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9:61分--中国新生代80后影像作者纪实录(附光盘)
内容
编辑推荐

1位北京女孩,历经12个月,采访近100位电影艺术青年,收录24位优秀的影像创作者,1次与未来电影生力军共同走过的心路历程,全书以访谈和人物传记的形式为主。以“我”的视角和采访历程来纪录和每一位被访者的沟通,访谈纪实,和感受。共分为六个大的部分:初入篇,跟组篇,春节篇,上海篇,回京篇,最终篇。中间插入“我”的部分日记,即采访过程中,见过一些人之后的心灵独白,增加可读性,和亲切感,真实感。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以笔者的视角和采访经历构成一部按时间顺序展开的书。全书以访谈和人物传记的形式为主,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当今国内八零年后出生的,目前正在从事或准备投身于电影艺术创作上来的二十几位青年的作品,现状,思想,和绝对真实地创作历程。笔者从2004年秋开始,跟剧组采访,去外地调查,历时近一年的时间,采访了近百位电影艺术青年。他们来自于全国各地,包括东北,北京,云南,西安,成都,广州,上海等数个大中城市。部分为国内著名影视学院的学生,部分是已经工作在了影视艺术创作第一线的工作者。全书较为详尽的记述了这些人的现状,真实想法,成长经历,创作历程等等。对于那些希望今后从事影视创作行业的数以万计的年轻人有着非常实用和有意义的借鉴价值;同时也满足了希望了解这群特殊的八零年代之后出生的从事影视创作的年轻人的广大读者的欲望。

目录

序言 我们的宿命

前言

第一篇:初入篇

1 娄毅篇——制片人有理,人渣者无畏

2 焦洋篇——七七四十九,星星无理头

第二篇:剧组篇

3 孙建江篇——说了你不信,我是大师!

4 蒋锦文篇——摄影机后,白桦林前

5 张德托夫篇——我完美,因为我不是动物

第三篇:春节篇

6 魏娜篇——宁做武则天,不做林黛玉!

7 樊迅刚篇——中了五百万,我就拍电影!

8 任凭篇——谁陷害了盖里奇门徒?

第四篇:上海篇

9 王人超篇——就做岩井俊二又何妨?

10 徐立篇——上学路上的追梦人

11 黄凯篇——Hey,不要怀疑,不要怀疑

12 程亮篇——霞飞路边的末代皇孙

13 李晓亮篇——厄尔尼诺的房东

14 邱波篇——我不给自己留后路,不留

15 张侃文篇——影像是茶,生活是水

16 林航篇——新长征路上的摇滚

第五篇:回京篇

17 张翔峰篇——将商业进行到底!

18 韩延篇——戛纳,柏林,威尼斯,一个都不能少

19 张三石篇——三颗石子和一条鲸鱼的传说

20 周渔篇——那里一片的净土

21 徐伊亮篇——山无棱,天地合,乃甘与君绝

第六篇:最终篇

22 丁小洋篇——小狗倒过来就上帝

23 丁正篇——“电影,电影就是半条命!”

24 陈洪伟篇——成为烦糕·马尔科维奇

后记·淡出

跋 “断面”与“前传”

试读章节

这个问题可以用来概括我到目前25岁为止所有的生活经历。

我这就来谈谈“理想”。小学时代,自己的理想是成为飞行员,因为喜爱航模,热爱《2001太空漫游》和《星球大战》(当然是第四五六集)。这可能是所有同龄男孩的共同理想。到了初中,我的目标转为天文,达到痴迷的程度,看完市图书馆所有与天文有关的书。有了自己的天文望远镜后,每个周末通宵达旦地观察夜空。当时觉得全国最好的大学和专业是南京大学天文系。

高中时代很恐怖,我的理科成绩一蹶不振,南大天文系渐渐远离我可触碰的范围。记得是从那时开始,国内影院引进进口大片(其实是好莱坞电影唱主角),也是那时候开始有一些针对世界电影文化的专门杂志出现在图书馆的书架上。看斯皮尔伯格的《侏罗纪公园(第一集)》对我来说是个节日。当时我们那里有些租借录像带的小店有借这电影,即便是黑白版的(由于翻版拷贝拷过头了,彩色片都变成黑白的了,现在很难想象这样的事),我也看得如痴如醉。影片最后霸王龙咆哮的镜头让我决定了一件事情。那是在高中一年级的下半学期,有一天放学回家我兴冲冲地对我妈说:“我要拍电影。”

其实,当时我是这么琢磨的:如果我拍电影的话,那就可以拍科幻片、拍天文题材的故事、像卢卡斯或斯皮尔伯格一样,那我就可以延续我过去的各种理想,一举多得。但当时我根本不知道这世上还有电影学院这一说。

