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北非丽影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二战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是一段撼动生命的战地恋情,这是一个女人眼中的战争与奉献……本书讲述的是二战中法国外籍军团惟一一女性的战地恋情,文风质朴,故事一波三折,感人至深,极具可读性。

内容推荐

假如没有二次大战,“我”,崔弗斯小姐将如何度过她的青春岁月?她渴望冒险的性格,已经让她在传统生活里脱了轨,她还是个意大利寄宿学校女生的时候,就在一个罗马小旅店的经理那里,献出了贞操。这几乎是正常日子里,女性最大的冒险了。然后,她就过上了一种开放的生活:穿最新流行的服饰;抽强烈的土耳其纸烟;在深夜的酒吧喝酒,跳舞;打网球,旅行,还有谈情说爱。然而,当战争来临,情形就不同了。战争是一种蛮横无理的力量,它整个儿地颠覆了日常秩序,在对普遍人生降下灾难的同时,也将一些超常的精神拯救出危险。

目录

序曲

第一章  记忆之泉

第二章  勇者是孤独的

第三章  自由之梦

第四章  邪恶女子

第五章  等待中的女子

第六章  非洲之梦

第七章  在陌生人中

第八章  命运之手

第九章  美酒与玫瑰的日子

第十章  进入战场

第十一章  巨大牺牲的胜利

第十二章  杀出重围

第十三章  内心的血

第十四章  胜利的滋味

第十五章  改变的时刻

第十六章  曲终的时候

试读章节

假如没有二次大战,“我”,崔弗斯小姐将如何度过她的青春岁月?她渴望冒险的性格,已经让她在传统生活里脱了轨,她还是个意大利寄宿学校女生的时候,就在一个罗马小旅店的经理那里,献出了贞操。这几乎是正常日子里,女性最大的冒险了。然后,她就过上了一种开放的生活:穿最新流行的服饰;抽强烈的土耳其纸烟;在深夜的酒吧喝酒,跳舞;打网球,旅行,还有谈情说爱。崔弗斯小姐说:“如果我是男人,我会被看成一个见多识广、享受美好生活的贵族。”可是不幸她身为女性,所以,事实上,在众人眼里,她只是一个类似尤物的人物。她的石榴裙下,簇拥着热情的异性,表露出浪漫意趣,却没有一个人向她求婚,愿意同她共度此生。似乎是,她要想有一种冒险的生涯,就只能到男性的群落里去寻找,但必须交上正派女人的名誉作入场券,于是,她也再别想获得正当的人生幸福。她本意并非放弃社会的人生,相反,是为要斩获更多的价值。可事与愿违,她被驱人社会的别径,得到的只是浮光掠影,基本的权利没了她份。

她所以有这样不甘平凡的愿望,大约来自她对父亲的崇拜。在海军任职的父亲,生活相当有色彩,他周游世界,每个港口都有他的女朋友,当然那是在婚前。婚后的生活不免是沉闷的,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适时地拯救了他,他再度出发,转战南北。在崔弗斯小姐的家族里,凡是男性成员,几乎都过着浪漫的生活。除父亲外,还有一位曾舅公,是神职人员和旅行家,他收集世界各地的东西,可以见出他的胸襟很广大。她的祖父是19世纪中期英国驻马赛的领事,长期生活在本土以外的异国他乡。这些因素使得崔弗斯家族一反英国人的保守传统,而是有着一种向外发展的气质。但这只是在父权制的家族意义上,与此同时,女性成员依然过着封闭的生活,男性的自由自在结果是更加深了她们的寂寞。母亲在家中的影响极淡薄,尤其在父亲的辉映之下,声息就更微弱了。看起来,外婆和姨妈希尔达都是独立的人。外婆显见得是有钱的女人,外公是谁?没有提及,寡居的外婆是否因其缺席,所以能够自由地发展个性?虽然充其量不过是在她的维多利亚老宅的范围里。外婆也喜欢收藏,房子里堆垒了许多大箱子,最具有开放性质的收藏品是一辆汽车。姨妈希尔达也很有钱——当然,崔弗斯小姐的母亲同样有钱,不过是作了一份嫁妆,方才钓得金龟婿,希尔达姨妈则将其悉数留给自己,代价是不结婚。可即便是付出代价,亦不过是活动于社交圈内,做一个时髦的人物。

