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第八个管理(怎样赶超印度美国软件)
内容
编辑推荐

8Manage源于多年复杂的软件战场实战经验,它洞悉了当前软件工程管理的主要矛盾——软件生产和管理的主要对象是智力成果,而且前美国和全球的软件管理及工程科学却建立在工业时代实体成果管理的基础之上;并从全新的“人本”角度将承诺管理、后果管理和自我管理的理念形成工具,比现有的管理工具更能使大型软件工程在严谨协调的同时不失自由发挥的空间。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具有25年美国软件业从业的经验,并且多次主持大型软件项目的开发。作者看到当今管理学的一个重大盲点,即没有一个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以及管理方式适合于对诸如软件开发者等智力工作者的管理,即使在美国这样一个全球软件业最发达的国家,企业对软件开发者仍然实施工厂式、机械式的管理方式,这对于软件业而言是一个巨大的缺陷。作者指出中国软件业可以率先突破这一盲点,建立软件管理的新标准,不必重复美国、印度所走过的路,即由侧面出击,迎头赶上。由此,作者提出了“第八个管理(8Manage)”的思想,并阐明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目录

前言Ⅲ

I.问题所在

如果足球队不是由11人而是由1100人组成的,传球不是用脚而是用智力,球也是无形的,那要怎样去管理?

 第一章 当今全球管理学的盲点

>知识时代的管理学盲点

>盲点对软件管理发展的影响

>盲点对软件工程科技发展的影响

结论

 第二章 简化的八类问题

>简化的八类管理问题

>明白这八类问题的重要性

>体力/实体与智力(Physicalvs.Mental)的定义

>八类管理的基本不同之处

>软件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区别

>软件培训不足的地方

结论

 第三章 软件战场

>了解软件战场的困难

>战事行军或工厂生产与软件战场有什么区别

>足球赛场与软件战场有什么区别

>软件战场与其他智力工作战场的共同之处

>软件战场的独特之处

结论

II.动机要门

你是令事情发生,还是看着事情发生,或是不知道事情在发生?

 第四章 中国真的可以在十年内赶超印度、美国的软件制造能力吗?

>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精神与逻辑

>中国软件最大的问题

>美国和全球的软件缺口

>技术上的解决办法

>中国的机会

结论

 第五章 以绝处求生的精神赶超印度、美国

>中国软件业的现状

>美国、印度软件商业技能的栽培环境

>不能有侏儒心态

>绝处求生的精神

结论

III.目标要门

看得准,才可射得准

 第六章 中国人与美国人的创造能力

>中国人没有创造力吗?

>中美创作环境的比较

>美国的风险投资是其软件业的“孵化器”

结论

 第七章 先要明白,才有机会看出正确的方向

>软件/IT生意与传统生意不同

>零生产成本生意

>高数量生意

>全球性生意

>曲棍球棒与软件产品生意的投资模式

结论

 第八章 有长远的眼光才能确定方向、目标及战略

>比尔·盖茨的眼光和耐力

>国内软件企业缺乏长远的眼光

>目标和战略

结论

IV.管理要门

传统管理书本及IT管理课程没有教你的

 第九章 时间性与承诺管理

>管理在不同时代的应用

>工业时代的管理方法

>资讯/智力工作者时代的管理问题

>忽视了承诺管理

>承诺管理的重要性及可行模式

结论

 第十章 创造性及团队管理

>什么是团队工作

>为什么先要解决团队的暗藏问题

>团队协调

>什么是不同程度的创新及影响

>恰当的情况使用恰当的方法

结论

 第十一章 增强自行管理

>什么是自行管理

>传统管理学没有鼓励我们自行管理

>软件/IT界对自行管理的误解

>自行管理的例子

>自行管理不足的环境常见的问题

>以承诺管理来解决问题

>自行管理的陷阱

结论

 第十二章 八类问题和 第八个管理(8Manage)

