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费孝通在2003(世纪学人遗稿)
内容
编辑推荐

费孝通先生是成就卓异的学术大师,在国际社会学界享有广泛的声誉和重要的地位,对中国本土社会学的创建和新时期的重建具有深刻的影响。本书收录了费孝通先生的四篇遗作,其中《暮年自述》为费老对其九十五载学术人生的回顾与追忆,讲述了自己早年的生活背景与求学经历,阐发了其对早期学术训练的看法,及社会学未来前景的认识。文中涉及多位在近现代学术史上影响深远的前辈学人,如陈寅恪、钱穆、梁漱溟等,简述了他们在学术上的渊源与脉通之处。其余三篇为其学术文章的集大成者,总结了其一生的思想精华和社会理想,其中“文化自觉”、“社会学未来的研究方向”、“美美与共”等尤为重要,是费老晚年着力尤著之处。因此本书可视为费孝通先生一生行迹与学历的谢幕之作,具有可贵的学术意义和历史存真价值。

内容推荐

  《费孝通在2003》一书在费老逝世后不久出版,可以看作是对这位蜚声国内外的社会学、人类学家的一种怀念!它概括了费孝通的生活和学术的重要部分并收录了大量费老工作生活的照片。书中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暮年自述》,费老先生以漫谈的形式讲述自己一生的片段经历,内容广泛,叙述生动。第二部分《社会学还应研究些什么》,则是作为“设计师”的费孝通,为社会学、人类学这门学科今后的发展指出方向。而第三、第四部分《文化自觉--传统与现代的接榫》《“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则是这位社会学人类学家对诸如“9·11”、“阿富汗战争”等社会问题提出的真知灼见。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费 皖/l

暮年自述  费孝通口述 费皖整理/1

最后的士绅阶层/1

早年生活/7

上大学和抗战时期的“魁阁”/24

三位外国老师和三位国学大师/42

关于民族识别工作/62

应该多读点历史/73

社会学还应研究些什么/79

究“天人之际”/82

精神世界/89

文化与“不朽”/94

“只能意会”/105

“讲不清楚的我”/114

将“心”比“心”/122

方法论与古代文明/129

结语/140

文化自觉——传统与现代的接榫/143

“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165

文明的话题/165

时代的呼唤/167

经验性研究(empirical study)/171

心态和价值观/175

交融中的文明/179

中华文明的启迪/182

跨文化研究的人文属性/188

美美与共/193

博采众家之长/198

试读章节

过了90岁之后,感觉到身体内部的变化似乎加快了,体力又有降低,我就想,不管今后有多少时间属于我,眼前的时光还是要把它利用起来,浪费掉总是可惜的。怎么用呢?依我现在的条件看,还是得采用老办法,那就是写点东西。

大概年纪大,觉少了,躺在床上阖了眼,脑筋却不肯休息,常常像小时候看过的走马灯一般,把一些往事重又放映出来,我想把这些场景记录下来,或许能为读者了解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提供一些素材。

最后的士绅阶层

我是研究社会学的,所以很自然地就想到要弄清楚我这个人的社会地位是怎样的,是属于哪个社会阶层的?这个问题使我想起20世纪40年代末我写过的一本书:《中国的士绅》。这本书里讨论的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一批特殊的人群,他们绝大多数是地主或是退休官僚;他们有文化,虽然不当官,却和官府关系密切,在社会上有地位,在乡里说话算数;他们不从事农业劳动,但有的人设馆教书,传授书本知识。这种人物就是我们所谓的绅士也叫士大夫。用现在的话说,他们是一批知识分子,寻根溯源的话,应该说孔夫子是他们的老祖宗了。P1-2

