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精神--民间图像中的信仰幻影/民间图像中的中国民俗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如果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那么龙文化堪称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根;如果说海峡两岸仍有隔阂,那么只要说一句“我们都是龙的传人”,两岸的同胞之情会瞬间激发甚至热泪盈眶;如果在世界华人圈中寻找一种最有凝聚力的动物,这种动物无疑就是龙。

龙作为中国人一种独特的精神凝聚和文化积淀,已扎根和深藏于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里,不但日常生活、生老病死几乎都打上了龙文化的烙印,而且龙文化的视角、龙文化的审美意识也已渗透到了我国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

·14万年前人类的精神需求

龙图腾的诞生与远古人类的精神需求的出现密切相关,远古人类的精神需求造就了龙图腾,而龙图腾又丰富和发展了远古人类的精神需求。

不仅当代中国人是为了精神追求而活着,早在14万年前的远古时代,中国人就有了精神需求。据央视国际2003年4月7日报道,在对重庆奉节的14万年前古人类遗址文物的考证中,专家发现奉节出土的剑齿象牙刻、石鹗都有早期人类模仿自然人为加工的痕迹,它反映出生活在这里的我国古人类已经有了精神需求。

在对石鹗的鉴定中,专家们发现了具有鸟类形象的标本,在其尖端一侧有明显的人工打击痕迹,其好像眼睛的孔洞近似方形,周围也有打击疤痕。从眼的周围来看,它是有棱有角的,显然不是滴水形成的,而是外力造成。

在我国的考古遗址中,曾多次发现过鹗的形象,最早的记录是5000年前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陶制鹗鼎。而奉节石鹗的发现,说明人类在10多万年前就已经开始模仿动物形象了。

在对剑齿象牙刻的鉴定中,专家们认为刻纹的线条直而深,曲形纹弧度大,应是人工刻画的,蹭得有规律,一排一排特别清晰。

对比出土的世界上最早的刻画艺术品,奉节出土的14万年前剑齿象牙刻是单线条的,南非出土的7万多年前赭石刻画是多线条的,而西伯利亚出土的2万多年前猛犸雕像已经有了完整的形象。这是符合艺术演化规律的。它将把人类刻画艺术的萌芽时期大大向前推进。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盖培说:“过去我们认为人类精神需要,就是说精神文明出现得很晚,距今只有1万多年,可是随着我们对旧石器时代遗址里面各种遗物的研究,我们知道在50万年前人类就有了精神上的需要。这次的发现,初步地说这是人为的作品,我们中国在10~20万年前肯定会出现精神需要的产物。”

从某种角度而言,远古人类留下来的一切文物,都是精神的产物,它寄托于物质实在而存在。所以,古人留下的文物,特别是古代艺术品,如龙图腾艺术品,已经成为我们考察中国古代人精神面貌的珍贵史料。

·龙的形状

龙的形象是虚拟的,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可以说是无中生有。

“龙”的形状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谁也没有见到过,我们只能从古代绘画和艺术品中看到龙的形象。在商周的甲骨文、金文中有生动的象形字和见龙、祭龙的记录,商周时代铜器上的“蟠龙”,头有角、蛇身、鹰足,在先秦的青铜礼器中也有栩栩如生的造型,为马面蛇身的形态,可以说从有文字以来就有对龙的记载和崇拜。

“龙”本是想象中的动物形象,它的形象也是经过千百年来不断演变而形成的。古书记载黄帝是“人首蛇身”,炎帝是“人身牛首”的传说。

在我国古代书籍中有大量的有关龙的记载,自古以来众说纷纭。

《说文解字》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说文解字》中说“龙”是鳞虫之长,能细能巨,能长能短。这里对

“龙”进行解释的同时,也描述了龙的形象和神奇,这是造字者对龙充满敬畏心理的反映。

《北大荒经》:“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具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谓之龙。”这里可见很早就把龙当做有灵气的神物。

从古人的各种描绘中,可以看出,龙的造型是牛的耳,鹿的脚,虎的掌,鹰的爪,蛇的体,鱼鳞身,口中还吐出须。它可以在天上飞,陆上跑,水中游,可以说海陆空的功能都集于一身。

汉武梁祠中龙的画像,则是人头蛇身。到了明朝,龙的形象基本上和我们今天所见的“龙”一模一样了,那就是鹿角、虎眼、鹰爪、鱼鳞、蛇身、牛耳。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龙有九似:头似蛇、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龙被想象成为一身具备各种动物之所长,成了一种神异之物。

现实中,这种动物在中国找不到,世界上也没有。

·古人对龙的解释

一种虚拟的东西,被描绘得神乎其神,这就是说它有存在的价值,这种价值是精神的。那么龙到底代表着什么呢?

