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昆剧演出史稿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第一本昆剧史的专著,1980年出版时,即获得学术界的重视。1985年获得中国第一届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 此书早已绝版,最近著者对本书所存在的一些错误、薄弱环节以及论述有欠全面周全之处逐一加以修订。原有节保留不动,内容颇多增删,并酌量引入著者近十年来研究心得和搜寻所得的一些新资料,重新出版。

内容推荐

本书取演出视角述昆剧史,显现家庭戏班与民间戏班的演变消长,指出折子戏称雄时期与昆剧艺术体系形成之关系,强调伶工作为艺术家在历史上的劳绩。

目录

修订本自序

原序

引言

第一章 一个新剧种的产生

一 十六世纪初叶的剧坛

二 屁腔的产生

三 魏良辅和昆腔流派

四 梁辰鱼和他的《浣纱记》

五 昆剧的萌芽时期

第二章 “四方歌曲必宗吴门”

一 新声从江南到了北京

二 虎丘山曲会

三 新剧的创作和演出

四 舞台艺术述例

五 艺人·串客·清曲家

第三章 竞演新戏的时代

一 且看一张戏单

二 全本戏的演出特点

三 家乐的发展

四 民间职业戏班与艺人

五 关于女戏

六 玉熙宫与南府

第四章 折子戏的光芒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折子戏的形成

三 折子戏的艺术特点

四 苏州集秀班的影响

五 扬州剧坛和七大内班

六 清宫南府的扩建

七 北京的昆剧活动

八 女戏的演化

九 清曲家叶堂与钮树玉

十 全本戏的新貌

第五章 近代昆剧的馀势

一 进入近代的特点

二 从北京的集芳班谈起

三 昇平署始末

四 昆剧活动的新基地——上海

五 四大老班在苏州的活动

六 清唱与“清客串”

附录:清末上海昆剧演出剧目志

第六章 “化作春泥更护花”

一 文全福班的报散

二 从昆剧传习所到仙霓社

三 结束语

编校后记

试读章节

发端于十六世纪六十年代,从当年以崭新的姿态演唱第一个新戏《浣纱记》起,度过了多少艰难的岁月,终于形成为独特剧种的昆剧,无疑是中国灿烂的艺术宝库里一宗极其重要的遗产。这样说的根据何在?试拈三点:一、昆剧历史长,变化大,可贵的是各阶段发展演变的线索基本上可以探知,面目比较清楚。二、北杂剧、南戏,明清传奇中的精品,元明清时代著名作家如关汉卿、汤显祖、李玉、洪异、李渔等人的名著不少还能按原作原词表演歌唱。三、保存了丰富的曲牌唱腔,近代昆剧留下了明末演剧的馀韵,完整地保存了清朝乾嘉时代演戏的格局,特别是经过历代梨园搬演家的实践创造而积累起来的表演艺术,自成体系,特色显著。这些不仅保留着各种不同戏剧题材的艺术风格,还可通过它去认识古代社会的生活风习。面对这样一份遗产,我不拟在这里使用“举世无双”之类的空泛词藻,历史的最好部分当然是在将来,但昆剧不可能再出现一个繁盛时期,我认为一个十分迫切的现实问题是,重视昆剧,多从不同视角加以反思、探索、研究,取得人们的认同和欣赏。

昆剧的情况是复杂的。进入近代以后,即一百几十年来,其复杂性有增无减。把它比做树,盘根错节;把它比作路,坎凛特多。奇怪的是,它的晚期一直在挣扎中苟延残喘,但总是绝处逢生,没有彻底倒下去。每当我读曲或研讨有关文献时,经常或强或弱地感受到这种复杂性。接触频繁,认识渐真,我发现昆剧演变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三大矛盾。

剧本与演出的脱节,是一大矛盾。昆剧的剧本是古典戏曲(传奇、杂剧)体制,早期按本演出,矛盾不大,后来观众对剧本戏剧性的要求提高,而剧本创作却跟不上。由于大多数剧作家不谙舞台艺术,剧本搬上舞台,从文学本过渡到演出本这一关没有过好。新戏选用权落人戏班之手,而戏班往往“观众第一”,偏重于曲折的情节和吴语噱头,并多采用删繁就简的处理方法。这有合理的一面,也有明显的局限性。总之,新剧不能随演出习俗的变化和舞台艺术的提高而有所改进。昆剧新戏从演出角度检验,还谈不上完整、成熟,也缺乏成功的舞台实践经验。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由于折子戏的兴起,精雕细琢,自具魅力,但折子戏的特色和优点,在全本新戏中大都泯灭了,这是新剧创作先天不足所造成的。这样的脱节使得昆剧观众的范围不易扩大,不能像滚雪球那样,越滚越大。

