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红军长征追踪(上下)
内容
编辑推荐

1934年至1935年,在一条艰险的道路上走过了一支勇敢的队伍,他们就是中国工农红军。50年后,严格按照原时间、地点,在这条举世闻名的道路上走过了一位勇敢的记者,他用汗水甚至生命做支撑,写下了300多篇来自长征路上的日记。本书就是这批日记的首次披露。该书所记录的不仅仅是红军长征时的感人故事,还反映了红军长征50年后当地人民对红军的感情。这些资料无论是对研究中国革命历史和研究红军长征的学者专家,还是对普通读者都将是一笔难得的精神财富。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本日记,也是一部历史,更是一本独特的研究著作。

作者在长征路上边记录,边思考,让读者在许多“闻所未闻的故事”中得到新的启示。

新版《红军长征追踪》增加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因为无论是七十多年前红军长征的图片资料,还是罗开富二十年前所记录的红军过后长征路上所发生的变化,都已经成为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谨以此书献给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

目录

老红军谈话摘要/001

再版前言/009

首版前言/015

江西省

1984年10月15日~1984年10月30日/001

广东省

1984年10月31日~1984年11月2日/027

湖南省

1984年11月3日~1984年11月26日/033

广西省

1984年11月27日~1984年12月10日/073

湖南省

1984年12月11日-1984年12月13日/099

贵州省

1984年12月14日~1985年1月2日/105

贵州省

1985年1月3日~1985年2月2日/143

四川省

云南省

贵州省

1985年2月3日~1985年2月26日/219

贵州省

1985年2月27日~1985年3月19日/273

贵州省

1985年3月20日~1985年4月14日/315

云南省

1985年4月15日~1985年5月2日/375

四川省

1985年5月3日~1985年5月31日/413

川西北

(雪山)

1985年6月1日~1985年8月8日/485

川 北

(草地)

1985年8月9日~1985年9月6日/615

甘肃省

1985年9月7日~1985年10月4日/677

宁夏回族自治区

1985年10月5日~1985年10月9日/639

甘肃省

1985年10月10日~1985年10月16日/755

陕西省

1985年10月17日~1985年10月19日/773

附录/787

一、社会反响——部分媒体文章转载 /788

二、读者反馈——部分信件信函摘录 /804

后记/815

试读章节

                           1984年10月15 日阴

                              江西于都县

一个有志向的人,做完一件大事,往往会这样告诫自己:这仅仅是走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而我,什么大事还没做,明天却真的要迈出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了,我的心情很激动。

我是中午从江西瑞金来到于都县城的。古名为贡水的于都河紧靠县城。我放下行李,直奔河畔。只见宽处约500米、窄处约400米的河水蜿蜒东流。河水十分清澈,在阳光照耀下,水波和河底的沙石在粼粼晃动。

50年前,中央军委总部工兵营等单位在于都河上架有五座浮桥以备突围。中央红军突围是秘密行动,开始于1934年10月16日傍晚。

50年过去了,当我此时迈着沉重的脚步,凝望乌云密布的天空,留连于河畔时,忽然觉得心情很沉重:人间真情最难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无数英勇的中华儿女洒热血,抛头颅。在人民的拥护下建立起中央苏区。而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只几年间就几乎把中央苏区搞垮了。红军主力被迫突围转移。在于都河畔,人民与红军、战友与战友依依惜别,而当时谁都心里明白又不明白:走的,不知走到哪里去;留的,不知留到哪一天。都不知何日再能相见。虽说革命处于低潮期总是难免的,但历史在当时是鲜活的,红军将士心有不甘:好端端的红色根据地被“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领导人葬送了啊。不了解这个背景,就未必能体会红军将士们在走上史无前例的伟大长征时的沉痛惋惜、深情难舍而又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的复杂心绪。离别,总是痛苦的。

我在瑞金梅坑村时人们告诉我,当时的“左”倾领导者排斥异己,将一些不同意自己所作所为的人留了下来。由于毛主席在红军中的较高威望,加上周恩来的力持,“左”倾领导者才不得不让毛主席参加转移,但不少领导被留了下来。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党的一大代表何叔衡知道自己被留下后,就约请老战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民经济部部长林伯渠在河畔的一座小屋里,米酒就花生彻夜长谈,感慨万千。临别时,何叔衡想为将走上征程的战友再做些什么,就把自己穿的毛衣送给了时年50岁的林伯渠。林伯渠百感交集,为此赋诗《别梅坑》:  

