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戏剧(从传统到现代)
内容
编辑推荐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不论是中国本土戏剧,还是移植自西方的话剧,都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直至今日,中国戏剧尚在这一阴影中徘徊。中国戏剧能否摆脱困境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应如何实现这种转换?古典和现代两方面的队伍、国内与海外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追问中国戏剧之特质,探索中国戏剧发生发展之规律,商讨中国戏剧从传统到现代这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命题。

内容推荐

2005年7月16日至19日,由南京大学、上海戏剧学院联合举办的“中国戏剧:从传统到现代”国际学术研讨会先后在南京、上海两地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上海戏剧学院、浙江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国内二十多所高校、研究机构及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一百二十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是近年来国内戏剧戏曲学科最隆重的一次盛会,来自古典戏剧、现代戏剧两方面的研究队伍共聚一堂,交流切磋,在学术界产生良好反响。

本书从本次会议所收各类论文七十八篇中,精选与会议主题较为切近、学术价值较高的三十九篇论文结集而成,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当代中国古典戏剧研究及现代戏剧研究领域的最高水准和研究趋向,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目录

董 健  戏剧现代化与文化民族主义/1

施旭升  三论中国戏曲的乐本体

   ——兼评吕效平著《戏曲本质论》并答安葵先生/7

吕效平  文学本质的戏与表演本质的戏;情节艺术的戏与语言艺术的戏/17

陆 炜  论第四种戏曲美/26

马俊山  论中国戏曲无限时空观的形成与戏曲文学的长篇化/36

解玉峰  脚色制:中国戏剧根本特征之所在/46

邹元江  京剧艺术的歧路——对“麒派”艺术的反思/56

周安华  光荣属于“他者”——论中国戏剧现代性的生成/59

廖全京  战争期文化形态的延续——中国现代戏剧传统论略/70

胡星亮  论中国大陆后现代戏剧的发展与建构/77

胡德才  高扬喜剧精神与复兴当代戏剧/88  

李 伟  文化转向与戏剧转型——浅析新时期中国戏剧嬗变的文化背景/97

金文京  试论《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之语言艺术风格/107

俞为民  《琵琶记》曲调组合述例——兼论高明“不寻宫数调”说/121

邓绍基  浅说元杂剧版本问题/143

示松纪彦 《改定元贤传奇》小考:《陈抟高卧》与《青衫泪》/149

郑尚宪  莆仙戏《王魁》《刘锡》《陈光蕊》考述/157

黄仕忠  徐复祚《南北词广韵选》编选考/169

陈■沅  明中叶曲家康海资料的新发现及其价值/179

杨惠玲  晚明绍兴张氏世家戏曲活动考述/197

刘水云  明清家乐研究绪论/205

王汉民  明清剧目考遗/216

陆 林  清初戏曲家徐懋曙事迹考略/222

古嘉龄 《渔家乐》“景山大班”本考述/232

徐永明  清代传奇《凤雏圆》剧情提要及其本事考证/246

左鹏军  吴梅弟子的戏曲创作与传奇杂剧的终结/257

魏城璧  程砚秋《窦娥冤》结构刍议/267

陈维昭  戏曲品鉴与书画品鉴/275

濑户宏  试论文明戏历史分期和它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284

饭■容  被搬上银幕的文明戏/295

苏 琼  性别的间离过程:“十七年”女性戏剧研究/312

胡志毅  都市民族志:“京味现实主义”的文化想象/323

林 婷  传统的现代转换——赖声川相声剧的启示/332

孙惠柱  社会表演学和戏剧教育/337

宫宝荣  从高行健的“完全戏剧”观看法国戏剧对中国当代戏剧的影响/343

孙书磊  20世纪历史剧争论之检讨/347

车文明  近五年来戏曲文物研究的新进展/357

李 伟  “中国戏剧:从传统到现代”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366

试读章节

      中国当代戏剧的生存悖论

进入这个论题之际,首先必须面对一个严酷的戏剧现实:尽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论断一度在中国深入人心,但是,中国当代戏剧并没有在精神上从“文革”的沉沦中彻底解脱出来,中国当代戏剧的体制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战争期戏剧文化形态作为中国现代戏剧机体内在的潜质,仍然影响着中国当代戏剧。换句话说,摆在中国当代戏剧从业人员眼前的,是战争期文化形态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隐性延续。说得更具体、更尖锐一些,那就是当代中国戏剧正陷人一种尴尬局面:一边是由消费和市场发出的商业经济的呼唤,一边是由20世纪90年代以来战争期文化形态的隐性延续决定的意识形态的要求。二者之间几乎无法谐调的冲突,正是当代中国戏剧的生存悖论。