雅与俗的杂交,是另一大矛盾。昆腔艺术是民间歌唱家在士大夫的娱乐氛围中酝酿创造的,一开始就沾上书卷气,自不待言。昆剧据以演出的本子又大半出于文人之手,昆剧很雅,大家认同。但实际上问题并不如此单一明白。除了小圈子的堂会戏和圈子更小的文士雅集,昆剧戏班为了谋生,还需要向拥有众多观众的广场演出。这样,雅与俗就有机会撞击一下,多次的撞击,某一部分某一环节便会逐渐改变“高雅”的形象,以致引起文人阶层观众的不满。清初诗人兼剧作家的尤侗曾批评“世间院本”是“满纸村沙,真赵承旨(赵孟频)所谓戾家把戏耳。何足道哉!何足道哉!”以著《文史通义》出名的章学诚拈出八个字批评传奇的思想性:“匹夫之思,原非典则。”换言之,就是说戏剧表露的不过是普通老百姓的感情,不登大雅之堂的。龚自珍说得尤为率直:“昆曲鄙俚极矣!”说法不一,意思是相同的:嘲笑昆剧的俚俗。没有谁敢否认,昆剧剧本和歌唱表演艺术,具有浓郁的知识分子审美趣味,但它又确实饱含着“俚俗”的一面。要知道正是“俚俗”(经过艺术处理的)和其他的特点,使它能够持续如此之久,影响如此广远。昆剧是在许多地区流行过的,因而在它丰富多彩的传统剧目里,除了作为骨干的韵白和苏白以外,还有始终打扬州白的戏,有说慈溪白的戏,有须用杭州白、常熟白、丹阳白的戏,以及采用其他方言的戏。(生)在雅俗结合上,畸形和典范并存。畸形的样本是《活捉》,那堆砌冷僻典故的曲文与充满浅俗噱头的吴语捏弄在一起,涌进观众的耳中。P.1-2

序言

拙著《昆剧演出史稿》初版于1980年1月,是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当时印了三千册,翌年初又重印一千册,先后都很快售罄。这是我始料所未及的。取演出视角述昆剧史,显现家庭戏班与民间戏班的演变消长,指出折子戏称雄时期与昆剧艺术体系形成之关系,强调伶工作为艺术家在历史上的劳绩,执著于此,试图有所发挥。那么一点探索意向竟然引起了读者的关注,或许就是此书易售的原因罢。据我所知,读者感兴趣的约有几个方面:引用“四方歌曲必宗吴门”这句话来概括昆剧的初盛期;爬梳文献,介绍了“虎丘中秋曲会”群众性的唱曲活动;强调演出史上昆剧折子戏阶段的不同凡响;《清末上海昆剧演出剧目志》起了承前启后作用,便于考察演出剧目的变化。有关刊物的转载,一些专文专著的引用大都不出上述范围。我的一位朋友多次跟我说起,他的专攻戏曲史的研究生几乎都读过这本书,有的未能购得,还从图书馆借抄、复印。有一位日本友人曾出示他的藏本,只见里面正文四周密密麻麻地写上批注。从这些事例以及往后引起的反响来看,读者们大概同样由于书中谈到的一些问题带有探索性质,因此在浏览时不免心存一个“恕”字。

然而作为作者,我不能自恕。初版本《后记》曾说,由于一些笔记本和大量资料卡因故毁失,原稿也残缺不全,当初是凭自己的记忆补全缺稿的。这就为出错种下了因。出书后我陆续发现一些疏漏和谬误。最明显的是,为大家最乐于转引的那句话“四方歌曲必宗吴门”误写成“四方歌者皆宗吴门”,至今以讹传讹。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自然理解书中一些孟浪之笔和简单化论断的由来。只有修订才能补过,但要挤出时间来却也不易。直到去年,才下决心,边通读边修订,每天完成若干页,以为常课。

修订不是重写,以存真为宜,即保持原来的框架、篇幅和基本观点。重点是改错,包括引文、事实、论断诸方面。补缺也是必要的,但应有增有删。原书对明清宫廷演戏仅一笔带过,现在择要补写了专节。又如关于全本戏这条线,初版本断续起伏,看不出演变全貌,现在重新理了一下,力使论述全面点。原书对历代艺人的劳绩着墨较多,他们走过的路尽管很曲折,但总目标是清晰的,要使昆剧雅俗共赏,可惜这一愿望没有最后实现。修订本把这个问题点明了。其中改动最大的是《引言》,这只有用“时过境迁”一词来解释。当年是从剧种新生的角度着笔的,现在我认为改从艺术遗产的位置上来回顾演出历史,比较妥善。

还有几个问题需要交代一下。

主体与流派。昆剧形成于吴中一带,为“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地域性特点始终极为鲜明。本书即以此为主体,写它的演出历程。以后四方扩散,主轴不变,描述的视角如一。昆剧历史上产生过一些重要流派,自成艺术体系,已有专著研究,本书不再阐述。初版本曾对“北昆”作过极为简略的介绍,自乱体例,故修订本概行删除。

