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家庭教育影响孩子的一生
内容
编辑推荐

刘晓云编著的《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家庭教育影响孩子的一生》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紧抓现代教育中的典型问题;第二在写作手法上采用“故事化”新文体,可读性十分高,满足读者个性化阅读体验的需求。

内容推荐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家庭教育影响孩子的一生》中,作者刘晓云以亲切睿智的语言,通过一些真实性案例,深入浅出,提醒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容易犯的错误,使家长避开一些长期以来理所当然的误区,它给孩子们的伟大前程提供了一份行动指南,也给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们带来了最直观、最有效的经验指导。《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家庭教育影响孩子的一生》是为众多茫然无助的家长而倾心打造的鼎立之作。让家长与孩子在本书的指引下,共同走出教育的误区,建构孩子美好、幸福、快乐的人生!

目录

第一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正确引导是教子的关键

 1 过早“透支”孩子的智力违背教育规律

 2 巧妙地引导孩子,比空泛地讲大道理更有效

 3 不要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

 4 孩子天生并不懒,劳动教育不可少

 5 让孩子坐享其成是人生中最糟糕的事

 6 百善孝为先,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孝心

 7 不能把物质刺激作为孩子前进的动力

 8 节俭不是小气,从小培养孩子节俭的习惯

 9 教育孩子,家庭这块领地千万不可随意荒弃

 10 给予孩子更多的金钱并不是爱

 11 节俭,让孩子从每一分钱开始

第二章 不要让孩子富了物质,穷了精神——心灵空虚比物质贫穷更可怕

 1 不要因为孩子是“独生”,就妄加溺爱

 2 不要以爱的名义绑住孩子的手脚

 3 延迟孩子的满足感,让孩子学会吃苦受挫

 4 不可做独断专行的父母让孩子丧失了自主性

 5 不要让孩子有了房间,却没了空间

 6 培养孩子乐观的性格

 7 培养感恩之心,才能让孩子更有孝心

 8 教孩子“玩”出高智商

 9 童年时期的放纵会让孩子走上一条不归路

 10 孩子不光有物质需要,更有精神需求

 11 不要把爱物质化,小心孩子用钱来量化你的爱

第三章 金钱未必能够铺就成功路——不要一味迎合孩子的物质追求

 1 对孩子的投资要花在刀刃上

 2 吃得太多太好,会使孩子变笨

 3 不要人为地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

 4 不是所有的玩具都能给孩子带来快乐

 5 不要误导孩子进入了“名牌误区”

 6 “出国热”未必就是成功的捷径

 7 找对真正适合孩子的“舞台”,才能让孩子成为明星

 8 “贿赂”孩子,是一种错误的鼓励方式

第四章 金钱与物质不能取代亲子沟通——正确搭建与孩子之间的桥梁

 1 与父母的情感交流是孩子最需要的

 2 只会赚钱的爸爸不是好爸爸

 3 放慢忙碌的脚步,给孩子留出点儿时间

 4 相互理解与尊重,是亲子沟通的关键

 5 电脑是把“双刃剑”,父母引导最关键

 6 做孩子的“游戏伙伴”,让孩子玩物长志

 7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避免孩子顶嘴

 8 学会耐心倾听,会让孩子变得更聪明

 9 对孩子“诱之以利”是一种错误

第五章 不会交往,就会被孤立——从小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

 1 缺乏同情心的孩子,往往会被孤立

 2 过多的保护会让孩子成为“蛋壳儿童”

 3 让孩子拥有与他人分享的良好习惯

 4 把一颗爱的种子播撒在孩子心里

 5 不要让你的无私造就孩子的自私

 6 不要怠慢了孩子的朋友

 7 诚信最重要,一毛钱也要还

 8 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的“偷窃”行为

 9 尊重孩子与人交往的方式,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建议

第六章 别把孩子“富着养”——培养孩子独立、进取的能力

 1 让孩子善于利用东风行好船

 2 过度的关注会给孩子造成压力

 3 照顾孩子,不要出手太快

 4 能吃苦的孩子,才能有大作为

 5 孩子自己努力获得的快乐,最长久

 6 “独自旅行”是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有效方法

 7 即使有个富爸爸,也要学好数理化

 8 严格管教才是爱,溺爱放纵那是害

 9 不要让孩子做寄生虫似的“NEET一族”

