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新大陆VS.旧大陆/当代人文译丛
内容
编辑推荐

  《当代人文译丛》以翻译和介绍当代世界各国学者关于人文精神和人性研究的精粹为己任。革新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跨学科意识和应用意识的倡导和确立,已经成为当代人文研究的主流。人们今天关注的热点正在从以往的“我们知道什么?”转向“我们还不知道什么?”《当代人文译丛》以此作为努力的方向,在选材上力求通俗而不失学术品位,新颖而不流于猎奇,开放而不崇尚空谈,明快而不乏优雅文采,平实而蕴藏深邃内涵,从而摒弃小资的装腔作势,陶冶真善美的真性。

  《当代人文译丛》第一辑包括《男人的气味》、《新大陆vs.旧大陆》、《说完了一切的上帝》和《死的世界,活的人心》四集。她们将告诉你从遥远的古罗马到巨变的今天,从欧洲旧大陆到美洲新大陆,从绚丽的大洋洲到神秘的非洲和阿拉伯世界的种种传奇与故事,启迪你从文学、历史、哲学、宗教、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多重视角审视古今,激发你求知的激情和渴望,给予你真善美的享受。

内容推荐

  《当代人文译丛》第一辑包括《男人的气味》、《新大陆vs.旧大陆》、《说完了一切的上帝》和《死的世界,活的人心》四集。她们将告诉你从遥远的古罗马到巨变的今天,从欧洲旧大陆到美洲新大陆,从绚丽的大洋洲到神秘的非洲和阿拉伯世界的种种传奇与故事,启迪你从文学、历史、哲学、宗教、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多重视角审视古今,激发你求知的激情和渴望,给予你真善美的享受。

目录

1 论史学理论的类型 ………………………………………………唐纳德?奥斯特洛夫斯基 / 1

2 徘徊于寻求普遍性与寻求认同性之间的历史学家 ………………埃里克?J.霍布斯鲍姆 / 24

3 历史学与历史的大众应用 ………………………………………………尼古拉?加莱拉诺 / 38

4 回到史料 …………………………………………………………唐纳德?奥斯特洛夫斯基 / 57

5 时间的形式 …………………………………………………………亚历山大?乔勒内斯库 / 77

6 历史在电影中的再现——介乎历史性与真实性之间 ……………………吉尔?巴托兰斯 / 98

7 史学:从道德科学到电脑 ……………………………………………科吉斯托夫?波米扬 / 125

8 何谓罗马皇帝?——“帝者,神也” …………………………………………保尔?韦纳 / 146

9 雅利安人和印度-雅利安人的迁徙………………………瓦尼亚?德?纪拉-科桑诺夫斯基 / 175

10 法国大革命对青年马克思思想形成的影响…………………………马克西米利安?吕贝 / 200

11 经院经济科学与阿拉伯学者——“大空白”论质疑 ………………沙赫?M.格赞法尔 / 226

12 1492~1992年的新大陆——一场无休止的争论?……………米古埃尔?列昂-波尔蒂拉 / 247

13 关于另一个世界的形象和描述:北美对南美的想像………………吉尔伯特?拉罗什勒 / 270

14 美洲发现的长时段…………………………………………………………查尔斯?威林顿 / 291

15 美洲与欧洲:相异性的镜子……………………………………………埃德加?蒙蒂埃尔 / 314

16 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认同性与模糊性……………………………………卢卡?加蒂 / 326

17 希腊人社团中的商业与认同性——18和19世纪的里窝那……………德斯皮娜?弗拉米 / 346

18 欧洲史与文化传递………………………………………………………马蒂亚斯?米德尔 / 364

19 阴暗时代的语言——卡内蒂、克莱姆珀雷、本杰雅明…………………奥利维耶?勒莫 / 376

20 从斯温队长到潘乔?比利亚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史学著作中的农民反抗 ………………………米夏埃尔?勒维 / 395