共同事业尚艰辛,

清酒盈樽喜对倾。

敢为叶坪弄政法,

欣然沙坝搞财经。

去留心绪都嫌重,

风雨荒鸡盼早鸣。

赠我绨袍无限意,

殷勤握手别梅坑。

想不到这竟是他们的永别,两位战友此去再没有重逢。

从许多史料来看,这次战略转移是中央“三人团”即博古(秦邦宪)、李德、周恩来决定的。中央政治局没有开会讨论,连毛泽东等事先也不清楚。当时。毛泽东受“左”倾领导者的排挤。从第四次反“围剿”开始,在军队里已没有职务。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军事指挥权被剥夺了,自然就没有实权了,只剩下名义上的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中革军委(即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简称,以下同)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职务。毛泽东很晚才接到可以随军转移的通知,而此刻的毛泽东还在离瑞金城150多里外的于都农村搞调查研究。在忙着开会向留下来的干部们布置撤离的同时,毛泽东给远在瑞金云石山的爱妻贺子珍写信,要她作好远行的准备。根据中央决定,要把孩子留下,这使毛泽东心情沉重。使毛泽东心情更沉重的是:许多为党出生入死、具有丰富斗争经验的战友被留了下来,而这些人许多是因为曾经对王明、博古(秦邦宪)搞的“左”倾路线看不惯,抵制过,或提出过批评。毛泽东向博古(秦邦宪)要求让瞿秋白等人和红军主力部队一起转移,博古(秦邦宪)不同意,毛泽东只好作罢。

中央红军大转移由中央“三人团”负责组织和领导,“三人团”的分工是:博古负责政治,李德负责军事,周恩来具体组织军事行动计划的实施。对大转移,周恩来只是执行者。不可能知道所有的事情,尤其是在走与留的人员上,博古和李德仅就军事方面的领导干部征求了周恩来的意见,对其他人员。周恩来只知道个数字。在中央红军于1934年10月16日傍晚告别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远征前的10月10日,周恩来接到了陈毅从红军总医院写来的信,陈毅是在兴国前线受的伤。周恩来立即去医院看望老战友。直到此时,陈毅才正式得知红军要战略转移,自己将留下来坚持斗争。

朱德是中国工农红军的总司令,由于他坚持毛泽东军事战略和战术,也受到“左”倾领导者的排斥。博古、李德甚至没有让他参与战略转移的决策,直到临走前几天,才将决策结果通知他。事后,朱德曾说过:这“使我很伤心”。

顾玉平是一直为周恩来牵马到陕北的警卫,现在住在瑞金。我在访问他和其他老红军时,他们都说:走了八万六,留下一万八,大家告别时都噙着泪水。但当时无论去留,都怀着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坚决地服从组织的决定。P2-5

序言

与罗开富交往,要有心理准备,他经常于不经意间,语惊四座。

比如,他说:“人文思想和精神是真正的生产力。”

这是一种感悟,也是一个总结。他的意思是说: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确立正确方向后,一定要坚定信念,团结向上,不屈不挠。有了这种精神,无论面对怎样的危局,也能在艰难中崛起,达于成功,复兴,强盛。缺乏这种精神,则一事无成。

这是他对红军长征胜利的总结,也是徒步全程重走长征路的感悟。《红军长征追踪》全书都贯穿着这样一种精神。

按照当时经济日报总编辑安岗同志对他长征采访“六个必须”要求,罗开富在红军长征50年后的1984年10月16日从江西瑞金以西的于都河畔出发,途径11个省市,历经1年零3天,于次年到达陕北吴起镇,成为红军长征之后徒步原路走完长征全程的世界第一人。在途中,罗开富遇到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左腿膝关节在启程不久就摔骨折了,半路换的一条铁手杖也生生地磨短了一寸;在广西2000多米高的老山界,他又饿又累,饥不择食,只好吞食随身带的止咳冲剂、速效感冒片和生姜晶;高山缺氧、疲劳之极使他差点命丧雪山;超极限的体力精力支出使他肝病、胃病复发,本来已经很瘦的他体重又减了整整十几公斤。在泸定桥,赶来看望他的杨成武将军和安岗同志看他瘦得实在不成样子,都劝他“赶快休息,治疗要紧”,但是他抱着只要有一口气就要走到底的决心,含着眼泪请求:“让我再坚持几天,实在不行了,再换人,如果我真的不行了,希望接替我的入能背着我的骨灰走进吴起镇,也证明中国记者的一份骨气啊!”最后,坚定的信念终于创造了奇迹。 《红军长征追踪》每天一篇日记,真实记录了368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应该说这是一部走红军路,学习红军精神,用坚定的信念、钢铁的意志和汗水甚至生命做支撑,用脚、眼睛和绷紧的大脑神经写成的日记。