第七章 孩子不能“惯着”养——当“狠心”家长,做智慧父母

 1 让孩子太“阔”,会助长孩子的虚荣心

 2 经不起诱惑的孩子,是因为缺乏自制力

 3 把孩子限制在书房中,会让孩子变成低能儿

 4 小心培养出在家里是“狼”,在外面是“羊”的孩子

 5 不要让孩子“富”了嘴巴,坏了肠胃

 6 中国的孩子是抱大的,美国的孩子是爬大的

 7 “按劳付酬”不能让孩子滥用

 8 没有责任感的孩子不是好孩子

第八章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挫折教育不可或缺

 1 为了孩子顺利成长,吃苦教育势在必行

 2 让孩子体验挣钱的艰辛,锻炼他们的生存能力

 3 不适当的同情会让孩子变得懦弱

 4 孩子做错事,要让他们主动承担责任

 5 要让孩子明白,艰辛与苦难是人生的主旋律

 6 也让孩子尝尝没钱的苦

 7 让孩子在苦中求乐,在苦中求知

 8 危险到处存在,要教孩子战胜危险的本领

 9 溺爱孩子其实就是剥夺孩子发展的潜力

第九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学名人的教子智慧

 1 郑板桥的爱子之道

 2 教子有方的鲁迅

 3 “替别人着想,为自己活着”的林登 约翰逊

 4 “刚强的弱女子”阿罗约

 5 不爱慕虚荣的卡尔文 柯立芝

 6 允许孩子可以不“子承父业”的毕加索

 7 坚持不懈锻炼身体的里根

试读章节

过早“透支”孩子的智力违背教育规律

现在早教已经被人们提上了日程,在“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号召下,父母们纷纷行动,为孩子早期智力、体力的开发不惜余力地忙碌着。各种开发智力的书籍、光盘、玩具琳琅满目,让父母们眼花缭乱。周末节假日更是不乏有父母陪着孩子奔走于各个培训班,学习钢琴、英语、电脑、绘画,孩子忙得晕头转向。父母们大都不惜血本,尽可能开发孩子的潜质,希望把孩子培养成超级神童。

洋洋从小就表现出了数学方面的极高天赋,2岁就能从l数到100,而且能够做对1到10之内的加法,3岁时就已经学会了简单的乘除运算。很多人都夸洋洋聪明,说洋洋是一个数学神童,长大了一定能成为一名数学家,说不定还会成为华罗庚第二。洋洋的父母也因此满心欢喜,决心把洋洋培养成才。于是小小年纪的洋洋在爸妈的带领下经常上各种各样的数学班。而洋洋也不负父母的重望,在一场又一场的数学比赛中获得了一个又一个奖项。

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12岁的洋洋开始对足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厌烦那永远上不完的数学班,厌烦那些永远做不完的数学题,厌烦那一次又一次的数学竞赛。于是洋洋趁爸爸妈妈不注意的时候和同学去踢足球,因为在踢足球的时候他感到很放松,很快乐。

可是当爸爸妈妈发现这一情况后,对洋洋提出了严重的警告:“以后不许踢足球。”又一个全国的数学竞赛要开始了,如果洋洋这次能取得好的成绩,有可能被某所大学破格录取。所以这段时间爸爸妈妈要求洋洋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复习。

面对爸爸妈妈的坚决反对,洋洋表现出了极大的不满,但是也没有办法,只好每天回来就看书,连家门都不能出一步。但是洋洋的心思再也不能全部集中在数学题上了,他总会想着此时小伙伴们踢足球的情景。结果可想而知,洋洋在这次大赛中并没有取得父母想要的成绩。

面对儿子的退步,洋洋的父母采取了更加严厉的措施。每天洋洋回到家除了看书、做题之外,电视、故事书等一律不准看,更不要说踢足球了,就连洗个袜子,妈妈也会一把抢过来,说是浪费时间。

结果,父母愈是严厉,洋洋愈是叛逆,对数学的兴趣越来越淡,洋洋父母的神童梦最终也没有实现。

无独有偶,希望把孩子培养成超级神童的父母古今中外并不罕见。

赛达斯是曾经一度被美国新闻媒体大吹大捧的超级神童。他6个月时便会认英文字母,2岁时能看懂中学课本,4岁时已发表了3篇解剖学论文,12岁时他破格进入哈佛大学,14岁因患精神病进入医院,21岁成为一名极普通的商店店员。

这个例子和王安石笔下那个仲永最初能“指物为诗”,而后“泯然众人”的例子是何其相似。为什么一个超级神童最终患上精神病而成为了极普通的店员呢?这得从赛达斯的父亲——原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说起。这位教授很重视早期教育,认为人脑和肌肉一样可以按计划试验变得发达。

