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菏泽“面人儿”第五代传人;他曾先后从师于著名“面人儿”艺人李俊和、李俊兴……他就是民间工艺美术家李芳清。本书为乡土艺术大师丛书之一,为你讲述了明间艺术家李芳清的传奇“捏面”人生!
图书 | 李芳清菏泽面人李/乡土艺术大师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他是菏泽“面人儿”第五代传人;他曾先后从师于著名“面人儿”艺人李俊和、李俊兴……他就是民间工艺美术家李芳清。本书为乡土艺术大师丛书之一,为你讲述了明间艺术家李芳清的传奇“捏面”人生! 内容推荐 李芳清语录 ★“面人儿”这手艺,学会容易,学好学精就难了。俺是要学一辈子的。 ★有人说俺是第一,俺说不对,虚心学习,才能进步。 ★累点算啥,人家看着喜欢俺的“面人儿”,俺心里也高兴啊。 ★搞工艺美术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过去,祖宗的规矩是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如今,俺打破了这个规矩。 ★捏“面人儿”,肩膀要男宽女溜,仕女走路如风摆柳。 ★“面人儿”身高与头的比例是:站七、盘三、坐五。 李芳清简历 ●1930年出生,菏泽牡丹区马岭岗镇解元集乡穆李村人,菏泽“面人儿”第五代传人。 ●11岁开始学艺,先后从师于著名“面人儿”艺人李俊和、李俊兴。 ●1956年参加菏泽面塑组。 ●1961年到济南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 ●1979年参加全国工艺美术艺人创作设计人员代表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先念、叶剑英、邓颖超等接见并合影留念。 ●1982年,随山东工艺美术代表团访问澳大利亚。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其“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1996年,赴德国表演捏面人。 目录 第一同 谁不说俺菏泽美 笫二回 桃园花供走着瞧 第三回 古往今来“面人儿” 第四回 “面人儿”大师李俊兴 第五回 寻寻觅觅面塑碑 第六回 德艺双馨李芳清 第七回 艺术人生六十载 第八回 捏“面人儿”的“家把什” 第九回 将粉捏成好囡囡 第十回 唱支小曲给你听 第十一回 李芳清的“面人儿” “面人儿”世家传承图 后记 附一:菏泽市牡丹区面塑艺术家协会名单 附二:《包楞调》词曲 试读章节 “面人儿”是遍及黄河流域的民间面花的一个分支。民间面花是随着人类面食风俗的产生而产生的,并且世代相传,流传至今。据史书记载,汉代以前少有面食,至魏晋始有发面馒头之说。现在我们常说的“馒头”一词,应该讲也是民间面花的滥觞。据宋代高承《事物纪原》,一书中记载:诸葛武侯之征孟获时,有人说,蛮人多邪术,须用人头祭神,可借阴兵相助,诸葛武侯则用面包着牛、羊、猪肉做成人头形状,用以祭神,从此有馒头之说。民间相传三国时代孔明率兵攻打南蛮,七擒七纵蛮将孟获,孟获终于臣服,孔明班师回朝,途中须经泸水,正当车队准备渡汀时,突然狂风大作,浪激千尺,鬼哭神嚎,大军无法渡江。此时孔明召来孟获问明原因,孟获回报:“两军交战,阵亡将士无法返回故里与父母妻儿团聚,故在此江兴风作浪,阻挠回程,军师若要渡江,须要四十九颗人头祭江,方可风平浪静。”孔明心想:两军交战死伤难免,哪有太平之时,再杀四十九条人命之理,遂心生一计,即命厨子用米面为皮,内包黑牛白马之肉,捏塑出四十九个人头,算准时辰,陈设香案,洒酒祭江,刹那风平浪静,万里无云,大军顺利渡江。“面人儿”、“江米人儿”的名称由此而来,孔明也因此被尊为“面人儿”祖师。 最早的民间面花实物当属在新疆叶鲁番阿斯塔那,唐代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墓中出土的面制女俑头、男俑上半身像和面猪以及糕点,这些都是陪葬品。由于面粉极易发霉、变质、虫蛀、干裂等,因此,民间面花实物不易保存,可以讲它是一种短命的艺术,因此,考古发展的面花实物极其难得,但可以看出,民间面花最初是用于祭祀作为祭品产生的。 文字记载的民间面花可上溯至汉代。《论语·乡党》、《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均记载占人驱疫除病的禳祭,即大傩。