《疏引正义》说“龙为岁星,岁星木也,木为青龙”,又说“天宫东方之星,尽为苍龙之宿”。龙王就是龙属之王,对其眷属而称王也。所以《大云请雨经》上说:“有一百八十五龙王,为兴风致雨之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种流派,对龙的解释、研究和附会,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龙,被儒家奉为“仁兽”,作为帝王之象。

道家的经典《抱朴子》记载,太上老君凭借青龙,上天入地,穿山涉水,龙是神仙的助手。

佛教传入中国带来龙王、龙宫的传说,丰富了本土的龙信仰。传说中的四海龙王有东海敖广、南海敖钦、北海敖顺、

P2-5

后记

文字是苍白的,而图像是多彩的。

文字是速朽的,而图像是永恒的。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特别是对民俗文化的研究,一张代代相传的传统图像,其内涵往往大于一本文字的书;一张古代民间年画图,传递的信息往往比一篇洋洋大观的论文更丰富也更具有说服力。因为文字是从图像中来的,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书和论文,却不是从图像中来,非常令人遗憾。如果没有图像,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我们都没有看到过古人的生活场景,并不知道古人真实的生活画面,我们写中国传统文化的书,其实是冒有一定风险的。

古代没有照相机,但代代相传的民间年画、纸马、剪纸、水陆画等民俗图画,真实地记录了古人生活的状况,也透露出了古人的精神世界。这些年,笔者因爱好传统文化研究而收藏民间年画、纸马、剪纸、水陆画等民俗图画,由收藏民俗美术,不由自主地走进了中国文化大世界。可以说,每收藏一张年画,都要对一个文化符号和民俗事象进行探究,因为每一张民间绘画,都涉及中国文化中的一个或诸多方面。

收藏伴随研究,收藏必须研究,一边收藏,一边研究,一边写作,这似乎成了一种无尽的循环,或一种宿命。民间年画和民俗图案藏品与日俱增。传统文化知识日积月累,自然而然地写出了这套通过民间图像演绎和破解中国文化的丛书。

文化是玩出来的,我们说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石,其实玉文化最初就是体现人类玩性的文化,是古人为了让玉变得更漂亮更好玩,让自己因玉的装饰变得更美,而打磨、穿孔、造型、刻画纹饰。在美化玉的过程中,古人的玩性大放异彩,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灿烂辉煌的玉文化。

文化是世界的色彩,特别是民俗文化,是装饰世界的红花和绿叶。古人活得有声有色,不是因为古人铁马金戈干了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因为文化和民俗让古人活得有声有色。古人暇伴诗书通世晓,闲看花鸟会天机:古人逍遥山水,天人合一,植物寄情,动物寓意;古人节庆狂欢,讲吉祥的话儿;古人拜神祈祷,烧纸马贴年画,皆为无益之事;古人“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无益之事演化为目不暇接的缤纷民俗,汇集成为民俗文化,好玩多趣,让古人活得潇洒适意,风姿绰约。

现代人与古人的区别就在于,现代人皆为有益之事,没有价值的事情不屑于为。所以,越是现代化,我们离传统文化越远;离传统文化越远,我们离好玩也就越远。从这个角度看,人类的创造和物质财富,对人生都毫无意义,因为社会越是进步,离人的本性就越远,高科技越发达,人间温馨和民俗意向就越是递减。所谓程序化,就是让一切都变得冷冰冰,只剩下枯燥乏味的数字。当一切都数字化的时候,就是人类自陷囹圄的时候。

