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世纪才女--苏雪林传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传主苏雪林是最早活跃于中国文坛的新文学女作家中的一员——而且还是颇具传奇性的一员。她出身于清末衰败的官宦之家,因接受新文化思想而冲决封建家庭的束缚,求学于安徽省城安庆和北京,后又去法国留学学画。这位富有艺术才华的女作家在文学语言上作出的贡献更值得称道,她的白话文没有欧化气,反而吸收了较多活泼浅近、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显得简洁自然,纯熟圆通,可览可诵,全无佶屈聱牙之弊。本书首次公布的许多资料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这位传奇性女作家的一生。

内容推荐

本书传主苏雪林,正是最早这批活跃的新文学女作家中的一员——而且还是颇具传奇性的一员。她出身于清末衰败的官宦之家,因接受新文化思想而冲决封建家庭的束缚,求学于安徽省城安庆和北京,后又去法国留学学画。1923年10月至11月,她就以“雪陵女士”之名,在国内《晨报》副刊上连续刊出了总题为《村居杂诗》的四十三首小诗。她一生出版了五十三部著作,篇幅据说近两千万字。

目录

第一章 家世与少年

一 岭下苏村的官宦之家

二 小梅一枝独秀

三 同诗画结缘

第二章 求学时代

一 在安庆的学与教

二 京华的大学时代

三 来梦湖泛舟

四 再见了,法兰西

第三章 蔚蓝色的于宇下

一 归国还乡

二 任教苏州写《绿天》

三 《棘心》前后的怀想

第四章 大风浪的时代

一 妆上珞珈饮山渌

二 反鲁书信的风波

三 抗战初期

四 人生四十多转折

五 灌园·绘画·论诗

六 屈赋:终生追索未曾歇

第五章 武汉·上海·香港

一 最后的珞珈

二 身后家国

三 香港的编辑生涯

第六章 风正一帆悬

一 潜学巴黎

二 漂泊的风

三 缘分是金

第七章 人生如梦

一 欣欣此生意

二 尊师与卫道

三 往事与亲情

第八章 天地一沙鸥

一 执教新加坡

二 蕉风椰雨书生情

三 《九歌》与十书

第九章 人生休止符

一 亲情血暖

二 “屈赋”研究之终曲

三 对现代文学回眸

第十章 草木有本心

一 万水千山谁知音

二 老迈之年

三 无荣无辱自和平

四 遭遇假张爱玲

五 最后的“诗谜”

第十一章 叶落寻根

一 浮生忆往

二 孤云野鹤自徘徊

三 百岁华诞

第十二章 太平岭归结文学梦

一 桑梓情结

二 回家

三 最后岁月

尾声

附录一:旅欧通信——介绍一篇里昂中国大学海外部之参观记

附录二:我的母亲苏雪林

附录三:苏雪林著作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苏雪林在七八岁以前,成天和几个年龄差不多大小的叔父、哥弟们混在一起淘气、玩耍,他们漫游于野外,钓鱼、捕蝉、捉雀儿、掏蟋蟀。在疯玩中,有一次她的右手食指被碎玻璃刺破。当时并没在意,流了些血,又用破布包扎起来,可是不久化脓,总不封口,直闹了好几个月,才痊愈。男孩子们玩的,女孩子也混迹其问,苏家子弟叔侄们,有时又操起木制或竹制的大刀、长矛、弓箭比试、厮杀。童年的苏雪林会做弓箭,她用毛竹做弓,用细竹枝做箭,做好以后一试,非常好使,诸叔兄弟都找她来替做。她也乐得给他们帮忙,有时他们为感谢她,便把玩厌了的泥鸡狗之类的玩具送给她,让她欢喜得不得了。

苏雪林对弓箭玩得好,射得也准。她似乎天生有瞄准射击的本领,从小即显露了这一点,而且终生保持不变。她小时,气枪刚刚流行,她们家也有了一支,于是大家轮流着学打枪,苏雪林的枪法尤其高超。在苏雪林的记忆里,有一回她祖父在花厅中问案,她提着小气枪跑过厅外,有几个卫兵对着这个小姑娘笑。苏雪林为显示自己的枪法,便立定对着数丈外的柱子瞄准,砰地一声,打中柱子,几位卫兵对她的枪法赞不绝口。——成年以后,抗战时期苏雪林避难于四川乐山,一次在公园里遇见气枪赌彩,苏雪林童心不泯,一连三枪,枪枪中彩。还有一次,是她第二次去法国,在巴黎的一家游乐场,试弓箭失败,因弓太强,拉不动。接下来试橡皮枪,竞连中二彩,可见她的射击手段的确不凡。