>八类问题

>八类问题的分别

>不同复杂程度的影响因素

> 第八个管理简介

>承诺管理

>理解和评估

>协议和公布

>后果管理

>与工具的结合

结论

V.商业要门

懂赚钱才可留住人才

 第十三章 开始企业

>主要选择因素

>知识和技能

结论

 第十四章 产品生意与专业服务生意

>产品生意与市场占有率

>专业服务生意以及规模的重要性

>软件产品生意与专业服务生意的不同

结论

 第十五章 怎样补救中国软件/IT的弱点

>一千个弱点,其实是一个

>软件科技能力

>英语及听取需求的能力

>开发大型软件的能力

结论

 第十六章 怎样建立中国软件/IT的优势

>利用自己的本钱来建立优势

>全球最先进软件管理(新标准)的专家

>聚集全球最优秀软件人才及团队的地方

>全球开设软件企业利润最高的地方

结论

VI.执行要门

长远目标、中段战略、短期计划

 第十七章 战胜自己才可战胜别人

>创造力——要战胜自己的侏儒心态

>诚实公正——要战胜自己的私欲

>团结友爱——要战胜个人主

>正确目标——要战胜自以为是的聪明

结论

 第十八章 竞合(Co-opetition)战略

>什么是竞合战略

>中国与美国的竞合战略

>中国与印度的竞合战略

结论

 第十九章 资金、人才及产品

>资金

>人才

>产品(软件产品及服务产品)

结论2

 第二十章 发挥工具的能力

>工具与人类的文明和进步

>必需及人为(EssentiaIvsAccidental)复杂性的定义

>实体成果管理的可扩大性

>智力成果管理的可扩大性

>实时

>诚实公正

结论

VII.总结

立足基本,脱颖而出

 第二十一章 怎样全面结合,大步跃前

>绝处求生的欲望

>同类产品世界No.1

>世界级的专业服务规模

>尽快锻炼智力团队的管

>长远目标、中段战略、短期计划

结论

附录一 中美创作环境的比较

附录二 美国的风险投资是其软件业的“孵化器”

附录三 价格战

附录四 关于作者

参考文献

后记

鸣谢

试读章节

知识时代的管理学盲点

不是行为科学、心理学及人事管理学没有随着环境的转变而提升,它们或多或少也涉及到了一些如何管理智力工作者的问题。但上述学说都存在一个根本缺陷,即没有一套完整的管理理念来衔接智力成果与实体限制(如时间和成本的限制)。如果不把实体限制加插在内,管理智力工作者的方法(如智力工作者的自行时间管理以增加效率;智力工作者的情绪管理以增加EQ)是有的。但在很多智力工作环境中,实体限制确实经常出现,比如在一个分工明确的IT团队中,每个队员都需要在某个特定的时间递交某项智力成果,否则就会影响整个团队的项目进度,进而影响最终成果。我曾与上百个智力工作管理人员讨论过管理蓝领与管理智力工作者的区别,发现他们差不多全都明白两者的区别,也有不少人已经采用了一些特别为智力工作者而设的人事管理方法。但当他们要控制时间和成本的时候,他们却只懂得一个解决办法,就是工业时代的控制模式。究其原因,现时全球管理学的著作,在不受实体限制的范围内,不乏以人为本的理论(如行为理论、人际关系理论、团队动态,工业心理学等等),但若要满足实体限制的范畴,则仅有工业时代的基于“物”假设的控制模式。

史蒂芬·柯维(Stephen R.Covey)是国际知名的领导学权威,他在他的《高效能人士的第八个习惯》中指出,一个时代的发展取决于它的思维模式,当前人类社会已由工业时代逐步过渡到知识时代,然而工业时代所形成的以“物”为中心的思维套路至今依然根深蒂固。在工业社会,工人遵循严谨的工序去工作,他们可以轻易地被替换,甚至被机器代替。在这种环境下,因为被利用的主要是人的体力或手脚的分工,拥有智慧的人也被降低到如机器般“物”的层级。由于工业时代主要的资产以及经济繁荣的主要推动力是机器和资本,使得我们迄今的会计制度仍是“人是支出,机器是资产”。但是对智力产业如软件产业来说,人才是最大的资产。柯维指出,最大的问题是今天的智力工作管理人员至今仍不能摆脱工业时代的管理思维模式,还是以工业时代的“物”化管理方式来对待智力工作者。

