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作者李劼是红学“圈外人”,但他有着较高的哲学美学素养,又凭借其对现代文化的熟知,才写就了这本有着思想创造力、真知灼见并且充满激情的著作。书中所研究的事情特别有趣,值得对红学感兴趣者阅读一番。
图书 | 论红楼梦(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 |
内容 | 编辑推荐 尽管作者李劼是红学“圈外人”,但他有着较高的哲学美学素养,又凭借其对现代文化的熟知,才写就了这本有着思想创造力、真知灼见并且充满激情的著作。书中所研究的事情特别有趣,值得对红学感兴趣者阅读一番。 内容推荐 尽管作者李劼是红学“圈外人”,但他有着较高的哲学美学素养,又凭借其对现代文化的熟知,才写就了这本有着思想创造力、真知灼见并且充满激情的著作。书中所研究的事情特别有趣,值得对红学感兴趣者阅读一番。 目录 自序 绪论 文化灵魂和历史命运 第一章 贵族精神和审美定位 第二章 总体结构及其存在论意味 第三章 叙述阅读:自然无为的太极章法 第四章 诗词曲赋的隐喻意味和叙事功能 第五章 名词的垂直联想和回目的对比设计 第六章 人物造型的核心布局 第七章 贾宝玉的死亡准备 第八章 林黛玉的爱情期待 第九章 薛宝钗的生存策略 第十章 补天者的意兴阑珊 第十一章 老祖宗的牌桌阴影 第十二章 大观园内的女儿世界 第十三章 大观园外的男人世界 第十四章 深度空间和意象建筑 第十五章 文化皈依和美学革命 后记 试读章节 作为与大观园世界对立的走狗绵羊世界的另一个极其重要的象征性形象便是薛宝钗。这个少女介于王夫人和花袭人之间,既没有达到极端的伪善和暴虐如王夫人,也不敛于落入极端的可怜和顺从如花袭人,从而得以将绵羊道德本身推向极端。并且像王夫人和花袭人一样,把生存作为其生活信念和最高原则。所谓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之类的权术原则,在薛宝钗手里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同样,后人所谓和风细雨式的政治思想工作方式,存这个少女那里也已经有了卜分经典的示范。她不仅以此获了贾府中所有当家人的信任,而且也同样征服了贾府中所有浑浑噩噩的人,甚至连她的天敌林黛玉也被她的一番谈心谈得晕火转向。除了那个鹤立鸡群般的贵族少妇下熙凤,几乎没有人能够涧悉她的真实面目。这个形象在绵羊道德上的完美无缺,致使一代一代的阅读者都为之走火人魔,倾心不已,从而掉人这个温柔的陷阱而小能自拔。存一个走狗和绵羊的世界里,没有文化的被奴役者扮演的是袭人角色,有文化的则学习薜宝钗,而一旦大权在握,则效法王夫人。这三个形象构成了一部完整的生存历史,既蕴含着史前的愚昧,义具有来日的平庸。而且十分不幸的是,这部历史又正好与《红楼梦》的阅读历程全然同构,我指的足下同维、胡适以降的红学,以越来越红的形象步人走狗和绵羊的粗俗。P33 序言 在汉语语言文化历史上,我认为有两本书是天书,一本是《易经》,一本则是《红楼梦》。有关《易经》,此生也许只能敬畏而在闸释上却惟有望洋兴叹而已。所幸的是,与《红楼梦》倒是颇有缘份;不仅是对小说的整个气脉,即便是其中的局部细节,我都能有心领神会之感。当然,这种解读和闸释具有一种无可名状的悲凉,不管行文如何激昂,总也抹不去这样的萧瑟。 我不知道整个文化轮网将如何了结,或者说如何走向,此系天机,如我等凡夫俗予无以揣度。然而,就已经出现的种种文化迹象而言,我想人们或多或少总有些许感受吧。诸如王国维之死,陈寅恪所著《柳如足别传》等等。在我去年写的那篇《悲悼<柳如是别传>》一文中,深感从《红楼梦》到王国维再到《柳如是别传》之间的文化气脉之衰微。遗憾的是那篇文章住今年的《读书》第4期上发表时被删去了十分之七,致使许多读者没能理解我的感触。住我看来,王国维自沉昆明湖与贾宝玉最终悬崖撒手在文化上具有前赴后继似的一致性;而陈寅恪为柳如是作传与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推出大观园女儿世界又是一个息息相通的历史性呼应。审美向度的严重阙如和人文灵魂的空前缺席,使历史的败落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致使一些先知先觉者不得不首先承担死亡的命运。 然而,文化气脉的这种走向,从另一个角度说来,似乎又是一种复兴的迹象。因为不管如何的衰败,整个文化依然气息尚存。