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梦幻守望者(我的父亲塞林格)/十月外国经典传记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对《麦田守望者》的作者塞林格的一份前所未有的观察,揭示了塞林格神秘面貌的裂纹。书中披露赛林格私生活里的一些鲜为人知的隐秘,包括诸如害怕女性身体,年轻时练功不近女色,在家拿尿当保健品喝,在二战中当过特工,曾与他亲手逮捕的一个女纳粹党徒有过短暂婚史之类的事情,细节处引人入胜。

本回忆录很可能引起对塞林格小说在美国文学中的地位的重估,也给他在许多人眼中的神秘边缘生活方式提供了一个维度。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家史 1900—1955

 1.“有时透过蓝色的镜子”

 2.老乡

 3.杂工、裁缝、士兵、间谍

 4.分离的心性功能

 5.我们会闩上门的

 6.隐居

第二部分 柯尼什 1955—1968

 7.梦幻孩子,现实孩子

 8.林子里的宝宝

 9.跨越边境

 10.狙击手

 11.“无论生命怎样无数,我发誓要拯救他们”

 12.模糊的感觉

 13.她在那儿日夜编织

 14.卡米洛特之行

 15.新兵训练营与冰茶

 16.鸟儿与蜜蜂:希区柯克式的

 17.完美的十

 18.地下笔记

 19.“用爱来称呼”

 20.安全的港湾:往来岛屿间歇的地方

第三部分 柯尼什的彼岸

 21.孤岛归来

 22.圣诞节

 23.仲冬

 24.天堂里的春天:生产者

 25.伍兹托克

 26.失去的精神支柱

 27.志趣相投的人

 28.婴儿消失了

 29.心灵的避风港

 30.“泛舟伊甸园”

 31.落水的女人

 32.上下快车道

 33.编织自己的生活

 34.醒悟

后记

译后记

试读章节

    12.模糊的感觉

去年我提到的我心中的那两扇蛊惑人的小门远未关闭,再忙活一年左右也许会潮头调转。假如我自己能说了算,我会高兴地将小门关上。一个人的正常状态和上赐的平和心灵值得微露曙光经受磨难的时候不多,只有在三四种情况下才值得,比如目前这种情况。

       ——《1924年哈普沃斯月16日》

西穆尔在从军营里发出的信中给所有各种各样的人提出建议,他的根据是这些人的过去和未来,并且有十足把握觉得自己的看法正确完美。比如,他告诉自己的母亲在次年某日之前别退出跳舞生涯;建议三岁的双胞胎弟弟如何“选择职业”;在信中讨论学校保健护士的贞操问题并提出建议;讨论七岁的住校生以往酗酒的弱点并提供建议;等等等等。西穆尔喜欢预测命运溪流的涨落,并且满有述说昨日新闻的把握,而不像气流学家那样尽最大努力地保持谦逊。

他那模糊感觉的体验和我的差距之大有如我们三年级时阅读的东西之别。我总是不信任自称与上帝保持热线联系、能完美地感知上帝旨意的人。我的经验是大部分模糊的感觉像现实生活中其他东西一样不完美。有点像战场上的无线电传送,几乎永远无法清楚地获得讯息。即便是清楚地收到,也是无关紧要的怪内容。比如,有一次在钻井之前我模糊地感觉到我家水井的深度。几年里,我家一直用水龙头流出的那点锈水,量出得很少。我父亲终于同意不再用泉水注的那眼井,往下挖至基岩,弄一口自流井。对这笔开支他不太高兴,尤其是路旁他的新屋正盖顶呢(他发现车库上方的小单元不够用了)。钻井的人来了,说:“也许要往下钻一两百英尺呢。那么着,还不能保证有水。你家地下岩石层挺厚的,知道吗?”

“你从哪儿开始钻呢?”爸爸问他。

“还不知道呢。先得用探水杖测。”

钻井人量了几棵我家的树,找到他要找的结结实实一处丫形枝,却有韧性。他从口袋里拿出一把折合刀,把树枝砍了下来。接着他慢慢地有意识地拿着棍子在我家地上走过,两手分别平举着两叉,一副自如的样子。

我父亲一声不吱地惊讶,一副新手问谁是你师傅那种尊敬模样:“你怎么知道如何测水?”

