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手艺北京--民间艺术的知性之旅
内容
编辑推荐

纯正的北京手艺人已经越来越少了,如今在庙会上很难看到精彩绝伦的手工艺品,反而是那些粗糙的打着北京手艺旗号的小贩们在大行其道。风车比小时候粗糙了许多,面人也只是不能再简单的造型,没有了童年的影子,有的只是世俗的喧嚣。

本书作为流年书坊的专辑之一,以大量的图片和生动的文字介绍了16位北京民间手工艺大师。阅读本书,了解他们的丰富人生和精美绝伦的手工艺作品,如同参加了一次北京民间手工艺精华的知性之旅……

内容推荐

在老北京民间艺术家们的故事里旅行,这是一次美的寻根之旅,心灵的快乐之旅。吴惟先生奔波在大大小小的胡同里,相继采访、拍摄了耍货唐、花灯黄,毛猴曹、脸谱双、鬃人白、面人汤等诸多行当的民间艺人。

他们打开一扇扇尘封已久的记忆之门,穿越时空,重返追寻美的沧桑历程;他们翻阅一页页手工艺家谱,寻找那代代相传的渊源之根;他们取出一件件珍藏的佳作,畅谈从构思到成品的创作经过;他们示范手工制作流程.展示一件作品制作所付出的艰辛……在吴惟先生拍摄手记的字里行间和胶片的潜影里,留下了他们如歌的艺术人生,凝结着他们一个个难忘的瞬间。本书是对16位民间艺术家的零距离见证,全方位记录。

目录

脸谱双——双起翔

泥人张——张□

风车梁——梁俊

花灯黄——黄松清

皮影路——路联达

风筝孔——孔祥泽

面人汤——汤夙国

耍货唐——唐启良

古琴田——田双琨

毛猴曹——曹仪简

剪纸刘——刘韧

盔头刘——刘森溥

京绣蒋——蒋丽娟

剪影陈——陈志农

弓箭杨——杨福喜

鬃人白——白大成

试读章节

1979年,拨乱反正,落实党的文艺政策,他复职到了宣武区皮影木偶剧团。在去留问题上,当时也有过考虑,工厂条件好,厂领导也愿意他留下,并为他安排了工会副主席的职务,家人从经济上也希望他留下。但是,最后还是皮影占了上风,去了皮影木偶剧团。这一干一直到1998年退休。这20个的皮影生涯,让他的艺术生命推到了高峰。此间,党的文艺政策好,又有良好的工作环境,为他展现艺术才华开辟了新天地。这个时期,他与同仁一起制作了《大明府》、《水漫金山寺》、《东郭先生》等十几部优秀剧目,创作的丰收,演出的成功,使皮影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旺盛期。由于在北京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而被对外友协首次派往法、意、奥、德西欧四国长达l00天的巡回演出。此次巡演一炮打响。法国一位汉学家说:“我看了世界上好多国家的皮影,惟独北京的皮影能代表当今的最高水平。”更难忘的是l988年的日本巡演,从北方的扎晃一直向南演到冲绳,历时一年半,走遍了日本43个县的37个,所到之处,夹道欢迎,盛情接待,对演出反响强烈。一位中学生在观后感中写道:“听说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看了皮影我相信了。”还有一位七、八十岁的老兵,演出期间天天都去做义务服务,他说:“我们年轻时,和我们的同胞杀害过中国人,现在我们愿为你们做点事,以示谢罪。”

进入市场经济时期,他曾就皮影如何适应经济发展的问题作过尝试,但因时间短,愿望没有实现。退休之后,他的皮影情结并没有划上句号。一方面,他通过网络,把皮影传向四面八方。眼下,已有不少皮影爱好者与他联系,

请他表演、讲课,传授皮影艺术。也有不少媒体采访他,通过报刊、电视弘扬民间艺术。另一方面,便是利用为公司值班所得的为数不多的报酬购买皮料,利用一切空余时间搞创作,为后人多留下一些皮影作品。他不无感慨地说,“百年之后,即便是自己不在人世了,皮影也会替我继续存在。”