说中国历史有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是一个方面,但在另一个方面,整个历史文化也确实具有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历史上游牧民族的两次入主中原,结果部住军事征服之后不知不觉地走向文化上的同化。佛教的传播,则产生了禅宗那样的文化命脉;近百年来西方文化的挑战,是否也为汉语文化提供了一个历史的契机呢?本世纪以来,汉语文化经受了两次空前劫难,一次是三四十年代来自日本的军事入侵,一次是六七十年代的所谓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结果部以奄奄一息的状态顽强地存活下来。及至当今重新陷人毁灭性的境地时,我想还会度此一劫的。但为此有必要提出一个文化救亡的课题。 尽管救亡一说,因为历史原因,已经十分可疑。任何有关拯救者角色的扮演,最终总要走向美好愿望的反面。但目前除此之外也想不出其他说法表述身处沦丧年代的心情。在《圣经》中,上帝用洪水解决了人类的堕落。但如今上帝何在?也会诉诸洪水么?抑或大火?原子弹之类核武器的发明是否意味着上帝之于人类的第二次惩罚?……也许等到答案降落时,人们都来不及“哎哟”一声。至于诺亚方舟的启示,在我的理解也只能诉诸文化空间的重新构建。尽管如今似乎人人都在争相满足物质欲望,但真正能够发泄物欲的机会还是垄断在少数人手里。这就好比1966年天安门广场上人山人海的集会欢呼,等到事过境迁,人们才会发现空空荡荡,并且为n已的盲目而感到好笑。愚昧的民众总是乐于成全权杖的魔术,十分自觉地投身一次次虚假的历史游戏。他们实住应该时时重温《好了歌》的告诚,以便保持一种做人的清醒。 《红楼梦》的阐释作为一种研究,其置身的领域已经相当不堪,浊气熏人。好住我从来不曾相信过那鬼头鬼脑的说法。为自己的解读侄心灵上留出了一片纯粹余地。即便我的闸释毫无价值,我也为那样一片纯粹而感剑骄傲。从研究毛泽东现象剑阐释《红楼梦》,任我足一个全新的转折;站住新的基点上,不免有一览众山小之感。也许这种感受不无孤寒,但至少使我获得了一种学术方向。由《红楼梦》向上追溯,可进入诸子百家以及先秦文化和文学的重新考察,从而理清汉沿文化的历史脉胳;从《红楼梦》向下展开,则可纵观中国晚近文化历史的大致走向,从而着手一系列的文化著述;至于基于《红楼梦》所提供的历史文化余息图像去观照西方文化,则可对西方文化从希腊时代到20世纪的演变历程有一个极具参照意味的观察。从这个意义上说,也许我们正身处一个意味深长的年代。当黑夜黑到深处时,黎明也就开始了。 是为自序。 1993年8月4日 后记 写完这部书稿,好比在天空完成了一次飞翔;回到地面,整个文化景象已经惨不忍睹,以致令人不得不提出救亡的口号,尽管这也许不是人为的努力可以挽救的没落。 能够完成此著在我有一种幸运感,因为我总觉得仿佛天境如此。从18岁开始读《红楼梦》至今,整整20年。记得整个阅读真正变得清澈见底,是在身陷囹圄的日子里。而且很有意思的是,同时又以同样的清晰可辨将《存在与时间》通读了两遍。大约三年之后,我才突然发现这两本经典之间的天然联系。而这种发现构成了本著的缘起。 现在回想起来,整个写作过程的自然程度令我自己都感到吃惊。刚刚动笔时,仅仅基于《红楼梦》和《存在与时间》的文化对称性。而且第一次走进课堂给学生讲述本著时,脑子里几乎一片空白。我只是怀着一种自信,只要站到讲台上就会有话可讲。果然,第一课我就讲出了灵梦情的三维结构。接下去的过程是,讲完第一课就会有第二课向我走来;写完第一章,第二章就跟着浮现。我以先讲后写的方法,每堂课后收几本学生的笔记,以助我回忆自己所讲内容。遗憾的是,一个学期讲完后,书稿只写到第十章。余下的几章是在暑假里完成的。老天是如此的助我,在最炎热的酷暑中,连降大雨,将气温遏止在我刚好能够保持写作的程度。全书25万字,500页的稿子写了500张,而且写到第500张的时候,我发现该说的全都说完了。 毋庸置疑,本著涉及的大量观点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化和展开。有些地方甚至犹如蜻蜒点水,一掠而过。但我想这种不完满也许正是本著的特点之一。且不说《红楼梦》的阐述本身是否能完满,即便有这种可能性我也不愿意独自把话说尽。因为重要的是,我完成了一个总体构架,哪怕这个构架仅具指向意味。在此,我可以告慰学术前辈王国维先生的在天之灵,他在《红楼梦》阐述上的努-力业已获得大大的推进。 在整个阐释过程中,我深感曹雪芹当年的孤独。我敢说在他活着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真正理解他。