其中舞蹈者头顶血制鬼怪头形,祈祷神灵。”宋、元两代的书里就提到大的宴会都有“看席”。客人入席前先摆好一份“看席”。“看席”是用蔬菜、水果做成飞禽、走兽,用面粉捏成寿星、仙人,放在席上,等到客人入席,就把“看席”收下,再换上可以吃的珍馐美味。面塑礼花由来已久,最早出自于北方面食文化,北方种植小麦,以此为粮,并制作干粮、面饼,同现今的火烧饼、馒头、包子等等。然而开始的塑面出自古代礼俗,对于天地神鬼的崇拜,从史料中有文字记载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六》:“玄宗朝,海内殴赡,送葬者或当街高祭,张施帷幕,有假花、假果、粉人、面米长之属”从中可看出面塑作为祭祀供品的运用。 P28 后记 本书完成之时,正值隆冬,窗外梅花怒放,掩卷而心不能定,耳畔悠然响起了那曲《梅花三弄》…… “红尘自有痴情者,莫笑痴情太痴狂。” 鸡年来临,行将步入不惑之年。回首十余年民间艺术之路,往事历历在目:1993年刘四青友送的一本《陕西民间美术研究》,让自己茅塞顿开,从此便踏上了民间艺术之旅;1995年在一次民间工艺表演中结识了王春溥先生,结伴到过许多民艺之乡采风;1996年在青岛创办“鲁汉民艺屋”,专营民间工艺品;1997年经朱纪兄引荐加入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1998年幸遇孙其光先生,开始连续八年在青岛举办民间工艺展览;1999年由叶涛兄引进山东省民俗学会;2O0O年蒙王连海先生赏识,第一本著作《民间编结》顺利出版……曲曲折折,行至今日,皆源于一腔热爱民间艺术的痴心,源于许多良师益友的帮助鼓励,如无他们,我便不能继续前行! “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 记得汉中先生的一句话:“我们这些搞民艺的人,都是以身相许,以命相搏。”是啊,投身于此,甘苦自知。为此,我离开了美丽的青岛,辞去了公职,虽然几度风雨,依然痴心不改!我庆幸自己有一位志同道合、温柔贤淑的妻子刘天勇,她在精神、专业和生活上的支持,令我毫无后顾之虞。还有家人的理解和关爱,一直以来,他们不但是我热爱的亲人,还是我最好的同事。 “若非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 我结识的诸多著名民间艺术家近年相继逝去,库淑兰、宗景深、周景福……怎不让人扼腕痛惜!每一个老艺人的一辈子都是一部民间工艺的发展史啊!菏泽面塑碑中的“曲艺盍可忽乎哉!”是先人的呐喊:民间艺术怎么可以不重视呢!湖南美术出版社的这套“乡土艺术大师丛书”就是要留住记忆、留住手艺!而汉中先生对我的信任又让我责无旁贷。本书在编纂期间,得到了各方支持,才得以顺利完成,在此,特别感谢菏泽文物处的张启龙、孙明先生,菏泽史志办的乔方辉女士,菏泽牡丹区文联主席王道俊先生,摄影家马春霞女士,还有台湾著名陶瓷艺术大师叶星佑先生。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李芳清菏泽面人李/乡土艺术大师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鲁汉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湖南美术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562344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2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50 |
出版时间 | 2005-10-01 |
首版时间 | 2005-10-01 |
印刷时间 | 2005-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25.72 |
丛书名 | |
印张 | 8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湖南 |
长 | 260 |
宽 | 192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5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