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祈福纳祥--民间美术中的神像信仰/民间图像中的中国民俗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民俗信仰主要是神像信仰,神像信仰则是神仙崇拜的产物,这种信仰和崇拜源于远古先民的朴素观念。

神像信仰来自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而这种美好愿望的另一面则来自苦难。当先民面对天灾人祸、野兽袭击等现实生活中的不幸,感到人类难以解脱的苦难,他们只能在思想观念和信仰上,相信冥冥命运中有神帮助自己,他们通过祭拜等形式摆脱心灵恐惧,祈求神仙的指引和帮助。

这种神像信仰投射到民间美术中,就是各种各样的神像画,主要有三皇圣祖、天官、灶神、寿星、文武财神、八仙、张天师、赵公明及诸多门神等。神像的作用有两个,一个作用是避灾驱邪,一个作用是祈福纳祥,避灾驱邪的目的也是为了祈福纳祥,归结到一个功能和目的,就是祈福纳祥。

·神像崇拜的由来

为何中国人要崇拜神像呢?这是因为中国没有纯粹的宗教,所以把信仰寄托在神像身上。把自身命运寄托于神的佑护,显然是对自我力量的不信任,是一种迷信,但民众还是需要以此慰藉和安定自己的灵魂。

人类最早不是神仙崇拜,而是自然崇拜。自然崇拜始于人类历史初期的原始社会,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和认识水平极为低下,人类对大自然中的种种怪异自然现象感到迷惘和无法理解,故认为万物有灵,自然界存在着可以主宰人类命运的超人力量,于是就产生了自然崇拜。

自然崇拜的产生与人类早期受自然力量的支配有关,由于这种异己力量长期以来仍在时时地支配或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自然崇拜至今仍残存于民间,成为一种历史十分悠久的信印民俗文化现象。

从原始人类的壁画等艺术文物中,我们看到,原始人类自然崇拜的对象是多种多样的,如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水火、动物植物等。在人类信仰的演进过程中,自然崇拜演变为神仙崇拜,如大地崇拜、风雨崇拜和生殖崇拜等都有了人类臆想中的神。

多神崇拜是民间信仰的主要特点之一。这众多的神灵,大致可分为自然神和人神两大系统。

人们崇拜神,其深层原因是出于人对自身命运的关切,对于较好处境的渴求,特别是当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自己的命运并非绝对无望,而是出现了某种前景,却又难以把握的时候,一般都会更加迫切而虔诚地向信奉的神灵祈求。这也就是各地寺庙香火旺盛的原因。

这些神仙人物都带有中国特色,如玉皇大帝、龙王、天官、土地爷、灶王爷等。在信仰者心里,他们有超凡的力量,可以把信仰者带离苦海,脱离灾难,降临幸福。  所以神仙崇拜首先根源于祈福求安的心理。旧时,民众敬奉灶君、土地爷、财神爷、城隍爷、玉帝等,意在保佑平安,招财进宝。人们一般在重要节日便烧纸焚香拜祷。

民间信仰首先是天地信仰,祭天地全神。旧时,祭天地之俗南北都较为普遍。尤其春节,家家设天地桌,摆供品,焚烧印有“天地全神”的纸马,祈求天地全神保平安。

另外,还有一系列俗神为人们所信仰,如福禄寿三星、喜神、财神、门神、龙王、送子娘娘神、谷神等。

在诸神中,人们对那些与自己有切身关系的神仙敬奉最勤。如对灶神祭祀最多。除小年隆重祭祀,平日逢改善生活,亦必用筷子夹一点食物置于灶王像前,俗称“奠奠”。更有虔诚主妇,一年到头每餐必奠。这是因为人们相信灶神腊月二十三日要升天向玉皇汇报自己一年的功过,如果把自己的过错汇报上去,玉皇就会降灾于己,因而恐惧,必须和灶神搞好关系。

所以灶王爷是最深入民间的神,人们信仰他,是因为他具有三种职能:一、民以食为天,灶王爷掌管饮食;二、司职命运;三、监察善恶。因而民间对灶王爷都是笃信虔诚的,将他供在家中灶头。