下限。初版本基本上写到抗日战争初期仙霓社在上海解散为止,以后馀波所及,也是专就“传”字辈艺术家的归宿写开去的。我的旨趣本在借演出史这个题目,谈谈自己感兴趣的一些问题,不求面面俱到。至于当代昆剧演出活动,也只有经历一个比较长的时间以后,才能观照清楚,作出概括。本书写作之初,对下限问题考虑如此,至今不变。当然,也不能完全无视当代活动和现状,“结束语”中有些议论即是,但纯属个人意趣,与本书题旨无甚关系。

也有朋友向我建议,修订后书名中的“稿”字可删。我说不然。这个字显然有点“打招呼”的意味:昆剧演出有“史”从拙著始,事属草创,说了一些没有把握或不够成熟的话,希望取得一个检验的机会。检验尚待深入,这个字仍很有现实意义。其实,我还看重另一层意思,即把“史稿”看成一种文体,它比“史”要宽松些。借助于这种文体,写书的人可以作一些收缩性的归纳,更可排比例证,提出问题,适当作些开拓性的发挥。有关昆剧演出史事,实在没有太多现成的定论和规律可供捋搐,那么,兼顾收缩和开拓正是我所需要的。

初版本《引言》写了这样一番话:“我感到欣慰的是,这本门外谈戏式的书总算还掉了自己在少年时许下的一个心愿。远在抗日战争初期,我在上海一家小剧场里,观看了仙霓社‘传’字辈艺人的演出,少年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如此美妙的歌喉、身段,如此出色的演出,却只有这么些人在看。我逢人便说,便宣传,夸张地说这里面确实有积极的美好的东西。”此刻,我正在灯下整理修订初毕的书稿,重读这段话,仍像发生在昨天的事那样新鲜、真实,不觉抚掌一笑。事物有时真怪,好比旅人探路,自认走了不计其数的路,停下来一看,呀,还在原地。要经过仔细辨认,才会发觉毕竟有点不同了。我也说不清这本小书有没有提高。日月如流,不知老之将至,让我饶有兴趣地、审慎而大胆地再跨新步吧。

本书终于顺利修订完毕,并且得到出版的机缘,这要感谢友人洪惟助教授的好意和热情支持。引以为憾的是,初版本完稿前,曾蒙赵景深先生审阅校订。如今修订本有幸即将付梓,而赵老作古已逾十载,回瞻前尘,殊深缅怀。

陆萼庭1997年中秋节于沪西寓所

后记

陆萼庭先生的遗著《昆剧演出史稿》今出新版,出版社以特邀责任编辑相约。我与著者不敢妄称深交,“平生风义兼师友”却是实情,因而只感到义不容辞,不暇虑及能否胜任,就接受下来。能为亡友遗著尽绵力,固然是一种荣幸,但也是一件憾事,遇到疑难问题无从征询,不能获得面聆教益之乐了。

现今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第三个版本。最早的版本在1980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印行,其后著者又有创获,增补了约5万字,于2002年由台北一家出版社出版繁体字版,这次是用著者生前在修订版原稿上作了校改的自校本付排,底本几乎每页都有多处校正,足见用心之劳、用力之勤。作为特邀责任编辑,我所做的工作主要是拾遗补缺:从底本上检出偶有失校未改的字词;尽可能找到某些引用原书核对引文;发现体例上前后互异的地方改从一律。诚然,未安之处、失检之字恐怕还有,只能有待于读者指谬了。

本书是演出史著作,采用旧籍材料富赡,引文中通假字较多,一般不作改易,今仍其旧;出现异体字,则改用正字。遇到应简化的字,自当遵从,而人名(如洪舁)、专名(如舁平署)仍依原写;“齿句”字本已简化为“出”,但考虑到“《牡丹亭》一出”谓出现,“散出”指戏,“出出出色”言诸折戏尽皆出色,倘若全用一个“出”字易滋歧义,为区别计,把“一出戏”之类的“出”都改成“韵”,以避免与“出现”、“出色”的“出”同字异解,未作简化处理;另,书中“馀”字,曾一度简化为“余”,后两字并存,尊从作者习惯,仍作“馀”。这颇有“自作主张”之嫌,责我、谅我,己无法听取著者的意见了。

著者溘逝,已逾半载。赵景深先生在二十多年前写的序文中说:“这部《昆剧演出史稿》是一种探索,甚至也可以说是一种创举。”现今由我接手作修订本的责编,极个别处还须代庖,难免惴惴不安。虽欲“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又乌可得乎。倘有违背原意之处,其过在我,有愧于著者之旧谊,有负于出版社之付托,这里就先行告罪了。

编校既毕,谨志数言,并寄追思。

王尔龄2005年5月7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昆剧演出史稿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陆萼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400930
开本 32开
页数 3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7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4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809.2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8
146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25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0:5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