作家约翰·加德纳(John Gardner)曾经说过:“大多数有问题的组织是因为滋生了一种功能性的盲目,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它们的症结并不在于无法解决问题,而是根本看不见问题。”在我职业生涯的早期,由于受到工业时代管理思想的束缚,我一直以实体时间、实体传递以及实体成果来管理软件活动,却不明白这些与脑力时间、智力传递以及智力成果之间的关系。我很侥幸在后来能够分辨出管理学上的这个盲点。但现今全球数以百万计的智力工作者,仍然看不到这个盲点,还是走入如史蒂芬.柯维说的“由上到下的共同依赖的螺旋”。P4-5

序言

美国在“管理”和“软件科技”领域均处于领先地位,一直被视为学习的典范,但极少有人会留意到她在软件管理方面存在的巨大漏洞。现在美国开发大型软件的失败率,与5年前或者15年前,甚至25年前相比,都没有明显的改善。其中最大的原因是,美国在软件管理上存在根本缺陷(盲点),所以在不乏投资、实验及实践的前提条件下仍然难以进步。这个漏洞对于美国,甚至全球的软件/IT的实用率都有严重的负面影响,但是这也给其他国家一个良好的机会,即发挥潜力为人类社会贡献其智力成果。

我能够辨析管理学上的这个盲点并且悟出其解决方法,与我对软件工程科技及管理的浓厚兴趣有关。我在美国数个顶尖的软件/IT研发机构工作达25年之久,参与了软件管理及软件工程科技的理论和实践,也做过不少研究和实验。最主要的是我时有机会带领一些不同产业的罕有的大型软件/IT项目,能在极复杂艰辛的开发过程中验证我的方案。我希望能将在软件行业积累的管理心得付诸书稿,鼓励国人努力地自我增值、创新,为人类文明作出贡献。

本书主要以软件/IT业为例,指出管理学中的盲点,针对管理工作的缺口提出解决方案(8Manage)。但它同样适用于其他各种类型的智力工作行业。我希望通过本书能广泛地帮助更多的智力工作管理者(包括非软件/IT行业工作者),使他们能够摆脱工业时代管理理论的束缚,在本领域有所突破。

我之所以给这套解决方案取名为8Manage,是与管理思想的传承性分不开的。据十卷本的《牛津综合英语字典》(1971)记载,“管理”、“管理部门”和“管理者”等词最早出现于16世纪。“管理”这个词起源于拉丁语单词manus,意思是手工操作,后来演化为意大利语中的maneggiare,意思为在马场里驯马。再后来它的意思扩展到广泛的手工操作,比如说手拿武器和乐器,就像唐·阿马多所说的那样。但是,这个词也与法语中的menage(家务)有点联系,在管理家务的艺术这种含义上相当于“资源管理”的意思。目前的“管理”概念可能融合了mantts和menage的要素,在不同的管理者和文化中有不同的含义。亚当·斯密(Adam Smith)——经济学的创始人,在其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一书中谈及与经营股份联合公司有关的过程和人员时使用到“管理”、“管理活动”和“管理者”的概念。英国经济学家詹·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继承了斯密对这一概念的阐述,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的工程师们开始偶尔在著作中使用“管理”这个词。一直到费雷德瑞克·泰勒(Frederick w.Taylor,1856—1915)出版了《商店管理》(1903)和《管理学原理》(1911)后,管理学才成为一门现代学科。随着英美工业经济的发展,对工厂管理的实践和思考日益增多,以至形成了庞杂的管理理论,就我看到的现在国内关于管理学的教科书,很多理念都是来源于美国的管理理念,认为管理就是控制和驱动机器和人(体力工作)。但是在21世纪,政府、商业和智力生产(如软件生产)的管理,是要驱动智力工作者的动机和责任心,协调智力工作者的沟通和合作来增强他们的脑力及生产的可扩大性,公正地记录承诺的兑现及管理后果。这些新的管理办法会揭开管理学新的一页。如果我们算manus是第一代,maneggiare是第二代,menage是第三代,亚当·斯密的理论是第四代,詹·穆勒的理论是第五代,19世纪80年代开始的美国工程师们的理论是第六代,费雷德瑞克·泰勒的理论为第七代,那么8Manage便可算是第八代管理了。

