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郎咸平旋风始末
内容
编辑推荐

科龙变脸印证郎咸平观点,“郎顾之争”孰是孰非终见分晓……

郎咸平,2004年度中国经济界风云人物之一。她以独具个人魅力的良知、正义和勇气,被中小投资者尊称为“郎监管”。本书以郎咸平对海尔和格林柯尔的案例分析为起点,全景式展现了我国以“国退民进”的民营化为主要方向的国企改革的得与失、利与弊、回顾与展望,追问与思考。书中,各方人物,如经济学家张维迎、左大培、周其仁、张文魁、林毅夫,专栏作家鄢烈山,历史学家秦晖等重量级的学者相继登场,争论不休,其语言精彩,亮点闪烁,不可不读。

内容推荐

2004年8月起,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发表文章或谈话,认为国内TCL、海尔、格林柯尔等国有企业以产权改革为名,变相侵吞国有资产。他的这一观点立即成为报刊、网络等媒体竞相报道的热点,也引起了国内学界的广泛关注,并以此为导火线引发了有关企业产权改革的一系列争论。这场争论一直延续到今年,被社会各界称为“郎旋风”。本书即是对这场“旋风”的完整实录。

全书以郎咸平对海尔和格林柯尔的案例分析为起点,大致以时间为脉络,主流经济学家张维迎、左派经济学家左大培,以及专栏作家鄢烈山、历史学家秦晖等相继登场,争论环环相扣,高潮迭起。围绕一个话题,后一篇文章是对前一篇的支持或反驳。学者们的交锋语言精彩,亮点闪烁,由此,我国近年来以“国退民进”的民营化为主要方向的国企改革的得与失、利与弊、回顾与展望、追问与思考,全景式地在书中展现。

目录

概述:郎咸平其人与国企改革大争论

海尔变形记:漫长曲线MBO全解析

在“国退民进”盛筵中狂欢的格林柯尔

MBO成了MBI国企问题不在所有人缺位

国企产权改革方向不容否定

不要贸然引爆仇恨国资流失情绪

——兼评郎咸平国企改革言论

谈主流经济学家赵晓先生“高论”中的低级错误

张维迎回应郎咸平:要善待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

张维迎“站”在哪里说话?

左大培、杨帆、韩德强就阻止国有资产流失、搞好国有企业致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公开信

真正的企业家应笑迎郎咸平

吴敬琏、郎咸平、张文魁观点之异同

我们应当如何善待企业家?

该善待谁?——四问经济学家张维迎

谁最需要得到善待?、

10位学者联名发表声明声援郎咸平

我们反对的是俄罗斯式的私有化

幸亏不由经济学家说了算

我们想要什么样的民营化?我们能做到什么样的民营化?

——兼与鄢烈山先生商榷

张维迎现象和中国主流经济学的危机

从“郎旋风”看国企改革困境

我为什么要回应郎咸平

周其仁的话显然有硬伤

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要超越左右翼

只有剥离政策性负担才能谈国企产权改革

国企产权改革向何处去?

——南京42位经济学者回应“郎顾之争”

必须落实公众在国有经济中的产权问题

张维迎:学者要有公信力 我不与无耻的人论战

难道众人皆醉 张维迎教授独醒?

中国经济学家已成资本代言人 请自爱一点

东欧专制私有化“翻船”值得国企改革借鉴

我们需要国营 还是需要“还产于民”

评陈志武的观点——经济现象的哲学思考

MBO不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我为什么反对目前的产权改革思维

反思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必须注意甄别方向

论“国有企业所有者虚置”

滥用“自私人假设”的逻辑错误

国企政策负担太重 私有化不是改革方向

国企改革的根本问题和正确方向

再评海尔变形记:三次变形曲线MBO取得成功

科龙变脸印证郎咸平观点 收购前后人为操控利润

科龙风暴令经济学家集体失语 当初力挺如今沉默

后记

试读章节

  不要贸然引爆仇恨国资流失情绪

    ——兼评郎咸平国企改革言论

          赵晓

最近,郎咸平火爆神州,在我和朋友共同主持的万科经济人俱乐部,有关郎咸平的话题也是热闹非凡。网友们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郎咸平提到了中国国有资产改革中的资产流失问题,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来看待中国的国企改革问题?我说,一定要置于市场经济转轨的框架下来考虑。下文是我的简要回复及对郎咸平国企言论的评论。

第二,中国国有企业资产不是流失了,而是相反,这么多年来,增长得太快,甚至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国有资产流失在个案上成立,在总量上不成立。总量上,国有资产借许多方式将老百姓的私人资产不断地流失成国有资产,比如,股市是如此,电信和石油的高收费亦如此,乃至税收、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投资也是如此。

第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与市场经济转轨之间存在着有条件的此消彼涨的关系。也就是说,国有资产流失快有时可换来市场转轨的加快;太过追求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则将导致市场转轨慢。原因则在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并没有太多的手段,除了加强监管外,就是强化既得利益的保护。

第三,国有资产流失固然存在公平性问题,但国有资产改革的滞后同样导致市场的不公平。显然,只要国有企业大量存在,所谓银行贷款的公平、证券市场的公平无从谈起,后起的民营企业进入国企的垄断领域也很难。

第四,政府需要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与加快市场转轨之间寻找平衡。完美的、理想化的改革是不存在的,因此,任何攻击改革中的问题,但缺乏建设性、拿不出更好的替代方案来的批评意见,在实践中无法操作。现实中的改革之路从来都是次优之路。

第五,国有资产流失会导致社会不公平,市场转轨慢也会导致社会不公平,后者的不公平带来的社会福利损失可能相比前者更大。因此,权衡改革的机会成本,权衡两者的综合福利至关重要。而不能只计一点,不及其余。