赛达斯一出生,父亲就在他的小床周围挂满了英文字母,并不断在他身边发出字母的读音。随后,这位教授又用各类教科书取代了儿童玩具。这样一来,赛达斯从小就被各种几何图形、地球仪和多种外国语言包围着,整个婴幼儿期成了他苦读的时期。试验的初期结果确实令人吃惊,小赛达斯天资聪颖,知识面宽而深,在不少领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过度的教育使小赛达斯过早成熟,而且过多的压力使得他的神经系统开始失常,他经常在不该笑的时候咯咯傻笑,到14岁时不得不进精神病院进行治疗。后来尽管他以优异的成绩从哈佛大学毕业,但已讨厌这种神童的生活,他不仅对父亲的试验产生反感,而且对整个世界产生反感,热切渴望过普通人的生活。不久,他离家出走,更名换姓成了一名普通店员。一代神童就这样无影无踪。

重视早期教育,这是应该的。对个别成熟早的孩子,教育一定要跟上。智力上的早熟也有点像身体上的早熟,个别的孩子七八岁就有七八十斤重,身高就长到一米四、五。这样的孩子饭量自然比同龄的孩子、晚熟的孩子要大,倘若按照一般孩子的食量去限制他,孩子自然吃不饱,发育不良。同样的道理,有的孩子智力发育早,可以适当地比同龄孩子多学一些文化课,倘若学习的知识量不适应他智力发展的需要,他过剩的智力或者用于学无用的东西,或者受到压抑,同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不管怎么说,智力和身体明显早熟的孩子都属于特殊现象,百里挑一,甚至更少。硬要通过外界的努力,大人的教育,催促孩子早熟的做法,恰如拔苗助长。

赛达斯无疑是一个早熟的孩子,他的父亲对他进行一点超常教育是完全应该的。不应该的是,他的父亲希望孩子成熟得要早上加早,对他的教育也仅仅是知识教育,不断超常规,超负荷,结果违背了孩子的天性,终于使孩子不堪重负,酿成了悲剧。

拔苗助长的寓言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但有的家长还是想拔苗,想造出一个神童来,结果只能是违背规律,害了孩子。

有培训专家说:“只要家长肯努力,学校肯管教,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神童。”我们可以自己分析一下这话有没有道理。每个人都能成为神童,那还有什么可神呢?小学生都会觉得这话没有道理。

孩子早熟,没能及时教育,对孩子是个损失。孩子不早熟,是个正常的、聪明的孩子,可家长却希望他不正常,想方设法对他进行超负荷知识填充,希望他早熟,对孩子同样是个损失。损失天性,损失玩乐,损失童年应有的天真,实在是得不偿失。正常的孩子按正常的程序去学习、成长,会比跳级学得更快乐,更有效,德智体各方面都会发展得更好。P2-4

序言

再也没有比教育更让家长激动的词语了,在当下的生活中,我们的家长几乎天天提到它,无时无刻不听到它。但是,如何才能将孩子教育得更好,却是一个难乎其难的问题。每个孩子都是教育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说,有着怎样的教育,也就有着怎样的孩子。因此,这一缔造未来的教育过程,从时间上讲,在孩子降生的那一刻就开始了;从空间上讲,则是处在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庭。

模仿与追随是人的天性,孩子真正的教师,其实是他们周围的人们,孩子全部的观点、意识、习惯、性情……都是从这些教导者之中得来的。

一个孩子从婴儿到成人大约三分之二的时间生活在家庭里,成长在父母身边。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已被无数事例证明了的一条科学原理。古代有“岳母刺字”、“孟母三迁”的故事流传,外国有德国著名诗人歌德、丹麦童话家安徒生、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等幼年受教于家庭的成长史。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子女的关心程度和成才期望也在急剧上升,“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成为广大家长的迫切愿望。但要子女成龙成凤,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必须的。

有些父母总爱滔滔不绝地给孩子讲上一大堆道理,然后教他怎么做,可效果却不怎么样,孩子耷拉着脑袋听了,事后仍旧我行我素。父母的苦口婆心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有些父母对此很是恼火,孩子为什么如此不可理喻,怎么屡教不改呢?真的是这些孩子顽固不化的问题吗?换个角度想想,对孩子来说,父母居高临下,唾沫横飞,说着一些他们似懂非懂的话,有时他们根本不明白自己的行为和父母的这些道理有什么联系,再加上时间一长,孩子的脑子早就溜了号,他是身在此处,心早飞到外面去了。这样的教育能有效果吗?

所以,教育孩子需要智慧,家长们要尊重孩子,要学会巧妙地引导孩子,而不是空泛地讲大道理,要把这些道理融会贯通到日常生活实际中,让孩子自己从中领悟,教育便不成问题了。

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个生活场所,是孩子最重要的生活基地,家庭教育是任何教育都不能代替的,良好的家庭教育会使孩子受益一生,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是在家庭教育基础上的延伸、扩展和提高。所以,我们编写了这本书,希望每一位家长从中受到启示,学到一些教子智慧,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生活氛围,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在希望和梦想中快乐成长,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家庭教育影响孩子的一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晓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当代世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007617
开本 16开
页数 27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1:5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