我之所以取名第八个管理,是因为8Manage将解决我想出的八类问题中的第八类,它能够使智力成果的管理(如软件管理、商业管理和政府管理等)较以往得到更加快速的提高。

作者

谨记于2004年3月

后记

在20世纪70~80年代Murray Hill贝尔实验室的会堂,曾有过不少知名的科学家如Pascal编码语言的发明人Niklaus wirth作演说。我第一次站上Murray Hill贝尔实验室的演讲台时,刚从学校出来三个月。我战战兢兢地介绍了新一代的linkage editor及COFF科技,整个演说还算顺利;对于台下听众的问题,我的答案也算满意。直至最后我快要离开时,台下有一个人问:“COFF是很有用,但它会多用多少磁盘存储空间?”我很快便答了一倍左右。台下另一个人便说:“那么我们每个人原本用10兆字节磁盘,都变成要用20兆字节磁盘,硬件商不是要很感激你吗(意思是他们可以多很多生意)?”接着台下便一片笑声。我回到办公室后,我的老板便来找我。未进他办公室前,我还以为他是要取消我的设计,但见到他后,才知道他要与我商讨怎样把新一代的linkage editor及COFF推出。我当时问为什么还要把它们推出,他的回答是,能够同时做到功能多而存储量少当然完美,但与同类科技其他的设计比较,他已觉得我们是做得最好的,故他决定把这些科技全面推出。从这个事例,我开始明白,有些复杂的问题,不一定要找到每一个人都认为是最完美的解决方案才去实施,不然会太慢,甚至因为缺乏累进过程,永远都找不到大家一致公认的完美解决方案。最重要的是有足够的相关经验和判决能力,而当年我的上司有能力做到这一点,帮助了我的进步及成功。

Linkage editor及COFF毕竟只是系统软件,主要是为应付机器而设的,而第八个管理是智力团队的管理概念和工具,对象主要是活生生的人,其难度在万倍之上。25年的累进过程使我悟出智力成果管理的解决方案——8Manage。如果有其他概念及工具比第八个管理更适合管理智力成果,我绝不会把它想出来,更不用说推广。就目前来说,连和它接近的也没有。最重要的是,我需要中国有识之士能够分辨出这个。不然,好的软件发明也只好在美国。

罗叶明

谨记于2004年9月

书评(媒体评论)

从花旗银行开始,我认识罗叶明先生已逾10年。他对软件工业具有高度的热情和专业知识。就我所知,他对现代管理科学和过程的了解无人可比。这些特点汇集成这本极为精彩的作品,我特别向每个人推荐。

Gordon Clancy花旗环球企业投资亚洲区主管

“第八个管理”的新思想凝聚了罗叶明先生25年在美国大型软件项目上的经验及智慧,它指出了现今软件工程管理的一个重大盲点,并提供许多指导性的见解。这是一次创新的探索,非常值得我们共同关注。

田鹤年 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

《第八个管理》提出的新理念,令人耳目一新。它针对现今,即使是西方发达国家,软件管理中的盲点,深入探索,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我认为这是思维的创新,也是管理的创新。该书我国IT业界的同仁值得一读。

张琪全国电子信息系统推广办公室常务副主任

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司长

这是一部令人鼓舞的著作!“第八个管理”适时地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软件工程管理方法和商业观念,对起航中的中国软件而言,这部专著将引导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中国软件的发展,其意义深远。

丁月华教授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应用工程研究所所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第八个管理(怎样赶超印度美国软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罗叶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2121619
开本 32开
页数 20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9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426.67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2
16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4:5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