           P104-P106

序言

北京这座大城,如今已经少去了太多的标志,千篇一律的建筑代替了宁静素美的胡同四合院,那些伴随着寻常百姓的民间话语也是渐行渐远。

流年书坊在主题丛刊《流年》和《流年影像》中陆续推出了记录古城变迁的专题,意在以文字和图像留住这些已经或即将消逝的风景。《手艺北京》的编撰也正是缘出于此。

童年的记忆永远是最深刻的。那个时候,走街串巷的手艺人,凭借各式各样的绝活,吸引着孩子们幼小而天真的心。及至今天,当年的场景仍然会历历在目,色彩斑斓的面人、好玩又好吃的糖人、插着小红旗的风车,还有那香喷喷的爆米花……

在我们推出《流年》NO.1——《古城,不能忘却的纪念》之后不久,有媒体评价我们的编辑主旨是沉重和悲伤的,在他们看来,怀旧的定义应该是富于调侃和娱乐的。

可能这对于一部分人也是自然,毕竟现在的社会充满了浮躁的表情,冷静的文本已经越来越少了。传媒领域里的新闻娱乐化倾向在愈演愈烈,浮于表面的消遣往往比深入的思考更容易让公众接受。

我们尊重这样的阅读或是娱乐方式,但并不表示认同。有责任的文字是我们的追求方向,记往述今,既是对历史的温故,也是对现实的关照。

《手艺北京》作为流年书坊的专辑之一,是我们在一年以前定下的选题。纯正的北京手艺人已经越来越少了,如今在庙会上很难看到精彩绝伦的手工艺品,反而是那些粗糙的打着北京手艺旗号的小贩们在大行其道。风车比小时候粗糙了许多,面人也只是不能再简单的造型,没有了童年的影子,有的只是世俗的喧嚣。

回忆在这个时候其实就是对消逝生活的怀念,因此我们决定编辑一部记录北京手艺的图文书,以影像和文字来述说逝去的光阴。最初,我们只是进行一些手艺的选取以及图书编排方式的构想,对手艺人的采访和文字的写作却进展缓慢,毕竟这样的选题之于今天已经是难上加难。

在编辑工作停滞不前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们结识了数年来一直在拍摄北京手艺人的吴惟先生。从吴先生的摄影作品和言谈话语间可以看出他对北京手艺那份浓厚的爱,因而我们将《手艺北京》这个选题交给他来进行后期的文字撰写和摄影。

在图书的平面设计方面,我们选择了以文化类见长的正美设计公司,设计师魏征先生和李莉女士的精心设计使这本书以独特的艺术色彩出现在读者眼前。

《手艺北京》是流年书坊编辑部、摄影师吴惟先生、平面设计师共同的作品,可以说是大家对民间传统艺术的热爱促成了这本书的问世。由于采访和其他方面的原因,本书收录的16种北京民间手艺可能不是十分完全,我们会尽快完成余下的部分,并在《流年》主题丛刊上进行补充。

一本书,只是时代的一面镜子,以平实的表达关照世间的情感,追忆我们的逝水光阴,回首往事,见证今天。

《流年》该是老百姓的流年,用责任记录时代,乃我们的宗旨。

       邱阳

      2005年10月6日

      于思林一舟

后记

在老北京民间艺术家们的故事里旅行,这是一次美的寻根之旅,心灵的快乐之旅。吴惟先生奔波在大大小小的胡同里,相继采访、拍摄了耍货唐、花灯黄,毛猴曹、脸谱双、鬃人白、面人汤等诸多行当的民间艺人。

他们打开一扇扇尘封已久的记忆之门,穿越时空,重返追寻美的沧桑历程;他们翻阅一页页手工艺家谱,寻找那代代相传的渊源之根;他们取出一件件珍藏的佳作,畅谈从构思到成品的创作经过;他们示范手工制作流程.展示一件作品制作所付出的艰辛……在吴惟先生拍摄手记的字里行间和胶片的潜影里,留下了他们如歌的艺术人生,凝结着他们一个个难忘的瞬间。

本书是对16位民间艺术家的零距离见证,全方位记录。希望对留住手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助微薄之力。本书文字尚有不足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手艺北京--民间艺术的知性之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327485
开本 其他
页数 33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2
丛书名
印张 3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4
231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0:5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