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给诺贝尔一个理由(第1辑)/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精选
内容
编辑推荐

聆听文学巨擎的声音,感受大师的智慧与激情,品位作家独具魅力的文采和个性。本书精选了历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颁奖仪式或答谢宴会上的演讲片断,这些演说或思想深邃,或胸怀博大、悲天悯人,或与时代主题契合,关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无不精彩绝伦,富有远见卓识。针对每一位入选的获奖者,本书还概括地介绍了获奖者的生平、代表作、文学历程,也摘录了瑞典学院在授奖仪式上对获奖者的评价文字,以期提供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演讲内容的语境,帮助读者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这些大师,把握理解他们睿智、闪光的思想和与众不同的演讲风格。

内容推荐

本书精选了从1901年到2005年29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获奖演说,其中包括品特、耶利内克、君特·格拉斯、大江健三郎、海明威、黑塞、加缪、聂鲁达、叶芝等文学巨匠。他们的演讲或深沉凝重,或婉转抒情,像智慧的泉水,深邃的大海,超越了语言和种族,贴近人类的本心。他们用文学诉说着人类亘古不变的情感、灵魂和真理,正是这些大师使得诺贝尔文学奖在人类精神领域因影响巨大而据有独特的地位。读者在欣赏精彩演讲的同时亦可从中得到启迪和裨益。

目录

艺术 真相 政治/l

2005年

哈罗德·品特

越位/16

2004年

艾尔芙蕾德·耶利内克

未完待续/22

1999年

君特·格拉斯

用写作打出和平的手势/50

1991年

纳丁·戈迪默

艺术不抛弃不幸的人/53

1988年

纳吉布·马哈福兹

诗的去路/59

1987年

约瑟夫·布罗斯基

文学的伟大与渺小/62

1983年

格拉尔德·威廉·戈尔丁

拉美式的孤独/76

1982年

加布里埃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欧洲的星空/82

1981年

埃利亚斯·卡内蒂

诗人的最高理想/85

1979年

奥迪塞乌斯·埃利蒂斯

用艺术拯救世界/93

1978年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

传媒时代的心灵巅峰/98

1975年

尤金尼奥·蒙塔莱

没有>中不破的孤独/106

1971年

巴勃鲁·聂鲁达

艺术即是雕塑灵魂/115

1965年

米哈依尔·肖洛霍夫

危险的抉择/119

1962年

约翰·斯坦贝克

小说家的工作/123

1961年

伊弗·安德里奇

以诗拯救心灵/128

1960年

圣琼·佩斯

忠实——艺术的诺言/133

1957年

I阿尔伯特·加缪

I

作家的孤独巅峰/138

1954年

欧内斯特·海明威

上帝即是爱/141

:1952年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

世界因诗而永生/147

1949年

威廉·福克纳

诗,神赐的礼物/150

1948年

托马斯·史登斯·艾略特

黑暗中的灿烂之光/154

19417年

安德烈·纪德

和平也是文学的责任/157

1946年

赫尔曼·黑塞

我的两个祖国/160

1938年

赛珍珠

自由——永恒的祈求/163

1933年

伊凡·布宁

来自神的救赎/166

1929焦

保尔·托马斯·曼

站在巨人的肩上/170

1923牟

威廉·勃特勒·叶芝

我所欠下的债/173

1909年

塞尔玛·拉格洛芙

自然主义还是理想主义?/180

1908年

鲁道夫·克利斯托夫·奥肯

文学的重任/195

1903年

比昂斯腾·比昂松

试读章节

艺术 真相 政治

我于1958年写道:

“真实与虚幻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别,真实与谬误之间也是如此。事物不是非真即假,而是亦真亦假。”

我相信这些观点至今仍有意义,在用艺术表现现实时也同样适用。因此,作为一位作家,我赞成这些观点。然而作为一名公民,我却无法同意,我必须问: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谬误?

戏剧中的真相永远难以捉摸。你必须去寻求无法找到的真相,并竭尽全力,视其为己任。你时常在黑暗中偶遇真相,与它相撞抑或只是瞥见一种似乎与之吻合的表象或者形式,而你总是全然不知。在戏剧艺术中,真正的真相就是:所谓的唯一真相是无法找到的,那里有很多真相。真相之间彼此争鸣、此消彼长、交相出现、互不顾忌、彼此嘲弄、相互蒙蔽。有时你感觉片刻间把握住了真相,但它很快从你指间溜走,消失得无影无踪。

常有人问我,我的戏剧是怎样创作的。我说不出,甚至也不能总结我的剧作,只能说剧作就这样自然产生了。剧作正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所做的事。