当然,如果书中仅仅记录了这些,那么至多也只是一个苦行者的朝拜日记,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还是有着大量第一手珍贵资料的历史记录。20年前,当时许多老红军和帮助过红军的老乡们大都健在,许多红军过后留下的珍贵的历史真迹还基本保持原貌,他尽最大努力去采访、去搜集,获得了大量的人们以前没有发现的资料和情况,对红军长征精神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充分展示,在社会上引起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应该说,这种精神是民族脊梁的骨髓。1984年6月胡耀邦同志在会见美国《纽约时报》著名的专栏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时就说:“中国虽然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新长征,人们依然可以从中国红军的长征中汲取勇气、力量和智慧。”

这本书是一个关于成功的故事,给你一把成功的钥匙。

红军长征改写了历史,改变了一个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命运;罗开富徒步重走长征全程完成了新闻史的一个壮举。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不曾想”和坚持。

红军长征开始,不曾想到底走向哪里,不曾想要走多久多远,不曾想走过去那边到底是怎样的一片天,更不曾想最后竟然走了两万五千里,反败为胜,夺得全国胜利,创造了一个历史的奇迹。

罗开富全程徒步重走长征路,历时1年零3天,坚持每天为报社发回一篇文稿,报道50年后长征路上的变化。他没曾想自己的举动会在社会上引起那么强烈的反响,许多老革命家、老红军战士纷纷为他题词、题诗、赠书或者发表谈话,没曾想到自己一下子成了名人,社会上工人、农民、解放军指战员、知识分子知道他,烈士后代、港澳同胞也知道他t没曾想自己会作为一年内徒步里程最长、发稿最多的记者载入新闻史史册,不曾想会成为与范长江、穆青等一样闻名海内外的名记者,不曾想他写的日记《红军长征追踪》已与《西行漫记》、《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被有些著名大学作为新闻采写学习的三本必读书。

更让他不曾想到的是边走边写,瘦了几十斤。走到吴起镇后,成了红军长征50年之后惟一一个能够用双脚走完长征全程并亲历、目睹和记录了长征沿途沧桑变化的见证人和忠实记录者。也因此,这本书已经不是单纯的介绍70年前的长征,而是将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是将当年红军的光辉业绩和现今当地人民走向现代化的进程融为一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再现了至少50年中国大地的变化史。

徒步全程走完二万五千里并成功完成考察、采访、报道等任务的罗开富面对如潮的鲜花、掌声、赞美和各种荣誉,却说:“罗开富算什么,没有老红军老革命们的鼓舞,没有报社领导和同志们的支持,没有沿途各族百姓的帮助,没有红军精神的激励,罗开富什么事情也干不成。”所以,他始终珍藏着老红军当年给他的题字、题词、书籍、资料,珍藏着报社领导和同志们当年给他的信函、电报、报道,珍藏着向导、陪同、老红军、老百姓等每一个题字留言,珍藏着布依族老妈妈给他的拐杖,苗族姑娘们赠送的绣花衣、绣花带,珍藏着老工会会员专门为他走红军路缝制的布鞋和鞋垫,珍藏着沿途宣传部党史办等给他提供的各种珍贵的历史文物和资料,珍藏着雪山草地当年红军曾经吃过的野菜野草,也珍藏着全国各地乃至国外读者的每一封来信来函……20年过去了,始终珍藏着,作为激励自己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视如珍宝。他说:“我要留着,留给后人,让更多的人记住他们,记住人民,记住红军精神。”