即便《红楼梦》问世这几百年来,真正理解者又能有几个?如此宣称并非我为此感到骄傲,而是出自一种无以言说的悲凉。假如我现在的处境不是和当年作者的境况相去无几,那么也许我至今面对《红楼梦》都无从说起。当然,我也无意于在此作一篇陋室铭绘境言志,我能说的只是,从当年陈景润的六平方米到我今天的九平方米,历史只不过前进了三个平方。 在此我想提一下我的母亲,一个典型的劳动妇女。人说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身后总有一个优秀的母亲。而我,不管成功不成功之类,能说的只是,帮助我度过风风雨雨岁月的,只有我的母亲。生活上的所有琐事,几乎都由我母亲默默地承担了。让我深感惭愧的是,我至今对此无以报答。我能够在天空飞翔,是因为我母亲承担了全部后勤。由于我母亲的照顾,使我得以在月薪只相当于牧济金的情形下顽强地支撑了下来。当然,这还得感谢来自朋友的通财之义,尤其是一位跟我在农场相识至今已有二十多年友谊的好友,戴济昌。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他及时地给了我经济上的资助。 在成书过程中,亡友胡河清曾看过前面几章的手稿,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书中的个别章节,曾受到一位修佛的朋友王先生的启发,比如那个著名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与《圣经》的内在关联。有关文本结构和人本结构的概括,是我的学生杨慧敏在她的期末考卷上提醒我的。有些学生特意在课堂上作了详细的笔记,以便我任写作时回忆自己所讲的内容。此外,黄湛、章华弟、张佃增三位朋友承担了大量的复印事务,以便手稿留底。我的一些学生还帮我校对了部分复印不清晰的章节。在此,我一并致谢。 本著脱稿之际,正值我38岁生日,可谓38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无法预知以后的岁月中等待着我的是怎样的命运,但不管如何,我想肯定还有许多事要做。这种紧迫感使我写完本著后都无以体味如释重负。我现在能够感受到的,竟是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太阳照常升起。 作者 1993年8月10日 于华东师大陋室 1994年7月14日 雷写千师女枋丽 书评(媒体评论) 在这个流行伪知识和本本主义的时代,这是一本罕见的由一个真正的学者写就的有思想创造力、真知灼见并且充满激情的著作。 ——诗人于坚 广阔的历史视野,极端的人文激情,不羁的理论想像力,颠覆和建设的绝妙对称,使李劫在当代思想文化批判中独树一帜。 ——评论家唐晓渡 他总是率性而为,不计物议、不新鲜的见解,他是不届于发表的:不痛快的文章,他是不届于写的;不能给他自在与快乐体验的学问,他是不屑于做的。也许这个比喻未必妥贴,但我确实想说,他是中国文学和文化批评界一个马拉多纳式的人物。 ——作家李洁非 李劼对《红楼梦≥有很深的缘份,有较高的哲学美学素养,熟知现代文化,而他恰恰又是红学“圈外人”,这就使他有可能对红楼梦研究做点有趣的事情。 ——散文家余秋雨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论红楼梦(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李劼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225003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0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00 |
出版时间 | 2006-02-01 |
首版时间 | 2006-02-01 |
印刷时间 | 2006-0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9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7.411 |
丛书名 | |
印张 | 25.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71 |
高 | 2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