古典文化和民俗文化的逐渐消逝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不可避免。现代化是开拓进取的,是竞争的,是外向的;而古典文化和民俗文化是固守传统的,是和合的,是内向的。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冲突中,如果在两条背离线间找不到适度融合点,精神和物欲的撕扯导致的将不仅是古典文化和民俗文化的毁灭,也将是人类精神的崩溃。

所以,古典文化的固守和发展流变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当代尤其重要。对古典文化和民俗文化的解读离不开古代民俗图案。这些年来,笔者利用黄金周和休假,走遍了全国各个省市进行田野考察,徒步于深山老林,穷乡僻壤,险境恶水,田野阡陌,找到中国古代30多个民间年画产地(其中很多产地年画已经消失,一息尚存的也都面临濒危状况),寻访民间艺人,寻找民间年画和民俗美术品,以日记的方式描述了寻找之旅的过程,记录了中国民间年画各个产地的现状,考证其历史源流,写作出版了《寻找逝去的年画》丛书30本及《寻找逝去的纸马》,此外还出版了《中国民俗文化》丛书11本、《品年画读经典》丛书4本、《中国民间年画诸神文化》丛书6本等。

对民间年画、剪纸、水陆画等民俗图寻找的过程,就是探访中华古典文化的过程,是考证中国民俗文化的过程,是破解中国文化密码的过程,因为每一张正在飘逝的民间年画,都是民俗文化图像,是一个文化密码,一个隐喻。可以说,这套民俗文化丛书,是用脚写出来的。

愿这些五彩的图像,带给您行走的风景,让您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化和民俗文化流变中的多彩多姿。

沈泓

2012年3月21日于东悦名轩

目录

第一章

 龙:中国人的精神图腾

第二章

 关公:忠义信精神的象征

第三章

 观音:悲天悯人的求善精神

第四章

 钟馗:驱邪逐魔精神的另类张扬

第五章

 门神:纳祥避灾的精神支撑

第六章

 天地全神:无处不在的情冲意向

第七章

 三皇三清:阿Q精神的远古版

第八章

 三元:一分为三的哲学精神

第九章

 地狱:惩恶扬善的公正精神

第十章

 鬼神:对正义世界的精神向往

第十一章

 和合:中国文化精神的精髓

后记

序言

精神似乎是一种虚拟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然而,中国古人目光所及,看到的一切东西,都似乎具有精神的存在。

这就是中国人精神的神奇和神秘之处。寻之不见,觅之不得,却无处不在,如大象无形、大音稀声、大辩无言、大巧若拙,其实不是无形稀声,也不是无言若拙,在无形稀声、无言若拙中,寓有更高的精神境界。

可见,所谓精神,是一种境界,它与物质相对,与客观实在相对。与功利相对,与世俗相对,它又寄寓于物质而存在,由物质和客观实在所折射,并超越世俗生活,指导人生行为。精神包括情感、心理、意识、观念、理想、道德、品性和人格等,它凝聚在宗教上,集中体现在人生信念、信仰上,它无处不在。

古代中国人的精神特征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儒家的入世精神,一个是道家的神仙信仰。一个是务实的,一个是虚幻的,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精神层面,恰恰表现了中国人精神的矛盾和人格的分裂。

中国人的精神首先体现在古代神像中,神像绘画和艺术是中国人的精神载体,将看不见摸不着的古人精神形象化和具体化了。

神像是中国古人的精神映照,也是中国人的精神之源,本书描述的中国人的精神正是从神的角度切入的。与神相对应的还有鬼,鬼出自地狱。这是中国人精神的另一个侧面,也是另一个聚焦点。

神是古人的一种精神现象,是精神幻觉中的偶像。一方面,神是古人无助中编织出来的美梦,是古人自卑、盲从和麻木中的慰藉;另一方面,神又寄寓了古人善良的愿望,体现了古人纯真的心理,朴素的情感,具有净化古人情感、升华古人精神的美好一面。

民间信仰中的神的数量是惊人的,仅仅《封神榜》和《西游记》中包罗的神就超过千个。就是一个普通的小村庄。民众信仰的神也可达数十个之多。正如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说: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的鬼神风气很盛,人们“于圣贤神仙各种偶像,不分彼此,一律崇拜”。