中国南方相当大的地域是山区,所以旧时南部山区有祭山之俗。祭山,俗称“祭山神爷爷”。此俗多行于放养柞蚕之乡。祭山是求“山神爷爷”保佑消病弭灾,或感谢山神惠赐。

河流也是与人们关系密切的,地球上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水,而水灾是人力不可抗的大灾,所以祭河神成为风俗。如木版年画三大产地之一的潍县,其白浪河岸边建有白狼庙,为祭白狼河神,周围居民定期到白狼庙祭奠。

有时候闪电会把人电死,所以,旧时民间有崇拜闪电之风俗。

生前有功于人,死后为神,这是中国造神的准则。在人神信仰中,关羽为人造神之顶点。其他如二郎神、东岳大帝、孔圣人、姜太公,都是国人普遍崇拜的人神。

在民问神龛和民间年画里,魏徵、唐僧、孙悟空、薛仁贵、樊梨花、赵匡胤、杨宗保、穆桂英、包拯、济公等,也都是座上神灵,充分表现出中国造神的随意性。

社会上百工技艺都有自己的祖师爷,是行业神。行行有神。既有一行多神,也有多行一神。行业神是社会分工在神祀上的反映。所供神灵,大部分是历史人物或传说中的人物。

同时,中国人一方面塑造自己的神,也不断被输入外来神,成为中国许多著名神仙,如观音等。

·天地三界十方真宰

古代民间神像画中,最多见的是《天地三界十方真宰》,武强、杨家埠、朱仙镇等年画产地中,这类年画都有多个版本,自古畅销。

天地三界是指天、人、地三界。这一古代神像年画中,中间通常都竖写有一句话:“天地三界十方真宰”,或“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神仙信仰中,天地信仰是最古老最根本的信仰,它实际上是一些自然神的综合,包括日月星辰、山川湖海、风雨雷电诸神,这都是人类最初的神。

古代民间几乎家家都供奉着一位天地爷,它没有专门的庙祠,只在过年时,从市面上买一张木版天地神画,上有天公地母和一班人马,中间有一个牌位,写着“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

P2-5

后记

文字是苍白的,而图像是多彩的。

文字是速朽的,而图像是永恒的。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特别是对民俗文化的研究,一张代代相传的传统图像,其内涵往往大于一本文字的书;一张古代民间年画图,传递的信息往往比一篇洋洋大观的论文更丰富也更具有说服力。因为文字是从图像中来的,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书和论文,却不是从图像中来,非常令人遗憾。如果没有图像,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我们都没有看到过古人的生活场景,并不知道古人真实的生活画面,我们写中国传统文化的书,其实是冒有一定风险的。

古代没有照相机,但代代相传的民间年画、纸马、剪纸、水陆画等民俗图画,真实地记录了古人生活的状况,也透露出了古人的精神世界。这些年,笔者因爱好传统文化研究而收藏民间年画、纸马、剪纸、水陆画等民俗图画,由收藏民俗美术,不由自主地走进了中国文化大世界。可以说,每收藏一张年画,都要对一个文化符号和民俗事象进行探究,因为每一张民间绘画,都涉及中国文化中的一个或诸多方面。

收藏伴随研究,收藏必须研究,一边收藏,一边研究,一边写作,这似乎成了一种无尽的循环,或一种宿命。民间年画和民俗图案藏品与日俱增。传统文化知识日积月累,自然而然地写出了这套通过民间图像演绎和破解中国文化的丛书。

文化是玩出来的,我们说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石,其实玉文化最初就是体现人类玩性的文化,是古人为了让玉变得更漂亮更好玩,让自己因玉的装饰变得更美,而打磨、穿孔、造型、刻画纹饰。在美化玉的过程中,古人的玩性大放异彩,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灿烂辉煌的玉文化。

文化是世界的色彩,特别是民俗文化,是装饰世界的红花和绿叶。古人活得有声有色,不是因为古人铁马金戈干了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因为文化和民俗让古人活得有声有色。古人暇伴诗书通世晓,闲看花鸟会天机:古人逍遥山水,天人合一,植物寄情,动物寓意;古人节庆狂欢,讲吉祥的话儿;古人拜神祈祷,烧纸马贴年画,皆为无益之事;古人“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无益之事演化为目不暇接的缤纷民俗,汇集成为民俗文化,好玩多趣,让古人活得潇洒适意,风姿绰约。