中国戏剧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曾经有过一段短暂的辉煌。但是,即使在那段时期,开放的中国当代戏剧也仅仅是在戏剧观层面上获得了某种推进和拓展,几乎没有触及戏剧院团的体制改革问题,也鲜见整个戏剧精神在哲学层面的突破。战争期文化形态的隐性延续突出地存在于20世纪90年代初以至今日的中国剧坛。认真审视这一阶段的中国戏剧,不难隐约察觉在战争期形成的中国现代戏剧的批判斗争传统的余绪,也不难依稀发现沿袭了几十年的战争期戏剧体制留下的痕迹。公开标榜“批判”、明确张扬“斗争”,尤其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创作思想指导下生产的东西早已见不到了。然而,战争期戏剧文化形态以及它的伴生物——批判斗争传统所造成的弊端,至今并未完全绝迹。

这里,仅就几个影响较大的观念问题略作探讨。

政治意识形态泛化。这种现象,在“文革”之前和“文革”期间,曾经极为普遍。20世纪80年代,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大潮冲荡下,它的错误与危害性,应当说已经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被辨析清楚。眼下,尽管在文艺是否属于上层建筑的问题上曾经有过争论,但文艺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更高地悬浮在经济基础之上,属于人的精神生活领域,应当已经达成共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战争期文化形态的隐性延续和中国现代戏剧的批判斗争传统的潜在影响,一些人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惯性(几乎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有的人至今仍把戏剧等同于一般的意识形态,甚至等同于政治意识形态,或者仍把戏剧等同于一般的宣传。他们往往记住了“文艺不脱离政治”,忘记了“文艺不从属于政治”。他们在审视和鉴别戏剧作品和戏剧演出时,或明或暗,有意无意地仍然拿着一把“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旧尺子。

P74

序言

2005年7月16日至19日,由南京大学、上海戏剧学院联合举办的“中国戏剧:从传统到现代”国际学术研讨会先后在南京、上海两地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上海戏剧学院、浙江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国内二十多所高校、研究机构及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一百二十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董健、曾永义、陈多、刘厚生、荣广润、胡耀恒、洛地、黄美序等学者先后在会上作主题发言,许多学者在会上也发表了精彩的演讲。

这次会议是近年来国内戏剧学方面最隆重的一次盛会,来自古典戏剧、现代戏剧两方面的研究队伍共聚一堂,交流切磋,收到了良好的会议效果。自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不论是中国本土戏剧,还是移植自西方的话剧,都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直至今日,中国戏剧尚在这一阴影中徘徊。中国戏剧能否摆脱困境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应如何实现这种转换?与会者就这一共同关心的问题各抒己见,推进了当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探讨中国戏剧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命题,其前提是对中国戏剧自身之特质及其发生、发展的历史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在本次会上,许多学者就中国戏剧之特质及中国戏剧发生、发展的诸多史实也展开了讨论和辨析,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

本次会议共收到上述各类论文七十余篇,我们从中编选了与会议主题较为切近、学术价值较高的三十九篇论文交中华书局出版。其他论文或已在期刊杂志公开发表、或作者未能出席会议、或与会议主题关系较远等原因,未能编选在内,我们对此深感遗憾。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戏剧(从传统到现代)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董健//荣广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051995
开本 16开
页数 37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90
出版时间 2006-08-01
首版时间 2006-08-01
印刷时间 2006-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50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82-53
丛书名
印张 2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9:2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