按理说,这种冒险的性格更应该降落在哥哥罗伦斯身上,所以是由崔弗斯小姐担任遗传,除去先天的素质之外,似乎,也出于父亲任性的选择。父亲就像家里的上帝一样,他选谁宠爱就是谁,选谁受屈抑也是谁。由于他想要一个女儿,崔弗斯小姐恰巧是一个女儿,所以就将他的好心情全划给了她,母亲和哥哥只能在他的坏脾气里过日子。他给女儿讲述他的海外传奇,战争故事,同时传给她家族的格言:“不害怕,不畏缩。”这格言怎么理解也不是什么微言大义,重要的是,父亲成了崔弗斯小姐的偶像,她总是努力着要使他对自己满意。让人为难的是,这个世界并不能提供机会,给她去“不害怕,不畏缩”。她用尽她的勇敢和想象力,亦不过是在情爱的沙场上搏击。然而,如同前边说的,情爱已经迅速地消耗了她的社会资源,也在消耗她的心力,对刺激的敏感度在减退,她只能期望奇迹发生,用她的话说,就是:“唯一的方法是找更重要更有胆识的男人,如此我才能有更大的冒险等着去尝试。”我理解,这个“更重要更有胆识的男人”,不仅在于具备超出以往情人的新素质,还在于,会提供给她另一种结局,不再是“以破碎的心结束”。可这个人在哪里昵?生活日复一日,顺流直下,偶尔会溅出一些飞沫,就是像崔弗斯小姐这样出轨的人和事,但转瞬即逝,主流永远不会改变方向。

然而,当战争来临,情形就不同了。战争是一种蛮横无理的力量,它整个儿地颠覆了日常秩序,在对普遍人生降下灾难的同时,也将一些超常的精神拯救出危险。……P1-3

序言

那个人就是我

假如没有二次大战,“我”,崔弗斯小姐将如何度过她的青春岁月?她渴望冒险的性格,已经让她在传统生活里脱了轨,她还是个意大利寄宿学校女生的时候,就在一个罗马小旅店的经理那里,献出了贞操。这几乎是正常日子里,女性最大的冒险了。然后,她就过上了一种开放的生活:穿最新流行的服饰;抽强烈的土耳其纸烟;在深夜的酒吧喝酒,跳舞;打网球,旅行,还有谈情说爱。崔弗斯小姐说:“如果我是男人,我会被看成一个见多识广、享受美好生活的贵族。”可是不幸她身为女性,所以,事实上,在众人眼里,她只是一个类似尤物的人物。她的石榴裙下,簇拥着热情的异性,表露出浪漫意趣,却没有一个人向她求婚,愿意同她共度此生。似乎是,她要想有一种冒险的生涯,就只能到男性的群落里去寻找,但必须交上正派女人的名誉作入场券,于是,她也再别想获得正当的人生幸福。她本意并非放弃社会的人生,相反,是为要斩获更多的价值。可事与愿违,她被驱人社会的别径,得到的只是浮光掠影,基本的权利没了她份。

她所以有这样不甘平凡的愿望,大约来自她对父亲的崇拜。在海军任职的父亲,生活相当有色彩,他周游世界,每个港口都有他的女朋友,当然那是在婚前。婚后的生活不免是沉闷的,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适时地拯救了他,他再度出发,转战南北。在崔弗斯小姐的家族里,凡是男性成员,几乎都过着浪漫的生活。除父亲外,还有一位曾舅公,是神职人员和旅行家,他收集世界各地的东西,可以见出他的胸襟很广大。她的祖父是19世纪中期英国驻马赛的领事,长期生活在本土以外的异国他乡。这些因素使得崔弗斯家族一反英国人的保守传统,而是有着一种向外发展的气质。但这只是在父权制的家族意义上,与此同时,女性成员依然过着封闭的生活,男性的自由自在结果是更加深了她们的寂寞。母亲在家中的影响极淡薄,尤其在父亲的辉映之下,声息就更微弱了。看起来,外婆和姨妈希尔达都是独立的人。外婆显见得是有钱的女人,外公是谁?没有提及,寡居的外婆是否因其缺席,所以能够自由地发展个性?虽然充其量不过是在她的维多利亚老宅的范围里。外婆也喜欢收藏,房子里堆垒了许多大箱子,最具有开放性质的收藏品是一辆汽车。姨妈希尔达也很有钱——当然,崔弗斯小姐的母亲同样有钱,不过是作了一份嫁妆,方才钓得金龟婿,希尔达姨妈则将其悉数留给自己,代价是不结婚。可即便是付出代价,亦不过是活动于社交圈内,做一个时髦的人物。