“湖水无心逐浪,苍松有志凌云”,是经济日报报业集团前任社长武春河送给罗开富的题字,意思是说因为胸怀宽广思想深邃,所以无意追逐浮名俗利;因为志向高远,所以必然取得非凡成就。这正好道出了罗开富成功秘笈。

新版《红军长征追踪》与首版最大的不同当然是增加了大量的图片。  由于当年红军长征所走的桂、湘、云、贵、川、甘、陕等大多是崇山峻岭间相对闭塞的少数民族聚集地,时间又是在社会经济形态和生活形态还未发生急剧变化的20年以前,所以,沿途较为重要的革命文物、历史真迹还在;优美的风光、奇特的民俗、古朴纯厚的民风民情,还有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礼仪、饮食、出产等,都还保持着较好的自然状态。

罗开富沿途拍摄了近千幅照片,忠实记录了长征途中记录了沿途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记录了雪山草地、崇山峻岭、幽谷险关等迤逦神奇的自然风貌;当然还有保存较为完好的历史真迹,当时健在的老红军或者帮助过红军的老乡。如果说他用笔记录的是“闻所未闻的故事”,那么他用镜头留住的则是“见所未见的影像”。

从罗开富重走长征路到现在又有20年过去了,这是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生活急剧变化的20年。20年前从来没有去过一个记者的深山僻壤也许有许多青年后生走出了山寨,九寨沟的“三妹”卡龙沟、当时发现的我国最长的溶洞多缤洞将被开发成了黄金旅游景点,当年红军走过的天堑鸿沟架起了大桥,崎岖小路不仅通了汽车还有火车的汽笛长鸣,古朴的山寨和民族浓郁的服饰也都已经“旧貌换新颜”。

但是当年红军走过的道路是怎样曲折艰难,雪山如何壮伟,草地如何辽阔,古风犹存的少数民族生活是怎样的面貌,为红军摇橹过江的汉子是何等苍老,夜郎古地到底是怎样一个地方,毛儿盖会议旧址原来是什么样子?这一切一切都成了凝固的历史,保存在罗开富永恒的底片上。

这些照片不仅是我党我军发展珍贵的历史资料,而且会成为修复革命历史旧址,拍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最真实可靠的参考;成为研究民风民俗民族服饰的珍贵资料;它翔实形象的文字,质朴生动的图片也会成为研究历史文化变迁的见证。见证了历史,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裕强盛的丰功伟绩。

就在本次新版《红军长征追踪》即将问世之际,20年前还鲜为人知,而今因其辉煌已举世瞩目的横店集团投资数亿元,占地9000多亩的“红军长征博览城”即将开城,而景区设计正是以红军长征为主线,似罗开富这本日记为主要设计依据的。其中大量展示了罗开富沿途所拍摄的照片和收集的珍贵资料、文物等。博览城恢弘的建设,不仅说明了横店集团创始人徐文荣会长的胆识、气魄和远大目光,也可以看出这片热土上的人们对长征精神的崇敬和热爱。  

书中,我们从罗开富和他的向导、陪同所拍摄的近千幅照片中精选出300余幅,以飨读者。

同时,薪版书还增加了200多幅红军时代的珍贵的历史图片和文物图片,大大增加本书的历史凝重感和可读性。

新版所做的另外一个工作,就是把一些较为重要的语句用黑体字做了重点强调。

罗开富基于对中共党史、军史和历史的广泛研究和深刻思考以及沿途采访,使他记录下许多真正堪称“闻所未闻的故事”,这些无疑对研究党史、军史、历史都是极为难得的珍贵财富。而他的开阔、严谨、细致和实事求是,使他提出的问题大多尖锐深刻。在书中,他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深思的问题,比如:为什么红军长征初期,指挥权掌握在李德、博古等人的手里,为什么毛泽东具有卓越的才能却受到无情打击和排挤,李德是不是共产国际派来指导中国革命的,湘江战役究竟惨烈到何种程度,通道转兵的意义,为什么说1935年的9月9日是毛泽东一生中最黑暗的日子,他又是如何脱险走出生死困境的,刘少奇陈云到底有没有参加长征,到底是什么时候因为什么事情彭德怀第一次被误解,又最终为什么没能消除误解,雪山有多高,草地有多宽,为什么雪山口必须在规定时间之前通过,那么多红军的补给由谁来筹措。上百个历史之谜,读来让人感到惊心动魄而饶有兴趣。