“我妈妈是个测水师。我在你女儿的年龄时就教给我了。”

那根测水棍微微开始摇动,棍鼻慢慢开始指向地上。“看见了吗?那儿下面有水脉,但不旺。还得接着来。”过了一阵儿,他发现一个自己喜欢的水脉,停了下来,“这个才叫好呢。感觉到了吗?”他把棍子放到我父亲手上。“不,哪像那样,你得往外拉。不能太过,否则棍子会裂开,但劲儿太小又感觉不到它拉你。”

爸爸和我花了几个下午在我家地上测水,真的感觉到棍子在拉你。当然,是在钻井人选定的区域。几天后他带着设备回来了,我们全家站在周围观看。他猜得挖大约250英尺。我们每人猜了个数,我母亲把它们写下来看谁猜得最接近。我父亲猜得挖300英尺,母亲说200英尺,我弟弟说4英尺,不是巧合,他当时四岁。而我呢,说是98英尺。

98后不到一英尺,我们挖到水了。钻井人冲我点点头,做一个“向你致敬,孩子”的姿势,然后说:“杰瑞,你家有个能测水的小巫婆。”在许多人家看来非同寻常的事对塞林格家来说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包括我自己在内。或者,一如钻井人和他的家人能测水,他们想当然以为有些人就有这样的天赋。当你知道会是98英尺时,只是一耸肩确证一下,就像在学校做的大部分“试验”,已然知道结果该是怎样。这些“模糊的感觉”完全不同于发现时说“我发现了”的体验,或者像偶然贏了一场比赛的激动;而像是当我猜测出——我事先并不知道——城里拍卖会上一个罐子里的大理石子数量后不得不保存它们,因为我猜得最接近。  然而,在这漫长的干旱日子里的一个夜晚,这模糊的感觉之“门”事关紧要了。那一整个星期我都有模糊的感觉,反复看见草坪上的圣诞树像是在爆出火焰。我想这种敏感是因为不时感觉到危险所致。你学会没有耳朵也能听见东西。我像一只野生动物,从大地的气味和空气的感觉中能感到危险来临。那晚,我感到空气中有电,电使我胳膊上的毛倒竖。我躺在黑暗中的床上静观着。

我母亲给我家的房子弄着了火。我闻到了烟味儿,于是冲进小弟的房间,语气平稳地道:“麦休,醒醒。我们得离开这儿。”妈妈也许喊了声“着火了”。我不知道。我全部注意力在我的小手上,把我俩安全地弄出前门。我当时不知道麦休是睡着还是醒着。有时他半睡半醒夜里走进我的房间,靠墙尿尿,以为自己是在浴室什么的。我于是紧紧抓住他,凭感觉摸索下楼到前门近前的着陆平台,平台下厨房附属处的另一排楼梯已着了火。我母亲在火焰的另一边。她喊叫:“去找爸爸。我得叫消防队去。”我记得当时我想站在她那儿打电话简直是荒唐,火很可能蔓延,假如真的蔓延,连去门那儿的安全通道都没有。我把猫轰出门,它们逃脱了,我松了口气。我跟着猫走进残夏的夜,手里紧抱着我弟弟。

我父亲的新房子大约离这儿有半英里,在陡峭的石土路下。在两座小山的峡谷间,路是如此之黑,我只看见眼前的星光,绝对看不见别的东西。乡野的黑暗。住在城市里我最喜欢的东西之一是永远也不会看见这种迷茫的黑暗。我俩穿着睡衣光着脚。麦休踩着块尖石头,哭了起来。我跟他说话并唱歌给他听,这样他就不害怕了。我们来到爸爸的房子里,告诉他家里着火了。他跑了过去,事后得知他和妈妈举着家里的消防栓灭火,显然是半个多小时之后消防车才来。那晚某个时候,爸爸从火中回来带我们去普莱恩菲尔德那儿琼斯家,一边朝房子周围看。我不知道妈妈在哪儿。她事后告诉我她没有离开房子,因为担心有人抢劫。爸爸一定是从家里给我拿了些衣服,因为我第二天去学校时衣服味道很难闻。我的衣服并没烧着,但衣服的味道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很难闻。