按理说,这种冒险的性格更应该降落在哥哥罗伦斯身上,所以是由崔弗斯小姐担任遗传,除去先天的素质之外,似乎,也出于父亲任性的选择。父亲就像家里的上帝一样,他选谁宠爱就是谁,选谁受屈抑也是谁。由于他想要一个女儿,崔弗斯小姐恰巧是一个女儿,所以就将他的好心情全划给了她,母亲和哥哥只能在他的坏脾气里过日子。他给女儿讲述他的海外传奇,战争故事,同时传给她家族的格言:“不害怕,不畏缩。”这格言怎么理解也不是什么微言大义,重要的是,父亲成了崔弗斯小姐的偶像,她总是努力着要使他对自己满意。让人为难的是,这个世界并不能提供机会,给她去“不害怕,不畏缩”。她用尽她的勇敢和想象力,亦不过是在情爱的沙场上搏击。然而,如同前边说的,情爱已经迅速地消耗了她的社会资源,也在消耗她的心力,对刺激的敏感度在减退,她只能期望奇迹发生,用她的话说,就是:“唯一的方法是找更重要更有胆识的男人,如此我才能有更大的冒险等着去尝试。”我理解,这个“更重要更有胆识的男人”,不仅在于具备超出以往情人的新素质,还在于,会提供给她另一种结局,不再是“以破碎的心结束”。可这个人在哪里呢?生活日复一日,顺流直下,偶尔会溅出一些飞沫,就是像崔弗斯小姐这样出轨的人和事,但转瞬即逝,主流永远不会改变方向。

然而,当战争来临,情形就不同了。战争是一种蛮横无理的力量,它整个儿地颠覆了日常秩序,在对普遍人生降下灾难的同时,也将一些超常的精神拯救出危险。

崔弗斯小姐立刻嗅到了气息,这是出自本能的敏感,敏感到将会有重大的契机向她走来,不可错过。她报名参加红十字会,希望能担任救护车驾驶,但被告之,救护车驾驶也必须接受护士训练,在前线无法分工细致。于是,无论她情不情愿,她都得先做一名护士。等到获取护士资格,她再次申请做一名驾驶,这一次的回答是驾驶已经太多。依然是不情愿地,她作为一名护士跟随法国远征军前往芬兰,参加“百沙摩行动”。可是冬季战争提前结束,他们滞留在了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再次开拔进发芬兰,战事又发生变化——德国入侵丹麦、挪威,继而进攻荷兰、比利时,欧洲重新划分敌我,法国处境复杂,因此,自愿者被遣散回家。生活是走出了常态,奇迹依然不知道藏在哪个犄角里,亦不知道将赠送哪一位。她需要耐心,并且,还需要有主动性,不仅是等待,而是创造,创造和奇迹的邂逅。

事实上,此时她已经忘记了出奇制胜的人生使命,只一味地为战争激动。整个世界都在历险,她那一点小小的寻求刺激的欲望,简直是沧海一粟,再显不出离经叛道的表情。相反,她的气质比一般人都更合乎战争的需要,那就是面对危险不是畏惧,而是格外地兴奋。当她再次出发,跟随戴高乐自由法国的外籍军团,在开拔的火车上,她从车窗里照见自己,穿着简朴的戎装,和往昔那个时髦的女人判若两人。她说:“我有一种奇怪的念头,穿着这个样子的新衣服居然觉得很满足,觉得很适合我。”这真是两相情愿,战争将她纳入主流,她呢,适得其所。

他们在利物浦上船,驶向不明目的地。这一次出航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些像中国红军的长征。中国红军是往大陆的腹地寻求支持,戴高乐的自由法国则是往法属殖民地,收集聚拢反对维琪投降政府的力量。于是,这支船队辗转来到非洲,一路经历了湿热、鱼雷、纪律管制、小型的战事以及带来的伤亡,还有时局的急骤演变。在她摒除社交圈的浮华,性格呈现本质的同时,冒险生涯也裸露出了实质,那实质简单到就是肉体的折磨,以至于,濒临灭亡。但是,这只是实质的表现部分,作为动力的另一部分,则有着恢宏的内容,那就是法国和世界的正义前途。所以,她说:“这是我生命中第一次觉得真正活起来,而且眼光也跟着更远大。”我们应当将此视作崔弗斯小姐为邂逅奇迹正积攒准备,她已接近命运的转机。