一年多采访中,老革命家、老红军们的支持和鼓励,报社领导的关怀和帮助,沿途百姓、各级地方领导的拥护和爱戴,向导和陪同们的生死与共,等等,都成为该书值得瞩目的红线。

我们用黑体字标出,是我们觉得这些对发扬长征传统,振奋民族精神,更好地加强执政党建设,带领全国人民共同建设富强的国家,都有特别的借鉴和启迪作用。

日记虽然是20年前写成的,但是罗开富对资源开发和保护关系的深刻思考,对旅游经济发展潜力的透彻认识,对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精到见解,对贫富差距的深远忧思,对革命文物历史文物价值的评判和有关保护的建议,无不高屋建瓴,反映出作者高度的敏感性和罕见的前瞻性,即使是今天读来仍然觉得耳目一新,令人赞叹。

书中,我们不仅能和作者共同感受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而且能同他一路探询,一路思索:从红军何以能够在那样艰难困苦中战胜强大的敌人.到点点滴滴中反映出的军民鱼水深情;从50年后当地的巨大变化,到如何利用当地环境优势、资源优势引导人民走向富裕;从对现实阴暗面的揭露和批判,到如何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发展经济的同时,发扬优秀传统精神。都是极有说服力的生动教材,能够对每一位读者产生有关理想、信仰等人格精神方面的深刻影响。

今天的新闻工作者读《红军长征追踪》有着更为现实的深刻意义,罗开富同志作为新闻前辈用真情反复强调:为人民鼓与呼是记者的责任;深入生活是记者的责任。新闻是“走”出来的。这正像现任经济日报总编辑庹震同志曾总结的那样:“我们还从罗开富同志身上真切地感受到:一个优秀的记者,应是脚踏实地,不畏艰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记者。‘艰苦奋斗炼就第一流记者,深入实际写脚底板新闻’,这应该是对罗开富的高度评价,也应是对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有力鞭策”。

傅秋爽

2005年10月1日

后记

二万五千里长征,是我党我军历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我们常说,创业艰难,斗争曲折,胜利来之不易。当我在整理重走长征路日记的时刻,又一次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对于我16年前重走长征路的采访,有关领导十分重视,要求我将当年的日记汇编成书出版,我深感荣幸。在我把《红军长征追踪》交给出版社的时候,我在这里谈一些感想和说明。

毛泽东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12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2万余里,纵横11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

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的日子里,报社给了我一个难得的机会,我有幸从1984年10月16日至1985年10月19日徒步采访了长征路。在368个日日夜夜里,我体会着长征路上革命前辈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感受着艰苦创业的不易。长征路上,30万英雄汇成的三大主力的红军铁流,冲破了人世间与自然界的一切阻挡,在途中先后倒下20多万人,到达陕北仅仅剩下3万多人。

今天的中国,是从昨天和前天的中国发展而来的,了解了昨天和前天,才能真正懂得今天。走在长征路上,使我更深地感受到成千成万的革命先驱者,为了今天的胜利,为了共和国明天的更加灿烂辉煌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许多人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我们这些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不仅应该永远牢记他们的斗争业绩,还应当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从红军的长征中汲取勇气、力量和智慧。

在我徒步长征路的日子里,我每天向编辑部发一篇稿子,也记了日记。新闻稿已于1987年结集出版了,书名叫《来自长征路上的报告》,而日记却一直无暇整理。今年是我们党诞生80周年,在报社领导和同志们的鼓励和支持下,现把整理出的书稿交给了出版社,奉献给读者。

最后,我在此感谢张爱萍将军为本书题写书名,并感谢肖克将军为我重走长征路题词。同时,感谢书中照片的拍摄者。

由于自己的思想水平和写作水平所限,每天走70多里,还要写一篇稿、记日记,确有点力不从心,而且途中核对史实也困难,书中的缺点和错误不少,我期待着读者给予批评和指正。

罗开富

2001年4月28日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红军长征追踪(上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罗开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经济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804853
开本 16开
页数 8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50
出版时间 2005-10-01
首版时间 2005-10-01
印刷时间 2005-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1.2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64.406
丛书名
印张 5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2
168
3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6:3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