序言

费孝通是我的叔叔,他是一位蜚声国内外的社会学、人类学家,2005年4月24日因病与世长辞,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叔叔一生坎坷,但从不怨天尤人。1980年当他重新获得为国家服务的机会时,就毫不犹豫地全身心投人到他所承担的各项工作中。那时他已经是70岁的老人了。叔叔说,他“口袋里只有十块钱”(他预计自己还能工作十年)了,不能随便零星地买花生米吃,要集中起来买一件心爱的东西。这件心爱的东西就是祖国强盛,百姓富裕。同时他也明白这一生中自己能主动掌握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要分秒必争,一年当作两年用。他开始“行行重行行”,每年用1/3以上的时间,下农村、访城镇,一路奔波,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出主意、想办法。他走一趟,写一篇,著书立说,写下数百万言的文字。他说,这些年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他备受鼓舞,也带来了他学术上的第二个丰收期。

1999年春节,我去给叔叔拜年,他对我说:按旧历的算法,过了节我就90岁了。70岁的时候我还不服老,能到处跑,真的是“不知老之将至”。可是岁月不饶人,进入80岁以后,我感觉到老了,做事力不从心,许多事要靠别人帮忙了。进入90岁,老实说,我心里有点“害怕”,毕竟年纪大了,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但是想做的事情还不少,怕来不及啊。他又说:年过90岁应当承认我一生已进入衰老阶段,躯体和四肢都已不能自如地活动,但头脑还觉得能够思考一些问题。有朋友建议我写自传,其实,我一生所写下的文章就是我的“自传”,不必再另外写了。我要用剩下的时间写一些总结性的、在学术上有点分量的东西。事实也是这样,自从叔叔满了90岁以后,精神大不如前,我开始听到他抱怨自己的眼力退步得厉害,看书很吃力,听力也下降了,与人谈话要大声讲才听得见,身上不是这儿疼就是那儿疼。然而抱怨得最多的是感觉腿力不济,走不动路,不好下乡搞调查了……虽然年龄的增长,给老人带来了种种苦痛,但是叔叔仍然没有停下“行行重行行”的脚步,没有搁下手中的笔。

就是在他病倒的2003年这一年里,他出席了在北京、上海召开的多个会议;7月,赴大庆市考察,并就大庆市的持续发展问题,向中央有关部门提出建议;8月,赶到太原参加“晋阳文化与民族精神”座谈会及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暑期论坛工作座谈会;8月底到9月初,第11次踏上西北高原甘肃省,第七次访问定西,写了《又一次访问定西》的文章;9月,南下广州、东莞、深圳,了解“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 (CEPA)正式签署后,广东省推动泛珠江三角洲“9+2”计划的实施情况;11月,获首届江苏省小城镇建设与研究终身奖,在“《小城镇大问题》发表二十周年座谈会暨颁奖仪式”上发表了《我的思想框架》的书面发言;12月,出席在北京举行的纪念“费孝通教授《小城镇大问题》发表二十周年座谈会”,发表《再谈从小城镇到区域经济》的书面发言。

但是,就在这年的年末,12月28日叔叔因为发烧不得不住进了医院,而且病情相当严重,甚至用上了呼吸机。经过医护人员十余天的精心治疗,他的病情很快有了好转。一次我去医院探视,见他精神挺好,就问他:“你这次生病,是不是又想了很多新问题?”他回答:“多得很。”叔叔怕我听不清,做了个写字的手势,我把一沓纸和笔递到他手里,他躺在床上写了“多得很”三个字;我又问:“现在你一定很苦恼,因为有很多想法不能表达出来。”他写了“是”;我凑到他耳边大声说:“不要紧,等你养好了身体,把想法讲给我听,我再帮你整理出来。”叔叔摇摇头,摸索着写下“不可能了”四个字。我看着这四个字,无话可说。我知道,叔叔从小喜爱写作,八十多年来孜孜砣石=乞笔耕不辍,就是在病倒的这一年里,他还写下了《家乡小城镇大发展的二十年》、《又一次访问定西》、《“非典”的社会学反思》、《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等十余万字的文章。这“不可能了”就意味着他将永远放下陪伴了他一生的“笔”,对于叔叔来说,该是多么大的悲哀!