这转机就是新来的医务指挥官不会开车,附近也无任何会开车又有驾驶执照的人,当仁不让,崔弗斯小姐做了他的司机。虽然这是一辆老爷车,几乎无法启动马达,指挥官的土著传令兵自有氏族部落里的性别观念,完全不听命她的调派,可不管怎么说,她到底是做成了一名战地驾驶员,得以向她的冒险生涯挺进一步。人生的馈赠其实并不是盲目钦定的,它选择的总归是最合适最胜任的人。在叙利亚南部的车途中,突然遭到袭击,所有人迅速从车上滑下,各自寻找掩体。轰炸停止之后,崔弗斯小姐第一个从车身底下爬出,迎面看见一个几乎与她同时站起的金发男人,站在离她十尺开外,那就是柯尼克上校。此时此刻,我们知道,选择决定了。

她曾经说:“唯一的方法是找更重要更有胆识的男人,如此我才能有更大的冒险等着去尝试。”如今,她已经获得更大的冒险,是在男人之外的途径,可是,一个“更重要更有胆识的男人”不期而至。这在某方面应了中国人关于机缘的说法:“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但从实证的观点看,更大涵量的机遇总是给予更广阔的胸襟。这时候,她几乎连自己的性别都快忘记了。作为一个女人的趣味只是心血来潮似地,忽然回到她身上,于是她就会去寻找一些完全不派用场的丝质内衣,或者一面镜子。她和军团成员就像兄弟一样相处着,甚至,很奇怪地,她与军团指挥官阿密拉克维力的恋情更像是一对同性的友谊,而不是发生于异性之间。阿密拉克维力曾经宣布,要赠予崔弗斯小姐一个别号,就是“小姐”,他的话很有意思——“毕竟她是我们之中唯一的女性”,就像他方才认识到这一事实似的。这就是她此后一辈子认作荣誉认作自己的家园的军团。在战后重新审核中,她在申请表格上模糊了性别,突破戴高乐的戒律,成为唯一的女性军团成员——“后勤补给准尉”。

和军团的弟兄们一起,享着粗犷的生活和友情,是可获得平等尊严,代价是克服女性的特殊需要,而一旦回到女性的角色,遭遇总是不愉快的。在哈肯井的艰苦日子里,她一直梦想着好好吃一顿,等劫后佘生,憩于埃及亚力山大城,她走进全城最好的法国餐厅,却被安排在厨房边上的桌子上,理由只是,她是女性,餐厅里都是男性军官,军阶又都比她高。  

可是,有了柯尼克上校,情形改观了。作为自由法国上层人物的驾驶员,她可以进入战争和政治的核心,随了柯尼克上校升为将军,她也越进越深,抵达历史的前沿。于是,她的冒险便上升到更高境界。同时,柯尼克上校是那样一种男性,他似乎也在长时间积攒着对崔弗斯小姐这类女性的赏识。他没有被战争的异常环境模糊眼睛,而是相反,他比在沙龙里更能识别女性的特质。他称呼崔弗斯“小姐”,在她生病住院时,送去鲜花和巧克力,请她共进晚餐。最可贵的是,他并不因为认识她的性别而损失尊敬,有一次,他竟然庄严地向她行了一个军礼。终于,他向她求爱。在崔弗斯小姐呢,似乎出自一种真正的心心相印,她没有像以往接受军团成员,比如阿密拉克维力那么兄弟情谊式的爽快、简洁,突然变得谨慎。是不是不自觉中,她意识到这将是一场名副其实的男女情爱?她说:“我如果与一位男人睡在床上,我希望彼此都是认真的。”一个女性对爱情的需要,此时又回来了,不是以冒险的面目,而是普遍的正常的要求。在更为壮阔的冒险生涯之下,昔日渴望的奇迹,恢复了它的平凡的真相。崔弗斯小姐现实地考虑到上校是有妻室的人,还考虑到在此种特定背景下的感情有几分真实性。当然,最终她没有抵抗住上校的魅力,而上校也没有辜负她的妥协,他对她倾心倾意。更重要的是,这一段关系以超常的激情弥补了它无法给予美满结局的缺憾。