我的大多数剧作由一行台词、一个词或者一个意象产生而来的。意象经常伴随着特定的词。我举两个例子来说明我是如何捕捉到从脑海里蹦出来的两行台词以及随之而来的意象。

这两部剧作是《归乡》和《旧时光》。《归乡》的第一行台词是“你拿剪刀干啥了?”《旧时光》的第一行台词是“黑”。

每个例子里都没有更多的信息。

很显然,在第一部剧作里,一个人正在找剪刀,并向怀疑对象追问剪刀的下落。不知何故,我觉得被问话的人对剪刀和质问者满不在乎。

“黑”被用来描绘某人的头发,一个女人的头发,是对一个问题的应答。每次我都发现自己被迫去寻根问底,这个过程从视觉上看就像阴影慢慢地褪去直至变成光亮。

我总是在剧作开头把人物称为A,B和c。

茬《归乡》这部剧作中,我看见一个男人走进一间陋室,质问坐在破沙发上看赛马报的一个看上去更年轻的男人。不知何故,我怀疑A是父亲,B是儿子,但我毫无依据。稍后我的猜测得到了证实。当B(后来的兰尼)对A(后来的马克斯)说:“爸爸,能不能谈点别的?我想问你一件事。我们刚才吃的晚饭叫什么来着?你管它叫什么?你干嘛不买条狗呢?老实说,你只配给狗当厨子。你以为你在打发狗呢!”因为B管A叫“爸爸”,我就理所当然地假设他们是父子。显然是A做饭,其厨艺看来没有得到好评。这难道意味着家里没有母亲吗?我不知道。但当时我告诉自己,故事开头无从知晓其结局。

“黑”。一扇大窗。夜幕降临。一个男人A(后来的迪利),和一个女人B(后来的凯特)正坐着喝酒。“胖还是瘦?”男人问道。他们正在谈论谁?然后我看见一个女人C(后来的安娜)站在窗边,在另一种光线下,她背对他们,发色乌黑。

这是奇妙的一瞬间,以前并不存在的人物就在这瞬间塑造出来了。接下来的创作是断断续续的,不确定的,甚至充满幻觉,尽管有时文思如泉涌。作者的处境很可笑。从某种意义上说,剧中人物并不欢迎他,他们反抗他,跟他格格不入,令作者难以琢磨。你当然不能指使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你在跟他们玩没完没了的游戏,猫捉老鼠,捉迷藏,躲猫猫。最终你会发现你一手造就了有血有肉的人,有意志的人,有自身感受的人。他们如此生动鲜活,令你无法改变、操纵或扭曲。

因此,语言在艺术中是非常含糊的,似流沙、似蹦床、似冰封的水池。任何时候,作者都可以在语言中找到出路。

如我所述,寻求真相是永无止境的,不可推延,不可搁置。你必须直面真相,就在当时当地!

政治戏剧对真相问题的看法却截然不同。无论如何要避免说教,力求客观,要让剧中人物畅所欲言。作者不应该限制或者束缚他们来满足个人口味、好恶或者夹杂个人偏见。他应该多角度、全方位、毫无约束地来处理剧中人物,偶尔出其不意地控制他们,但要给予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自由。这并不总是行之有效。当然,政治讽刺剧不遵循这些规则,恰恰反其道而行之……P2-4

序言

诺贝尔文学奖是最具权威性的世界级文学大奖。该奖是根据瑞典著名发明家诺贝尔(1833—1896)遗嘱设立的五个奖项之一,从1901年开始颁发直至今日,一年一度的评选和颁奖活动由瑞典学院负责。虽然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审结果有时会引发一些争议,且因为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评奖活动中断了数年,但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审和颁奖却无可非议地成为了当今世界范围内最有影响的一个文学事件,而且获得者确实绝大部分都是卓有成就的杰出文学家,他们的作品或因艺术上的创新,或因对人性探索的深度,或广泛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都具有时代的代表性,并为人类的文明做出了贡献。这些文学大师身上所折射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信仰,无疑对整个社会的文化走向和精神归属产生重要的影响力。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诺贝尔文学奖,走近这些文学大师,我们精选了历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颁奖仪式或答谢宴会上的演讲片断,这些演说或思想深邃,或胸怀博大、悲天悯人,或与时代主题契合,关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无不精彩绝伦,富有远见卓识。针对每一位入选的获奖者,我们还概括地介绍了获奖者的生平、代表作、文学历程,也摘录了瑞典学院在授奖仪式上对获奖者的评价文字,以期提供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演讲内容的语境,帮助读者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这些大师,把握理解他们睿智、闪光的思想和与众不同的演讲风格。

在编选过程中,我们尽量选取了一些在我国比较有影响和知名度的作家,并参照其演讲词的内容,选取一些名家名译;由于篇幅限制,对段落过长的原文,在不破坏连贯性的前提下,进行了部分删减和必要的再分段,以期把更多精彩的内容呈现给大家。此外,部分演讲辞标题也由编辑拟定、添加。

由于时间紧迫,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和错误,敬请读者见谅。

另外,由于著译者众多,其中部分人员已经移居国外,联系上有一些困难,因此一些入选文章的作者(或译者)目前未能联系到,在此谨致深深的歉意。敬请原作者(或译者)见到本书后,及时与出版社联系,以便我们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支付稿酬并赠送样书。

编者

2005年12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给诺贝尔一个理由(第1辑)/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精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程三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347596
开本 16开
页数 19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文学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30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1-53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62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4:4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