叔叔是个植根在老百姓中间的大学问家,与普通老百姓贴得那么近,他的学问是从“人人可以看到的事”里边,把“普通人都能明白的家常见识”归纳、总结、提高,从而上升到理论的思考。叔叔虽然是学贯中西的大师,但是在他的著作里“没有什么难懂的名词和句子”,他的文字是那么浅显而实在,他希望读他文章的人都能懂得他要说的意思;他想的办法、出的主意老百姓能明白,在实践中能用得上。

如今,这位“志在富民”、为国为民操劳了一辈子的老人走了,他的遽然离去给我这个晚辈留下了无尽的思念,同时也激起了我要做些什么来悼念他的想法。和几位朋友商量后,大家认为,撷取老人家生命晚期所写的几篇文章编成一本集子,让读者在读了这几篇文章之后,能够了解这位世纪老人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的所思所想;能够多少体会到他宽广的胸怀,从而更多一些理解这位学者。这样做,不失为寄托我们哀思的一个好办法。于是有了《费孝通在2003》这本书。

这本书里所选的四篇文章,其中《暮年自述》,是老先生以漫谈的形式讲述自己一生的片段经历,内容广泛,叙述生动。他从童年生活讲起,表明自己的家庭背景;又回忆了上学时种种难忘的情节,以及抗日战争时期艰苦而充实的生活;表达了对三位外国老师的深情厚谊;道出了解放初期搞民族识别工作时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最后讲了应该怎样对待“历史”,他语重心长地说:希望大家加强历史意识(不仅仅是知识),使我们在看待眼前事物时,能联系上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我们不能丢掉历史,当然也不盲从历史。我认为不懂得历史就不会懂得文化。

《社会学还应研究些什么》则是作为“设计师”的费孝通,为社会学、人类学这门学科今后的发展指出的方向。按一般人的想法,学术大师议论一门学科要怎样扩展学术研究这样的话题,一定是通篇诘屈聱牙的语言和高深莫测的名词。然而,在这样一篇极具专业性的文章里,老先生用“只能意会”、“讲不清楚的我”、“将心比心”这样风趣而通俗的语言娓娓道来,让我们这些门外汉看了以后也能明白,中国的社会学的确是应该按照先生指出的方向,“深入发掘中国社会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在实践中探索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这是“中国学术的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发展方向,也是中国学者对国际社会学可能做出贡献的重要领域之一”。

叔叔90岁那一年,人类跨入了21世纪。新世纪初始,我国改革开放的步子跨得更大、更快了,呈现出与世界全面“接轨”的强劲势头;同时,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更加汹涌澎湃,人类进入了一个变化莫测的“新战国时期”。在这样的形势下,多元文化的接触和交流是不可避免的,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传统”与“现代化”的摩擦愈演愈烈。此时此刻,崛起的中华民族,应该如何同世界各国人民和谐相处,一道取得共同发展的机会;世界人民应该怎样接受“9·11”事件和“阿富汗战争”带来的警告,避免玉石俱焚、同归于尽,找到一个世界各种不同文明和平相处的办法?在《文化自觉——传统与现代的接榫》和《“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两篇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位社会学人类学家关于这些问题的真知灼见。

我们希望读者能从这本《费孝通在2003》里,多得到一些认识费孝通的信息,甚至能够生出进一步深入理解他的想法,那就好了。

孝通叔叔说过:“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生命、劳动和乡土结合在一起,就不怕时间的冲刷了。”是的,叔叔的学术思想正是与祖国这片伟大的土地紧紧连在了一起,是不怕时间冲刷的。

人们将永远记住他。

费 皖2005年7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费孝通在2003(世纪学人遗稿)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费孝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451013
开本 32开
页数 20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
出版时间 2005-11-01
首版时间 2005-11-01
印刷时间 2005-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7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6: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