苏雪林是一个极为聪明的女孩儿。还是在儿少时代起,就显露出了她在诗词、绘画方面的天赋和高超的文学与思辨的才能。天才是不能埋没的,这一点在早慧的苏雪林身上尤其显露无遗。在苏雪林的童年时代,女孩子很少有机会上学念书。在苏家,由于祖父是一县之长,一大家族人几世同堂,苏雪林童年的伙伴中,不仅有她的兄弟姐妹,也有和她年龄相差无几的叔叔。苏雪林的兄弟以及叔叔,都请了私塾先生在家设馆上课,这样像苏雪林以及她的姐姐等一般女孩儿,也可以在塾里听课。但是她的祖母认为养女孩子是赔钱货,让她们念书更是不划算的赔本买卖,所以,千方百计阻拦女孩子念书。

苏雪林的大姐以及她的妹妹,三个女孩子本来没有上学的份儿,可是她二叔已经受到了新潮的陶冶,有一天对祖母说,女孩子也应该念点书,识几个字,不然将来持家记账也难。祖母自己不识字,却信佛,一心想念《心经》、《大悲咒》之类的佛经书,却苦于没人教。她想,若让孙女们念了书,便可以教她念佛经了,于是便答应了。让人在上房清理出两间小屋做女塾,一间书房,一间为老师的休息间。苏雪林大约在六七岁之间便入了家中的女塾,开始了她的启蒙教育。P8-9

序言

如果要在中国文学史上寻找女性作家首次成群出现的时期,那无疑应该是“五四”。新文学诞生的最初十多年里,就涌现出了陈衡哲、冰心、冯沅君(淦女士)、庐隐、石评梅、凌叔华、白薇、丁玲、林徽因、袁昌英等一大批女作家,可谓群星灿烂。成批女性作家开始在中国文坛上活跃,标志着新思潮传播确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新文学运动也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本书传主苏雪林,正是最早这批活跃的新文学女作家中的一员——而且还是颇具传奇性的一员。她出身于清末衰败的官宦之家,因接受新文化思想而冲决封建家庭的束缚,求学于安徽省城安庆和北京,后又去法国留学学画。1923年10月至11月,她就以“雪陵女士”之名,在国内《晨报》副刊上连续刊出了总题为《村居杂诗》的四十三首小诗。这些小诗多写刹那间的体验与感受,明显受到了冰心“那些圆如明珠、莹如仙露的小诗”(苏雪林语)的影响。1920年代末期,苏雪林(笔名绿漪女士)更以出版散文集《绿天》、长篇自传体小说《棘心》而著称于世。这些作品在对日常生活的娓娓记叙中,细腻动人地写出夫妻间、母女间的亲情,表现知识女性时而激越奋进、时而退缩认命的矛盾心态,文笔清丽委婉,曲折有致,又擅长比喻,因而耐人品味。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苏雪林在文学语言上作出的贡献。她的白话文没有欧化气,反而吸收了较多活泼浅近、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显得简洁自然,纯熟圆通,可览可诵,全无佶屈聱牙之弊。试读《棘心》第五章女主人公游来梦湖(今译莱蒙湖)的文字:

湖水这样的广阔,又这样的蔚蓝,白鸥无数,出没苍波白浪间,没有见过海的人,骗他这个是海,他也未尝不会相信。若以人物来比喻来梦和西子两湖,西子,淡抹浓妆,固有其自然之美,可是气象太小;来梦湖清超旷远,气象万千,相对之余,理想中凭空得来一个西方美人的形象,她长裾飘风,轩轩霞举,一种高亢英爽的气概,横溢眉宇间,使人心折,使人意消,决非小家碧玉徒以娇柔见长者可比。

湖中游艇如织,有的是小汽船,有的是柳叶舟,也有古式的白帆船,帆作三角形,鼓风而行,也走得飞快,有雅兴的人,不要汽船,却偏雇这种帆船来坐。一到晚上,湖中弦乐清歌之声四彻,红灯点点,影落波间,有如万道没头的金蛇,上下动荡,种种赏心乐事,不知鼓动了多少游客,疯狂了多少儿女,沉醉了多少梦幻似的人生。在新文学初期就能达到如此境地,颇不容易,这得力于她自幼习诵古诗文(包括古典白话小说)的良好功底。

苏雪林曾受过唯美主义思潮的影响。她在自传体小说《棘心》中,通过对女主人公醒秋的描述,多次肯定过英国作家王尔德(Oscar wilde)。1930年代中期,她在《文学》月刊上发表的剧本《鸠那罗的眼睛》,也有明显的唯美色彩。但更值得重视的是,这部戏剧作品在艺术的丰厚度上,诚如清华大学解志熙教授和欧洲汉学家M.Calik所言,已超过了王尔德的《莎乐美》,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于此可见,苏雪林这位女作家确实是富有艺术才华的。

然而,苏雪林个人的爱情生活并不理想。她在1920年代中期,由于不忍违背母命而辍学归国,接受了家长为主包办的婚姻。在度过《绿天》中写到的最初几年美好时光后,终于和丈夫(一位留美工程师)因性情不合而分居。分居后的苏雪林,长期在武汉大学等高校教书并从事学术研究。她孜孜不倦于屈原作品的探索,因此曾二度赴法,考察屈赋研究的新线索。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完成了《屈赋论丛》、《屈原与九歌》等四大部专著。1950年代初,苏雪林自法国去台湾后,曾执教于成功大学,客座于南洋大学,继续从事学术研究,仅1967年一年就出版了十一种书。她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和现代文学研究,都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篇页。由于她的杰出贡献,苏雪林曾和巴金、施蛰存一起,荣获亚洲文学敬慰奖。

