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爱的艺术/西风译丛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实践的专著。自问世,便被译成20多种文字,仅英文版就发行150余万册,中文译本就不少于5种,至今还长销不衰,影响遍及世界各地。作者弗洛姆对爱的诠释不同于一般人,他从“激进的、人道主义的和批判的”精神分析立场出发,把“爱”看作是人类对自己生存问题的一种回答,是人与人之间合作统一的巨大力量。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可以通过训练自己的行为规范、专心的投入和养成耐性而学到的一门艺术。如果你是一个既关怀自己又不乏关怀现实社会的人,那么你不妨打开本书,其中有许多独到的见解或许能引起你的共鸣。

内容推荐

爱是一种能力,类似于对艺术的感受力,爱情、母子之爱、朋友之爱,都是走向完善价格、丰富灵魂的人生实践。弗洛姆从人道主义和批判的精神分析立场出发,把“爱”看作人类对自我生存的一种思考与回答。爱不是程序,没有使用说明。

目录

译序

作者序

第一章 爱是一门艺术吗?

 怀疑者的认识误区

 把爱当一门艺术学习

第二章 关于爱情的理论

 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爱

 爱的对象

第三章 当代西方社会爱模式的没落

第四章 爱的艺术实践

 爱作为实践艺术应具备的条件

 规范训练达到爱的艺术

 论成功爱情的本质

 论合理性信仰

 论信念与勇气

 爱在于积极的活动

试读章节

把爱当一门艺术学习

要探寻爱的真正含义,就必须从学习入手。学习的第一个步骤是要明确爱情是一门艺术。如果我们要想学会如何去爱,就必须像学其他的艺术门类一样循序渐进。诸如学习音乐、绘画、雕塑,以及医疗等艺术和技术,丝毫不能含糊。

要知道,学习任何一门艺术或技术,在路数上都是大同小异的。当你认同爱也是一门艺术后,就要和学习其他艺术一样,继续下面的步骤。

我们姑且把学习所有的艺术或技术都分作两个部分的内容:一是掌握艺术或技术的理论:一是进入艺术或技术的实践。比如你要想学习医术,就要先掌握人体器官与人体结构会出现的各种疾病,以及病的各种症状。当你有了这部分的知识后,你也就有了理论上的东西。但光有理论并不意味着你就可以上手术台行医了,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把你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亲历实践的经验融在一起,由此形成“自我”的感觉(这是任何一门艺术和技术都必须具备的要素),直到你感到你的技艺已经很出众了,这时候你才有资格说自己已经出师了。

如果你要立志成为艺术大师,除了如上所说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之外,还必须掌握第三个要素。这个要素能有效地刺激一个人进取的欲望,即:把精湛的技艺看成高于一切的东西,并始终占据整个理念思维。这一点不但适用于医术,也适用于音乐、绘画、雕塑等技艺之术,学习爱情的艺术同样如此。

从如上分析中,我们似乎可以找到为什么现在社会文明中仍有许多人不把爱当作一门艺术去学习,因此而遭受失败的原因所在了:他们不仅需要爱,而且爱得也很努力、很投入,但却又认为还有比爱更值得他们去博取的东西。诸如地位、金钱、荣誉、权力等,他们把这些东西都视为自己一生当中必须实现的目标,并为之殚精竭虑,无怪乎他们要成为爱这门艺术的门外汉。

难道人的一生就只有金钱和名利之类的东西才值得人们去付出学习的代价吗?难道爱情只对人的精神有用,而在实际意义上无一可取吗?难道人们对爱的认识就甘于一直停留在生活的奢侈品层面上吗?不论世欲的偏见如何,也不论应该对爱下什么样的定义,我想后面仅把爱的艺术这个问题放到桌面上来,和大家一起探讨一番。我首先要用较大的篇幅阐明爱情的理论性问题,然后就此理论相应地谈一些有关谈情说爱实践方面的东西。P9-10

序言

埃里希·弗洛姆,1900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1922年获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并成为20世纪2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之一。1933年,弗洛姆移居美国,此后30余载(至1965年),他全身心投入讲学,1965年开始悉心研究他所关注的心理学,并成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新派精神分析学(社会文化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对精神分析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主要代表作有《逃避自由》、《追寻自我》、《爱的艺术》等。1980年,弗洛姆逝世。

弗洛姆在青年时期就开始了对马克思哲学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研究,并从中汲取了许许多多精华的东西。在他看来,他所处的时代(亦即资本主义时代)中有太多的不合理的现象值得批判,要批判就得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入手,这种思想在他的代表作《爱的艺术》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示。尽管他是把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理论作为研究的基础。但他又针对不同时代的社会特殊性,对马克思、弗洛伊德的理论作了相应的补充和阐释。

在弗洛姆看来,人的梦都是有意义的。尽管有些梦看上去毫无意义,但细细思量却蕴含着很深的意味。我们从弗洛姆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作者的整个思想脉络:尽管人在清醒时能从事一切在理智主导下的行动,但由于各种现实的考虑和干扰,。人们也常常自觉不自觉地生活于假象、陷阱以及各种人性的丑恶之中,而我们的正确判断和爱的情感,却无端地受到压抑。所以当我们醒着时候虽是清醒的,但我们很可能会在另一方面犯糊涂。而在睡眠状态下,我们的这些困扰都可以得到解脱,我们可以排除各种谎言的干扰,也不再受现实利益的驱使。因而有可能做出更符合德行的判断。抑或说,我们处于梦中时有可能比在觉醒时更具有智慧。所以,“做梦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清醒。睡着了,也就醒来了”。

从这一思想出发,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就更耐人品味了——这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实践的专著。1956年一经问世,便被译成20多种文字,仅英文版就发行150余万册,这对西方的学术著作来说的确是比较罕见的。该书至今还长销不衰,影响遍及世界各地,仅中文译本就不少于5种。

在《爱的艺术》这本书中,弗洛姆对爱的诠释不同于一般人,他从“激进的、人道主义的和批判的”精神分析立场出发,把“爱”看作是人类对自己生存问题的一种回答,是人与人之间合作统一的巨大力量。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可以通过训练自己的行为规范、专心的投入和养成耐性而学到的一门艺术。为顾及不同层次的读者,弗洛姆在本书中尽量回避了艰涩难懂的心理学术语,旨在提醒大家重视爱对人类生存的必要性。本书并不囿于男女两性的爱情的方法学,也不是介绍相关的技巧秘诀。而是强调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想在爱上获得成功,就要从磨砺自己的人格开始。另外,《爱的艺术》还体现了弗洛姆对现当代社会的高度关怀。这一点,从他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愈发膨胀的利己主义以及博爱精神的没落的忧心忡忡中便可见一斑。仅此而论,如果你也是一个既关怀自己又不乏关怀现实社会的人,那么你不妨打开《爱的艺术》这本书,其中有许多独到的见解或许能引起你的共鸣。

译者

2003年4月2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爱的艺术/西风译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弗罗姆
译者 萨茹菲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062726
开本 32开
页数 1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5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7-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
丛书名
印张 5.75
印次 3
出版地 北京
199
146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4:2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