没有人承认,也没有人指控。我估计是母亲放的火。我也许错了,她现在说我错怪了她,但当时,我从未想过这是场意外事故。几天后我跟父亲讲经过时眼睛骨碌转地提到母亲说她闻见怪味,估计是我的“爬虫”,也就是放在炉子里烘烤的那种塑料玩具虫。

虽然消防人员断定说火是从厅里壁橱开始烧的,他们推测也许是灯泡碰到了睡袋,引燃了它。而母亲自己至今否认她与着火有关,也许她说的是对的。爸爸跟我看法一样,但理由不同。他认为是她放的火,理由是着火的地方。大厅壁橱是她放自己衣服的地方。他说她放火是因为想要些新衣服,而他不愿花钱买。这只证实了他对女人为虚荣会作出任何事的看法。

一旦工人重修房屋取得了些进展,爸爸来把我和弟弟从收留我们的邻居那儿接走。他在一处悬崖峭壁把我们撇在房子前,独自回去工作了。

房子底层掏空了,楼梯看上去很吓人。浴室里的灯罩、牙刷和其他东西都烧化了,一团扭曲的黑塑料。没有一样东西是像样的。我发现火扫荡屋子时小沙鼠们困在笼子里了。我想着它们无法逃藏的情形。

           P144-P147

序言

    引言

梦幻,书本,各是一个世界……

有着血肉般相互依附……

     ——威廉·华兹华斯

       《个人谈话》

我是在一个几乎没有活人的世界里长大的。柯尼什,我们居住生活的地方,树木葱郁,荒无人烟,最近的邻居是一组七块青苔覆盖的墓石,那是我弟弟和我一次在雨中追踪一只红色的蝾螈时发现的。两块大墓石脚下是五块小墓石,表明很久以前一个家庭的逝去。我父亲不鼓励活人来访到了这样一个程度,一个外来的人朝里看一下,也许观察到的是一片与世隔绝的荒原。正如我父亲笔下的人物之一雷蒙·福特曾在诗中写道的:是“颠倒的森林”;“不是荒原,而是一片颠倒的大森林,绿叶都在地下。”我童年的时候信不信由你的故事听得很多:树精啦,仙女啦;一肚子想像中的朋友,一肚子关于太阳东边、月亮西边之地的书。我父亲也编织人和动物的故事,这些东西陪伴我们度过那段岁月。母亲成小时地读书给我听。多年后,我读到父亲笔下的人物霍顿·考菲尔德梦想某日在这样一个地方养育小孩,“我们想把他们藏起来。”他说道,在森林边他的小木屋,他和妻子会买许多书给他们,教他们读书写作。

然而,在现实生活里,这是梦幻与噩梦纠缠在一根蛛丝上的世界;这蛛丝线是我父母编织的,没有现实的坚实基础;假如一个人倒下,是着不了地的。我的父母亲做着美丽的梦,但却没有技巧把美丽的梦从空中摘下来,让它们在日常生活中开花结果。我母亲生我的时候还是个孩子,她仍旧是个有着梦幻的人,并且像麦克白夫人,许多年里受梦游的折磨。我父亲,一个虚构故事的作家,也是个有着梦幻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他连自己的鞋带都系不好,更别说提醒女儿别跌倒了。

在我父亲眼里,虚构的故事、另外的世界、另外的现实比活着的动植物,比有生命的血肉更真实。我记得有一次我们一起从他的起居室窗外望去,收入眼底的是美丽的田野和森林,窗户框出一片农场和消失在远处的群山。他在画面上挥了挥手,像是要把它抹去,说:“这一切都是空幻,都是幻象。不奇妙吗?”我没说什么。但是,对我这种为坚实的土地一样的东西努力奋斗了很久的人,想到脚下的实地消失,无底无尽地下落,是怎么也奇妙不起来的。晕眩,毁灭,恐惧,是我想到的词儿,而当然不是奇妙。这是颠倒的森林里阴暗的一面。

我在一个既可怕又美丽、失去总平衡的世界里长大。也许人类的情形部分就是这样的:孩子们长大成人,一定想摆脱父母梦想他们兴许变成的样子,为的是看看自己究竟怎样,或希望怎样。对我母亲而言,对我姑姑而言,对我自己而言,这项使命几乎让我们溺水身亡;我们依附在父亲梦幻里的花环上太久了,像血肉相互依附。

雷欧提斯  淹死了!啊!在哪儿?