现代人与古人的区别就在于,现代人皆为有益之事,没有价值的事情不屑于为。所以,越是现代化,我们离传统文化越远;离传统文化越远,我们离好玩也就越远。从这个角度看,人类的创造和物质财富,对人生都毫无意义,因为社会越是进步,离人的本性就越远,高科技越发达,人间温馨和民俗意向就越是递减。所谓程序化,就是让一切都变得冷冰冰,只剩下枯燥乏味的数字。当一切都数字化的时候,就是人类自陷囹圄的时候。

古典文化和民俗文化的逐渐消逝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不可避免。现代化是开拓进取的,是竞争的,是外向的;而古典文化和民俗文化是固守传统的,是和合的,是内向的。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冲突中,如果在两条背离线间找不到适度融合点,精神和物欲的撕扯导致的将不仅是古典文化和民俗文化的毁灭,也将是人类精神的崩溃。

所以,古典文化的固守和发展流变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当代尤其重要。对古典文化和民俗文化的解读离不开古代民俗图案。这些年来,笔者利用黄金周和休假,走遍了全国各个省市进行田野考察,徒步于深山老林,穷乡僻壤,险境恶水,田野阡陌,找到中国古代30多个民间年画产地(其中很多产地年画已经消失,一息尚存的也都面临濒危状况),寻访民间艺人,寻找民间年画和民俗美术品,以日记的方式描述了寻找之旅的过程,记录了中国民间年画各个产地的现状,考证其历史源流,写作出版了《寻找逝去的年画》丛书30本及《寻找逝去的纸马》,此外还出版了《中国民俗文化》丛书11本、《品年画读经典》丛书4本、《中国民间年画诸神文化》丛书6本等。

对民间年画、剪纸、水陆画等民俗图寻找的过程,就是探访中华古典文化的过程,是考证中国民俗文化的过程,是破解中国文化密码的过程,因为每一张正在飘逝的民间年画,都是民俗文化图像,是一个文化密码,一个隐喻。可以说,这套民俗文化丛书,是用脚写出来的。

愿这些五彩的图像,带给您行走的风景,让您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化和民俗文化流变中的多彩多姿。

沈泓

2012年3月21日于东悦名轩

目录

第一章

 神像信仰的来历

第二章

 门神避邪纳吉祥

第三章

 天官赐福富贵长

第四章

 灶神上天言好事

第五章

 财冲带来聚宝盆

第六章

 寿星高照捧瑞桃

第七章

 土地送福且送财

第八章

 禄神护佑仕途通

后记

序言

中国没有纯粹意义上的宗教,但中国古人有神像信仰,这一信仰是如此普遍和广泛,又是如此顽强和根深蒂固。可以说,神像信仰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了宗教信仰,并可与西方宗教等量齐观,在精神信仰上具有同等的深度和广度。

中国古人的神像信仰,最集中表现在民间美术上,特别是民间年画,是神像信仰的重要载体,为我们提供了今天研究中国神像信仰最珍贵的图像资料。

为什么古人会有神像信仰?这是因为古人既有对现实生活的恐惧,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神像信仰载体的民间年画,为古人提供了一种祈福纳祥的心理慰藉和人生追求,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祝福,从每年春节贴用的年画上,我们可以读到这种祝福。

这种祝福是用神像年画来表达的。如福神和喜神年画是祝新年快乐、幸福美满!寿星年画是祝老人健康长寿、寿比南山!财神年画是祝商人新年大赚、多多发财!禄神年画是祝官僚仕途顺利、步步高升!文昌神年画是祝学子学习进步、考取第一!和合仙年画是祝夫妻恩爱百年、白头偕老!天仙年画是祝新婚夫妻喜得贵子……

这些美好的祝福,动听的拜年词,吉祥的话语,如果用语言表达,都是套话,太直白。古人不说这些直白的套话。

大关无言,古人不说。古人送画,每当春节,送神像年画。古人的年画不说新年快乐,而画新春大吉;古人的年画不说幸福美满,而画五福临门:古人送给老人的年画不说健康长寿,而画蟠桃祝寿;古人送给商人的年画不说新年大赚,而画财神画摇钱树;古人送给学子的年画不说考取第一,而说蟾宫折桂;古人送给官员的年画不说步步高升,而说得禄荣升;古人送给夫妻的年画不说恩爱百年,而画龙凤呈祥;等等。

都是表达吉祥的意思,古人拜年的年画与现代人拜年的话语有什么不同?