由于是和他,这个“更重要更有胆识的男人”,柯尼克上校,后来的将军,他们的爱情便展开于历史的前锋地带,以一种奇异的方式。她是他的司机,驾他参予自由法国和维琪政府的谈判,签定停战协议,穿行叙利亚、巴勒斯坦、黎巴嫩……夜里,他们同床共枕,亲密无间。在战事偶然的平静间隙里,他们甚至获有一小段家庭式的生活——在贝鲁特,他们居住在一所山脚下的小房子,她就像一个真正的主妇那样操持家务,管理厨房,修整花园,还有夜间的如胶如漆。当然,她必须居住在司机的小房间里,正式的晚宴上,她也分桌另餐。这秘密的偷欢,因是在战争的非常环境,于是有了一种死生契阔的严肃意味。但这还只是巨大激情的序曲。

经过一些战斗与间歇的日子,也经过一些离和聚的波折,他们终于来到哈肯井。哈肯井——这一块不毛之地,处于大利比亚沙海之中,曾是意大利部队的要塞,后被放弃,“沙漠之狐”隆美尔在一段时间的静止之后,忽然调身,面对沙漠,于是英国匆忙调集队伍,命令自由法国的重型武装部队占据哈肯井,哈肯井重又成为阵地。哈肯井处境险恶,南方是严酷的撒哈拉大沙漠;北方和东方是英国第八军,于是布下了五十万个反坦克地雷;西方一百公里处则是隆美尔。她和柯尼克将军各在不同的掩体,难得见面,偶尔见面也是执行军事任务,她依然是他的司机。静守三个月之后,进攻来临了。哈肯井的顽强抵抗惹恼了隆美尔,他亲自率军前来,屡次受阻,下了最后通牒,却被将军拒绝。战事越来越严重,进攻,轰炸,炎热,缺水,德国军队与意大利军队眼看着合围,将哈肯井包裹起来。这一夜,将军来到崔弗斯小姐的掩体,告诉她明天将要突围,让她作好准备。当她进一步问道:“我们要去哪里?”将军回答:“去约会。”

这可说是全书的高潮,他们的爱情,在此达到最激越的沸点,崔弗斯小姐一直期待并准备的历险,亦抵达目标。事实上,这已经将爱情推出享乐主义的窠臼,进人生死存亡绝地,似乎是脱离了爱情的本义,又像是贴近爱情的原旨——就像《呼啸山庄》里描述的,爱情总是选择那最有生命原动力的人格实施它的对抗。“约会”这个字眼,来自将军最喜欢的一首诗,每一个自然段都以“我与死神有约”开头,现在,“约会”的时刻到了。还是她,崔弗斯小姐,开着他的座驾,从地雷阵,狙击的火炮中开出一条血路。真是天保佑,他们居然杀出来了,死亡的约会又回复或者说进行到了爱情的约会。有了哈肯井的经历,还有什么能再激动人心呢?即便再有,他们又是否具备同样的勇气和热情承接?许多事情都只能经历一次。

崔弗斯小姐和将军的关系,还拖延了一段。倘若是虚构的小说,那多少是狗尾续貂。可这是纪实,现实中,人必须忠诚地跟随事态走到底,无论结尾如何扫兴。接下来的情节确实无味,将军的妻子病危之际,他们甚至开始谈婚论嫁,就像一对日常生活的男女。可是将军的妻子又神奇地痊愈,于是,他们终落入无果,分道扬镳。

书的结尾,年迈的崔弗斯准尉由老朋友陪同,去看一个军事展览。她坐在轮椅上,被推入展厅,眼睛扫过一张张泛黄的地图、照片,最后落在一张将军的照片上。将军从福特车的天窗站起来,隐约可见驾驶座上有个人,面目不太清楚——“不过,我知道那个人就是我”。当生活回复正常,她的身影就又退入模糊。

王安忆

2005年11月12日香港

2005年11月20日上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北非丽影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苏珊·崔弗斯
译者 谢青峰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50147
开本 32开
页数 32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1.45
丛书名
印张 10.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Karsten Demers and Rick Filon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7:1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