中国民间的神仙信仰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带有很强的功利色彩,或求财,或求子,或求福,或求官,或求长寿,或求快乐,大多带着明确的功利目的和物质欲望。既有功利主义精神,又有浪漫主义精神和理想主义精神,这是中国古人的精神特点。

无论幻觉也罢,美梦也罢,麻木也罢,偶像也罢,我们谈中国人的精神,特别是谈古代中国人的精神,是不能回避神的。精神,从先民造字组词的心理可以看出古人对“精神”二字的微妙取向,精是形容词,神是名词,两者不是延伸关系,也不是并列关系;精是修饰神和描绘神的,神是落脚点,神是主体。不研究神,就不能理解神采、神韵、神话、神化、神乎其神等汉语言中这些代表高评价高品位的常用语。

要洞悉中国人的精神,必须走进中国古人的精神;要走进中国古人的精神,必须研究和了解中国古代诸神。在没有纯粹意义上的宗教的国度,神不仅是古人组词“精神”的灵魂,还是古人的宗教,是古人如何生活的精神指南,也是古人活着的精神支柱。

尽管精神是一种看似虚无缥缈的东西,但它对于人类确实十分重要,是人与兽、人性与兽性区别的关键。如果说生存需求是人类的第一需求,那么精神需求则是人类的第二需求。在人类满足了生存条件的情况下,精神需求会转化为人类的第一需求。如今国富民安,生存需求不再存在问题,所以精神需求已成为大多当代中国人的第一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神仙思想在现代人的心目中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光彩,但是,代代相传的民间年画和民俗艺术造型,却是古人精神世界的生动写照,是传统文化的结晶。如今,古代年画、纸马、水陆画中的神像传递着当时的社会信息,反映着当时的民俗民情,成为可贵的形象史料和难得的艺术珍品,为收藏家和研究者所重视。

这10多年来,笔者为探究民间图像中的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践行古人提倡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遍访全国多个省市,走进穷乡僻壤、深山大川,寻找古代各个民间年画产地的年画、纸马以及佛道释的民间水陆画、宗教画等。

本书就是笔者收藏研究的结晶,其中近200幅明清和民国时期的民间年画、水陆画等是绝世仅存的孤品,为笔者收藏并首次披露。走进中国古代神像世界,对于已经模糊和淡忘这些神像的现代人,有助于走进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深处,了解中华文化的奥妙无穷和博大精深,知道我们的精神之根脉所在。

从这些代代相传的民间图像中,笔者试图观察洞悉中国古人精神世界的面貌,触摸感受中国古人精神领域跃动的脉搏。愿这观察和感受的愉悦,通过本书中的古老图像和文字,传递给所有阅读本书的读者,愿本书带你走进古人深邃、幽秘、玄远而奇妙的精神世界。

沈泓

2012年3月23日于东悦名轩

内容推荐

《中国精神——民间图像中的信仰幻影》由沈泓著,是笔者收藏研究的结晶,其中近200幅明清和民国时期的民间年画、水陆画等是绝世仅存的孤品,为笔者收藏并首次披露。走进中国古代神像世界,对于已经模糊和淡忘这些神像的现代人,有助于走进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深处,了解中华文化的奥妙无穷和博大精深,知道我们的精神之根脉所在。

从这些代代相传的民间图像中,《中国精神——民间图像中的信仰幻影》由沈泓著,笔者试图观察洞悉中国古人精神世界的面貌,触摸感受中国古人精神领域跃动的脉搏。愿这观察和感受的愉悦,通过本书中的古老图像和文字,传递给所有阅读本书的读者,愿本书带你走进古人深邃、幽秘、玄远而奇妙的精神世界。

编辑推荐

《中国精神——民间图像中的信仰幻影》由沈泓著,这10多年来,笔者为探究民间图像中的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践行古人提倡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遍访全国多个省市,走进穷乡僻壤、深山大川,寻找古代各个民间年画产地的年画、纸马以及佛道释的民间水陆画、宗教画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精神--民间图像中的信仰幻影/民间图像中的中国民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沈泓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财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743480
开本 16开
页数 22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1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4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33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3:4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