受我爸的影响,从小我就接触摄影,到处拍照,然后回到家自己冲洗黑白照片。也是因为这一点,影像让我觉得是可以亲近的。到了高三面临高考,那时我才了解到在我们中国有北电、有中戏、有北广、有上戏,大家可以从这些地方学到关于戏剧和电影的事情。我偷偷报名参加了上戏的导演专业考前培训班。之所以“偷偷”,因为爸反对我去学电影,他说我木头木脑完全不是搞文艺的料。我就来了个先斩后奏。我发现艺术类考生准备高考是很浪漫的,不用留在教室里整日做模拟卷,而是出门去到各个城市的考点参加考试,像旅行一般。我到上海参加上戏的考试,到南京参加北广的考试,到北京参加中戏的考试,没有参加北电的考试是因为时间上错过了。这是我第一次完全一个人出远门。我还很清晰地记得我妈站在家门口送我时她的眼神,似乎要穿透空气一直望到南京、北京一般。生平第一次来到北京待了七天,住在离东棉花胡同的中戏不远的一家小旅馆里,每天20块钱好像。同住一起的全是来自各地的考生,大家关系融洽,互相鼓励,结伴游玩,我很怀念这一星期。

中戏的结果很快就出来了,我在一试就被刷下来了,竞争激烈。上戏,我进到二试,然后也被踢出。北广还可以,打通关,然后监考老师对我说:“好好准备文化考试吧。”也就是说我艺术类考试通过了。记得是在那一时刻才明白为什么有“高兴得跳起来”这个形容了。

但是,高考被我考砸了。

1999年9月,我入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国际贸易专业。不过,也恰恰是进了这学校,让我反而更接近我心中的电影。学校有个话剧社,大一刚开学我就报名参加了。之后的日子过得很随心所欲,白天上课,晚上就去学校的食堂兼礼堂排戏,我们自己写自己导自己演的短剧。可能大家觉得我很积极做事,后来大二时我居然当上了社长!

每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我必定去买套票,连轴转地奔赴各个影院看片。这也是我大学时代津津乐道的事。之后便听说电影除了长片还有短片,但是始终不明白短片那么短才十来分钟甚至更短,怎么个拍法啊?

2000年的夏天,我问朋友借了个VHS—C的家用小摄像机来玩,在不断把玩之后,想起来不如用这玩意儿拍个小东西。那年DV还不知道在哪里呢,至少我是不知道。

《他》,我的第一次短片经验,现在看来完全幼稚、不知所云,不过玩得很愉快。剪辑过程很有意思,我用我家的录像机,再问同学借一台录像机,两台机器连接起来,一个做放机另一个做录机,由此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放和录来完成剪辑。没有电脑就是这么折磨人。之后用同样的机器,又拍了个纪录片和另一个短片。因为没有学过电影理论,拍摄完全是随心所欲的,无章法可言,但我又有自己的标准。2001年开始接触DV了,买了一个3CCD的小机器。

DV给我的感觉就是画面质量明显提高、剪辑方式快捷便利。拍DV片你确实可以省去很多在灯光上所花的精力和时间,体现自然主义的影像效果,这也不赖。我的计划是每年至少出一个新剧情片,这计划实行了两年,完成两个剧情DV片。这就到了2002年的夏天。

通过拍摄DV,我认识了很多同道的人,受到很多人的帮助和照顾。

为什么会想到出国,现在想来是个瞬间的念头,希望出去看看,希望接受正规的电影教育(当时我对北电不知为啥已失去兴趣),还有,要停止目前所学的专业:国际贸易。当你产生了一个念头之后,就顺水推舟地办下去,学法语、办签证,都不算费事的。就这样,2002年10月,我来到法国。P306-307

序言

碧珊的书,每次翻看心里都一阵酸酸的。

为了这些奔跑不息的年轻电影人的艰辛,也为了在他们的身上看到了四年前背着剧本蹬着自行车满北京投稿的自己。

不过三两年,竟然一群茬新的电影楞青已经气势汹汹喧嚣奔腾着要破栏而出了,完全是当年我们的路子。

心里凛然:闷头做了两部电影,难道已经给自己做老了?