21 从书籍到文本——文献学比较史刍议………………………………克里斯蒂昂?雅各布 / 407

22 今日墨西哥史学…………………………………………………………路易斯?冈萨雷斯 / 435

23 关于后共产主义国家认同性重构的概念研究……………………………万达?德雷斯勒 / 449

24 罗马尼亚的历史教育 …………………………………………斯佩兰塔?杜米特鲁?纳兰 / 464

试读章节

徘徊于寻求普遍性与寻求认同性之问的历史学家

本文还是以具体经验说明历史学家所处的地位开始为宜。1944年初夏,当德军向意大利北方撤退,试图沿亚平宁山脉的“哥特线”构筑抵御联军推进的较为牢固的防线之时,它的部队犯下了多次大屠杀罪行,其通常的借口是报复“匪徒”即游击队的活动。半个世纪之后,至此一直只是残留于幸存的村民记忆中和当地的抵抗运动历史学家叙述中的阿雷佐省的若干次这样的大屠杀,提供了举行一次旨在回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大屠杀罪行的国际会议的机会。

这次会议不但聚集了欧洲(包括东欧和西欧)各国和美国的历史学家和社会科学专家,而且它汇聚了幸存者、抵抗运动老战士及其他有关人士。没有任何一个课题能比之更少地具有纯“学院色彩”,即使是在契继泰拉·德拉基亚纳的175名男人被强制同妻儿分开,然后被投入和弃于烈火燃烧着的他们的住房中之后50年的今天。因而,人们不会对会议在一种压抑和局促的异常气氛中进行感到吃惊。每个人都知道这是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或者甚至具有根本意义的课题。与会的每个历史学家都不能不“面对现时代的要求……扪心自问他们的使命和责任”。何况,就在几周之前,意大利选出了1943年以来第一届包括法西斯分子的政府,这个政府培植着反共主义和1943—1945年的抵抗运动根本不是民族解放运动的观点,扬言抵抗运动无论如何已属于同当前毫无瓜葛的遥远过去,所以最好还是把它忘掉。

人人都感到局促不安。抵抗运动时代和大屠杀的幸存者对于把最好保持沉默的事情——每个人心照不宣的事情——公诸于光天化日之下,颇感为难。在1945年之后的农村中,除了通过默然赞同埋葬过去的种种冲突,又如何才能恢复“正常”?(一位美国历史学家提交了一篇论文,精辟分析了伊斯特拉半岛上他的克罗地亚夫人村子里的这种具有选择性的沉默机制)。老游击队员如同托斯卡纳地区——深深扎根于左派的地区——的公众舆论一样,艰难地经历着这个阶段:意大利共和国公开背弃了他们正确地确认为立国之本的反对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抵抗运动传统。口头史的青年专家们——很可能大多数是左派——为了这次会议对村民们进行了调查或重新调查,却颇为震惊地发现居民们,至少是一个笃信天主教的村子的居民们把大屠杀的罪责不仅归咎于德国人,而且还归咎于同游击队结合在一起的当地青年,认为由于他们的不负责任使他们的亲友陷入灾难。

其他一些历史学家因更多的个人原因而感到局促不安。德国的历史学家们显然由于他们的父辈或祖父辈在1944年所做的或没有做的事情而感到内疚。几乎所有的非意大利历史学家和许多意大利人从来都不打算谈论作为这次会议组织主旨的记忆中的大屠杀:令人难堪地联想到在历史上幸存和回忆的随意性。为什么有些事件在某种放大了的回忆中占有一席之地,而比之多得多的其他事件遭到遗忘?来自俄罗斯的与会者毫不隐讳他们的信念:将注意力集中于研究纳粹的恐怖罪行,这是转移对斯大林主义的恐怖罪行的注意力的一个手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专家们不论他们属于什么国籍,在事变50年之后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问题:那年春夏之交所犯下的屠杀无辜的罪恶夺走了阿雷佐省总人口1%以上的人的生命,它们能否被看做对于预计无论如何将在几天或者更糟一点几周内撤离该地区的德军的较小骚扰的应有代价?