王后  在小溪之旁,斜坐着一株杨柳,它的毵毵的枝叶倒映在明镜一样的水流之中;她编了几个奇异的花环来到那里……她就连人带花一起落下呜咽的溪水里……她嘴里还断断续续唱着古老的谣曲,好像一点不感觉到她处境的险恶,又好像她本来就是生长在水中一般。可是不多一会儿,她的衣服被水浸得沉重起来,这可怜的人歌儿还没有唱完,就已经沉到泥里去了。

     (《哈姆莱特》第四幕第七场)

我父亲曾经对一个朋友说,对他来讲,写作与探索启蒙是分不开的,说他打算把生命奉献给一部伟大的作品,说这部作品会是他的生命——彼此不可分割。在现实生活中,当他自己想同人在一起的时候,会很有趣,有浓烈的爱意,会是你最愿同他在一起的一个人。然而,对这样一个生活在幻境的人,一旦活人妨碍了他的工作,打扰了他的神圣探索,那便是亵渎圣灵了。我直到快中年时才打破沉寂,打破这家庭的偶像,这偶像守护着数代令人作呕的秘密,真实的和想像的秘密。我才开始给这个家带来一些光明和新鲜空气,这空气如柯尼什的微风一样完整,赋有生命。

我儿子出生后,我迫切需要穿过魔幻的世界和瘴气熏天的世界,穿过历史和虚构的故事,看看到底什么是真实的,什么不是;什么值得留存并作为宝贵遗产传给我儿子,什么是我想滤掉的。正如挂在印第安人床上的守望梦幻之物滤掉噩梦,把噩梦从网中滤掉,让美好的梦顺羽毛滴到他熟睡的额头上。

霍顿在《麦田里的守望者》开头说:“我要是细谈我父母的个人私事,他们准会大发脾气……特别是我父亲。”尽管我这样想,但我家的女人在我斗胆问起她们的故事时却慷慨得让我吃惊并感念,我的母亲和我唯一的姑姑都是这样。我父亲许多年前忠告过一个学英语的年青女学生,说没有他的积极合作,她的论文作业会写得更好。我也顺从了父亲的忠告。他彬彬有礼地对那位女学生说,谢谢她的好意。然而,(他对她道)你要的传记事实都在我的小说里,以一种形式或另一种形式,包括你问及的那些痛苦经历。我回顾了一下与父亲在一起的生活,阅读并研究了我父亲的平生著作,加上与姑姑和母亲的多次长谈,据此组拼了塞林格家“诸事种种”的故事。也许它像一条胡乱拼凑的被子,兴许也还恰如其分。

后记

这是我从事翻译以来第十本译作了,却忽然发现“译后记”无从写起。因为,一般意义上的“译序”或“译后记”是读者读一本译作的钥匙,也是译者向读者交代翻译缘起的方式。然而,就《梦幻守望者》(Dream Catcher)而言,除了知道作者是美国作家、《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塞林格的女儿外,我们并没有更多的信息可以供给读者。美国版(Washington Square Press)原书封底的简介以及书前报纸评论摘要除了夸赞的套话和误导读者的字眼,对读者有帮助的东西并不多。我想作者玛格丽特·A·塞林格(Margaret A.Salinger)也会同意我的看法。

平心而论,这是一个作家的女儿写的回忆录,并没有什么新鲜刺激的东西。这本书的长处是一个女儿观察、体验作家父亲为人处世的感想。世人对塞林格的隐居和他对待女人及婚姻的方式感到神秘莫测,女儿告诉大家是怎么一回事。她的结论是:假如你崇拜一位作家,就去读他的作品,千万别以为他的日常生活也像梦幻世界里一样。玛格丽特对父亲躲避在梦幻世界而不顾家人很不以为然。书评界所谓“写得很不堪”,其实没有那样夸张,玛格丽特还是以她的父亲为自豪的,这从字里行间能够看出来。

