,毀古物的城市建设。现在,传统民俗被一些人五花大绑地去兑换钱财和政绩去了。我不久前撰文呼吁,这样的所谓“保护”,要它作甚?!套用鲁迅当年“费厄泼赖”应当缓行的说法,我们今天应该大声疾呼:这样的“民俗保护”应当缓行!

近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在向西方学习,但是越学越应该珍视自己祖宗留下的遗产才是,现在不少人舍本求末,东施效顰,拿着鸡毛当令箭,对自己国土上的风物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我想,要学习西方,就是要学学人家自尊自信,求真务实,不追求空洞口号,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的实质精神。房子漏雨,该修该补,以完善为主,没有动不动就要拆房子的。现在中国人还剩下了什么?如果中国人再把自己的文字毁了,那么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的是一无所有了。

所以,当上海文化出版社的领导约我撰写这本《风物考》时,我马上就答应了,“风物”的流传,是我们民族的精神符号,是几千年文化的结晶,关系着整个民族的精神生存。正是因为这样,世界上海一个国家都很在乎自己的风物,对其极其谨慎。风物文化这种东西本身就带着感情,爱我们的祖国就要好好地珍爱我们的风俗与物产,因为风俗文化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一个民族的精神,一个民族的灵魂。

虽然有不少论者说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实用,其实中国人轻术(实用)而重学(探索)有长期的传统,这与儒家所说的“道”、“器”关系极有关联。晚清以来的“体用之争”、“力学之争”、“学术之争”,都反映了在近代东西方文化交融中的阵痛之惨烈。传统的文化与我们现在和未来的生活还有什么关系呢?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还拥有什么值得尊重的文化遗产与生活方式呢?古人的生活,距离我们似乎如此遥远,然而我们如果仔细看看周遭的社会文化,仍然随处可见传统文化的遗存与影响。无论家族、伦理、婚丧喜庆、礼仪、宗教、中医、武术、戏剧、文艺乃至算命等,他们虽然经过现代化的强力冲击,却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一定的角色,更重要的,这些风物文化代表一种风格独特与内涵深刻的生活方式,是我们要创造出具有自己特质的文化的最重要资源。中国人努力学步西方,充其量也不过是个不甚道地的模仿品,更何况西方文化与现代文明虽然在许多方面有过人的成就,然而其本身却仍有许多病痛。在今天重新检视传统,我们会不断地发现其中有许多足以矫正与医治现代人病痛的良方。这本《风物考》凝聚着我多年的心血,不敢说有什么惊人发现,或是有什么“学术成就”,那只是一个布衣学者,从平民生活与文化阶层生活两方面,来探讨风物与民俗传播的文化内涵及其对于现代人所具有的丰富意义。

是为序。

2006年3月15日

后记

时间过得真快,当这本《风物考》书稿杀青时,岁月的年轮已经指向了2006年,距离《中华风物探源》的出版已经整整二十个年头了。20年来,我总是关心着中国风俗文化,积累了些许心得和新的看法,这年头,改革开放,国家大变,我也追随着时代一同进步。本书是在《中华风物探源》基础上修改、充实而成。

20年来,我在广播电台任职,期间也干过报纸营生,最终到大学教书。“非人研墨墨磨人”,我不止一次地说过,我的悟性并不高,许多地方甚至有点“拙”,但是靠着勤于积累点滴学问,勤于借鉴学人成果,勤于搜阅史料文献和勤于思考融会贯通,这“四勤”给了我诸多的灵感与智慧。文化成果总是不断累积的,不可能是某个人的凭空杜撰,本人虽然治学经年,同样借鉴了诸多前辈与世贤的看法和成果,除了文中做了必要的标记,也列主要参考书目于后,谨向他们致以深切的感谢,并期待着学术界诸位师友批评指正、多多赐教。

我永远感谢20年前扶我上路的邓德先生,他当时担任《中华风物探源》的责任编辑,他的真诚无私地帮助,至今使我心怀感激,永铭难忘。

我深深地感谢我在大学求学时,著名的新闻出版家高若海教授和历史学家徐连达先生对我的指导与帮助。

在我的民俗文化学研究中,一直得到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的同道、读者的关心、指点,本书系考证辨析之作,一定会存在疏漏、纰漏和错误之处,恳请继续得到他们的批评、指正。在图片资料收集方面,都尽可能署上了拍摄者的名字,倘有疏漏,请能尽快与我联系,我的电子邮箱是:flzhong8888@163.com。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风物考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仲富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469927
开本 16开
页数 2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50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03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5
167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21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6:4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