对于这次会议的主题——暴行本身,缺乏激情就无从谈起。我们理所当然不应该只关心孤立的地方的微观历史;相反,我们选择了扩大争论,把重点放在灭绝种族的大屠杀暴行上,一些杰出的历史学家都是这类暴行的见证,并由此而提出了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如何记住这类事件?然而,当我们在一个以前被毁村庄的重建之处,聆听幸存者和受害者的子女围绕1944年的这个可怕日子编写的、经过加工的纪念性叙述时,怎么会看不到我们的历史形式不仅同他们的历史形式水火不相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毁坏了它?把关于该事件之后几天英国军队所进行的屠杀的调查资料抄本交给村长的历史学家,与接受抄本的村长,这两者之间交流的性质究竟是什么?一方面它们是第一手的档案文献;另一方面,这些档案文献只是强化了对该村庄的追忆性的论说,而我们作为历史学家往往承认这样的追忆性的论说具有部分神话的性质。尽管如此,这种追忆是抚慰某种心灵创伤的一个方式,对于契维泰拉·德拉基亚纳来说,这种心灵创伤之深犹如燔祭之对于整个犹太民族。我们的历史旨在使逻辑上业已确定的事件得到普遍传播,它对于这些事件的追忆是否只有某些兴趣?就其性质本身而言,这样的追忆只属于当地的村民们,而不属于其他任何人;惟其如此,如我们所了解的那样,村民们几十年来保存于心间,以我们所不能理解的机敏态度拒绝调查邻村的大屠杀的详情,因为这不是他们的过去,而是他们的邻居的过去。我们的历史同他们的历史是可以比较的吗?

