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进退规则(中国历史中的博弈生存)
内容
编辑推荐

在中国历史中,为了得到权势,为了驾驭他人,为了自我保全,无数人把玩着生存游戏,他们深谙人性丛林的进退规则。本书选取中国历史中生存游戏的一些典范,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向人们揭示了历史人物的经验和教训,从而使人感悟到生存的智慧和方略,能够进退自如,将胜券牢牢握于掌中。

内容推荐

  任何世界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存在时机和事机,而把握此两点对人生选择、战略决策、计划实施等至关重要,能够较准确地识别时机的到来,并据此做出人生决择,即为识时和的俊杰。  人生路上,知何时进何时退,方可畅通无阻,无视进退规则,可能永远会与失败为伴,甚至遭遇、致厄运。  生死存亡人生路,进退选择一念间。   有的人之所以一事无成,多是因为不明局势,该进不退,该退不进,历史上,那些在波涛汹的权力旋涡中生存下来的人,皆是善于进退之人。

目录

在藏露之中寻求守稳(1)

将复仇之心藏在屈辱中(3)

自污以保全身(8)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10)

恃才傲物,于己不利(14)

疯癫之中隐藏大计(18)

韬光养晦,伺机而动(22)

藏形隐迹,骗过大敌(25)

藏锋是一种自我保护(28)

聪明之人不自招妒忌(33)

深谋远虑成大功(37)

在刚柔之中回旋制胜(41)

不卑不亢,化争斗于无形(43)

善于操纵外力的控权之术(46)

谁先强硬谁就可能占有先机(50)

以赏为表,以罚为里(53)

罚不失爱,严中有情(56)

“柔道”是治国处世的最佳方法(59)

仁德才是受人推崇的治政之道(64)

情义最能打动人(67)

在取舍之中揽心集权(71)

放宽政策收买人心(73)

不因人过而废其才(76)

公正对待敢于直言者(79)

不计私怨,取信于人(81)

恩义胜过严厉(83)

饶人一条路,伤人一堵墙(86)

集中军权也可用软招术(90)

为绝后患,屠杀忠贞(94)

权力与亲人孰轻孰重(97)

因一己之私而妄杀贤才(101)

心狠手辣,疑杀忠良(104)

为保皇权不惜毒害手足(107)

强权下的弱者命运(109)

在时势之中把握机会(113)

认清形势再做决定(115)

要有洞察大势的战略眼光(118)

因时势发展改变自己(121)

顺应潮流,随时变化(125)

选准时机,乘势而进(129)

审时度势,谋划人生(131)

度势用兵,揣情待人(135)

智者能将弱势变成强势(137)

洞察大势,乱世意味着机会(140)

在名利之中抉择进退(143)

将权力视如淡水(145)

不贪名利,屈己让贤(150)

放弃是为了永久的拥有(154)

不慕权名,甘于清贫(156)

谦恭实为追名逐利(159)

“媚上”是官场的攀升术(163)

用阴谋掩盖阴谋(167)

不为虚名而贸进(169)

不惜代价求功名(175)

以退为进,巧妙跻身朝堂(179)

在变化之中灵活应对(183)

见招拆招,心静气定(185)

善于应对,灵活处事(189)

危急时刻才显英雄本色(193)

以表面的平静来麻痹对手(196)

机动灵活才有巧思妙算(198)

以变应变,当机立断(202)

以不变应万变,化被动为主动(207)

行不通就退下来(211)

在忍让之中踏实前行(215)

信守诺言,退避三舍(217)

退让是为了国家的利益(220)

学会容忍,顾全大局(223)

善于克己纳良言(225)

学会穿梭在夹缝中(228)

该忍则忍,不可因小失大(233)

该让就让,绝不冒险(235)

一个“忍”字保平安(238)

试读章节

自污以保全身

有句名言,日:取象于钱,外圆内方。古钱币的圆形方孔,大家都是知道的。为人处事,就要像这钱一样,“边缘”要圆活,要能随机而变,但“内心”要守得住,有自己的目的和原则。萧何就是在“功高盖主者杀”的岌岌可危之时,通过自污保护自己的。

刘邦是个猜忌心极重的人,诸将如淮阴侯韩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等,无一不受到他的猜疑和嫉恨,有的甚至被迫走上了谋反的道路。就连与他交情最为深厚的萧何,也因屡屡受到猜忌而终日战战兢兢。

韩信被杀害之后,萧何因功进位为相国,加封五千户。群僚都向他道贺,只有当年的东陵侯召平往吊。

召平对萧何说道:“您将从此惹祸了!”萧何大吃一惊,忙问原因。

召平答道:“主上连年出征,亲冒矢石,只有您安然地居守都中,不必遭受兵革之劳,现在反而得以加封食邑。这在名义上是看重您,而实际上是对您不放心。您想,韩信有百战百胜的功劳,尚且被杀,难道您的功劳能赶上韩信么?”

