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今天,我们将把民俗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和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
《民间诞生礼俗》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向您介绍了民间诞生礼俗的相关知识。本书由万建中著。
图书 | 民间诞生礼俗/中国民俗文化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今天,我们将把民俗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和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 《民间诞生礼俗》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向您介绍了民间诞生礼俗的相关知识。本书由万建中著。 内容推荐 一个人从在胎中孕育直到死去,甚至到死去很久很久,都始终处于民俗的环境中。民俗像空气一样,是人们须臾不能离开的。对于民众社会来说,民俗又是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民间诞生礼俗》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向您介绍了民间诞生礼俗相关知识。《民间诞生礼俗》由万建中著。 目录 第一章 生殖崇拜:祈求生命的孕育 日常生活中的祈子 婚礼中的祈子 岁时年节中的祈子 第二章 十月怀胎:孕育生命的规矩 保护胎儿的措施 孕妇保健的合理行为 预测生男生女 第三章 一朝分娩:呼唤新生命的降生 产前准备 催生礼与催生方法 孕妇生产过程 第四章 诞生礼:喜迎新生儿 诞生礼仪的程序 新生儿的喂养习俗 第五章 满月、周岁庆贺:寄托希望 满月礼仪 “抓周”庆贺仪礼 试读章节 旧时浙江一带,女子结婚一二年不孕,男家亲朋于阴历正月十六日晚,扎糊一婴儿,用玻璃灯绘“麒麟送子”,敲锣鼓、放鞭炮送至不孕妇女之床榻,由主人倒糖茶招待,喝过茶即刻将碗倒扣,认为这样可生男孩。有趣的是北京“麒麟送子”剪纸,在半鳞半毛的麒麟背上,坐着一只大肥猪,怀抱数只猪娃娃,构思奇特,别具一格,神态令人捧腹,招人喜爱。陕西的泥偶“麒麟送子”已有长达三百多年的历史,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每年三月十五日的周公庙会上,祈子者争相购买,极受欢迎。除此之外,枕头上绣花图案、被面上的印花图案、床架的雕花板上也都可见“麒麟送子”。 每当农历正月十五闹元宵时,江西樟树市黄土岗镇肖家村的青年都要结伴为当年新婚夫妇预祝早生贵子,这一习俗谓之“麒麟送子”。送喜队伍的前面,有一青年男子手捧长方形木香盘,盘内立放着一兜绿油油的青菜(谐音“才”),菜旁边立放着两只纸剪的麒麟和一盏长明灯。村里的吹打班子敲锣打鼓吹起唢呐,霎时形成一长串热闹的人流。送喜顺序,严格按照族谱辈分高低排列,即使年龄较大的晚婚者,只要辈分低,也要让辈分高的排在前面。送喜队伍每到一家,新婚夫妇即放鞭炮,沏热茶,端出花生、糖片、豆子之类年货,热情招待;也有请留下喝酒的。 关于“麒麟送子”习俗产生的源流,民间有这样一则传说:古代有位画师,老而无子。画师偏爱画麒麟,屋里挂满他所画的各种稀奇古怪的麒麟。有天晚上,他突然看到一匹金光闪闪的麒麟,身上驮着一个小孩子,朝着他走来。画师一高兴,笑醒了,原来是场梦。第二年,他们老两口便得一“老来子”,生下后,聪明绝顶,六岁就能赋诗作画,人们称这孩子为“麒麟童”。于是,“麒麟送子”这一习俗,就在民间广泛传开了。 上面的传说显然是一种附会。其实,麒麟作为人们幻想、神化和美化了的“灵物”,主要是历代统治者因心理和政治上的需要,并借此歌颂盛世,粉饰太平。历史上的“西狩获麟”故事,是个典型的例子。在《春秋》中记载:哀公十四年春天,在西部狩猎,捕获麒麟。此事被孔子知晓,十分哀伤,他流泪悲叹周王室注定要衰亡。因为古代认为麒麟是给人们带来吉祥的瑞兽,它被射死捕获则被视为是凶兆,也是王室将亡的预兆。因此,孔子就中断了他的《春秋》的写作,后由其弟子续成。因此,后人称《春秋》为《麒经》,也称《麟史》。从这里可以看出,那时对麒麟的信仰已经很深了。 至于麒麟何以能送子,则有其他原因。《论衡》云:“麒麟,兽之圣也。”“兽”与“寿”谐音,因此,麒麟寓意福寿。而《礼记·乡饮酒义》说:“产万物者,圣也。”作为“圣兽”的麒麟既能“产万物”,而“圣”又与“生”同音谐意,因而,人们也就视它为能送子。古时,嫁女多在春天。麒麟有孳茸报春的本领,给人们送来春天,带来子孙的繁衍,这样“麒麟送滋”就被人们深信不疑。由于“滋”、“孳”、“子”互通,在流传的过程中,为使含意更为鲜明,就逐渐改称“麒麟送子”了。 P4-6 序言 人生活于文化之中,正像人离不开空气一样。《周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无论汉语“文化”一词是否由此而来,这段话至少说明,我们的祖先向来对文化的重要性有十分清楚和极其深刻的理解。文化确乎是人之所以成为人、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根本标志。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人,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人是文化的动物。 从文化本身来说,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的传统文化可以粗略地、也是相对地划分为两大分流,即所谓上层文化(或称高层文化、雅文化、精致文化……)和下层文化(或称基层文化、底层文化、低层文化、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最古老的文化,因为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发展的初始阶段;民间文化同时也是最年轻的文化,因为它仍然活生生地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口碑之中。民间文化还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基础,并且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上层文化往往是对民间文化选择、改造和精致化的结果。 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中最富色彩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人类创造的一切艺术中,生命最活跃,涉及最广泛。它以古朴纯真的艺术手段,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理想和追求。它的无数珍品,是当之无愧的美的典范。没有了它,人类将失去多少童真的回忆;没有了它,人类的爱祖国、爱家乡将会缺少多少实际可感的具体内容;没有了它,人类的欢乐、悲伤也将变得干枯而平淡;没有了它,人类将会失掉多少生活的甘美和幽默…… 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战略举措。我们作为受到农民兄弟哺育和培养的知识界、文化界,有义务用学来的知识回报衣我食我的广大农村的父老乡亲,这不仅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也是我们的荣耀。 中国民俗学会在这项重要活动中,承担有关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约50种图书的撰写工作。我们组织了学养很高的包括大批教授、研究员在内的专家队伍,来完成此项写作任务。他们在相关领域里,学有所长,业有专攻,所有作者都以光荣志愿者的精神,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用生动活泼的文字,把相关的准确而丰富的知识,呈献给农民兄弟和城镇社区的读者。完成这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写作编书任务,是我们人生当中一件值得骄傲、值得自豪的事情。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巨大贡献。急遽变化的时代在淘洗着传统的民间文化。在当今时代,我们尤其有必要对我们丰富淳厚、历史悠远的民俗传统立此存照,将其中的优秀部分及其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创造的非常丰富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幸事,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我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民间文化之花越开越鲜艳,为我们祖国、为我们中华民族赢得一个永恒的春天。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民间诞生礼俗/中国民俗文化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万建中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87141410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56 |
版次 | 3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08 |
出版时间 | 2011-04-01 |
首版时间 | 2011-04-01 |
印刷时间 | 2011-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0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92.21 |
丛书名 | |
印张 | 10.75 |
印次 | 9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25 |
宽 | 155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