第六,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可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但政府不能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否则,社会要吃苦头,垄断横行、黑税横行,市场公平程序无从谈起。

第七,从世界经验看,日本(明治维新后)、俄罗斯、东欧都以较快的国企民营化同时较大的国有资产流失为代价,换取转轨的加快,换取新的市场秩序的建立。而中国走的是相反的道路,即极力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并且不断出现将私人资产流失到国有资产中的现象,代价则是金融改革的滞后、证券市场的扭曲以及类似当前宏观调控中的种种不公平现象。

郎在国企言论上有以下问题:一是他只看到个案,缺乏总量概念(个案不能推出总量)。比如他可能不太清楚中国国企改革总体上是哪一类,他看到了某些个案中国有资产流失,但可能没有注意到许多领域中私人资产流失的问题(包括国有企业中,个人的人力资本流失。像海尔的张瑞敏,如果成为倪润峰第二,那是很可悲的);二是郎没历史概念,他似乎不懂得中国改革是怎么进行的,也不太清楚中国改革进程的复杂性,并且断然否定了这种复杂演化的合理性;三是缺乏更广泛的国际比较。比如他没有将中国的国企改革与世界相比较,因而也就不清楚中国的国企改革到底是流失型的还是增值型的(斯蒂格利茨等国际经济学家就不同,他们通过比较,对中国改革评价很高);四是他不懂得制度其实是一种习惯,潜规则有时也是重要规则,并且不太懂得潜规则下的博弈。比如,地方国企下放到地方,实际上是通过多个改革主体的形成激励地方分路突围,但地方出格的做法、过分的国有资产流失案,中央不仅事先可出台规范文件,而且随时可出手制止,包括事后追究。这样的博弈,在中国没有写进成文的法律中去,但却是高明的改革策略。  郎咸平教授对公司财务有研究,但他对宏观经济、转轨经济的认识有所不足,特别是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对中国复杂的历史和社会的认识相对不足。他的观点受重视,是因为他贸然地将民众当前仇恨社会分配不公、仇恨国有资产流失的情绪引爆了,然而他显然并没有找到一条真正有利于民众的改革渠道,甚至连其中的真正问题都可能没有搞清楚。

另外,郎咸平教授的某些分析手法亦值得商榷。比如,郎用香港股市中的国企表现优于民企来证明国企好于民企,但是,他选取的样本太小而取数的时间太短。因此,根本不可能如此简单地得出国企比民企还好这么一个“大”的结论,而郎居然还从这个草率的分析中,推论出产权改革不重要,就更是让人不可思议了。显然,比较国企和民企的效率的可取统计办法,应从一个较长的时期,取全世界有代表性国家的国企与民企样本数据来进行比较。此外,还要看清楚,所用于比较的国企有没有代表性(至少到香港上市的国企大都是垄断企业,还撇下了不良资产在母公司,是没有代表性的),民企有没有代表性。

最重要的,是大问题管小问题。搞不清楚中国的市场转轨问题,就不可能真正清楚国企改革问题。相比之下,秦晖等学者,可以说一直都在提醒中国市场经济转轨中的不公平问题,但从来不将其演变成一种“民粹主义”。原因就在于,作为负责任且深谙中国国情的知识分子,他们知道如何行为才最有利于这个国家的利益,也最有利于民众的利益。

当公牛闯入瓷器店,许多人为牛的勇猛而喝彩,却忽视了瓷器的损失最终是由社会来买单的。

中国的经济转轨和社会转轨格外艰难,非大智慧不足以理解和驾驭。当年,小平以高超的策略,积一生经验处理改革、开放和稳定的关系,结果还是难免出风波。今天的中国改革已进入攻坚(包括国企改革的攻坚)阶段,经济和社会矛盾重重,每走一步将更加艰难,而认清转轨的目标和手段、代价与收益,掌控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平衡绝对称得上是超级艺术。

在这个时期,对于学术界和社会来说,宽容、理性和建设性是最重要的。

           (原载2004年8月26曰搜狐财经)

后记

2004年8月,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发表文章或谈话,认为国內TCL、海尔、格林柯尔等国有企业以产权改革为名,变相侵吞国有资产。他的这一观点引起了报刊、网络等媒体的竞相报道,也引起了国内学界的广泛关注,由此引发丁关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大论争,被社会各界称为“郎旋风”。

我们认为,由郎咸平掀起的这场大论争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它是继1994年国企改革争论以来的又一次大论争,它必将载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史册。为了让关心这场论争的读者全面了解其真相,我在江苏人民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选编出版本书。

在这场大论争中,经济学家张维迎、左大培、周其仁、张文魁、林毅夫,专栏作家鄢烈山,历史学家秦晖等重量级的学者相继发表文章,从而使这场论争波及到整个理论界,更提升了论争的价值和意义。选编本书,理所当然地要将他们公开发表的观点、主张收入进来。为此,我除了亲自致电郎咸平老师外,还给上述诸位老师——去信,除了张维迎老师明确表示不同意发表他的文章外,得到其他老师的热情支持。在此,我要向各位老师致以深深的感谢。

本书的出版还得到搜狐财经及主编王子恢先生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谢意。至于选编中的错误、疏漏之处,责任全在于我,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我的电子信箱:caojianshan@cweme.com

           曹兼善

          2005年7月1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郎咸平旋风始末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曹兼善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4041210
开本 32开
页数 33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5
出版时间 2005-10-01
首版时间 2005-10-01
印刷时间 2005-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3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279.241
丛书名
印张 10.6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30
156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3:5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