“别传就是自传”。《梦幻守望者》更多的笔墨是在写作者自己的成长过程、感情历程。关于家史,因为作家父亲闭口不谈,所以开篇的信息不多。倒是“附录”里她的表叔提供了塞林格家族的许多情况。作家塞林格不但对家史讳莫如深,对各种采访也避之唯恐不及。几十年里不再发表新作,生活方式与世隔绝,这都是关于他的各种“神秘”传闻的起因。推其实,这不过是一个艺术家选择的生活方式罢了。《麦田里的守望者》给他提供了不多卖文的条件,不喜应酬也就不去怀着功利目的或者虚荣心去应酬了。我很羡慕他有选择的自由。

这是文学大师的女儿写的回忆录,但是你不要指望读出一本文学经典来。尽管玛格丽格也博览群书,喜欢引用诗文,毕竟她还不是文学家。小女子的琐碎也是本书的特点之一,或许因为这一点,对文学没兴趣的读者倒想翻开看看。有一点我敢肯定,读这本书不一定非要把《麦田里的守望者》找来读。

塞林格夫妇对子女成长过程中偏颇的教育方式是这本书反复强调的。作者对自己父母有些方面的“长不大”是深引以为训的,这是本书的主旨。愿天下父母在追求各种成功和梦幻之前,先处理好家庭生活,这已然成为《梦幻守望者》的作者一种根深蒂固的理念了。她写这本书的出发点就在于此。翻译这本书除了因为是塞林格女儿写的回忆录,也考虑到这方面的借鉴价值。我对生活和写作别出心裁的作家情有独钟。曾经翻译过的几位作家都是这种“怪人”,说来也是怪事。

感谢刘晓洁同志在教书的百忙中替我承担了八十页原文的翻译。感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韩敬群、莫常红、赵雪芹诸同志为编辑此书付出的辛劳。本书的错误和不妥,责任在我,希望读者赐教。

           潘小松

书评(媒体评论)

塞林格女儿讲的真故事跟他的小说一样迷人,这里有信息使我们不禁改变自己对塞林格作品的预估,有些想像还被放大了。这本回忆录很可能引起对塞林格小说在美国文学中的地位的重估。本书给他在许多人眼里的神秘边缘生活方式提供了一个维度。

    ——《纽约时报》

新出炉的讲述全部事实的回忆录,揭开了八十一岁父亲古怪私秘生活的盖子。对J.D.塞林格迷和学者来说,这些细节引人入胜。她给父亲作品中的自传成分加了明显标志并且在心理学上提出敏锐见解。

    ——《纽约邮报》

《梦幻守望者》揭示了塞林格神秘面貌的裂纹。

    ——《沙龙网》

玛格丽特·塞林格的作品显示了女人的观察力灵巧地应用于男人的写作时所具有的光辉。很少有回忆录能这么让读者反思一个著名作家的小说整体,这本回忆录是塞林格评论里浮出的最好的书之一。

    ——《学术写作评论》

美国最著名的在小说里创造早熟孩子的人,生了个杰出的女儿,这个女儿尚有道德神经纤维,证明能经得起J.D.塞林格血肉之躯的挑战,也经得起他深藏不露的神秘的挑战。佩吉是解读父亲作品的大师,细读作品时有平衡技巧,善于解出父亲的创作动机和行为。这本书杰出之处在于:在描述自救的过程中,作者解构了塞林格神话。

    ——《里奇蒙时报》弗州分印点

对国内最受人崇拜、最隐秘的作家之一的一份前所未有的观察。

    ——《今日美国》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梦幻守望者(我的父亲塞林格)/十月外国经典传记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玛格丽特·塞林格
译者 潘小松//刘晓洁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207864
开本 16开
页数 37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70
出版时间 2005-10-01
首版时间 2005-10-01
印刷时间 2005-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7.125.6
丛书名
印张 25.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9
168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0:2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