P24-26

序言

  在人类文明的发生和发展中,人文科学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最古老的知识和学问之一。如果把半是神话半是记忆的口头传说,或者非文字的某些符号或图形记载视为人文科学的涂鸦时代,那么可以说人类在开始创造自己的历史同时,就产生了人文科学领域里的初步探索。但自古以来,人们对于人文科学的态度臧否褒贬,大相径庭,争议不断,大力颂扬者有之,根本否定其存在者也有之。  一般地说,人文科学是既不属于自然科学也不属于社会科学的那些学科的总和,其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特征,乃是以人文主义的精神来研究人类的价值和精神表现。就其发展的历史而言,人文科学发端于古代罗马政治家、作家和古典学者西塞罗培养雄辩家的教育纲领。后来,在滥觞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把人文科学研究当做批判中世纪神学的锐利武器,开创了从信仰到理性的划时代的转变。到19世纪,包括数学在内的古典人文科学教育纲领成为英美学院和欧洲大陆大学预科的基础教育。人文科学从最初界定的古典“三科”到文艺复兴时代的“五艺”,发展至今天欧美国家学者通常泛指的包括现代与古典语言研究、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哲学、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法学、艺术史、文艺批评、艺术理论、艺术创作以及具有人文主义内容和运用人文主义方法的其他社会科学在内的广阔领域,其内容和范围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和扩充,但其训练人的知识技能,弘扬人性和人道精神的基本宗旨却始终如一,成为国际学术界的一种共识。  众所周知,今天人文科学的所有学科无论在理论和方法论上,或者在研究的方式、工具和手段上,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尤其是在当代科学认识的普遍进步和一个浪潮接着一个浪潮的科技革命推动下,革新意识、开放意识、跨学科意识、应用意识、问题意识和全球意识的倡导和确立,已经成为人文科学研究和教学广泛领域里的主流。科学理论内容的突破,引起理性认识和理论思维的基本方式的改变,促使科学认识中自觉的主体性原则越来越突出,并导致整体认识论与个体认识论的融合,使人们有可能以具体化和定量化的方式来描述世界的普遍联系,从而要求学科知识本身的不断革新,学科之间——不仅是人文科学本身的各学科之间,而且包括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各学科之间——的开放和广泛合作,以及跨学科意识、应用意识和问题意识的不断加强。惟其如此,正如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秘书长让?多尔梅松在《战斗在前沿》一文中指出,研究者今天的关注热点正在从以往的“我们知道什么?”转向“我们不知道什么?”他写道:“关于未知的问题,因而是一个近似性问题,一个关于征服的问题,一个关于和睦的问题,一个关于熟悉的问题。这是一个关于边缘的问题。从我们知道的东西中获得对于我们不知道的东西的启迪。这条道路的标志是一连串接连不断的发现,而已有的发现又等待、企求和呼唤有待做出的发现。”  同时,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格局的改变和西方建立的殖民体系的崩溃,以及在当代信息革命推动下,信息传播的日趋加速和同步化,研究资料的不断丰富和范围的扩大,世界正在成为各个民族和国家之间彼此息息相关的一个联系日益密切的整体,人文科学领域里曾经占据主导地位的“欧洲中心主义”已经打破,以超越民族和地区界限的考察为特征的全球文明观或世界体系理论,在国际学术界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认同。从全球视野研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文明,包括探索它们的民族、历史、语言、文化、宗教、民俗及生存状态的著述受到广泛关注,而其中对于中国文明的研究,成为一大热点,方兴未艾。  古希腊哲人柏拉图在其名著《会饮篇》中说得好,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不追求真理和渴望智慧。一种是自命为神的人,另一种是无知者。前者之所以不追求真理和渴望智慧,是因为他们自以为是真理和智慧的化身;后者则因为无知。实质上,两者同出一源,那就是愚昧。柏拉图写道:“其实,使他们如此无可救药的恰恰在于他们尽管不美不善也不聪明,却沾沾自喜,并不渴望他们从未觉得欠缺的美德。”科学发展的意义本质上在于从不知到知的飞跃,逐步超越认识的局限性和相对性,不断接近客观真理。任何一个研究者都不能凌驾于时代之上,完全超越他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产生的某些先验的模式和观念的影响。但社会的进步,实践的经验和科学研究本身的发展逻辑,开拓着人们的视野和境界。一些曾经被当做真理的假设被屏弃了,因为新时代的实践证明他们已经过时或者是站不住脚的。新的问题和答案,以及与之相应的新的观念和学说取而代之,在更高和更深的层次上认识、理解和揭示物质运动和世界发展过程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当代人文科学在理论和方法论等诸多方面的再认识和创新,无疑构成这种认识进步和发展的无限过程的一个新的阶段和环节。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是革命的和开放的,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表明,它不仅能够而且善于批判地分析和借鉴当代世界文明的各种先进经验和学术领域里的优秀研究成果,与时俱进,实现理论上的创新。  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也就是文化、科学技术、人文和艺术不断进步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早就指出,无论是欧洲的文艺复兴或者后来的启蒙运动,启动了科技革命,造就了近代科学之大成。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的有效途径。随着以基因和遗传工程为标志的生物学革命的推进,一方面人类对于自身的探索和认识将有所新的突破和飞跃;另一方面,形形色色的唯科学主义模式试图把人分割于不同的范畴之中,从而使作为历史创造者和认识主体的人渐趋消失,成为在人格结构和心理机制层面发生分裂的单向度的人。特别是国际社会围绕人类胚胎克隆和利用基因技术“改造”人性的最新争论,使世人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所谓“生物恐怖主义”并非空穴来风。正因为如此,国际学术界的一些知名学者大声疾呼,必须进一步加强人文教育,弘扬人文精神和批判理性,绝不能把人当做“物”或者与自然等同的“他者”。  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人文传统,《易经》中就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说。近年来,中国教育界和科学界强调科学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和融合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包括李政道等海内外著名科学家和两院院士在内的有识之士指出,长期以来中国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分离成为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一大顽症,其结果是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狭窄,素质不高,虽然不乏优秀的人才和科研成果,但在世界科学技术和社会研究领域里能称得上大师级的顶尖人物却很少,得到公认的独创性成果也不多。所以必须把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密切交融的大趋势,彻底改变应试教育,扭转只重视可以带来眼前效益的所谓实用知识,轻视基础理论,轻视人文精神和素质教育的实用主义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在教育理念上实现创新,真正认识到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技术教育的完美结合是现代教育成功的重要标志,也是培养能够适应21世纪发展所需要人才的希望所在。素质教育离开了人文精神教育,不啻空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新大陆VS.旧大陆/当代人文译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陆象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909022
开本 16开
页数 47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84
出版时间 2006-02-01
首版时间 2006-02-01
印刷时间 2006-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史学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6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0-53
丛书名
印张 3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66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6:4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