苏雪林不但是“五四”以来,而且可能是中国自古以来文学史上迄今最长寿的作家。她于1897年3月出生,1999年4月逝世,足足活了一百零二岁。她一生出版了五十三部著作,篇幅据说近两千万字。晚年,她还创造了许多个“第一”:九十五岁时出版了回忆录《浮生九四》;九十八岁时出版了《苏雪林山水》画集;九十九岁时在数度跌伤后出版了学术著作《诗经杂俎》;一百零一岁时,她因想念故乡,在友人帮助下,坐轮椅从台湾飞回大陆,访问安徽大学,返乡谒故居和母墓,并且登上黄山;一百零二岁病逝前几天,她的日记十五大册,四百二十余万字,在成功大学出版。这些都开创了纪录,在海峡两岸传为佳话。

苏雪林是一位爱国作家。抗日战争时期,为支援前线,她曾倾其所有,捐献了五十一两黄金。晚年居住台南,仍关注时事,坚决反对台独,表达了她作为中华民族儿女——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的后人——的气节与情操。这些都值得为之大书一笔。

为了解苏雪林的人生历程、文学创作和学术成果,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需要有一部苏雪林传。中国的文学界和学术界,尤其需要有一部苏雪林传。正是在这样的时候,范震威先生撰写的《苏雪林传》即将面世,特别令人高兴。作者集大量书面资料,又调查采访了多位相关人物,批阅数载,呕心沥血,终于在苏雪林亲友和嗣子张卫先生帮助下得以大功告成。本书有许多第一手材料系首次公布,相信定能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这位传奇性女作家的一生,同时填补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与学术研究方面的一项空白。就我个人来说,也可以从中破解诸如苏雪林何以坚执地认为“屈赋”受了西方文化影响,以及她本人何以从最初钦佩鲁迅到后来却攻击鲁迅一类的谜。

2005年2月14日于北京大学

后记

本书写完之后,原来是不想写后记的,可是随着书稿的排字、校对和寻求出版,经历了一些事,要感谢的人太多,这后记就不得不补写了。

写《苏雪林传》完全是偶然的。因某种机缘,我准备在屈原及其作品上下点工夫,做点事,却发现了在“屈赋”研究中的一个另类学者,那就是著名女作家、教授、学者苏雪林先生。于是引起我的关注,费时多年,竟然完成了这部二十多万字的《苏雪林传》,岂非天命也夫?

写《苏雪林传》得益于台南成功大学哲学教授唐亦男先生。唐先生是苏雪林的弟子及同事,近年来常在内地各大学走访,没有她的无私帮助,要写此书,无如于天方夜谭。唐亦男先生多次给我寄材料及参考书,又蒙北行时会见,给我的帮助和鼓励很大。

其次是张卫先生及夫人,几乎成了我的助手,他们鼎力相助,其情可感。我曾多次去他们家中访谈,承蒙款待,此情此景,终生难忘。此外,值得一提的还有张家的其他亲属,也和笔者通信并援手。张卫先生还应笔者之邀特意专写了一篇回忆母亲苏雪林的文章,其情殷殷,令人动容。收入本书附录。亦幸焉。在我写此书初稿时,正值北京大学教授严家炎先生来哈尔滨访问,遂告之以写苏传之事。得蒙严先生垂询指径,使拙稿在写作中少走了不少弯路。书稿成后,又幸蒙赐序推介。实在让我感激莫名。

书稿成后,由忘年之友郭汶明先生之德赛公司给予排字、成版,也为此书增彩不少。

此稿有幸被河北教育出版社邓子平社长慧眼相中,经责任编辑袁淑萍审阅出版,特致谢忱!

热情鼓励我写作此书的还有黑龙江大学中文系伊永文教授和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王宝大教授,他们不仅读介过苏雪林的多部著作,而且对苏雪林评价之高,反过来对作传者也是一个鼓舞。从他们的推介中,我也感受到了苏雪林的文学魅力,以及学人间的乐助与坦诚。

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杜英贤先生主编的论文集,以及张昌华、沈晖、杨静远等先生的著述,在此一并表示谢意。

此外,应该感谢的还有在写作过程中给予支持、鼓励和帮助的朋友,他们是黑龙江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孙桂芬女士、作家吴宝三等文友,他们的帮助也是不可或缺的。

此书执笔前后费时四年多,甘苦寸心,难以尽述。虽执力不懈,作为研究苏雪林的第一本书,拓荒者的谬误或不足仍在所难免,诚望方家与读者不吝教正。若此,笔者则躬身致谢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世纪才女--苏雪林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范震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459786
开本 32开
页数 36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河北
204
141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3: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