萧何急忙问道:“您说得很对,不过有什么计策能让主上对我放心呢?”召平道:“您不如不接受主上这次的加封,再把家里的私财全部拿出来,交给主上,充作军需。这样,才有可能免祸。”萧何点头称是,照此办理后,果然讨得了刘邦的欢心。

在讨伐英布期间,萧何仍然留在关中督运粮草。刘邦屡次问押运粮草的官员,说是相国近来都在做些什么事情。押运官答称他无非是抚循百姓、措办粮草军械等等,刘邦听了,默然不语。押运官回到关中后,把这一情况报告了萧何,萧何也猜不透刘邦这样做有什么深意。

一天,他偶然与一位幕僚谈起此事,这位幕僚忽然说道:“您不久可就要灭族了!”萧何一听,大惊失色,吓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幕僚又说道:“您位至相国,功居首位,此外不可能再给您加封什么了。皇上屡次问您在做什么事情,显然是怕您久在关中,深得民心。一旦乘关中空虚,号召百姓起事,据地称尊,就会使主上无处可归,前功尽弃。现在,您不察主上的意思,还要孜孜不倦地为百姓操心,这是徒增主上的疑忌!疑忌越深,祸来的也就越快。在这种情况下,您不如多买田地,而且要逼着百姓们贱卖给您,使得民间诽谤您,怨恨您。这样,主上听说之后方能心安,而您也可以保全家族了。”

萧何认为这位幕僚的话很有道理,当即采纳实行。押运官回到前线后,把萧何因强买民田而致谤议的情况报告了刘邦,刘邦果然很觉宽慰。不久之后,淮南平定,刘邦回都养伤,到萧何前来问疾时,才把谤书交给萧何,叫他自己向百姓道歉。萧何或补上田价,或把田宅干脆还给原主,谤议自然也就渐渐停息了。

一般来说,善于自保的人,多懂得随机应变,棱角并不十分分明。萧何能在幕僚的提醒下放低姿态,及时“露拙”,以使刘邦尽释猜疑,自污以保全身,不可不谓明智之举。虽然在后退的过程中有损形象,但这总比伤及性命要好得多。P8-9

序言

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无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我们都应该以史为鉴。中国古代官场常常是一幅激烈竞争生存的画卷:为了得到权势,为了驾驭他人,为了自我保全,无数人把玩着生存游戏。有些人深谙人性丛林的进退规则,洞悉他人的人性弱点,从而能够一举成功。也有一些急功近利之人在最后败下阵来。但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我们都可从中发现值得人琢磨的经验教训。

的确,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上充满着无数的生存之道和智慧之谋,那些伟大人物和明智之士的深谋远虑、进退抉择总是让人惊叹。且看:

越王勾践在被吴王夫差以摧枯拉朽之势击败之后,在十年之间迅速崛起,最终消灭了吴国。这一切皆源于他那“深藏不露”之功。

汉武帝刘秀以“柔道”兴汉,少杀多仁,柔中含刚,刚中存柔,刚柔相济,不偏不倚,使其在军事、政治、外交等方面都处理得很好。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采取宽心策略,最终消除了秦王府与原东宫、齐王府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取得了臣僚的忠心;而汉高祖刘邦为了集中军权,宁可舍弃忠心的臣子,在臣属立下汗马功劳之后,一次次制造了“狡兔死,走狗烹”的惨剧。

曹操之所以能够成就霸业,主要由于他具备一种居高见远、洞察大势的战略眼光。

东汉皇甫规、唐朝娄师德淡泊个人名利,勇于发现人才、举荐人才,成为令人敬仰的贤臣。

狄仁杰等人在面对武承嗣与来俊臣的诬陷时,并没有与他们硬碰硬,而是灵活机变,巧妙处理,终得申诉的机会,洗刷了罪名。

蔺相如面对廉颇的羞辱一再退让,其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态度终让廉颇愧悔难当,上演了“负荆请罪”的一幕。

历史上这样的生存故事不计其数。他们在藏露之中寻求守稳,在刚柔之中回旋制胜,在取舍之中揽心集权,在时势之中把握机会,在名利之中抉择进退,在变化之中灵活应对,在忍让之中踏实前行。他们知何时退让为上策,何时进攻是时机,在进退中他们达到了自己人生的巅峰。

选取中国历史中生存游戏的一些典范,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向人们揭示了历史人物的经验和教训,从而使人感悟到生存的智慧和方略,这便是本书的主旨所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进退规则(中国历史中的博弈生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司马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288066
开本 16开
页数 2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8
出版时间 2006-07-01
首版时间 2006-07-01
印刷时间 2006-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934-49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73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6:3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