千万别。

碧珊作了一本好书。

她真实记录了一批奋斗在电影行业边缘地带的青年电影人的生存足迹和他们的心声。

电影是一门残酷的艺术,它只尊重,也只承认结果。这是我进入电影学院导演系的第一天导师教给我的。这句话也是我们在为电影而工作的时候,摧残自己和摧残别人的时候最经常使用的武器。在我们看来,一切个体的付出在电影文本这个结果面前显得那样的无足轻重。所以电影人的生存状况往往被刻意的,甚至是执意的忽略了;尤其是那些挣扎在底层和边缘的电影人。

我们能知道的,只是那些有了“结果”的导演们的生存。大众除了要分享着他们的作品,有时候还要瞻仰他们的奋斗历程,甚至泥沙俱下地被填塞有关他们的一切的鸡零狗碎。似乎只有有了“作品”的导演的生存才是有意义的生存。

碧珊的书给了我们一种新的关注,一种平等而温暖的关注。对于这样一批,还有没有“结果”,也没有“作品”的导演,碧珊用自己善良纯净的心,映照了他们,记录了他们的挣扎,他们的理想,他们的抱负乃至他们的浮躁,他们的洋洋自得和沾沾自喜;不知道未来的十年中,中国电影中会不会崛起这部书中涉及到的导演,但是这丝毫不会影响这部书的意义。因为碧珊关于这几十个年轻导演的全纪录,已经超越了这些年轻导演单纯的自身经历,而成为这个时代整整一代中国青年导演生存现状的缩影,成为了一次人的记录,具有了文献价值,这才是这本书真正的价值所在。

我会把碧珊的书放一本在手边,提醒自己曾经是他们中的一员和他们一样挣扎在行业乃至社会的最底层,身形卑微但是心灵却充满了力量。

我会放一本书在手边,提醒自己应该永远是他们,这些青年电影人中的一员。期待着嘶吼的那一刻,期待着山巅的清风。

因为我们,

每一个电影人都希望当自己生命凋零的时候,作品依然能透过银幕向未来辐射出震摄心灵的热度!

好电影永载史册,而人只有几十年的生命。

这是我们的幸运,能与电影为伍,

我们必须承受自己身心的饥渴,不知疲倦地整日游荡在荒漠的花园,渴望与她相逢

我们的宿命

注定将在光与影的幻梦中终生游荡

不可抱怨,这是幸福。

陆川

2005年11月3日凌晨四点三十分

后记

“断面”与“前传”

二十多岁的时候,有些事情的发生是自然而然的,比如说从《诗经》时代就开始咏唱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只不过不同年代的表达方式略有差异,就像1950年代的中国男女青年习惯说“我们恋爱了”一样,二十世纪“80后”的年轻人则习惯说“我们在一起了”。虽少了玫瑰色的梦幻色彩,却平添许多经世济用的实在感。

今天二十多岁的“80后”这代人和影像创作的亲密接触也是自然而然的。据说80后不喜欢说“理想”这两个字,但是他(她)们在影像方面的确是不折不扣的超级理想主义者。碧珊的《9:61分——中国新生代80后影像作者纪实录》就纪录了这样一拨“80后”的影像人:他(她)们不一定读的是影视传媒相关专业,却在实践着电影拍摄;在上一代人看来,他们是“狂妄”的,出了校门(甚至没出校门)就自封“导演”、“制片人”,置“×x助理一一副××一一××”的“进化模式”于不顾;他们又是“世俗”的,商业电影、找投资、参赛获奖——他(她)们丝毫不避讳这些和自己、自己的团队、自己的影像作品休戚相关的真实话题。

显然,DV是“80后”影像人的“催化剂”。一台几万块钱甚至几千块钱的DV数码摄像机、一台安装了DV编辑软件的电脑就能成就影像梦想,就像二十世纪80年代的年轻人有一支自来水笔就自称“诗人”一样,“80后”则遍地都是“导演”,虽然他(她)手中的DV可能只是死乞白赖借来的。同样属于“80后”一代的碧珊,用一年多的时间和这些影像作者“泡”在一起——QQ上、片场里、工作室中,用敏感的神经感受和体味着同龄者的影像工作和生存细节,用细腻的笔调纪录了二十几位电影青年的作品和他(她)们的现状、思想和绝对真实的创作历程,勾勒出二十一世纪初叶数码影像时代一个生动的断面。

不管是否还有梦,生命中注定会包括成长、恋爱、婚姻、家庭这些不同的段落。不管是不是“理想主义者”,这群或“幼稚”或“早熟”或“愤世嫉俗”的影像作者注定会有人成为大师、有人成为“大匠”(影视熟练技师)、有人在合适的时候退出另寻谋生手段。 少了梦幻色彩的生命历程是否会更加实在和清醒?少了理想主义色彩的“80后”影像人,是否能够切实推进中国商业电影的发展进程、提升中国影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这些都需拭目以待。而这本书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这些未来大师和“大匠”们的“前传”。

吕尚伟 中国广电工业协会数码影像委员会技术总监

《DV@时代》执行主编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9:61分--中国新生代80后影像作者纪实录(附光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碧珊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电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06023928
开本 16开
页数 32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06-02-01
首版时间 2006-02-01
印刷时间 2006-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8
丛书名
印张 20.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71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8: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