首先,现代人的年话是抽象的,古人拜年的年画是形象的、具体的,以某一具体的动物、植物和实物来表达,形象生动;

其次,现代人的年话是直白的,而古人拜年的年画是含蓄的、隽永的,如陈年老酒,滋味绵长而醇厚,令人回味无穷;

最后,现代人的年话枯燥空洞,古人拜年的年画富有文化底蕴,充满了智慧和灵气。

古人祝贺对方吉祥如意,是送一张鸡年画,鸡在古人的心目中也是神,至今仍在年画中充当门神,大鸡寓意大吉。

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是大年初一,而正月初一被称为鸡日,即吉日。鸡因司晨啼晓功能而被列入“五德”。《韩诗外传》概括说,鸡有五德,乃文、武、勇、仁、信。

鸡文武兼备,是勇敢仁义又可信赖的动物,被形容为“首戴冠,文也;足搏距,武也;敌敢斗,勇也;见食相呼,义也;守夜不失时,信也”,故鸡有“德禽”之雅称。鸡有五德,因而被古人视为辟邪之神。

吉祥的祥是以羊寓意。羊自古为六畜之一,在《诗经·王风·君子于役》中有“旧之夕矣,羊牛下来”的记载,可见羊很早便为人类所饲养。羊的性情温顺,且跪地吸乳,知报养育之恩,被视为吉祥的动物。

“吉祥”两字组合使用最早见于我国战国时庄周所著之《庄子》一书,在《庄子·人间世》中有“虚室生白,吉祥止止”的句子。

唐朝成玄英注疏说:“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将吉祥寓意画为图画,用来表达求吉驱凶观念,就成了吉祥图像,俗称“瑞应图”“祥瑞图”或“吉祥画”。此后年画中许多吉祥纹图的题材和构图,都有“福善之事”和“嘉庆之征”作为创作素材。

这种“瑞应图”“吉祥画”最初都是以吉祥美好的动物和植物寓意,后来发展到以神像寓意,更加强了祈福纳祥的意思。

追求美好幸福,祈望吉利平安的吉祥意识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意识,它产生于古人对生活的不安定感。吉祥意识决定了古人对吉祥符号的选择。

古代劳动人民生活贫苦,为什么他们乐此不疲地贴神像年画呢?正是因为他们苦难深重,所以神像信仰成为了他们的精神支柱,而仅仅是神像信仰,又太沉重,只有将神像信仰承载于色彩绚丽、欢快喜庆的吉祥年画,那些神像画才能成为苦难的慰藉——当然,这种慰藉只不过是精神的幻境。

民间年画中的神像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神像信仰以年画等民间美术为载体,通过各种手段和形式,遍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读懂民间美术中的神像信仰,有助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沈泓

2012年5月3日于东悦名轩

内容推荐

《祈福纳祥——民间美术中的神像信仰》由沈泓著,民间年画中的神像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神像信仰以年画等民间美术为载体,通过各种手段和形式,遍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读懂民间美术中的神像信仰,有助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祈福纳祥——民间美术中的神像信仰》适合大众阅读。

编辑推荐

《祈福纳祥——民间美术中的神像信仰》由沈泓著,中国没有纯粹意义上的宗教,但中国古人有神像信仰,这一信仰是如此普遍和广泛,又是如此顽强和根深蒂固。可以说,神像信仰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了宗教信仰,并可与西方宗教等量齐观,在精神信仰上具有同等的深度和广度。

中国古人的神像信仰,最集中表现在民间美术上,特别是民间年画,是神像信仰的重要载体,为我们提供了今天研究中国神像信仰最珍贵的图像资料。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祈福纳祥--民间美术中的神像信仰/民间图像中的中国民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沈泓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财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743565
开本 16开
页数 1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5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3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33
丛书名
印张 1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2:18:45